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是澳大利亞醫學科學家巴里•馬歇爾(Barry J.Marshall,臨牀醫生)和羅賓•沃倫(Robin Warren,病理醫生),他們的貢獻是於1982年發現了致使胃炎和胃潰瘍的幽門螺旋桿菌。自從發現了幽門螺旋桿菌致使胃炎的病因後,西醫治療胃炎和潰瘍的理論轉爲抗菌療法,採用簡單的抗生素便可以大大提升胃炎和潰瘍的治癒率,一個並不起眼的病理髮如今短短地一二十年內爲千百萬胃病患者解除了痛苦,甚至挽救了生命。世界人民感謝他們,他們獲得這個國際大獎也是無愧的。在祝賀這兩位科學家得獎的同時,我更深深地欽佩張仲景。他雖然沒有發現許多胃病是由細菌引發的,但他卻知道這些胃病應該用黃連黃芩這些帶有光譜抗菌做用的藥物,並且知道黃連黃芩再配伍半夏、乾薑、人蔘、甘草、紅棗效果更持久,更穩定,病人服用湯液時口感更好。由於他記錄了一張千古奇方——半夏瀉心湯。
這是一張治療上消化道炎症的古方。遙想仲景當年,軍閥混戰,饑荒連年,百姓生活極端困苦。飲食不調,顛沛流離,驚恐不安,患有胃病的人一定不少。臨牀多表現爲上腹部痞痛、或食慾不振、或嘔吐腹瀉等。這就是古代所說的痞症。張仲景經驗,凡嘔吐而腸鳴,心下痞者,均可用半夏瀉心湯。由於本方能較快地消除心下痞的症狀,因此名半夏瀉心湯。
《金匱要略》說:「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傷寒論》說:「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但滿而不痛者,此爲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149)」這些條文,就明確地提示半夏瀉心湯能夠治療消化道疾病。上嘔、中痞、下腸鳴,病變在整個胃腸道。嘔吐是本方證的主要特徵,每每患者見飲食物無食慾,或有噁心感,甚至入口即吐,或者進食不久之後,上腹部發脹,或者消化液返流。這種飲食不下出現上反。所謂痞,表現爲上腹部不適,但按壓後並非硬滿如石,也不是腹滿如覆瓦,相反很軟。如今許多上消化道炎症都可表現爲「心下痞」。腸鳴,多伴有大便次數增長,或不成形等。
近年來有關半夏瀉心湯治療胃炎的報道較多,總有效率均在90%以上,認爲半夏瀉心湯有抗幽門螺桿菌感染,參與免疫調節,保護胃粘膜屏障功能以及止血等功效。本人經驗,慢性胃炎使用半夏瀉心湯原方即有效果。若是爲久治未愈,面色晦暗,舌質淡紅的胃病,能夠加肉桂5克。如咽喉疼痛,胸悶明顯者,可加山梔、連翹,效果更好。糜爛性胃炎致使的出血,可加制大黃。
胃病是中國人的常見病,多發病,而半夏瀉心湯也是一張經常使用方、久經實踐檢驗的古方。可是,如今能用半夏瀉心湯原方治療胃病者卻很少。大多自擬一大方,其中有辛香藥一隊,草頭藥幾把,蟲類藥幾樣,礦物藥一堆,美其曰此方能消炎、止痛、制酸、抗變。臨牀療效不能說沒有,但總不如半夏瀉心湯來得快捷,口感也沒有半夏瀉心湯那樣苦得爽口。因此,我真心但願讀者們多用此方,由於千百年來,有無數的醫生用過這張方,而治好的胃病患者更是天文數字!中醫不可能有動物試驗,古人就是在人身上試出了這張配方。於是,這張配方更顯得珍貴。
我用半夏瀉心湯的經驗,是家鄉名中醫夏奕鈞先生所授的。他是蘇南地區傷寒派朱莘農先生的弟子。朱先生擅用半夏瀉心湯。夏老也以用川黃連而得名,老百姓見其餘的方子裏每每川連打頭,因此,給他起了個雅號「夏川連」。固然,夏老也不只僅用黃連,而是用黃連、黃芩配伍半夏、乾薑、厚朴、吳茱萸、肉桂等,所謂的苦辛配伍法。治療許多胃腸道疾病、發熱性疾病,每每藥到病除。而黃連、黃芩配伍半夏、乾薑的經驗,正是半夏瀉心湯的核心。他看病,要摸病人的上腹部,看看有無「心下痞」?而後要看舌苔是否厚膩?還有問病人的大即是否成形或腹瀉?這套程序,實際上就教咱們如何辨認半夏瀉心湯證。
要用好半夏瀉心湯,還有幾點要說一下。第一,本方是胃病的專方,雖有報道用於其餘系統的疾病,但通常都伴有上消化道症狀。第二,本方證多見於體質較好的中青年人,其脣舌紅,多伴有睡眠障礙及腹瀉傾向。舌苔多見黃膩,但脈象沒有明顯特徵。第三,本方證的病機是寒熱錯雜,中虛熱結。半夏瀉心湯爲一首最具表明性的寒熱補瀉同用之方,只要是胃炎,雖舌紅不忌姜、夏,雖舌淡不避芩連。第四,方中人蔘,可用黨蔘替代。第五,本方與黃連溫膽湯相比,後者的精神症狀更爲突出,如失眠、心煩、心悸、易驚、多夢,前者則以胃腸道症狀爲主。與香砂養胃丸也不一樣。彼方多用於面色黃、消化不良者,而本方多用於胃中有感染者,因此柯韻伯說「凡嘔家夾熱者,不利於香砂橘半,服此方而晏如」(《傷寒附翼•太陽方總論》)夾熱,是特徵。第六,服用本方有效之後,須要小劑量守方常服,療程常在3個月以上。即便停藥之後,可經常食用生薑紅棗湯。
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