特來電、星星充、國家電網三足鼎立的充電樁遭巨頭偷襲

特來電、星星充、國家電網三足鼎立的充電樁遭巨頭偷襲
配圖來自Canva安全

站上「新基建」風口,充電樁行業起飛了,阿里、華爲等巨頭相繼進場。網絡

只是,行業發展初期補貼不斷,民營特來電、星星等充電樁企業,以及南方電網、國家電網等國企,紛紛「跑馬圈地」,充電樁數量愈來愈多,重建設輕運營的行業問題也更加凸顯。其中,特來電、星星、國家電網等運營商各自爲戰,充電樁不兼容、支付方式不統一,互不相通的競爭狀態,苦了新能源車主。ide

而今,隨着新基建的提出,充電樁市場進入爬坡、升級階段,這也意味着各大充電樁運營商,除了設立更多充電樁以外,服務質量也要跟上,市場朝着有序的行業生態格局走去佈局

中止野蠻生長blog

從無到有,直至壯大,國內充電樁市場用時很短,儼然雨後春筍野蠻生長。產品

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末,我國公共類充電設施保有量僅爲57792臺;2017年末,全國共建成公共充電樁21.39萬個,私人充電樁23.18萬個,總的車樁比約爲 8:1;2019年末,全國充電樁總數達122萬個,公共樁有52萬個,私人樁有70萬個,覆蓋了全國404個城市。it

其中,特來電充電樁、星星充電樁、國家電網充電樁數目佔比較多,被劃分爲充電樁市場頭部企業。class

中國充電聯盟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特來電運營充電樁15.7萬臺,星星充電13.2萬臺,國家電網8.8萬臺,南方電網目前數量較少爲2118臺,上述四家企業合計運營充電樁37.9萬臺,佔國內總公共充電樁數量(55.1萬臺)的68.8%。基礎

馬太效應明顯也意味着,頭部充電樁運營商的一舉一動影響着整個充電樁市場。而當下,充電樁民營巨頭和國企之間的強強聯合,就是一次行業變局。im

7月4日,特來電宣佈全面接入國家電網、星星充電、南方電網,實現從場站查詢、導航、充電到支付環節的全面互聯互通,而四大平臺互聯互通後,將覆蓋全國70%以上的充電樁市場,意味着新能源車主經過特來電App,便可在國內約70%的公共充電樁上完成充電服務。

此前,曾堅持自建充電樁寶馬汽車也鬆口,與國家電網全資子公司國網電動簽署合做,雙方互通互聯。寶馬汽車宣佈:「到2020年末將在全國範圍爲車主提供27萬個充電樁,在目前13萬個充電樁基礎上數量翻倍,經計算將來國網電動80%以上的充電樁均將能夠供寶馬車主使用。」

充電樁行業裏的「最強王者」攜手共進,打破了以往充電樁運營商各自爲營,無標準、無秩序的市場狀態。而中止野蠻生長的一個現象即是,產業規模持續擴大但造成標準化的行業秩序。

固然,既使充電樁市場由「散、亂、小」走向正規、有序、統一的發展道路,但不表明將來一路坦途,由於影響行業發展的最大因素——新能源汽車市場,當下發展並不那麼美好。

未解的「疑難雜症」

充電樁因新能源汽車而存在,因此充電基礎設施不足,會影響新能源汽車推動速度。反之,新能源汽車發展進度緩慢,也會影響充電樁行業的發展。

一陣爆火後,新能源汽車市場開始走向平淡,甚至出現同比下滑的態勢,這給依賴新能源汽車生存的充電樁運營商行業帶來發展危機。

網絡公開數據顯示:今年5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銷售8.2萬輛,同比降低23.5%;1-5月累計銷量28.9萬輛,同比降低38.7%。再有,乘聯會官網發佈的數據顯示,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同比下滑34.9%,這也就意味着,從2019年7月起截至目前,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已連續12個月同比下滑。

雖說,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高於充電樁數量,銷量下滑不會致使充電樁閒置的狀況,但會影響充電樁使用率,也會突出充電樁運營商充電設施佈局和技術水平的不足。

一方面,充電樁運營商前期急速擴張,忽略了各地區人流量的考量,致使市場供需端極度不平衡。最直接的體現是,某些偏僻的商場地下停車場充電樁無人使用,而部分人流車流較大學校、醫院等地區充電樁不足。

另外一方面,智能化水平不夠、服務能力不足,車主苦於找充電樁,且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維護不到位,常有不能充電的狀況發生。據央視媒體報道,很多用戶在充電樁APP裏反映相似充電樁損害、沒法使用、無人維護等投訴。

再有,充電樁市場魚龍混雜,低質量產品存在安全隱患。廣東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數據顯示,在採集的9家生產企業的10批次電動汽車充電樁產品中,70%的樣品存在起火、生鏽、漏電、觸電等不一樣程度的安全隱患。

總之,充電樁佈局不均衡、安全性存疑、智能化水平不高等等缺陷,致使充電樁行業總體服務質量低下,這也是新能源車主哀聲怨道的緣由。只是,新能源汽車規模還在擴大,充電樁也需緊跟其發展步伐。

有機構預計,2030年新能源汽車的充電量將達到1600億度/年,電費和服務費市場規模也將達到千億級別。對充電樁運營商而言,既是機遇也有挑戰,各充電樁大運營商下一階段將更注重提升總體服務質量,積極尋求盈利之道。

資本打響新戰局

長江後浪推前浪,充電樁市場第一場淘汰賽接近尾聲,第二場淘汰賽悄然來臨。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大概有300多家充電樁企業,到2019年末,50%已經退出這個行業。

儘管充電樁市場造成特來電、星星、國家電網三足鼎立的相對穩定格局,但在「新基建」東風利好之下,阿里、華爲、寧德時代等新的入局者仍在不斷增長。

螞蟻集團全資子公司入股簡單充(杭州)科技有限公司成爲第二大股東,經過投資的方式進入充電樁領域;華爲發佈HUAWEI 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塊並與特來電達成合做,正式進入充電樁賽道;寧德時代與百城新能源成立充電樁合資公司快卜新能源,重新能源電池領域延伸至充電樁;此外,高德、滴滴也前來分羹……

可見,充電樁這個億萬級的賽道吸引來一大批數得上名的,數不上名的玩家入場。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經營範圍含「充電樁、新能源智能充電、電動汽車充電」的企業將近8.4萬家。

充電樁市場蛋糕有限,而搶食的高手林立,必將孕育着一場新戰局。只是,不一樣於充電樁市場發展初期,補貼紅利、市場紅利滿滿,且入局門檻低,容易生存。在經歷了第一場淘汰賽以後,市場走向高技術、優服務,意味着入局門檻變高,新入局者從頭部充電樁運營商口裏搶食並非易事,這場戰火更猛烈。

綜上所述,「新基建」的號召下,充電樁生態逐步完善成熟,充電樁市場也被愈來愈多的資本瞄上。羣雄逐鹿,充電樁運營商必須抓住如今市場升級期,擴大規模、作好服務,提升自身競爭實力纔有所突破。

固然,新戰局來了,除了要面對外部競爭,更要明確自身商業模式,儘快實現盈利,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文/劉曠公衆號,ID:liukuang110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