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5 11:55:36| 分類: PCB設計 編程
目 前SMT技術已經很是成熟,並在電子產品上普遍應用,所以,電子產品設計師有必要了解SMT技術的常識和可製造性設計(DFM)的要求。採用SMT工藝的 產品,在設計之初就應綜合考慮生產工藝流程、原材料的選擇、設備的要求、器件的佈局、測試條件等要素,儘可能縮短設計時間,保證設計到製造的一次性成功。佈局
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表面貼裝技術)是一種將無引腳或短引線表面組裝元器件(簡稱SMC/SMD)安放在印製電路板的表面上,經過迴流焊或波峯焊等方法加以焊接組裝的電子裝聯技術。性能
隨 着電子產品的小型化、複雜化,SMT技術也獲得了飛速的發展,日趨成熟完善。電路設計、結構設計和工藝技術是構成電子產品的三大技術要素,其中 SMT工藝是工藝技術中一個重要環節。在SMT工藝中,PCB設計的合理性是各個SMT廠家比較關心的問題,也是影響產品質量的關鍵因素。有些設計人員不 太注重產品的可製造性,認爲只要電路方面設計沒有問題就能夠了,這樣設計出來的產品不只可製造性差,並且須要不斷的更改制程,致使產品開發進度變長,設計 成本增長,下降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所以設計人員必須重視PCB的可製造性設計。測試
1、PCB設計中的常見不良現象優化
1.1 PCB缺乏工藝邊或工藝邊設計不合理,致使設備沒法貼裝。如圖1.1所示。spa
1.2 PCB缺乏定位孔,定位孔位置不正確,設備不能準確、牢固的定位。如圖1.2所示。插件
1.3 缺乏Mark點,Mark點設計不規範,形成機器識別困難。如圖1.3a、1.3b和1.3c所示。設計
1.4 螺絲孔金屬化,焊盤設計不合理。3d
螺絲孔是用螺釘固定PCB板之用。爲防止過波峯焊後堵孔,螺絲孔內壁不容許覆銅箔,過波峯面的螺絲孔焊盤須要設計成「米」字型或梅花狀(若是過波峯焊時使用載具,可能不存在以上問題)。如圖1.4a和1.4b所示。blog
1.5 PCB焊盤尺寸設計錯誤。
常見的焊盤尺寸方面的問題有焊盤尺寸錯誤、焊盤間距過大或太小、焊盤不對稱、兼容焊盤設計不合理等,焊接時容易出現虛焊、移位、立碑等不良現象。如圖1.5a、1.5b和1.5c所示。
1.6 焊盤上有過孔或焊盤與過孔距離太近。
焊接時焊料熔化後流到PCB底面,形成焊點少錫缺陷。如圖1.6a和1.6b所示。
1.7 測試點太小,測試點放在元件下面或距離元件太近。如圖1.7所示。
1.8 絲印或阻焊在焊盤、測試點上,位號或極性標誌缺失,位號顛倒,字符過大或太小等。如圖1.8a、1.8b和1.8c所示。
1.9 元件之間的距離放置不規範,可維修性差。
貼片件之間必須保證足夠的距離,通常要求迴流焊接的貼片件之間的距離最小爲0.5mm,波峯焊接的貼片件距離最小爲0.8mm,高大器件與後面的貼片之間的距離應該更大些。BGA等器件周圍3mm內不容許有貼片件。如圖1.9所示。
1.10 IC焊盤設計不規範。
QFP焊盤形狀及焊盤之間的距離不一致,焊盤之間的互連短路設計,BGA焊盤形狀不規則等。如圖1.10a和1.10b所示。
1.11 PCB拼板設計不合理。
PCB拼板後元件干涉、V-Cut增長致使變形、陰陽拼板引發較重元件焊接不良等。如圖 1.11所示。
1.12 採用波峯焊接工藝的IC及Connector缺乏導錫焊盤,致使焊接後短路。如圖1.12所示。
1.13 元件的排布不符合相應的工藝要求。
採用迴流焊工藝時,元器件的排布方向應與PCB進入迴流焊爐的方向一致,採用波峯焊工藝時,應考慮波峯焊陰影效應。如圖1.13所示。
形成PCB設計不良的緣由主要有如下幾點:(1) 因爲設計人員對SMT工藝、設備及可製造性設計不熟悉;(2) 企業缺少相應的設計規範;(3) 在產品的設計過程當中沒有工藝人員參與,缺少DFM評審;(4) 管理和制度方面的問題。
爲了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進行PCB優化設計是很是必要的。
2、優化設計的基本理念
優 化設計,國外通常稱爲DFx,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美國提出。DFx是基於並行設計的思想,在產品首次設計時就考慮製造和測試過程當中的工藝要求,並在設計 階段進行解決,從而實現設計到製造一次性成功的目標。優化設計,包括可製造性設計 (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DFM);可測試/可分析設計(Design for Test/Design for Diagnosibility, DFT/DFD);可組裝設計(Design for Assembly, DFA);可環保設計(Design for Environment, DFE); 爲PCB可製造性設計(Design for Fabrication of the PCB, DFF);可週轉性設計(Design for Sourcing, DFS); 可靠性設計(Design for Reliability, DFR); 爲成本而設計(Design for Cost, DFC),國內通常都統稱爲可製造性設計(DFM)。這種設計概念及設計方法可縮短產品投放市場的時間、下降制形成本、提升產量和產品質量。優化設計應貫 穿於整個設計過程,而非最終出圖前。如圖2所示。
3、PCB優化設計基本原則
3.一、SMT工藝流程的肯定。
在產品設計的概念啓動階段(Concept Start,CS)就應根據產品規劃的要求,肯定產品生產的工藝流程。PCB的表面組裝方式有如下六種(見下頁表3-1):
幾種典型的組裝工藝流程以下:
(1) 單面混裝(SMD和THC都在A面)
A面印刷焊膏→元器件貼裝→迴流焊→A面插裝THC→B面過波峯焊→檢測
(2) 雙面混裝(THC在A面,A、B兩面都有SMD)
A面印刷焊膏→元器件貼裝→迴流焊→翻板→B面印膠或點膠→元器件貼裝→膠固化→A面插裝THC→B面過波峯焊→檢測
或採用下面的流程:
B面印刷焊膏→元器件貼裝→迴流焊→翻板→A面印刷焊膏→元器件貼裝→迴流焊→A面插裝THC→B面過波峯焊→檢測
(3) 雙面表面組裝
A面印刷焊膏→元器件貼裝→迴流焊→翻板→B面印刷焊膏→元器件貼裝→迴流焊→檢測
選擇表面組裝工藝流程應考慮的主要因素:
(1) PCB板的組裝密度;
(2) SMT設備條件;
(3) 成本、效率。
通常原則:在迴流焊接設備和波峯焊接設備都具有的條件下,優先選擇迴流焊接;選擇產品組裝方式時通常優選單面混裝和單面全表面組裝;儘可能避免PCB兩面都有大比重IC等器件。
3.二、PCB基材的選擇。
用 於PCB的基材品種不少,主要分爲兩大類:有機類基板材料和無機類基板材料。有機類基板又稱爲覆銅箔層壓板(Copper Clad Laminates, CCL)是製造PCB的主要材料。而無機類基板主要是陶瓷板和瓷釉包覆鋼基板。例如咱們大量使用的雙面板FR-4就是玻璃布基CCL。
選 擇基材應考慮如下因素:選擇基材應根據PCB的使用條件以及機械、電性能要求;根據PCB結構肯定基材的覆銅箔層數(單面、雙面或多層板);根據 PCB尺寸和元器件重量肯定基材的厚度;基材參數Tg、CTE及平整度等符合要求;價格因素等。用於SMT工藝的PCB基材有如下要求:
(1) 玻璃化轉變溫度(Tg)較高。玻璃化轉變溫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g)是聚合物特有的性能,是決定材料性能的臨界溫度,是選擇基板的一個關鍵參數。環氧樹脂的Tg在125~140℃左右,再流焊溫度在245℃左右,遠 遠高於PCB基板的Tg,高溫容易形成PCB的熱變形,嚴重時會損壞元件。所以,在選擇基材時選擇Tg較高的基材,建議Tg在140℃以上。
(2) 熱膨脹係數(CTE)低。對於多層板結構的PCB來講,因爲X、Y方向(即長、寬方向)和Z方向(即厚度方向)的熱膨脹係數不一致,容易形成PCB變形,嚴重時會形成金屬化孔斷裂和損壞元件。如圖3.2所示。
(3) 耐熱性高。一般PCB要通過兩次迴流,爲保證二次貼片的可靠性,必需要求PCB的一次高溫後變形要小。T260的推薦值爲30分鐘以上,T288的推薦值是大於五分鐘。
(4) 平整度好。通常PCB所容許的翹曲率在0.75%,對於PCB厚度爲1.6mm的基板,上翹曲≤0.5mm,下翹曲≤1.2mm。
(5) 良好的電氣性能。因爲通訊技術向高頻化的發展,PCB的高頻特性要求也隨之提升。頻率的增高會引發PCB基材的介電常數(ε)增大,致使電路信號的傳輸速度降低。其餘電氣性能指標還有介質損耗角正切、抗電強度、絕緣強度、抗電弧強度等。
3.三、PCB外形尺寸及工藝設計要求。
在PCB設計時,首先要考慮PCB外形尺寸。PCB的外形尺寸過大阻抗會增長,抗噪聲能力降低;外形尺寸太小,則散熱很差,且鄰近線條易受干擾,並且PCB外形尺寸要符合SMT設備的要求。
(1) PCB外形
PCB通常爲矩形,最佳長寬比爲3:2或4:3,長寬比例較大時容易產生翹曲變形。建議儘可能使PCB尺寸標準化,能夠簡化加工流程,下降加工成本。
(2) PCB尺寸
不 同的SMT設備對PCB尺寸要求不一樣,在PCB設計時必定要考慮SMT設備的PCB最大和最小貼裝尺寸,通常尺寸在 50×50~350×250mm(最新的SMT設備PCB尺寸方面有了較大的提升,例如Universal的Genesis GX最大PCB尺寸達到813×610mm)。
(3) PCB厚度
PCB厚度應考慮對PCB板的機械強度要求以及PCB單位面積上元件的重量,通常在0.3~6mm.。經常使用的PCB厚度是1.6mm,特大型板可用 2mm,射頻用微帶板等通常在0.8~1mm。
(4) PCB工藝邊
PCB 在SMT生產過程當中,是經過軌道傳輸來完成的,爲保證PCB被可靠固定,通常在傳輸軌道邊(長邊)預留5mm的尺寸以便於設備夾持,在此範圍內不容許貼裝 器件。沒法預留時,必須增長工藝邊。對於某些插件過波峯焊的產品,通常側邊(短邊)須要預留3mm的尺寸以便加擋錫條。
(5) PCB定位孔
有 些SMT設備(如貼片機)採用孔定位的方式,爲保證PCB能精確的固定在設備夾具上,就要求PCB預留出定位孔。不一樣的設備對定位孔的要求不一樣,通常須要 在PCB的左下角和右下角設置一對定位孔,孔徑爲Φ4mm(也有Φ3mm或Φ5mm的),孔壁不容許金屬化,其中一個定位孔也能夠設計成橢圓孔,以便於定 位迅速。通常要求主定位孔與PCB兩邊的距離爲5mm×5mm,調整孔距PCB下邊距離爲5mm。定位孔周圍5mm範圍內不容許有貼片元件。定位孔圖片如 圖3.3a所示。
6) PCB基準識別點(Fiducial Mark)
基 準識別點也稱Mark,爲SMT組裝工藝中的全部步驟提供共同的可測量點,保證了組裝使用的每一個設備能精確地定位電路圖案。所以,Mark點對 SMT生產相當重要。Mark點通常分爲整板Mark、拼板Mark、局部識別Mark(腳間距≤0.5mm),通常規定Mark點中心的標記點爲金屬銅 箔,直徑1.0mm,周圍空曠對比區直徑3mm,金屬銅箔和周圍空曠區域的顏色對比要明顯。在Φ3mm範圍內不容許有絲印、焊盤或V-Cut等。如圖 3.3b和3.3c所示。Mark通常位於PCB、元件、拼板的對角位置,通常整板基準MARK點放置3個,分別放在左右下角和一個上角,呈「L」形分 布。Mark點邊緣與PCB板邊距離至少5mm,如圖3.3d所示。
(7) PCB拼板設計
一 般原則:當PCB單板的尺寸<50mm×50mm時,必須作拼板。建議當PCB的尺寸<160mm×120mm時,採用拼板設計,使之轉換爲 符合生產要求的理想尺寸,以便插件和焊接,提升生產效率和設備利用率。但注意拼板尺寸不要太大,並且要符合設備的要求。拼板之間能夠採用V形槽、郵票孔或 衝槽等, 建議同一板只用一種分板方式。以下圖3.3e所示:
對部分全表面組裝的雙面貼片板,能夠採用陰陽拼版設計,這樣可使用同一張網板、節省編程換線時間,提升生產效率。但對體積較大、質量較重的器件,限制以下:
A=器件重量/引腳與焊盤接觸面積
片式器件:A≤0.075g/mm2
翼形引腳器件:A≤0.300g/mm2
J形引腳器件:A≤0.200g/mm2
面陣列器件:A≤0.100g/mm2
如有超重的器件必須布在BOTTOM面,則應經過試驗驗證可行性。
(8) 導圓角
直角的PCB在傳輸時容易產生卡板,爲了便於加工,建議PCB板角採用導圓角設計,並且PCB圓角有利於真空包裝、運輸,避免包裝袋刺破、磨損。圓角的半徑R通常爲2mm~4mm。有特殊要求按結構圖表示方法明確標出R大小,以便廠家加工。導圓角設計見圖3.3a。
(9) PCB可焊性
按照IPC-6012的要求,條件:245±5℃、時間3~5S,接收標準:上錫面積大於95%。
3.四、元器件的選擇
元器件的選擇充分考慮產品要求、PCB尺寸、組裝工藝、設備加工能力及成本等。
(1) 元器件的外形適合SMT設備貼裝,慎選異形器件;
(2) 儘量選用常規元器件,元器件尺寸、形狀應標準化。應考慮各標準之間的差別;
(3) 選用元器件應知足貼片機加工對應的元器件尺寸範圍和高度;
(4) 元器件的包裝形式適合貼片機自動貼裝要求;
目前常見的包裝方式有四種:編帶(Tape and Reel)、管式(Tube、Stick)、托盤(Tray)、散裝(Bulk)。批量生產時,SMD器件的包裝儘可能選用編帶形式。
(5) 元器件焊端或引腳的可焊性要符合要求;
通常應知足如下要求:235℃±5℃,2±0.2s 或230℃±5℃,3±0.5s,在20倍顯微鏡下檢查焊端的沾錫狀況,要求元器件焊端90%以上沾錫。
(6) 無鉛條件下元器件的耐高溫焊接要求;
IPC在最新的標準J-STD-020中,依據封裝體的厚度、體積制訂了相應的迴流焊接峯值溫度要求,如表3-4所示。
(7) IC器件選用準則:插裝IC已不能適應產品發展,儘可能避免選用;Pitch小於0.4mm的SOP/QFP工藝能力可能不足,應慎選;SOJ/PLCC不 便檢測和返修,應慎選;LCC/QFN等無引線IC,應儘可能避免選用;0.5mm如下BGA國內PCB廠加工能力不足,慎選;COB/FC無加工能力的, 禁止選用。
(未完待續,請關注下期精彩內容)
文章摘自《印製電路資訊》09年3月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