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讀書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是社會上流行的口號。教育是中國億萬家庭,特別是貧困家庭子弟的一劑強心針。
現在,「一畢業就失業」」「學好數理化,不若有個好爸爸」等口號卻戲謔地調侃了教育,這個曾是渴望向上流動的人們賴以改變命運的獨木橋。許多使人困惑的狀況出現了—— 第一,「教育改變命運」的口號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已然變味。整個社會教育的起點已經提升,即便付出很大成本,獲得的也只不過是最基礎與必需的教育。受教育已不是提升我的檔次的問題,而是維持最低生活所必需的問題。 第二,教育再也不是讓一個家庭脫貧致富的好事。對於許多家庭而言,大學學費無異於天文數字。一我的考上大學,一個家族都會被拖入貧困的泥潭。加之現在就業壓力不斷增長,城市生活成本日益趨高,即便大學畢業,對家庭的回報也沒有保障。 第三,欠缺高等教育,一樣能夠得到高的社會地位。許多名人並未受太高層次的教育,但有着可觀的金錢和較高的地位。再加上所謂的「土豪」、富二代、官二代的不斷涌現,使得「讀書無用論」有了生存的土壤。 種種現象彷佛代表,教育促進社會成員的升遷性社會流動的功能減弱了,高層次的教育並沒必要然帶來好的收入和職業地位。 「教育改變命運」的口號再也不像過去那麼使人信服了。而中國的不一樣階層,對待教育的態度也有了大相徑庭的差異。 ** 一.絕望的底層人民:乾脆放棄高等教育** 一位兩個孩子均在外打工的家長說:「讀個初中就好了,讀多了也沒用的!」「之前村子裏的人都認爲我目光短淺,瞧不起我,如今,他們好多人反過來求着我,讓我兒子幫他們的孩子找工做。念大學又怎麼樣,還不是爲了找一份好工做。但是如今,機會多的是,不是非要上大學。」 中科院社會學博士後的調查發現,越貧窮越認同「讀書無用」:村莊貧困層認同度62.32%、農村中間層37.24%;年收入1萬元如下的村莊貧困層認爲讀書無用的比例最高。 因而可知,認爲「讀書無用論」再次氾濫的結論並不正確。中高層從未說過讀書無用,相反,他們更加瘋狂。 二.瘋狂的中產階級:對教育的焦慮與過分重視 ** 且不提一線城市天價卻依舊供不該求的名校學區房,根據今年七月的一則新聞報道,一位80後上海媽媽爲今年9月即將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列了個學期清單,暑假開銷加課外學習的開銷達到32萬元。除了各類學習用品、家居用品和夏令營之外,總計20個課外興趣班。 中產階級對教育的焦慮,從中國不斷高企的學區房價和愈發火熱的補習班即可一窺全貌。 而一條新的道路愈來愈成爲新中產階級的家庭標配,那就是讀私立學校和出國讀書。2016年6月10日,南京某私立學校的幼升小面試中,5086名孩子競爭216個名額,錄取比例破23:1。而其如此受歡迎的緣由,與該校針對出國留學的教育方式有不容忽略的關係。 孩子的教育問題集中反映了中產階級的焦慮情緒。中產階級但願本身的孩子能夠繼續接力,向更高的社會經濟地位躍遷,爲此他們不惜重金,讓孩子去上各類輔導班,學習各類才藝和禮儀,讓孩子贏在起跑線;若是作不到這一點,他們就會轉而擁抱階層固化,但願孩子至少能夠繼承本身的中產階級身份,爲此他們不惜擱置本身的價值觀,他們會堅決地反對異地高考,將招收農民工子女的學校貶稱爲「菜場小學」,避之不及。 中產階級的孩子,也許是學業壓力最大的一個羣體,這源於他們父母心裏深處巨大的不安全感:畢竟,與社會上層相比,他們的孩子輸不起。(熊易寒:中國中產階級的三副面孔,《文化縱橫》2016年8月) 這些現象都帶給人們極大的困惑:教育還能改變命運嗎?底層的上升通道關閉了嗎?教育與社會流動到底是怎樣的關係? ** 只是,寒門學子,除了努力還能拼什麼? 你有什麼理由放棄努力? 你有什麼理由放棄改變命運的機會? 努力是你惟一的宿命。 法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說過:面對經濟資本和社會權力,文憑雖然只是「一個日漸疲軟的通貨」,可是中國中產階級孩子除了拼高考,還有什麼路可走? 教育已經成爲中國社會階層的隱祕再生產的途徑。上層階級的父母用權力資本和經濟資本爲子女提供了最優質且稀缺的教育資源,這些出身背景類似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只和一樣社會地位的孩子社交,造成上層精英封閉的人際網絡。 底層社會放棄高等教育這個中產階級的孵化器,將世代都是藍領我的。而中產階級家庭多數孩子在普通大學畢業後將成爲低收入的低級白領,要麼是城市貧困羣體,要麼繼續啃老。 整個社會的馬太效應會愈來愈嚴重。 ** 凡是少的,就連他全部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面試
本文屬於轉載。不能做爲商業應用原文做者:餘秀蘭。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