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創新會加速你的死亡
談到創新,咱們常常會先想到跨國公司和發達國家,這個概念好像離中國企業稍微有點遠。總結過去30年,咱們會發現,創新帶來的浪費和風險,要比帶給咱們的成功更多。這使得不少企業領導者一聽到創新,就會不自覺地懷疑:投資可否獲得收穫?
即使這樣,全部人都不會認爲創新不重要,由於不創新企業就會死亡。可是,也有一些企業由於盲目創新而過早死亡。如何創新,用什麼方式創新,是咱們一直在苦苦探索的問題。
我對於創新的最深入體會是:全部的創新方法都是對成功者的總結。也就是說,創新的成功者已經活下來了,而後,咱們再描述出它的創新方法的正確性。事實上,許多企業用一樣的方法卻犧牲了。由於沒人總結這種方法的失敗因素。
這讓咱們意識到一個問題:成功是很難被拷貝的。我特別贊同樊綱教授的說法,成功不是一個國家概念或者通用概念,成功是企業本身的概念,若是不能基於本身的資源、能力和今天的狀態,而進行盲目創新,那還不如作一些不創新的事情,由於這會加速你的死亡。
從新認識什麼是創新
經濟全球化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格局,這種格局使得中國更加緊密地融入國際社會。改革開放30年裏,咱們強調更多的是自主創新,咱們把自主創新做爲一種追求。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在過去不開放和封閉環境下產生的一種恐懼感,使咱們對自主這兩個字的認識很是深入。
而今天,咱們看到這些跨國公司,它們在全世界進行開放式的創新和協做式的創新,它們在全世界使用資源,使用人才。我認爲這是第一個趨勢,「開放的模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咱們要從新來審視自主這兩個字,自主不是本身,自主意味着你要擁有本身的能力,而開放會使你的創新效率更快地提升。」
事實上,今天的任何一家跨國公司,它們都不多須要作一個技術的所有過程,包括商業模式。咱們都說Apple公司創造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但它只是一個組織者,並非所有資源的擁有者。汽車、手機也是如此,沒有哪一個產品的技術徹底須要本身來作。
這也指向另一個問題,若是中國的企業願意走開放創新的道路,那就要明白一個道理:「沒有執着就不可能在開放的過程當中得到你本身的地位,開放是一種交換,只有本身有了東西,才能加入到開放的俱樂部裏。因此,當你本身一無全部的時候,開放的世界不會歡迎一個不可以產生價值的非貢獻者。可是,當你擁有了有限的資源,擁有了一個好的技術的時候,你可能會得到更大的空間。」
東軟的開放創新實踐
東軟是一家軟件企業,咱們一直夢想作本身的產品,可是,咱們面對微軟這些強大的競爭對手,咱們奮鬥一輩子可能也不會有機會。因此,咱們特別想走一條捷徑,好比,可否把咱們的軟件產品放在一個硬件設備裏。因此咱們選擇了大型醫療設備這個領域。
事實上,咱們選擇這個領域,就是在選擇咱們的競爭對手。好比說醫院用的CT,全世界能作這種產品的大概只有五六家公司,這意味着咱們從進入的那天開始,咱們就但願成爲這個俱樂部裏的成員,咱們但願用咱們的軟件去換來整個產品。
咱們作的第一步是提高軟件技術水平,雖然不能說徹底超越競爭對手,但至少要和它們的水平至關。咱們也不製造全部的部件,而是在全世界尋找供應商,使咱們的水平跟競爭者同樣。咱們大量的軟件工程師則彙集在專利上。因此,咱們用最短的時間作出了CT。
東軟的第二個步驟是看到市場對這種產品的需求。過去十年裏,大型醫療設備都依賴進口,今天,中國有3000家醫院使用東軟的設備,並且咱們的產品賣到全球46個國家。接下來還給咱們帶來了驚喜,咱們的合資夥伴飛利浦願意和東軟共同製造一個全球性的產品,而這個產品在品牌上也有創新性的突破。
創新就是天天的行動
創新要超越本身的資源,若是不學會合做,跳出本身,就會很困難。這點是中國企業的弱勢。而在這方面,應該看到全世界的合做文化比過去更加有價值了。有時候,養一支龐大的研發隊伍,奮鬥五年,最後卻以失敗了結。若是咱們花一樣的錢,徹底可能僱到全世界最優秀的工程師、設計師,讓他們用半年時間來完成,並且效果要好不少。
創新並不意味着創造一個×××的、讓人感受十分吃驚的東西,只要在細節上作得比別人好,你就有了創新。
咱們的創新不能脫離本身具體的環境和情況,不能太急功近利。我認爲,咱們要用開放的信念走向全世界,經過資源組合,把創新當作業務的一部分,當成每一天的行動。
* 本文是劉積仁在「2008年中國CEO年會」上的演講,由陳振燁整理。劉積仁是東軟集團董事長兼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