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IT運維管理軟件企業的對手是「老外」嗎?

       前段時間,我接受了一家媒體的採訪,談了談我對現行環境下,國產IT運維管理廠商遇到的問題和前景展望。在國產化的大趨勢下,咱們應該把本身擺在什麼樣的位置,應該用何種心態來對待?我認爲這是全部國產軟件廠商都應該重視的問題,歡迎你們討論。數據庫

 

    伴隨「棱鏡門」事件影響的擴大,對網絡、軟硬件環境具備「超級控制權」的IT運維管理系統的國產化,愈來愈受到重視。安全

    幸運的是,通過十餘年的發展,我國國產品牌的IT運維管理系統在技術、市場方面日趨成熟,以北塔軟件爲表明的本土企業不只打破了大中型企業迷信國外品牌的局面,還實現了IT運維管理系統從項目化向產品化的轉變。國產化替代已再也不是天方夜譚。服務器

    咱們不是在和「老外」競爭網絡

    企業信息化發展的滯後,致使我國在IT運維管理領域的發展一直落後於歐美國家。直到2000年初,互聯網的崛起讓IT基礎設施的建設走向了規模化,IT運維管理的中國市場纔開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機會。運維

    國內最初作系統集成的公司最早看到了這一市場的發展潛力,開始向IT運維管理軟件的研發轉型,中國IT運維管理市場纔出現了本土企業的面孔,北塔軟件就是其中的一分子。但那個時候,「國外品牌」掌握着市場的絕對話語權,國外的管理理念成爲「聖經」,用戶採購招標也更看重國外產品,本土IT管理軟件企業的生存空間十分有限。即便到今天,本土軟件企業在IT運維管理領域的市場份額也只有15%,IBM、HP、CA、BMC等國外廠商,依靠項目型的運做或硬件捆綁,以及長久以來積攢的高端用戶資源,依舊霸佔着國內IT運維管理市場中利潤率最高的領域。ide

    通過了十餘年的發展,本土企業在IT運維管理市場彷佛依舊處於劣勢,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本土廠商目前廣泛尚未觸及高端市場的緣由並非由於技術落後。」北塔軟件副總經理孫永傑告訴記者,從一開始,北塔軟件就沒有選擇和「老外」去競爭,而是從基礎市場作起。剛進入這個市場的時候,北塔就發現很多國內用戶在採購國外廠商的IT運維產品後用不起來,這些「高大上」的產品可以作到對國外產品、組件的運維監控,卻作不了針對國內產品、組件的管控。在爲用戶解決相關問題的過程當中,北塔軟件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國外IT運維管理髮展起來的根基與國內有很大不一樣,做爲管理對象的IT基礎設施,國外大多數IT產品基本都具有了標準化、可管理的條件,但國內不少IT產品在設計時只強調「可用」,根本沒有考慮到標準化或管理功能的延伸,因此就算國外的IT運維管理軟件再科學、再先進,也管不了、管很差這些基礎設施。雲計算

    「本質上看,中國IT運維管理市場的基礎尚未作好。若是軟件廠商忙着和用戶談管理理念、流程這樣的問題,等因而建空中樓閣。」孫永傑說。spa

    「本土企業要想在IT運維領域有長遠的發展,最關鍵的不是和老外去競爭,大談管理理念和流程的科學性,而是應該先爲中國市場解決‘打地基’的問題。」在孫永傑看來,IT運維管理軟件的國產化替代並非依靠政策扶持就能實現的,有意義的替代必須是基於爲用戶解決實際問題的替代。國外企業只是把中國視爲一個局部市場或「試驗田」,國外成熟的產品很難針對國內用戶的習慣和IT基礎設施的實際狀況作改變,中國IT運維管理水平整體提高只能依靠「本身解決本身的問題」。本土企業不是不能照搬國外軟件去實現所謂的「國產化」,但這樣的發展思路對於實現IT運維管理軟件的國產化替代,對於中國的用戶沒有任何價值。設計

    沒有產品化,咱們就長不大中間件

    在十餘年的發展歷程中,IT運維管理軟件的國產化替代進程並不像人們想象得那麼順利。本土軟件企業的成長並未受到過國家、政府的「特殊照顧」,一切都是依靠市場化的選擇。一邊要用實力打破用戶對國外品牌的迷信,一邊還要與本土廠商在技術、服務能力上廝殺,能夠想象北塔軟件目前服務的5000多個用戶的來之不易。

    在孫永傑的眼中,今天的市場和十年前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IT運維管理主要圍繞網絡、服務器這些基礎設施,後來逐漸將機房管理、業務管理也歸入IT運維管理的範疇。但這些年,隨着雲計算的發展,IT管理的範圍正變得愈來愈大,用戶也發現IT基礎設施已經變成了一個綜合軟件、硬件,爲企業業務和人們生活提供重要支撐的基礎,保障這個基礎穩定運行變得愈來愈重要,這完全改變了過去企業不肯大量投資於IT運維管理的局面。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種變化也驅動了中國市場的返樸歸真,用戶再也不迷信品牌,而是更重視管理的效果,更重視軟件企業對其實際需求的理解。能夠看到,近年來國外的IT運維管理軟件廠商已經很難依靠「產品」在中國生存,多數廠商都是經過諮詢、配套服務這樣的方式賺錢,而這種項目化的運做模式偏偏意味着國外管理軟件品牌在中國市場的衰退。

    隨着中國IT運維管理市場規模的擴大,很多本土企業曾選擇項目化的發展模式。他們有的是系統集成商出身,有的是作OA管理軟件出身,都是由於看到了IT運維管理市場的機會轉型而至。基於某種背景或資源,在一段時間內,這些企業也得到過成功。但從今天整個市場的格局來看,走這種路徑的企業多已銷聲匿跡,只有北塔軟件這類將IT運維管理產品化的企業發展了起來。

    孫永傑坦言,在這個領域,短時間看作項目比作產品更容易賺錢。但北塔軟件始終以爲,只有實現「產品化」,作IT運維管理才真正有出路,與其「看着別人賺快錢眼紅「,不如「集中精力作好本身的事」。事實證實,「一根筋」反倒收穫了好結果。不管市場環境如何變化,每年北塔軟件都保持了增加,年營收已接近1億元,而那些曾風聲水起的同行卻漸漸淡出市場。

    「中國製造能影響全球的製造業,就是由於咱們可以作到規模化。在軟件行業,本土企業作項目的多,作產品的卻不多。可是若是咱們總把精力放在一個個項目上,必然難以造成規模化的經驗,中國的軟件就永遠也作不大,永遠也出現不了微軟那樣的企業。不作產品,中國軟件就長不大。」正如孫永傑所說,國產化替代須要中國的軟件企業更有使命感。

    踏實作,就不怕誰

    儘管和國外廠商相比,今天本土IT運維管理軟件企業的市場份額還十分有限,但孫永傑卻以爲,「只要踏實作,咱們就不怕誰」。

    在雲計算時代,IT運維管理的國產化將比以往任什麼時候候更重要。對IT基礎設施、中間件、數據庫等的「超級控制權」只有迴歸到咱們本身手中,纔有安全可言。隨着硬件產品國產化程度的提高,本土企業在國產IT基礎件研究方面的優點天然會轉化爲市場價值,逐步受到高端用戶的承認。

    在孫永傑看來,即便沒有國家的扶持政策,只要本土軟件企業願意「沉下心」、「不急功近利」,依靠你們的努力和堅持,國產化的IT運維管理軟件就能成爲保護中國網絡信息安全的一道堅實屏障。

    近年來,一些本土軟件企業確實在大浪淘沙中退出了IT運維管理市場,但這並不意味着國產軟件廠商在IT運維管理領域的敗退。每年,本土廠商的整體營收都在增加。以北塔爲例,其每一年營收的80%均來自新增用戶。「只要願意耕耘,這個市場必定能帶來回報。」孫永傑表示,這兩年這一市場的參與者雖然在不斷增長,但你們並無感受到市場競爭變得激烈,這說明中國IT運維市場的盤子足夠大,足以讓本土軟件企業得到良性的發展。但目前,願意在這個領域進行深層次耕耘的軟件企業還太少,IT運維管理軟件的國有化還須要更多能「靜下心」的本土軟件企業的加入。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