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前,我去參加了一場面試。面試的過程當中,個人表現不好。這幾天閒着的時候都在反思面試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如今把其中一部分寫出來。原本想寫一份完整版的,包括我所可以記得的面試中面試官問個人問題,然而以爲太囉嗦,就砍掉這部份內容了。html
從全局的角度看,我犯的最大錯誤是沒有將「對方更看重技術水平,如今是技術面試」這個意識放在面試的核心位置。程序員
沒有作好充分的準備是我犯下的第二大錯誤。面試
此次的自我介紹已然是老套路,結合大學前對大學的規劃以及規劃的實現把大學四年串起來。不過此次在以往的基礎上又詳細說了很多。我感受要是再面試幾回,光是自我介紹就要半天了。算法
這也暴露出我在面試過程當中的一個嚴重的問題:話太多,不夠簡練。設計模式
口頭敘述從瀏覽器輸入一個網站地址開始,到用戶看到界面,之間發生了什麼瀏覽器
這是其中一道筆試題,以前寫在卷子上,面試的時候要求我口述。在我說到 DNS 解析的時候,要求我畫圖。正當我想日後說的時候,面試官一個問題讓我蒙圈了:主機如何知道該向哪臺 DNS 服務器發送請求?服務器
個人回答是:主機在連到網絡時,會發送廣播幀,從而知道 DNS 服務器的存在。網絡
這個回答是錯誤的。在主機連入網絡後,ISP(例如中國聯通)會給主機分配一個 DNS 服務器1。在我看過的書上沒有這個內容。也就是說我只要回答「不知道,這個沒學過」就能夠了,然而我選擇了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過廣播幀發現其餘設備」來進行推斷。架構
除此以外,我一開始爲了從下往上講體系結構,說到了物理層。讓面試官覺得我想說的是主機在物理層發送廣播幀,這是失敗的開始……我在解釋是鏈路層發送廣播幀的時候,被面試官抓着問「那 DNS 服務器是在哪一層」。我強行猜了個網絡層(實際上是應用層)。學習
這時面試官生氣了,對我說「不懂就不要亂回答」。
好像還有,以後看着補充。
看我以前軟工課程的隊友在簡歷上寫了「用 C/S 架構」,我也瞎跟着寫,結果被面試官問到了項目架構。我大體回答說客戶端向服務器發送請求,在服務器中處理完再把結果發給客戶端。(其實如今我也還沒搞清楚應該往哪一個方向回答 _(:з」∠)_ ,望高人指點迷津)
這裏給面試官的感受就是對簡歷上寫的東西準備不充分。
在提出問題這個環節,我表現得不好。一樣,給面試官一種沒有事先準備好問題的感受。
我通常是這樣開頭的:「假如我被大家公司錄用了,那麼 balabala……?」。
後來我一琢磨,感受這個環節能夠有比較大的提升。在面試過程當中,面試官無疑是可以發現不少咱們本身沒法發現的問題。那麼能夠試試在這個環節中經過適當的問題,請面試官指出我面試中的一些不足之處。
例如,面試官說「在面試中咱們也沒辦法看出一我的是否好學」,那麼我能夠問問他認爲的「好學」的標準是什麼,我能夠經過什麼樣的方式證實個人好學。面試官說我「大學四年是很失敗的」,那麼我能夠問問這個失敗主要表如今哪一個方面,以及他認爲怎麼樣的大學是成功的。
在以前的面試中,我老是在這個提問的環節被侷限在想了解公司的什麼。其實提問的環節可能彌補以前的不足,澄清我給面試官形成的錯誤印象。
在一輪技術面試以後,還有一輪。此次的面試官是該公司的產品副總裁,不過在面試的時候我是不知道的 _(:з」∠)_
兩輪面試共一個半小時左右。
最終給個人評價我記不太清了(好惋惜!!),總之基本都是負面的。大概的意思是技術水平沒有什麼亮點,擁有的一些非技術能力在他們公司也派不上用場,大學四年是比較(仍是「很」來着?)失敗的,不符合他們的要求。不過也不是沒有優勢,優勢是人比較成熟(然而跟技術水平徹底沒有關係= =),不知道是否好學,總之還有機會,等過一陣子再給消息(已經等了一個禮拜了~)。
其實他在給我評價的時候,個人心裏是沒有什麼波動的。由於我感受他說得沒錯,從他那角度看,個人確沒什麼亮點,或者說我沒有把本身的亮點給表現出來。若是我是面試官,我也會得出相同的結論。帶着贊同聽完了他的評價,而後沒所有記起來……天吶,我怎麼這麼蠢!面試面傻了?
事實上,我一直以來比誰都清楚本身的技術實力跟優秀的距離有多大,我也清楚別人對個人讚賞並不能改變這個事實。很是感謝該公司的兩位面試官,證實了我不是自卑,而是對本身有着清晰的認識。之後別人誇個人時候,我就能夠把此次面試經歷拿出來,這樣別人也就不會說我謙虛了。
在之後的日子中,我會把原定於大三和大四的計劃移動到畢業以後,該補的一個都不會少,只不過進度可能就沒辦法像在學校裏那樣快了。無論怎樣,永遠都不會中止追求優秀的腳步!
當初在上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有兩條路能夠走。
我選擇了後者、緣由是我當時認爲本身的其餘方面水平過低:不怎麼會說話、不會處理一些比較複雜的事情、作事條理性不夠、邏輯性不強和缺乏大局觀。
我也不知道是在網上哪裏看到的,說是程序員的技術崗位的提高老是會達到一個瓶頸。而我則但願提早爲此作一些準備,在技術達到瓶頸的時候能夠作出合適的調整。這是不是過早的優化呢?
在技術方面,我所體現出的是雜而不精。我從之前就認爲不能讓本身雜而不精,可是如今看來,沒想到本身卻變成了這樣的狀況。一方面我想要在技術某個方面深刻鑽研,另外一方面我又懼怕鑽研進去後不足以造成競爭力。固然從如今往回看,這樣的顧慮是沒有必要的,甚至是愚蠢的。目前這樣的水平 7.5k - 8k 的 offer 能夠拿到,可是 12k + 期權的 offer 就顯得無力了。
頗有趣的一點就是,我以前沒有追求這麼好的待遇,甚至 8k 這樣的薪資對我來講已經能夠接受了。那到底是什麼,讓我想要去追求更好的待遇,甚至不惜放棄到目前爲止積累的優點,放棄 7.5k-8k 這樣一個從整個年級看來都是很好的 offer 呢?這是我須要仔細反思的一件事。
除了大三下學期臨時決定要考研並放棄作算法題目和深刻研究知識以加強就業競爭力以外,其餘的都仍是按照個人規劃走的。如今大三上學期積累的優點也基本耗光了,回到了最初的狀態。做爲一個成年人,我能夠反思過去所作的錯誤決定,但我不會後悔作出這個決定,而且承擔這個決定帶來的全部後果。
從結果上來看,雖然沒有什麼特別拿得出手的地方,但我這四年較好地完成了本身的目標。所以我認爲本身的大學四年是比較成功的(纔怪,是至關失敗的)。
看來很多人都在糾結我說的這點。我想我得展開講講了。
瓶頸問題在我看來,沒有大家理解的對我那麼重要。這是我在大一時作的決定。在人生的幾十年中,我只花了半年多的時間在上面,收穫也是很是可觀的(尤爲在看問題方面有了多個角度)。
在這半年以後,我所有投入到專業知識中。
因此我大二的時候不玩手機,不在電腦上玩娛樂的東西,甚至不上QQ,只爲了能學好專業知識。最後不只是理論課成績,我實踐課的成績也很高。
因此大家能夠看到個人成績排名從100多名提高到第一名,而且拿了一等獎學金。這樣還不夠?那我 23:00 睡, 06:00 起的做息再壓縮一下?
大家也能夠看到我在大三上學期在軟件工程這門課上的投入程度,甚至不惜壓縮了其餘非計算機課程或者重要程度不高的計算機課程的時間,將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軟件工程。若是這還不叫重視計算機能力的訓練,那我只能請教如何才叫重視了。
再者,若是我大一沒有花這半年多的時間在上面,我確定不可能加入到構建之法的羣裏面,更不可能當助教。
在這以後,若是我沒有遵從建議放棄我接下去的計劃,放棄我前兩年積累的優點去考研(固然,我是想清楚結果再作出選擇的,而且我這個作決定的人應當承擔全部責任)。大家還可能看到我天天至少一篇關於 leetcode 的博客,還有我參加一些比賽的總結,還有不少篇關於設計模式的博客,還有不少篇關於 Android 技術深刻的文章,可能還有其餘的。(好吧,歷史不容假設)
也就是說,我想要在非技術方面的投入僅僅是幾十年中的半年,在將來我就不打算像這樣投入在這上面了。而這半年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我十多年來的不足。
這樣的話,這半年仍然是不該該的嗎?若是真的那麼不該該,那麼我當助教是爲了什麼呢?當助教能對個人算法能力有什麼幫助?對個人計算機網絡知識有什麼幫助呢?爲何不把這些時間拿去好好準備簡歷準備面試呢?爲何我要堅持到如今,甚至打算積極去推進助教的一些工做呢?
請你告訴我答案。
若是你想問「爲什麼不能二者兼顧呢」。我想說的是,我一直在嘗試。從大一到如今,凡是重要且須要兼顧的事,沒有一次不二者兼失的。大一的時候想作班長的同時兼顧成績,結果二者都作得不好。大二卻是隻學習。大三想兼顧軟件工程和其餘課程的成績,結果其餘課程崩了,軟件工程的表現也沒有我預期中的好。大四考研前期想兼顧考研和計算機技術的提高,結果考研複習進度太慢,也就放棄一個。儘管最後仍是崩了。
爲何知道不能兼顧還想要兼顧呢?你可能知道「屢敗屢戰」。我就是想要二者兼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