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併發問題數據庫
爲了使鏈接管理服務具備最大的通用性,必須考慮多線程環境,即併發問題。這個問題相對比較好解決,由於Java語言自身提供了對併發管理的支持,使用synchronized關鍵字便可確保線程是同步的。使用方法爲直接在類方法前面加上synchronized關鍵字,如:服務器
public synchronized Connection getConnection()多線程
二、多數據庫服務器和多用戶併發
對於大型的企業級應用,經常須要同時鏈接不一樣的數據庫(如鏈接Oracle和Sybase)。如何鏈接不一樣的數據庫呢?咱們採用的策略是:設計一個符合單例模式的鏈接池管理類,在鏈接池管理類的惟一實例被建立時讀取一個資源文件,其中資源文件中存放着多個數據庫的url地址(<poolName.url>)﹑用戶名(<poolName.user>)﹑密碼(<poolName.password>)等信息。如tx.url=192.168.1.123:5000/tx_it,tx.user=cyl,tx.password=123456。根據資源文件提供的信息,建立多個鏈接池類的實例,每個實例都是一個特定數據庫的鏈接池。鏈接池管理類實例爲每一個鏈接池實例取一個名字,經過不一樣的名字來管理不一樣的鏈接池。性能
對於同一個數據庫有多個用戶使用不一樣的名稱和密碼訪問的狀況,也能夠經過資源文件處理,即在資源文件中設置多個具備相同url地址,但具備不一樣用戶名和密碼的數據庫鏈接信息。測試
三、事務處理url
咱們知道,事務具備原子性,此時要求對數據庫的操做符合「ALL-ALL-NOTHING」原則,即對於一組SQL語句要麼全作,要麼全不作。Connection類自己提供了對事務的支持,能夠經過設置Connection的AutoCommit屬性爲false,而後顯式的調用commit或rollback方法來實現。但要高效的進行Connection複用,就必須提供相應的事務支持機制。可採用每個事務獨佔一個鏈接來實現,這種方法能夠大大下降事務管理的複雜性。spa
四、鏈接池的分配與釋放線程
鏈接池的分配與釋放,對系統的性能有很大的影響。合理的分配與釋放,能夠提升鏈接的複用度,從而下降創建新鏈接的開銷,同時還能夠加快用戶的訪問速度。設計
對於鏈接的管理可以使用空閒池。即把已經建立但還沒有分配出去的鏈接按建立時間存放到一個空閒池中。每當用戶請求一個鏈接時,系統首先檢查空閒池內有沒有空閒鏈接。若是有就把創建時間最長(經過容器的順序存放實現)的那個鏈接分配給他(實際是先作鏈接是否有效的判斷,若是可用就分配給用戶,如不可用就把這個鏈接從空閒池刪掉,從新檢測空閒池是否還有鏈接);若是沒有則檢查當前所開鏈接池是否達到鏈接池所容許的最大鏈接數(maxConn),若是沒有達到,就新建一個鏈接,若是已經達到,就等待必定的時間(timeout)。若是在等待的時間內有鏈接被釋放出來就能夠把這個鏈接分配給等待的用戶,若是等待時間超過預約時間timeout,則返回空值(null)。系統對已經分配出去正在使用的鏈接只作計數,當使用完後再返還給空閒池。對於空閒鏈接的狀態,可開闢專門的線程定時檢測,這樣會花費必定的系統開銷,但能夠保證較快的響應速度。也可採起不開闢專門線程,只是在分配前檢測的方法。
五、鏈接池的配置與維護
鏈接池中到底應該放置多少鏈接,才能使系統的性能最佳?系統可採起設置最小鏈接數(minConn)和最大鏈接數(maxConn)來控制鏈接池中的鏈接。最小鏈接數是系統啓動時鏈接池所建立的鏈接數。若是建立過多,則系統啓動就慢,但建立後系統的響應速度會很快;若是建立過少,則系統啓動的很快,響應起來卻慢。這樣,能夠在開發時,設置較小的最小鏈接數,開發起來會快,而在系統實際使用時設置較大的,由於這樣對訪問客戶來講速度會快些。最大鏈接數是鏈接池中容許鏈接的最大數目,具體設置多少,要看系統的訪問量,可經過反覆測試,找到最佳點。
如何確保鏈接池中的最小鏈接數呢?有動態和靜態兩種策略。動態即每隔必定時間就對鏈接池進行檢測,若是發現鏈接數量小於最小鏈接數,則補充相應數量的新鏈接,以保證鏈接池的正常運轉。靜態是發現空閒鏈接不夠時再去檢查。
鏈接池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