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每一段經歷中學習,在每一件事情中修行。善於從失敗中學習。html
我今年 36 歲,已有 8 年 JAVA 開發經驗。在阿里雲三年半,有贊四年半,已經是標準的大齡程序員了。程序員
在多年的讀書、學習和思考中,個人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也逐步塑形成型。我意識到本身的志趣在於作教育文化方面,所以在半衝動之下,8月份下旬,裸辭去找工做了。有限理性難以阻擋衝動的個性。不建議裸辭,作事應該有規劃、科學合理。面試
儘管我最初認爲本身「有理想有目標有意願有能力」,找一份教育開發的工做應該不難,但事實上我仍是過於樂觀了。現實很快給我潑了一瓢瓢冷水。我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驚訝地發現本身還有這個韌性。面試是一項歷煉,若是沒有被失敗擊倒,那麼從中會生長出一份韌性,這種韌性能讓人走得更遠。誰沒有經歷過失敗的歷練呢?失敗是最偉大的導師了,若是你願意跟他學一學的話。算法
在面試的過程當中,我很快發現本身的劣勢:編程
但我也有本身的優點。職業競爭的基本法則是稀缺性和差別化。可以解決大型項目的架構設計和攻克技術難題,精通某個高端技術領域是稀缺性體現;而可以作事能作到縝密周全精細化,有高併發大流量系統開發經驗,則是差別性體現。稀缺性是上策,差別化是中策,而降格以求就是下策了。設計模式
我缺少稀缺性優點,但還有一點差別化優點:緩存
我投出簡歷的公司並很少。在很少的面試中,我逐漸意識到網上的「斬獲幾十家大廠offer」的說法並不可信。理由以下:安全
好了,閒話很少說了。我講講本身在面試中所經受的歷練和思考吧。
性能優化
人生或許很長,但面試的時間很短,最長不過一小時或一個半小時。別人如何在短短一小時內可以更清晰地認識長達三十多年的你呢?這就須要你作大量細緻的準備工做了。在某種程度上,面試與舞蹈有殊途同歸之妙:臺上五分鐘,臺下十年功。網絡
準備工做主要包括簡歷準備、我的介紹、公司瞭解、技術探索、表述能力、常見問題、中高端職位、好的心態。準備工做是對自身和對外部世界的一次全面深刻的從新認知。
初期,我覺得本身準備很充分,簡歷改改就完事了。隨着一次次受挫,才發現本身的準備很不充分。在如今的我看來,準備七分,應變三分。準備,就是要知己知彼,知道對方會問哪些問題(一般是系統/項目/技術的深度和廣度)、本身應當如何做答;應變,就是當本身遇到不會、不懂、不知道的問題時,如何合理地展現本身的解決思路,以及根據面試中答不上來的問題查漏補缺,夯實基礎。
這個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習的過程。持續的反思和提煉、學習新的內容、從新認識本身和過往經歷等。
簡歷準備
最開始,我作得比較簡單。把之前的簡歷拿出來,添加上新的工做經歷,略做修改,但總體上模板基本不變。
在基本面上,我作的是較爲細緻的,誠實地寫上了本身擅長和熟悉的技能和經驗經歷,排版也盡力作得整潔美觀(學過一些 UI 設計)。不浮誇也不故做謙虛。
在擴展面上,我作的仍是不夠的。有一天,一位獵頭打電話給我,問:你最大的優點是什麼?我頓時說不上來。當時也未多加思考。在後續面試屢遭失敗以後,一度有些不自信以後,我開始仔細思考本身的優點來。而後將「對工程質量、性能優化、穩定性建設、業務配置化設計有深刻思考和實踐經驗」寫在了「技能素養」欄的第一行,由於這確實是我所作過的、最實在且腳踏實地的且具有歸納性的。
有時,簡歷內容的編排順序也很重要。以前,我把掌握的語言及技術寫在前面,而「項目管理能力和團隊影響力」之類的寫在後面。但投年糕媽媽以後,未有面試直接被拉到不合適裏面,受到了刺激,我意識到或許是對方以爲我管理經驗不足。所以,刻意將「項目管理能力和團隊影響力」提到了前面,表示本身是重視管理方面的,不過,投過新的簡歷以後,沒有迴應。我意識到,這樣的編排順序可能會讓人誤解我是管理能力偏重的(事實上有一位 HR 問我是否是還在寫代碼),但實際上管理方面我是欠缺的,最後,我仍是調回了原來的順序,凸出本身「工程師的本色」。後面,我又作了一些語句的編排上的修改。
隨着面試的進展,有時,也會發現本身的簡歷上寫得不夠或者之前作得不夠的地方。好比,在訂單導出這段經歷裏,我只是寫了大幅提高性能和穩定性,顯得定性描述化,所以,我添加了一些量化的東西(2w阻塞 => 300w+,1w/1min)做爲證明;好比,8 月份離職,到 12 月份面試的時候,有一段空檔期,有些企業會問到這個。所以,我索性加了一句話,說明這段時間我在幹些啥;好比,表明性系統和項目,每個系統和項目的價值和意義(不必定寫在上面,可是內心要有數)。功夫要下足。
再好比,我很詳細地寫了有讚的工做經歷及經驗,但阿里雲的那段基本沒動。而有些企業對這段經歷更感興趣,我卻以爲沒太多可說的,留在腦海裏的只有少許印象深入的東西,以及一些博客文章的記錄,相比這段工做經從來說顯得太單薄。這裏實質上不是簡歷的問題,而是過往經歷覆盤的問題。建議,在每一個項目結束後,都要寫個自我覆盤。避免時間將這些難得的經歷沖淡。
每一個人其實都有不少可說的東西,但記錄下來的又有多少呢?值得談道的有多少呢?過往不努力,面試徒傷悲。
簡歷更新的心得:
我的介紹
面試前一般會要求作個簡要的我的介紹。我的介紹一般做爲進入面試的前奏曲和緩衝階段,緩和下緊張氣氛。
我最開始的我的介紹,個性啊業餘生活啊工做經歷啊志趣啊等等,彷佛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實際上,我的介紹是一個充分展現本身的主頁。主頁應當讓本身最最核心的優點一目瞭然(須要挖掘本身的經歷並仔細提煉)。我如今的我的介紹通常會包括:個性(好比偏安靜)、作事風格(工做認真嚴謹、注重質量、善於總體思考)、最大優點(owner意識、執行力、工程把控能力)、工做經歷簡述(在每一個公司的工做負責什麼、貢獻了什麼、收穫了什麼)。我的介紹簡明扼要,無需贅言。
我的介紹,是對本身的一個更爲清晰、深刻和全面的認識契機。
公司瞭解
不少人可能跟我同樣,對公司業務瞭解甚少,就直接投出去了。這樣實際上是不合理的。首先,我我的是不同意海投的,而傾向於定向投。找準方向投,雖然目標更少,但更有效率。這跟租房同樣,我通常在豆瓣上租房,雖然目標源少,但逮着一個就是好運。
投一家公司,是由於這家公司符合意向,值得爭取,而不是由於這是一家公司。就像找對象,不是爲了找一個女人。要肯定這家公司是否符合意向,就應當多去了解這家公司:主營業務、將來發展及規劃、所在行業及地位、財務情況、業界及網絡評價等。
在面試的過程當中適當談到公司的業務及思考,是可加分項。亦可用於「你有什麼想問的?」的提問。
技術探索
技術能力是一個技術人的基本素養。所以,我以爲,不管將來作什麼工做,技術能力過硬,總歸是最不可或缺的不可忽視的。
原理和設計思想是軟件技術中最爲精髓的東西。通常軟件技術能夠分爲兩個方面:
技術探索,必定要先理解原理。原理不懂,就會浮於表層,不能真正掌握它。技術原理探究要掌握到什麼程度?數據結構與算法設計、考量因素、技術機制、優化思路。要在腦中回放,直到一切細節而清晰可見。若是可以清晰有條理地表述出來,就更好了。
技術原理探究,必定要看源碼。看了源碼與沒看源碼是有區別的。沒看源碼,雖說得出來,但終是隔了一層紙;看了源碼,才捅破了那層紙,有了本身的理解,也就能說得更加有底氣了。固然,也多是我缺少演戲的本領。
我我的不太同意刷題式面試。雖然刷題確實是進廠的捷徑,但也有缺點:
通過系統的整理,我逐步造成了適合本身的技術體系結構:「互聯網應用服務端的經常使用技術思想與機制綱要」 。在這個基礎上,再博採衆長,看看面試題進行自測和查漏補缺,是更恰當的方式。我會在這個體系上深耕細做。
表述能力
目前,絕大多數企業的主要面試形式是經過口頭溝通進行的,少部分企業可能有筆試或機試。口頭溝通的形式是有其侷限性的。對錶述能力的要求比較高,而對專業能力的凸顯並不明顯。一我的掌握的專業和經驗的深度和廣度,很難經過幾分鐘的表述呈現出來。每每深度和廣度越大,反而越難表述。而技術人員每每疏於表達。
我平時寫得多說得少,提及來不利索。有時沒講清楚背景,就直接展開,兼之囉嗦、跳躍和迴旋往復(這種方式可能更適合寫小說),讓面試官有時摸不着頭腦。表述的條理性和清晰性也是很重要的。不妨本身測試一下:Dubbo 的架構設計是怎樣的? Redis 的持久化機制是怎樣的?而後本身回答試試看。
表述能力的基本法則:
常見問題
面試是經過溝通來理解雙方的過程。面試中的問題,變幻無窮,但有一些問題是須要提早準備好的。
好比「靈魂N問」:
高頻技術問題:
中高端職位
提及來,我這人可能有點不太自信。我是懷着「踏實作一個工程師」的思想投簡歷的。
對於大齡程序員,企業的指望更高。個人每一份「高級工程師」投遞,自動被轉換爲「技術專家」或「架構師」。無力反駁,倍感壓力。面試中高端職位,須要更多準備:
若是不做準備,就被一會兒問懵,亂了陣腳。實際上,我或許仍是存着僥倖心理把「技術專家」和「架構師」崗位當作「高工」來面試的,也就無一不遭遇失敗了。顯然,我把次序弄反了:應當以「技術專家」和「架構師」的規格來面試高級工程師。
好吧,那就迎難而上吧!我不是害怕挑戰的人。
此外,「技術專家」和「架構師」職位應當至少留一天的時間來準備。已經有豐富經驗的技術專家和架構師能夠忽略。
好的心態
保持好的心態也尤其重要。我經歷了「樂觀-不自信-重拾信心」的心態變化過程。
很長一段時間,因爲「求成心切」,生怕某個技術問題回答不上來搞砸,所以當心謹慎,略顯緊張,結果已經梳理好的每每說不清楚或者說得不夠有條理。衝着「拿 offer 」的心態去面試,真的很難受,會以爲每場面試都很被動那麼難過,甚至有點想要「降格以求」。
有時,我在想:咋就混成這個樣子了呢?按理來講,這個時候我應該有能力去追求本身喜好的事業了啊!仍是平時有點鬆懈了,視野狹窄,積累不夠,致使今天的不利處境。
我是一個守時的人,也但願對方儘量守時。杭州的面試官中,基本是守時的,即便遲到也在心理接受範圍內,回武漢面試後,節奏就有點被少許企業帶偏了。有一兩次,我甚至不肯定面試官何時進入會議。我想,難道這是人才應該受到的「禮待」嗎?我有點被輕微冒犯的感受了。不過我仍是「頗有涵養地」表示沒事。但我始終以爲:面試官遲到,是對人才的不尊重。進入不尊重人才的公司,我是懷有疑慮的。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難道我能由於此刻的不利處境,而放棄一些基本的原則底線,而屈從於一份不尊重人才的 offer 嗎?
我意識到:一我的應當用其實力去贏得對方的尊重和賞識,之後的合做纔會更順暢。不若,哪怕惜其無緣,亦不可強留。不管別人怎麼存疑,心無旁騖地打磨實力,挖掘本身的才幹和優點,終會發出本身的光芒。所以,個人心態頓時轉變了:應當專一去溝通,與對方充分認識瞭解,贏得對方心服的承認,而不是拿到一張入門券,成爲幹活的工具。
有一個「石頭和玉」的小故事,把本身當作人才,並努力去提高本身,才能得到「人才的禮遇」;把本身當石頭賤賣,放鬆努力,也就只能獲得「石頭的禮遇」。儘管一我的不必定立刻就具有人才的能力,但在本身的心裏裏,就應當從人才的視角去觀察待入職的企業,而不只僅是爲了找一份「賺更多錢」的工做。
此外,焦慮也是沒必要要的。焦慮的實質是現實與目標的差距。一我的總能夠評估目標的合理性及如何達成目標。若是目標太高,則適當調整目標級別;目標可行,則做出合理的決策,並經過持續的努力和恰當的出擊來實現目標。決策、努力和出擊能力都是能夠持續修煉的。
技術人的面試仍是更偏重於技術,所以,技術的深度和廣度仍是要好好準備的。面試官和候選人的處境是不同的,一個面試官問的只是少許點,可是多個面試官合起來就是一個面。明白這一點,做爲面試官的你就不要得意忘形,覺得本身就比候選人厲害。
我面的企業很少,由於我已經打算從事教育事業,用「志趣和驅動力」這項就直接過濾了不少企業的面試邀請。在杭州面試的基本是教育企業,連阿里華爲等拋來的橄欖枝都婉拒了(儘管我也不必定能面上)。雖然作法有點「直男」,但投入最多精力於本身指望從事的行業和事業,纔是值得的。
我所認爲的教育事業,並不侷限於如今常談起的在線教育或 K12 教育,而是一個教育體系,任何能夠更好滴起到教育效果的事業,包括而不限於教學、閱讀、音樂、設計等。
接力棒科技-高工
面的第一家。暢談一番後,沒音訊了。但我也沒有太在乎。面試官問的比較偏交易業務性的東西,較深的就是如何保證應用的數據一致性了。
此時的我,就像在路上扔了一顆探路的小石子,還沒有意識到本身的處境。
網易雲音樂-高工
接着是網易雲音樂。大廠就是大廠。一面問的滿是緩存、分佈式鎖、Dubbo、ZK, MQ 中間件相關的機制。很遺憾,因爲我平時關於技術原理的沉澱仍是不多,基本是「一問兩不知」,掛得很出彩。
此時,我初步意識到本身的技術底子還很薄弱,也就開始了廣闊的技術學習和夯實,自底向上地梳理原理和邏輯,系統地進行整理總結,最終初步造成了本身的互聯網服務端技術知識體系結構。
銘師堂-技術專家
架構師面試的。問的相對多了一些,DB, Redis 等。反饋是技術還行,但缺少管理經驗。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大齡程序員缺少管理經驗的不利。中小企業的技術專家線招聘中,每每附加了管理經驗的需求。應聘時要注意。
缺少管理經驗,該怎麼辦呢?思考過一段時間後,個人想法是:
字節教育-高工
字節教育面試,我給本身挖了很多坑往裏跳。
好比面試官問,講一個你比較成就感的項目經歷。我選擇的是近 4 年前的週期購項目。雖然這是我入職有讚的第一個有表明性的項目,但時間過久,又沒有詳細記錄,不少技術細節遺忘不清晰了。我講到當時印象比較深的「一體化」設計思想,卻忘記了當時爲何會有這種思想(未作仔細記錄)。
再好比,一個上課的場景題,我問是用 CS 架構仍是 BS 架構?面試官說用 CS 架構吧。這不是給本身挖坑嗎?明明本身不熟悉 CS 架構,何須問這個選擇呢,不如直接按照 BS 架構來說解。哎!
字節教育給個人反饋是:業務 Sense 不錯,系統設計能力有待提升。我以爲仍是比較中肯的。所以,也開始注重系統設計實戰方面的文章閱讀和思考訓練。
經驗是:
咪咕數媒-架構師
好傢伙,一會兒 3 位面試官羣面。可能我之前經歷的太少了吧。彷佛國企面試較高端職位,喜歡採起這種形式。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嘛。問的問題也很普遍,從 ES 的基本原理,到機房的數據遷移。有些技術機制雖然學習過,但不牢固,不清晰,答的也很差。好比 ES 的搜索原理優化,講過倒排索引後,我對 Term Index 和 Trie 樹 講不清楚。這說明,知道並不表明真正理解了。只有可以清晰有條理地把思路和細節都講清楚,纔算是真正理解了。
印象深入的是,有一個問題:你有哪些架構思想?這是第一次被問到架構設計方面的東西,我頓時有點慌亂。雖然平時多有思考,也有寫過文章,卻沒有造成系統精煉的方法論,結果就是答的比較凌亂。
塗鴉智能-高工
應聘塗鴉智能,是由於我以爲這家企業不錯。優秀的企業至少應該多溝通一下,說不許之後有合做機會呢!看問題的思惟要開闊一些,不能死守在本身想到的那一個事情上。
塗鴉智能給個人總體觀感仍是不錯的。面試官也頗有禮貌有耐心,總體架構、技術和項目都問了不少,問到了我熟悉的地方,答得也還能夠。也許個人經驗正好是切中他們的需求吧。
若不是當時想作教育的執念特別強,我很大機率會入職塗鴉智能。物聯網在我看來應該是頗有趣的領域。
跟誰學-技術專家
「跟誰學」基本能答上來。不過反饋是:對於提問抓重點的能力有所欠缺,對於技術的概括整理也不夠。我當時還有點不服氣,認爲本身寫了那麼多文章,也算是有很多思考,怎能算是總結不夠呢?頂可能是有技術盲點。技術猶如海洋,誰能沒有盲點?
不過如今反觀,確實距離本身應該有的程度不夠。對技術原理機制和生產問題排查的總結不夠,不夠清晰細緻;對設計實踐的經驗總結也不夠,不夠系統紮實。這個事情還要持續深刻地去作。
此外,面得越多,愈加現本身的表述能力確實有所欠缺。囉嗦、容易就一點展開說個沒完、脫離背景直接說方案、跳躍、迴旋往復,而後面試官極可能沒耐心了。應該遵循「先總後分」、「基本思路-實現-優化」的一些基本邏輯來做答會更好一些。表述能力真的很重要,不可只顧着敲代碼。還有每次面教育企業就難免緊張,生怕錯過這個機會。
這是第二家直接告訴我年齡與經驗不匹配的企業,加深了我對年齡偏大的憂慮,以至於開始有點不自信了。
那麼我又是怎麼重拾信心的呢?有一句老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就算我年齡比較大,若是個人技術能力打磨得足夠硬朗,就不信找不到一家可以承認個人企業。大不了我去作開源項目好了。具有好的技術能力,並不必定就侷限在企業的範圍內去發揮做用,也不必侷限於那些被年齡偏見所矇蔽的人的認知裏。外界的承認當然重要,內在的難得性卻遠勝於外在。
億童文教-架構師
也是採用的 3 人同時面試。主要問的是項目經歷,技術方面問得倒不是深刻。我的以爲答得還行。面試官也問了架構設計相關的問題,我答得通常。此時,我仍然沒有意識到本身在以面「高級工程師」的規格來面試「架構師」崗位。
面試官比較溫和,HR 也在積極聯繫和溝通,感受還不錯。只是,我沒有主動去問反饋意見,也就沒有下文了。
新東方-高工
面試新東方,主要是由於切中我作教育的指望,雖然職位需求是作信息管理系統,距離我理想中的業務還有必定距離。通過溝通了解,他們更須要的是對運維方面更熟悉的工程師,不過我正好對運維方面不太熟悉,平時關注很少,所以不太符合他們的真實招聘要求。面試官也是很溫和的人,老家在宜昌,是我本科上大學的地方,面試體驗不錯。
之後要花些時間學習一些運維相關的東西。做爲一名優秀的工程師和合格的架構師,是要普遍學習和熟悉系統所採用的各類組件、中間件、運維部署等的。要有綜觀能力,不過我醒悟的可能有點遲。Better later than never.
ZOOM-高工
ZOOM 的一位面試官或許是我見過的全部面試官中最差勁的。共有兩位面試官,一位顯得頗有耐心,另外一位則挺着胖胖的肚子,還打着哈欠,一副不怎麼關心面試和候選人的樣子。我心想,你要不想面,爲啥還要來面呢?你覺得候選人就低你一等麼?換個位置我能夠暴打你。不過我仍是頗有禮貌的,當作什麼事也沒發生。公司在挑人,候選人也在挑選公司。
想一想,ZOOM 仍是疫情期間咱們公司用過的遠程通訊會議軟件。印象還不錯,有這樣的工程師和麪試官藏於其中,我也是服了。難倒他是傳說中的大大神?據我所知,國外對國內的互聯網軟件技術設施基本呈碾壓態勢,中國大部分企業所用的框架、中間件、基礎設施等基本是拿國外的來用或者作定製化,真正有自研的不多,有什麼好自滿的呢?
阿優文化-高工
阿優文化有四輪技術面。其中第一個技術面給我印象比較深入。看上去,面試官對操做系統的原理機制特別擅長和熟悉。不少問題我都沒答上來。本覺得掛了,不過又給了扳回一局的機會。第二位面試問的項目經歷和技術問題是我很熟悉的。第三位面試官問的比較普遍,有答的上來的,有答不上來的。不過面試官很耐心。第四位是技術總監,也問得很普遍細緻。
總體來講,面試氛圍仍是很寬鬆的。不過,阿優當時的招聘需求並不強烈,估計是但願後續有機會時再聯繫我。惋惜我那時準備回武漢了。主要是考慮父母年事已高,但願能多陪陪父母。
想一想,我想問題作決策仍是過於簡單的,不會作很複雜的計算和權衡。
小米-專家/架構
應聘小米,主要是由於職位與以前在有贊作的很類似,都是作交易中臺相關。瀏覽小米官網以後,以爲他們作的事情很棒,但是與我想作教育文化事業的初衷不太貼合。
加入小米的意願不太強烈,面試也就失去了大半動力。我這個性子仍是要改一改。
視覺中國-高工
圍繞技術、項目和經從來問。整體來講,技術深度並非太難,項目方面也涉及到了。人力面前輩很溫和,我覺得會針對本身的經歷進行一番「轟炸」,結果是爲前輩講了講有讚的產品服務和生意模式,而後略略帶了下本身的一些經歷。
科大訊飛-架構師
一二面,感受面試官對安排的面試不太感興趣。架構師,至少是一個對技術和設計能力很是高要求的職位。一面的技術和架構都問了些,二面總圍繞個人背景和非技術相關的東西問,彷佛對個人外在更關注,而對我自身的技術和設計能力不感興趣。交流偏淺。
能力當然有高下之分,但尊重人才的基本禮節倒是不變的。尊重人才,是指聚焦人才的能力和才學,而不是一些與才學不甚相關的東西。
青藤雲-高工
青藤雲的技術面試風格是溫和的。感覺到坦率交流的味道,被承認的感受。感覺到 HR 求才若渴的心情。和我以前認爲的「應當用其實力去贏得對方的尊重和賞識」不謀而合。
騰訊會議-高工
和騰訊面試官是用騰訊會議軟件面試騰訊會議的職位。哈哈。因爲網絡不太穩定,面試過程充滿了磕磕碰碰,一句話沒說完整就聽不清楚了。可想狀況如何。可是咱們都頗有頗有頗有耐心,最終一塊兒完成了一面。面試是雙方智慧與力量的較量,更是雙方一塊兒去完成一件事情、發現彼此的合做。這樣想來,傳統的「單方考驗篩選式」的面試觀念須要革新。
因爲我已經拿到 offer , 且騰訊會議的事情並不太貼合本身的初衷,所以,我與騰訊方面溝通,中止了二面。
選擇
當拿到多個 offer 時,如何選擇呢?我我的主要看重:1. 志趣與驅動力; 2. 薪資待遇; 3. 公司發展前景和我的發展空間; 4. 工做氛圍; 5. 小而有戰鬥力的企業。
在視覺中國與青藤雲之間如何選擇?做個對比:
此外,我以爲作教育,更適合本身的是編程教育,或者是工程師教育。我還想成爲一名系統設計師。還須要積累更多生產實踐經驗。能夠多與初中級工程師打交道,在企業內部作培訓指導。或者工做之餘錄製視頻,上傳到 B 站,服務廣大吃瓜羣衆。未來,我或許還會寫一本關於編程設計的書,匯聚畢生所學。
所以,通過一天慎重的考慮,我決定,加入青藤雲安全。固然,作這個選擇的同時,也意味着我選擇了一個更大的挑戰:在安全方面我基本一貧如洗,須要學習不少不少的知識和經驗,對於我這個大齡程序員來講,是一項不小的挑戰。
不少事情都有解決的方法,即便「頭疼的」大齡程序員找工做也不例外。確立明確清晰的目標、制定科學合理的決策、持續的努力、掌握基本面、恰當的出擊,終能斬獲勝利的果實。但要強調一下:功夫在平時。平時要是不累積好,面試的時候就要花更多時間去學習,會受挫、磕磕碰碰、過得也不太舒坦。仍是平攤到平時比較好。此外,平時視野也要保持開闊,切忌在面試的時候才「幡然醒悟」。
一個重要經驗是,要善於從失敗中學習。正是在杭州四個月空檔期的持續學習、思考、積累和提煉,以及面試失敗的反思、不斷調整對策、完善準備、改善原有的短板,採起更爲合理的方式,纔在回武漢的短短兩個周內拿到比較滿意的 offer 。
此外,值得說起的是,對於技術人員,寫博客是一件頗有價值的事情。面試經過溝通去了解對方,有其侷限性所在。面試未能篩選出符合的人才實際上是有比較大機率的:1. 面試的時間很短,即便是頗有經驗的面試官,也會看走眼(根本侷限性);2. 面試官問到的正好是本身不會的(運氣問題);3. 面試官情緒很差,沒興趣(運氣問題);4. 面試官自身的水平。所以,具有真才實學而被 PASS 掉,並不值得傷心。寫博客的意義在於,有更多展現本身思考和平時工做的維度。
尊重人才的企業,必定是但願從多方面去認識候選人(在優勢和缺點之間選擇確認是否符合指望),包括博客;不尊重人才的企業,則會傾向於用偷懶的方法,對候選人真實的本領不在乎,用一些外在的標準去快速過濾,當然高效,最終對人才的識別能力並不會有多大進步。
通過這一段面試的歷煉,我以爲如今相比離職時的本身,又有了很多進步的。不說脫胎換骨,至少也是蛻了一層皮吧。差距,差距仍是有的。起碼面試那些知名大廠企業的技術專家和架構師還有差距。這與我平時工做的挑戰性、認知視野的侷限性及總結不足有關。下一次,我但願積蓄足夠實力作到更好,和心裏熱愛的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再近一些些。
面試,其實也是一段工做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