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算法入門之「選擇排序」

選擇排序

選擇排序也是利用了「擋板法」這個經典思想。java

擋板左邊是已排序區間,右邊是未排序區間,那麼每次的「選擇」是去找右邊未排序區間的最小值,找到以後和擋板後面的第一個值換一下,而後再把擋板往右移動一位,保證排好序的這些元素在擋板的左邊。git

好比以前的例子:{5, 2, 0, 1}github

咱們用一個擋板來分隔數組是否排好序,
用指針 j 來尋找未排序區間的最小值;算法

第一輪 j 最初指向 5,而後遍歷整個未排序區間,最終指向 0,那麼 0 就和擋板後的第一個元素換一下,也就是和 5 交換一下位置,擋板向右移動一位,結束第一輪。api

第二輪,j 從擋板後的2開始遍歷,最終指向1,而後1和擋板後的第一個元素 2 換一下,擋板向右移動一位,結束第二輪。數組

第三輪,j 從2開始遍歷,最終指向2,而後和2本身換一下,擋板向右移動一位,結束第三輪。學習

還剩一個元素,不用遍歷了,就結束了。優化

選擇排序與以前的插入排序對比來看,要注意兩點:spa

  1. 擋板必須從 0 開始,而不能從 1 開始。雖然在這兩種算法中,擋板的物理意義都是分隔已排序和未排序區間,可是它們的已排序區間裏放的元素的意義不一樣:
  • 選擇排序是隻能把當前的最小值放進來,而不能放其餘的;
  • 插入排序的第一個元素能夠爲任意值。

因此選擇排序的擋板左邊最開始不能有任何元素。指針

  1. 在外層循環時,
  • 選擇排序的最後一輪能夠省略,由於只剩下最大的那個元素了;
  • 插入排序的最後一輪不可省略,由於它的位置還沒定呢。
class Solution {
 public void selectionSort(int[] input) {
  if(input == null || input.length <= 1) {
   return;
  } 
  for(int i = 0; i < input.length - 1; i++) {
   int minValueIndex = i;
   for(int j = i + 1; j < input.length; j++) {
    if(input[j] < input[minValueIndex]) {
     minValueIndex = j;
    }
   }
   swap(input, minValueIndex, i);
  }
 }
 private void swap(int[] input, int x, int y) {
  int tmp = input[x];
  input[x] = input[y];
  input[y] = tmp;
 }
}

時間複雜度

最內層的 if 語句每執行一次是 O(1) ,那麼要執行多少次呢?

  • 當 i = 0 時,是 n-1 次;
  • 當 i = 1 時,是 n-2 次;
  • ...
  • 最後是 1 次;

因此加起來,總共是:
(n-1) + (n-2) + … + 1 = n*(n-1) / 2 = O(n^2)

是這樣算出來的,而不是一拍腦殼說兩層循環就是 O(n^2).

空間複雜度

這個很簡單,最多的狀況是 call swap() 的時候,而後 call stack 上每一層就用了幾個有限的變量,因此是 O(1)。

那天然也是原地排序算法了。

穩定性

這個答案是否認的,選擇排序並無穩定性。

由於交換的過程破壞了原有的相對順序,好比: {5, 5, 2, 1, 0} 這個例子,第一次交換是 0 和 第一個 5 交換,因而第一個 5 跑到了數組的最後一位,且再也無翻身之地,因此第一個 5 第二個 5 的相對順序就已經打亂了。

這個問題在石頭哥的那篇谷歌面經文章裏有被考到哦,若是尚未看過這篇面經文章的,在公衆號裏回覆「谷歌」二字,就能夠看到了。

優化

選擇排序的其中一步是選出每一輪的最小值,那麼這一步若是使用 heapify() 來優化,就能夠從 O(n) 優化到 O(logn),這其實就變成了 heapSort.

若是你喜歡這篇文章,記得給我點贊留言哦~大家的支持和承認,就是我創做的最大動力,咱們下篇文章見!

我是小齊,紐約程序媛,終生學習者,天天晚上 9 點,雲自習室裏不見不散!

更多幹貨文章見個人 Github: https://github.com/xiaoqi6666...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