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們必定都(沒)有使用過Facebook的經驗,必定對他的快速改版私絕不陌生,可能早上醒來時發現「贊」的圖案忽然從實心變從空心,或是開始多了一些繽紛酷炫的功能(像是直播、限時動態..等等),但你能想像一下嗎?在過去十年前,大部份軟件服務上的版本更新,都只能像是Office每一年的一期一會來作推陳出新,但新的功能可能沒解決到用戶的痛處,反而增添了更多沒必要要的麻煩。服務器
因此在快速變遷的時代裏,這種快速、持續發佈新版本的特性,儼然成爲了適性生存的不二法則。你能想像Flicker天天至少會有10次以上的服務發佈嗎?若是在傳統的開發方式,一旦有新功能的釋出,若是使用者體驗很差須要改進就算了,但若是有BUG的話,卻須要等待一個月或一全年的時間才能解決,這樣的產品你還會想用嗎?架構
因此與傳統開發方法那種大規模的、低頻繁的發佈,敏捷方法爲基礎的DevOps,目的就是爲了提高了發佈頻率的速度與效率,從過去的「年」、「季」,提高到「月」、「周」,甚至是「日」。運維
但快速發佈的概念,並不是是「開發團隊」的步調快速緊湊起來就能夠達到的方式,由於每個新版本的Release,除了靠開發團隊的努力外,也須要「維運團隊」、「測試團隊」的努力,纔有辦法相輔相成,但一般在公司裏「開發」和「維運」都是隸屬於不一樣的部門的業務,開發目標是推陳出新,但維運部門在意的是系統穩定性及可靠性,在這樣二者恆相沖突的情況下,又該如何透過整合來達到「快速」的目的呢?微服務
因此DevOps開發方法最主要改善的是開發團隊以及維運團隊的關係,並透過Agile「敏捷式開發」的概念,讓交付能夠達到「透明化」、「持續化」以及「自動化」等目標。工具
先介紹一下DevOps吧,DevOps是來自Development和Operations這2個英文字的縮寫組合,跟Agile同樣,他並不是是使用特定的工具或技術來作爲解決方案,而是一種具有文化、哲學、實務與工具於一身的概念結合,主要目的是提高組織快速交付應用程式和服務的能力,僅管相較於使用傳統軟件開發的「瀑布式」的管理程序,這種做法能更有效率的快速開發和改進產品,並提供更具競爭力的服務。測試
但不少文章中會將DevOps翻成 「快速交付」 、「持續交付」,但這並不是徹底正確。由於針對傳統端對端開發流程,每個部門都有可獨立切割的功能,開發團隊專一軟件開發,維運團隊作軟件發佈(或軟件部屬),而測試團隊就是作上線先後的測試。是當功能被明顯切割後,僅管遵循公司開發流程,但團隊間訊息上的同步勢必會有所影響,例如當開發團隊遞交的軟件,不符合部署環境,或是因功能更改軟件規格時,維運團隊可能就由於資訊落差而退回交付;又或是開發團隊交付功能給測試團隊後,卻由於不甚熟悉形成測試漏洞,固然也有開發環節測試不過的可能性,但綜合以上的案例,就會拖累軟件交付速度。設計
因此DevOps最核心的概念就是爲了解決跨部門與跨團隊間的衝突,透過透明度的提升以及一些機制的導入,來作有效率的整合,來完成提升上限速度的目的。他的核心概念能夠用"CALMS"來作解釋。資源
由於DevOps並不是是一種技能或是工具,而應該要三個部門一塊兒對齊的文化,透過同理心的互惠,多位其餘部門的人去思考,在着手開發,一來能夠解決資訊上的同步問題,更能夠解決由於部門落差形成時間成本損失。例如開發團隊應該要在程式的設定檔上,設計的更易管理..等。透過共識、理解和溝通,進而改善部門間的整合問題,纔是"C"表明的真正意涵。開發
A一般就是開發團隊最重視的問題,像是中間提到每個容易形成Delay的環節,像測試及部屬等等,如果均可以透過自動化來作排程,不只能夠減小溝通落差形成的問題,更可讓需求開發及整合上更爲快速,想像若是使用自動化測試和自動化部屬,那開發完成後的需求,就能夠一下進入上線準備,這不就是「持續交付」的真諦嗎?rem
由於DevOps也隸屬於敏捷式開發上的內容之一,因此也必須套用精實開發上的一些原則,像是消除浪費(eliminate waste)、儘快交付(deliver as faster as possible)等,來符合Agile的精神。
不斷的精進是須要依據,而M的重點就是在透過數據上的反應,來給團隊正向及改進的回饋,例如新功能上線後減小了多少客訴量、縮短多少做業時間等,甚至是每次上線後的BUG率及修復率等,都是能夠被測量出來的基本指標,來反應出開發者的量與質是否正比。
既然有了數據,就應該把成效分享給DevOps間的全部參與者,來作下次反省、改進的目標,而分享不只是文化的根,也是增長團隊透明度的好方法。而DevOps的好處,就是透過CALMS的方式,來達到提升發佈速度及可靠性,而透過度享的回饋機制來改進,當這些觀念結合在一塊兒以後,纔有助於組織能夠更有品質及效率的交付產品給客戶,而除了武功心法外,在實務概念上還有下列幾點:
一、 持續交付及持續整合:
持續整合是軟件開發實務,在自動化測試及自動化發佈的機制創建後,透過自動化流程來讓程式碼上到測試/正式環境,所以若是導入DevOps開發方法中的自動化部署,即可由開發團隊設定部署環境,由工具作自動化部署,減小手動以及傳遞的時間,且能夠避免人爲錯誤,改善軟件交付品質。除交付做業能夠有效的「持續化」,並透過「持續整合」來更快速的發現及整合錯誤,進而改善交付品質。
二、 服務微型化:
一項產品如果架構過於巨大,不只在更板上會綁手綁腳,更容易會有籤一發而動全身的情況發生,而如果採用DevOps概念的產品,爲了持續交付和整合,一般化把產品的分工切的更爲細微,讓縱向的產品變成橫向發展,把產品服務從多功取向,變成個別單一的服務(或API),而每一個服務的用途也儘量的單一化。從過去大而久的發佈頻率,變成小而快,這就必需要依賴把服務微型化這個任務了。
三、 基礎設施即程式碼:
基礎設施即程式碼是透過使用程式碼和軟件開發技術,來作部屬與管理基礎設施的實務,例如透過雲端服務或API的導入,讓開發人員和維運人員能夠透過程式設計的方式,來和產品及基礎設施作互動,來取代過去手動設定的繁雜手續,進而實現持續整合的目標。而這樣的好處就是讓全部的定義都透過程式碼,來標準化做業模式完成快速部屬的目標。
而DevOps和傳統的開發方式,最大的差異就是在實務上是透過更細微的分工切割、更一致性的做業流程,以及更頻繁的發佈,來取代過去更版不易,耗時後久以及組織平行溝通的問題。透太小而頻繁的改進,纔有機會讓產品更貼近使用者的意見和心聲,也能夠有效率的讓產品進行成長。而自動化的導入更能夠減小溝通落差形成的部署問題。
但記得,再多個概念和工具,都是爲了彌平資訊流上的偏差,以及強化跨部門工做上的整合性,光只有導入機制還不夠,還必須透過按期的review和改進,纔有辦法完成適合每個組織或團隊本身的機制,這也纔是符合敏捷式開發最重要的精神。
只有「快」還不夠,而是要讓整個生產機制的效率提升,纔是提高團隊生產效率的不二法門。
好雨雲提供面向業務的DevOps工做流最佳實踐,遵循以應用爲中心的設計理念,利用容器技術、微服務架構和軟件定義系列技術解耦服務器和應用,清晰界定開發與運維之間職責,企業IT將能夠零負擔落地DevOps工做流,經過好雨雲獨有的「應用級」生產面板和「業務級」運維面板,專一於業務並以以自動或自助方式完成計算資源運維工做,達到降本提效的目的。
進一步瞭解好雨雲DevOps:https://www.goodrain.com/scene/devo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