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的症狀或後果包括但不限於:less
一、沒法長時間作同一件事情
二、注意力很容易被轉移
三、情緒管理存在問題,遇到外部影響,情緒波動較大
四、常年沒有完整閱讀過任何一本讀物
五、因爲淺閱讀及情緒波動,致使語言表達能力退化,沒法將文字順暢轉化爲口語進行表達
六、精神狀態起伏,以至影響身體協調能力、語言組織能力的起伏
七、短時記憶存在問題,在幾秒鐘以內會忘記以前所要作的事情,想說的話dom
不少人以爲本身計劃完不成,拖延,生活中養成種種惡習的根源在於自制力不強,覺得加強了自制力,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這個想法是錯的,自制力並非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學習
那什麼纔是呢?諸位稍安勿燥,這個後面天然會講到,但在此以前,且聽我講一個哈佛學霸的故事。spa
故事主人公叫 Tal ,是哈佛大學心理系大三的學生,同時也是學校壁球隊的主力。他天天很早起牀去跑步,而後去學校,一天的課程結束後,他會去球場和教練進行常規訓練、打比賽,在此以後,他會去健身房健身,而後回家,作做業,看書學習,睡覺。日復一日,從不間斷。3d
因而你們紛紛認爲 Tal 童鞋是一個高度自律的學霸。Tal 童鞋也是這麼看待本身的,直到寒假到來。視頻
做爲學霸,寒假固然不會知足於過過聖誕節,看看以前很火的天朝劇《Nirvana in Fire》(琅琊榜),Tal 打算預學兩門下學期的課,完成一個 Research Project,而且平均天天保持1小時以上的鍛鍊。blog
看到這裏我知道有人要跳出來講:「不!這不是真的!學霸辣麼自律,寒假計劃怎麼會失敗?!必定是你瞎編的!」遊戲
對,如你所見,我瞎編了25%的部分,但那僅僅是具體的失敗細節,事實仍然沒有變化——Tal童鞋的計劃的的確確泡湯了。不信你看,下面是他的原話,還有視頻截圖爲證。ip
I can't wait to have the freedom without squash and just focus on my classes. Catch up on all the readings and writings and stuff. Winter holiday came. I stopped playing completely. And instead of becoming more productive, I became far less productive.
我等不及沒有壁球的自由,以專一於個人學習,追上閱讀、寫做的進度。寒假來了,我不用再進行(壁球)訓練了,但與高效學習相反,我反而效率變低不少。
有些讀者已經認出 Tal 了,沒錯,他如今是哈佛的 Tal 教授,這張圖來自於他廣爲流傳的《積極心理學》課程的第11集的39分47秒。(藉機安利下,做爲哈佛當年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沒有之一,這門課於2010年被網易公開課收錄,並取了個很雞湯的名字,叫《哈佛幸福課》,此後長期霸佔排行榜第一,累計觀看數早已破千萬。)ci
Tal 教授用親身經歷證實了,在寒假計劃這種事上,學霸和普通人其實有着一樣的困擾。有人會說Tal 是個例,但不是的,個人不少朋友都是學霸,即便是在 MIT 念 Phd 的哥們,也會面臨在家睡到中午起不來,學習計劃遲遲沒法落實的問題。
固然,仍是有人會舉手,說不對啊,我就認識那種寒假計劃很充實,還全都落實了的學霸!對,沒錯,咱們姑且把這樣的人稱之爲「成熟體學霸",把前面那些計劃泡湯了的稱爲「幼年體學霸」。在大家見到的那些學霸裏,至關一部分仍處於「幼年體」,仍會和普通人同樣,受到自控力和拖延症的困擾。
那麼問題來了,「幼年體學霸」是如何成長爲「成熟體學霸「的呢?
(上面這張圖好暴露年齡啊!)
雖然計劃泡湯了,學霸畢竟是學霸,很快展示出了他與普通人的區別:
普通人是這樣的:計劃失敗 -> 沮喪 -> 罵本身一頓 -> 制訂新計劃 -> 繼續失敗
學霸是這樣的:計劃失敗 -> 沮喪 -> 罵本身一頓 -> 深度思考計劃爲啥失敗 -> 改善問題 -> 制訂新計劃
固然新計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失敗以後,學霸會重複上述流程。長此以往,新計劃中失敗的愈來愈少,成功的愈來愈多,學霸也實現了幼年期到成熟期的進化。
那麼爲啥計劃會失敗呢?明明學霸們平時是擁有高度自控力的,難道到了寒假自控力會失效?
這就要說到自控力的假象了。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一種感受:高考前是本身學習力和自控力的巔峯,那時候天天都要作好多題,學到很晚,但次日仍是精神抖擻,繼續奮戰;上了大學以後,時間寬裕了,反而變得懶散了,沒有以前學習的勁頭和毅力了,到了假期更是懶得一發不可收拾,熬夜看劇、晚睡晚起、暴飲暴食那都是屢見不鮮。
爲何會這樣呢?難道時間越寬裕,自控力就越薄弱?這顯然不科學。那就是由於時間越寬裕,咱們越容易懈怠和墮落?但這是結果,並非緣由。咱們覺得本身的自控力曾經很強,上大學後變弱了,放假後則由於懈怠愈發孱弱——這其實這個假象。那真相是什麼?
Tal老師爲咱們揭示了兩個真相:
想一想在高考以前的那種緊張的學習氛圍裏,咱們被動的養成了不少習慣——天天規律的上課、自習、吃飯和睡覺,咱們目標明確——每月、每一個星期乃至天天覆習什麼,老師們都替咱們安排好了。這些咱們習覺得常,就像你天天早上起牀都會自動去刷牙同樣天然(說不刷牙的你走開!)
你想一想想你起牀後刷牙的過程:穿衣服(好吧我知道有人不穿),拿起杯子和牙刷,走到衛生間,接水,擠牙膏,開始刷。即便你可能還睡眼惺忪,但這一套流程你仍然能精確無比、絕不費力的執行下來。這個過程須要一丟丟的自控力嗎?基本不須要對不對?
因此高中的那些學習,其實並不須要太多自控力。而當你進了大學,課程安排變得自由了,你喪失了那些被動習慣,開始本身規劃學習和生活時,纔是須要自控力的時候。而此時,不少人不得不面對第二個真相:
不少人不知道,自控力和肌肉力量同樣是有限的。這個結論被大量的心理學實驗證實,你們上網搜索一下就能看到,我這裏不作贅述,我只打個比方,相信能幫你更好的理解這個結論:
想象下,當你搬宿舍、或是換教室時,你把一摞又一摞沉重的書本,吃力的從這個屋子搬到那個屋子以後,你雙臂痠軟,腰痠背疼,嚴重者可能連一杯水都舉不起來——由於你的肌肉力量耗盡了。
自控力也同樣,咱們在平常生活中要面對各類各樣的誘惑:桌上昨天新買的一大堆零食,雙十一淘寶主頁玲琅滿目的商品,男神胡歌的新劇又開播了……咱們要反覆抵抗這些誘惑才能專一於那些重要的目標,好比學習和減肥。每拒絕一次誘惑,你的自制力就消耗一分,若是面臨的誘惑太多,總會有一個時刻,咱們會累到無力抵抗,任由暴飲暴食、刷爆淘寶、熬夜看劇這些行爲支配咱們的生活。
固然現實沒有那麼可怕,肌肉痠痛過兩天會恢復,自制力嘛,你睡個好覺也能迴歸正常。有意思的是,不一樣人天生力氣不同,自制力強弱也不同,自制力超羣或是弱到掉渣的,在人羣中都佔很小的比例,大多數人都處在中間那個狀態——很差也不壞。
因此咱們得出的結論是:學霸就是那羣天生自制力超羣的人?若是是這樣,那我寫這篇文章也太沒意思了。
有機智的童鞋立刻反應過來了:哦!既然咱們能夠鍛鍊肌肉,自制力也是能夠鍛鍊的,對吧!咱們只要把自制力鍛鍊到很強就能夠了!
這話沒錯,然而肌肉力量有極限,自制力也是有極限的。生活中,咱們面臨的誘惑如此之多,靠後天鍛煉出來的自制力依然會不夠用。另外一方面,就像上面講到的第一點:不管是校園裏的「成熟期學霸」,仍是社會裏的精英人士,其高效的學習和生活,並不像咱們往常覺得的那樣,依賴於強大的自制力,而是得益於後天構建起來的習慣體系。
如何利用咱們有限的自制力,去構建這樣一套體系,纔是我最想說的東西,當年的Tal童鞋,也是在乎識到這個問題以後,纔開始了他的翻盤之旅,成功進化爲成熟體學霸,最後成爲哈佛教授,走上人生巔峯的。(好吧別打我,我認可後面這段是我瞎編的。)
可是構建習慣體系,並非一件輕鬆的事情,緣由有兩個:
1.不少人沒有意識到,有一個看不見的敵人在阻撓咱們的行動,
2.不少人不知道,習慣背後的原理。
不少人都想要減肥,想要健身,但大多數人的情況是:決定要減肥或健身後,制定了詳細的計劃,買了一堆裝備,辦了幾千塊的健身卡,卻在去了不到三次後,將這些東西都束之高閣。
爲何創建一個鍛鍊的習慣這麼難呢?由於太多人不瞭解習慣背後的原理,更重要的緣由是,太多人太急了,太想在短時間內看到顯著的改變。
是的,咱們都但願一晚上暴富,一朝成名,都喜歡看「窮小子白手起家創業成功,一年變身億萬富翁」、「胖女孩半年瘦身八十斤俘獲男神芳心」的故事。但這些不是咱們的錯,咱們之因此天生短視,喜歡即時的反饋和知足感,是由於大腦裏,住着一個看不見的敵人在搗亂。首先你得意識到它的存在,而後才能打敗它。
在幾百萬年前,咱們的祖先還茹毛飲血的時候,資源稀缺,吃了上頓沒下頓,大腦須要持續的分泌化學物質,它們促令人們去尋找並攝入食物,熱量越高越好,把自身的脂肪儲存的越多越好;若是不是這種機制,人類極可能存活不到今天。
可咱們不是原始人,咱們進化出了更高級的控制單元,因此咱們學會了計劃,學會了爲達成長期目標放棄短時間利益。但原始的那部分大腦並無消亡,它依然在時刻爭奪着身體的控制權,促使咱們孜孜不倦的尋求即時的知足感。
因此你明白了嗎?爲何在認真學習時,突然會冒出「學這麼久了,看一集美劇吧!」的念頭;爲何晚飯吃了很多,睡前仍是管不住本身伸向零食的手;爲何你打開手機想要背單詞,卻鬼使神差的戳開了微博;這些的本質都是原始大腦在做怪。
好了,看到這裏,你意識到敵人的存在了,即大腦的原始部分;你也意識到它慣用的伎倆——即時知足感。但這還不夠,要戰勝它,你得掌握科學的武器,也就是習慣的原理。
習慣的養成,依賴於四個部分:觸機(cue)、慣性行爲(routine)、獎勵(reward)和信念(belief):
觸機:即觸發習慣的緣由,你能夠想象成手槍的扳機,按下扳機,子彈就打出去了。習慣的觸機有不少,多是時間、地點或場景。你早上刷牙的觸機是起牀這個動做;去吃午餐是由於時間到了(額,好吧,還有肚子餓了);有人習慣睡前刷微博,那麼觸機多是你躺下來蓋上被子。觸機自己沒有好壞之分,決定習慣好壞的,是它引起的慣性行爲。
慣性行爲:之因此叫慣性,是由於它是無心識的,好比一打開電腦就先上網看看娛樂新聞;好比睡前必定要刷一下朋友圈。在創建新習慣的過程當中, 咱們的自制力,就用於修正那些引發拖延的舊行爲,將其替換爲新的慣性。在更正壞習慣時,你須要格外留意引起它的觸機,同時關注本身的行爲,不斷提醒本身不要重蹈覆轍。這一步是最消耗時間和精力的過程,可能要與舊習慣反覆拉鋸,由於良好慣性行爲的創建不只須要有自制力去克服舊的行爲,還須要在行爲結束時得到正向的反饋,也就是下面要說的「獎勵」。
獎勵:這是習慣養成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它每每被人們忽略。爲何壞習慣容易養成且難以改變?由於它們的獎勵每每即時而明顯:打遊戲、刷網頁、吃零食這些哪一個不是這樣?好習慣難以造成,也偏偏由於短時間的獎勵不夠明顯。背單詞、健身、練書法這些行爲每每須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效果,有些人天生能從過程當中得到精神激勵,但不少人不行,那咱們須要人爲的賦予本身獎勵:好比記錄本身的成長和進步、時不時發個微博鼓勵下本身、達成一些小目標時吃頓好的慶祝下等等(啊喂也不要暴飲暴食啊!)
關於獎勵,稍稍多說幾句。諸如學習、健身這種事自己是有點反人性的,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快速創建正向獎勵機制呢?這個展開能寫兩本書...知乎上有不少學習、健身相關的優質答案了,我這裏不贅述。我想提供一種思惟: 積極的、開放性的、成長性的思惟。即多去看看那些享受學習、享受健身的人是怎麼作到這些事情的,嘗試去學習他們的方法,把目光放在積極面上,而不是懷疑本身能力不行,以爲本身作很差。 此外,強化你的「信念」有助於你得到精神上的正反饋。 信念: 這是支撐你創建習慣的內在動力:你想要天天背單詞,是爲了幹掉英語考試;你想要學會彈吉他,是爲了能在各類晚會上一顯身手;你想要規律飲食、早睡早起,是爲了身體健康;你想要健身減肥,多是想俘獲女神/男神的芳心。總之,你是想成爲一個更好的人。 信念能讓你你在養成好的習慣時得到精神上的正向反饋,同時,你的信念越強烈,就越能忍受改變過程當中的痛苦與反覆。
明白了這些,能夠更好的幫你創建習慣,而關於如何創建習慣,有太多的技巧,諸如遠離誘惑、分解目標、創建記錄和反饋機制……多的能寫出一本書(事實上有不少關於習慣的書了,後面我會推薦一本),我這裏想說點心態上的東西,也是我在踩了無數坑後,用斑斑血淚換到的重要經驗:
真的,你們都是普通人,認可這一點沒啥可恥的。拿我最喜歡的肌肉模型舉例子吧,我始終以爲,創建習慣也好,培養能力也好,都跟鍛鍊肌肉是一碼事:你今天只能舉30斤的啞鈴,下週你最多舉35斤,你不能說明天我就要舉60斤。一樣的,若是你以前從沒去過健身房,不要期望剛開始一週能去三次,更科學的計劃,是從一週去一次作起;若是你以前沉迷遊戲,一週打七天,不要期望明天就能戒掉它,科學一點的目標,是下週只打六天。
認可本身一口氣吃不成個胖子,勇於面對現實,也是成熟的標誌之一,不是嗎?《積極心理學》中的建議是:對於通常人,一個月能創建一到兩個習慣就很不錯了。不要太貪心,你真能作到,一年下來至少養成12個習慣,你可以爆掉大多數人了。
容許本身失敗,容許本身休息,在此之上,我特別想強調的是:對本身少一些苛責,多一些鼓勵。
咱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太過於強調嚴格自律和自我批評,卻不多教咱們如何鼓勵本身。太多人放棄改變,是由於在反覆的失敗後,用批評和苛責撲滅了本身心裏的火種。
我大學最墮落的兩年,深受這種思想所害,最後讓我走出來的,不止是不甘墮落,更是每次失敗後,像對待朋友,有時甚至是像對待小孩子同樣,鼓勵本身,哄本身:「這周計劃鍛鍊三次,只鍛鍊了一次?沒事,也比不鍛鍊強吧,是否是計劃不合理?下週試試兩次吧!」「今天計劃要學的又沒學完,下午還刷了兩個小時網頁……不要緊,比昨天好啦!昨天刷了大半天好嘛!」。
計劃失敗了,大多數人會羞愧,會痛苦,會責罵本身。但少有人去安慰本身,告訴本身「不要緊,你是個普通人,你總會有脆弱的時候」;少有人像鼓勵朋友同樣鼓勵本身,跟本身說「加油,還有機會,來!想想下次怎麼能夠作得更好」。
真的,在與慾望和弱點搏鬥的過程當中,咱們大多數時候是沒有隊友的,你只有本身給本身打氣。
嗯,有人擔憂過多的自我安慰會讓本身鬆懈,因此我要強調的最後一點,是行動。
不管你苛責仍是鼓勵本身,最後引起改變的,是行動。想作什麼,如今就開始作吧,不要等到之後。在個人認知中,90%的「明天再說」等於「明天就忘」 。想看書的,今晚睡前就拿起來,哪怕只看一頁;想鍛鍊的,今天就蹦躂起來,哪怕只是一組4分鐘的燃脂訓練;想學畫畫的,今天就畫起來,哪怕就畫一個水杯。
只要你作了,不管多少,你都是在行動,都是改變,而如上一點所說:再微小的改變,都值得褒獎。
就像雖然90%的人看了這篇回答,過兩天仍是會忘記。但我以爲吧,沒關係啦,你們都是普通人嘛,別苛責本身,至少這麼長的文章,你都快看完了,對不對?你仍是很棒噠!並且看了這篇文章自己,就是「從如今作起」的體現啊!
你看,學以至用嘛,我就是這麼看得開 ╮( ̄▽ ̄")╭
最後,送一句我愛極了的話給你們:
Incremental change is better than ambitious failure.
逐步的改善好過雄心勃勃的失敗。
我曾是一個學渣,很渣很渣的那種:我揹着筆記本去圖書館,卻刷了半天的網頁,又看了半天的電影,晚上我把本身罵一頓,決定明天好好學習,結果次日又故態復萌;我曾成天翹課打遊戲,晚上通宵到早上7點,睡到中午1點,起來吃碗泡麪,下午繼續打,這樣循環了一個多學期。我不是沒有想過改變,但每一次下定決心後的熱血,都持續不到三天,很快就會陷入計劃失敗-> 自責 -> 從新計劃-> 計劃失敗的惡性循環。
在至關長的一段時間裏,我都覺得自控力是限制本身進步的最大阻礙,我痛恨沒有毅力的本身,以爲這輩子沒啥出息了。直到後來,見了不少不少人,讀了不少不少書,我才明白之前不少對於自控、習慣和效率的理解都是錯的。在那之後,我慢慢擺脫了諸如自控失敗、拖延症這類問題的困擾,變成了別人眼中的「學霸」;我找到了本身喜歡作的事情,天天過得忙碌而有意義。
而爲了達到今天的狀態,我走了太多太多的彎路,我也看到太多人,跟我掉進一樣的坑裏,想要爬出來,卻由於力氣用錯了地方而徒勞無功。即便是寒假計劃失敗這樣一件看上去很小的事,背後卻隱藏着太多的學問,它們分散在不一樣的書與課程裏,沒有足夠經歷的人,難以一窺全貌,結果就是反覆的掉進坑裏,在爬坡的過程當中耗盡了心力,最終放棄了本身。
我經常想,若是當年有人告訴我正確的道理和方法,個人人生會不會順遂不少?
因此我囉囉嗦嗦的寫這麼多,哪怕只對一個讀者有用,就不枉我花二十多個小時,去琢磨和修改這篇東西。
最後的最後,再送兩段話給你們:
「在生活的過程當中,會有不少次機會,讓你不得不面對本身身上的缺陷和弱點,事實會一次又一次提醒你,你是一個不完美的人,須要改變。可人的本性是懶惰又脆弱的,大部分人選擇麻痹本身,轉向短時間的即時刺激(上網購物打遊戲,暴食社交一晚上 情等),少數人選擇改變本身,因而就會有痛苦,有反覆,有成功和放棄。」
「沒有人生來完美,每個趨近於優秀的人格,都是通過了屢次自我改造的結果。沒有試圖去改變的人,繼續重複着本身日復一日的生活,看着那些早已看過的爛熟於心的風景,而對於正在改變的人來講,每一天都是新的。」
這兩段話來自知友@陳諾,我稍有改動,基本沒有曲解原意,推薦你們看看她的回答,不少答案對我幫助很大。
在改變的路上沒有捷徑,只有不懈的堅持和科學的方法,祝大家每一天都和以前不同,每一天都是新的,你們共勉。
一篇回答沒法解決全部的問題,但願能給你們一些啓發。這篇回答的全部重要觀點,幾乎都來自於下面這些書和課程,推薦給你們:
另附一篇回答,爲何指望短時間內得到大幅改變的想法不切實際並且有害:
真·後記(2016.3.18更新)
這篇回答短期內得到了大量的贊,這令我始料未及。我想強調一點,這篇文章的初衷,是給你們一些啓發,讓你們對習慣和自控有一些正確的認知。更全面科學的解答,我仍是極力推薦你們學一學上面的書和課程。
此外,一晚上頓悟從而扭轉人生這樣的事極少發生。真正的頓悟(例如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因此能發生,源於以前長期的實踐和思考,是量變的積累遇到了合適的契機,從而引起了質變。
改變沒有捷徑,它是漫長的過程,它始於你的意願,在正確的行動下獲得積極的結果。《自控力》這本書不少人買了,有多少真的看完了?又有多少人長期對照本身的問題回去翻閱過三遍以上?又有多少人按它講的方法去冥想、去運動、去觀察記錄本身的行爲?《幸福課》也有不少人看過,又有多少人認真的作筆記,按課裏的方法去設定目標、去挑戰風險、去寫感恩記錄、去關注事物的積極面?
懂得不少道理只是前提,決定你能不能過好這一輩子的,是你的選擇和行動。
做者:秋霜色連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368231/answer/9049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