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式描述
2.NABCD模型
3.原型設計
4.結對討論過程
5.效能分析與PSP
6.困難與解決
7.心得與總結
8.PDF以及花絮程序員
墨刀連接
階段一數據庫
階段二編程
階段三後端
界面設計緩存
登陸界面
服務器
論文搜索界面
app
熱詞搜索界面
框架
論文列表界面
編輯器
收藏夾界面
工具
折線圖界面
條形圖界面
熱詞圖界面
與3月4日(星期一)組成小組。過程以下
目前還沒生產出軟件實例,經咱們估計數據庫訪問語句和服務器的訪問壓力是比較耗費資源和耗時最多的,應該對此進行優化,如:
- 服務器: - 使用內存數據庫(僅對熱詞,訪問量較高的文章) - 增長緩存 - 選擇合適的IO模型 - ... - 數據庫: - 對查詢進行優化,要儘可能避免全表掃描 - 對於多張大數據量的表JOIN,要先分頁再JOIN,不然邏輯讀會很高,性能不好。 - ...
PSP2.1 | 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 Stages | 預估耗時(分鐘) | 實際耗時(分 鍾) |
Planning | 計劃 | ||
• Estimate | • 估計這個任務須要多少時間 | 180 | 350 |
Development | 開發 | ||
• Analysis | • 需求分析 (包括學習新技術) | 60 | 150 |
• Design Spec | • ⽣生成設計⽂文檔 | 30 | 40 |
• Design Review | • 設計複審 | 20 | 10 |
• Coding Standard | • 代碼規範 (爲目前的開發制定合適的規範) | 20 | 20 |
• Design | • 具體設計 | 120 | 250 |
• Coding | • 具體編碼 | 120* | 250* |
• Code Review | • 代碼複審 | 20 | 10 |
• Test | • 測試(自我測試,修改代碼,提交修改) | 20 | 20 |
Reporting | 報告 | ||
• Test Repor | • 測試報告 | 30 | 15 |
• Size Measurement | • 計算工做量 | 15 | 10 |
• Postmortem & Process Improvement Plan | • 過後總結, 並提出過程改進計劃 | 30 | 25 |
合計 | 435 | 800 |
A:求同存異,取其優者
A:只能多看說明多使用
A:多看參考精美UI設計
A:多交流多討論,向對方提供合理的建議
以往咱們編程時都是一股腦使勁寫,想到什麼寫什麼,就像在希爾頓的屋子裏那個外國人同樣,會寫中文缺不理解中文的意思。經過這次任務,我明白了編程只是很小的一個方面,要賦予軟件生命絕對不能機械生硬的把代碼從一邊搬運到另外一邊。要去了解需求,體會用戶,把軟件帶入到咱們生活中,以對人的態度對軟件,也就是對用戶的尊重。但我仍是會有一些疑惑,咱們這種的方法挺好的,可是不是全部公司都在使用這種方法(計劃),若是將來趕上了某種公司不認真地對待軟件設計,把程序員只當成代碼生產機器,咱們應該怎麼辦呢?
經過此次的原型設計,讓我受益不淺。以往我並不把需求分析當作一回事,以爲大概就好,可是當咱們互相討論時,我發現不能只是經過本身的角度看待問題,有時候須要聽取別人的意見。本身考慮問題時,不免會出現考慮不周全等問題,與人交流討論,互相求同存異,更能解決問題。還有就是,經過原型設計,我學會了如何使用墨刀這款工具,這是我第一次使用這樣的工具設計界面,對於我之後的UI設計仍是頗有幫助的。儘管當中不免會碰到難以解決的問題,但對於我而言都是一種鍛鍊。當設計原型時,我發現,有個大體的草稿圖,對於後期的UI設計能提升很好的開發效率,固然,有時候咱們也須要去借鑑一些優秀的UI模板,不只能夠從中體會一些好看的UI設計,並且能讓本身更好的借鑑經驗。總的來講,原型設計的實驗,於我獲益多多。
此次任務看似比較輕鬆,沒有編程任務。實際上分析設計和合做纔是咱們須要鍛鍊的,做爲一個大學生,在大學的課程都是在學習編程,不多學習分析設計,從上學期的UML纔算是軟件設計技術的初略門道,做爲軟件設計者來講,用戶需求才是咱們最關心的。咱們必須站在用戶角度考慮問題。還有合做,在將來工做的時候,本身單幹的幾乎不多,都是你們一塊兒分工搭配,我以爲合做中,信息與信任是最重要的。在工做中,信息必須平等流通,不然會致使設計或代碼對接失敗,成爲木桶的短板。信任爲合做的核心,有着事倍功半的效果。
草稿圖
結對第一次—原型設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