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32內存知識點(轉)

1.bss段,data段、text段、堆(heap)和棧(stack)

bss段:

  bss段(bss segment)一般是指用來存放程序中未初始化的全局變量的一塊內存區域。html

  bss是英文Block Started by Symbol的簡稱。算法

  bss段屬於靜態內存分配。編程

data段:

  數據段(data segment)一般是指用來存放程序中已初始化的全局變量的一塊內存區域。小程序

  數據段屬於靜態內存分配。 數組

text段:

  代碼段(code segment/text segment)一般是指用來存放程序執行代碼的一塊內存區域。架構

  這部分區域的大小在程序運行前就已經肯定,而且內存區域一般屬於只讀(某些架構也容許代碼段爲可寫,即容許修改程序)。函數

  在代碼段中,也有可能包含一些只讀的常數變量,例如字符串常量等。url

堆(heap):

  堆是用於存放進程運行中被動態分配的內存段,它的大小並不固定,可動態擴張或縮減。spa

  當進程調用malloc等函數分配內存時,新分配的內存就被動態添加到堆上(堆被擴張);操作系統

  當利用free等函數釋放內存時,被釋放的內存從堆中被剔除(堆被縮減)。

棧(stack):

   棧又稱堆棧,是用戶存放程序臨時建立的局部變量,

  也就是說咱們函數括弧「{}」中定義的變量(但不包括static聲明的變量,static意味着在數據段中存放變量)。

  除此之外,在函數被調用時,其參數也會被壓入發起調用的進程棧中,而且待到調用結束後,函數的返回值也會被存放回棧中。

  因爲棧的先進先出(FIFO)特色,因此棧特別方便用來保存/恢復調用現場。

  從這個意義上講,咱們能夠把堆棧當作一個寄存、交換臨時數據的內存區。 


一個程序本質上都是由 bss段、data段、text段三個組成的。

  這樣的概念,不知道最初來源於哪裏的規定,但在當前的計算機程序設計中是很重要的一個基本概念。

  並且在嵌入式系統的設計中也很是重要,牽涉到嵌入式系統運行時的內存大小分配,存儲單元佔用空間大小的問題。

    在採用段式內存管理的架構中(好比intel的80x86系統),bss段一般是指用來存放程序中未初始化的全局變量的一塊內存區域,

  通常在初始化時bss 段部分將會清零。bss段屬於靜態內存分配,即程序一開始就將其清零了。

    好比,在C語言之類的程序編譯完成以後,已初始化的全局變量保存在.data 段中,未初始化的全局變量保存在.bss 段中。

  text和data段都在可執行文件中(在嵌入式系統裏通常是固化在鏡像文件中),由系統從可執行文件中加載;

  而bss段不在可執行文件中,由系統初始化。

例:

兩個小程序以下:

程序1:
int ar[30000];
void main()
{
    ......
}

 


程序2:

int ar[300000] = {1, 2, 3, 4, 5, 6 };
void main()
{
    ......
}
發現程序2編譯以後所得的.exe文件比程序1的要大得多。當下甚爲不解,因而手工編譯了一下,並使用了/FAs編譯選項來查看了一下其各自的.asm,
發如今程序1.asm中ar的定義以下:
_BSS SEGMENT
     ?ar@@3PAHA DD 0493e0H DUP (?)  ; ar
_BSS ENDS
而在程序2.asm中,ar被定義爲:
_DATA SEGMENT
     ?ar@@3PAHA DD 01H  ; ar
                DD 02H
                DD 03H
                ORG $+1199988
_DATA ENDS
區別很明顯,一個位於.bss段,而另外一個位於.data段,二者的區別在於:
全局的未初始化變量存在於.bss段中,具體體現爲一個佔位符;
全局的已初始化變量存於.data段中;
而函數內的自動變量都在棧上分配空間;
.bss是不佔用.exe文件空間的,其內容由操做系統初始化(清零);
.data卻須要佔用,其內容由程序初始化。所以形成了上述狀況。
bss段(未手動初始化的數據)並不給該段的數據分配空間,只是記錄數據所需空間的大小;
bss段的大小從可執行文件中獲得 ,而後連接器獲得這個大小的內存塊,緊跟在數據段後面。
data段(已手動初始化的數據)則爲數據分配空間,數據保存在目標文件中;
data段包含通過初始化的全局變量以及它們的值。 當這個內存區進入程序的地址空間後所有清零。
 
包含data段和bss段的整個區段此時一般稱爲數據區。
 
STM32的內存管理和堆棧相關的認知
 

今天仔細讀了一下內存管理的代碼,而後還有看了堆棧的相關知識,把之前不太明白的一些東西想通了,寫下來,方便之後查看,也想你們看了能指出哪裏不對,而後修改。    

[轉載]STM32的內存管理和堆棧相關的認知

 

 

 

首先,先看一下stm32的存儲器結構。

​Flash,SRAM寄存器和輸入輸出端口被組織在同一個4GB的線性地址空間內。可訪問的存儲器空間被分紅8個主要塊,每一個塊爲512MB。

FLASH存儲下載的程序。

SRAM是存儲運行程序中的數據。

因此,只要你不外擴存儲器,寫完的程序中的全部東西也就會出如今這兩個存儲器中。

這是一個前提!

堆棧的認知

1.     STM32中的堆棧。

這個我產生過混淆,致使了不少邏輯上的混亂。首先要說明的是單片機是一種集成電路芯片,集成CPU、RAM、ROM、多種I/O口和中斷系統、定時器/計數器等功能。CPU中包括了各類總線電路,計算電路,邏輯電路,還有各類寄存器。Stm32有通用寄存器 R0‐ R15 以及一些特殊功能寄存器,其中包括了堆棧指針寄存器。當stm32正常運行程序的時候,來了一箇中斷,CPU就須要將寄存器中的值壓棧到RAM裏,而後將數據所在的地址存放在堆棧寄存器中。等中斷處理完成退出時,再將數據出棧到以前的寄存器中,這個在C語言裏是自動完成的。

2.     編程中的堆棧。

在編程中不少時候會提到堆棧這個東西,準確的說這個就是RAM中的一個區域。咱們先來了解幾個說明:

(1) 程序中的全部內容最終只會出如今flash,ram裏(不外擴)。

(2) 段的劃分,是將相似數據種類存儲在一個區域裏,方便管理,但正如上面所說,無論什麼段的數據,都是最終在flash和ram裏面。

C語言上分爲棧、堆、bss、data、code段。具體每一個段具體是存儲什麼數據的,直接百度吧。重點分析一下STM32以及在MDK裏面段的劃分。

MDK下Code, RO-data,RW-data,ZI-data這幾個段:

Code是存儲程序代碼的。

​RO-data是存儲const常量和指令。

​RW-data是存儲初始化值不爲0的全局變量。

​ZI-data是存儲未初始化的全局變量或初始化值爲0的全局變量。

Flash=Code + RO Data + RW Data;

RAM= RW-data+ZI-data;

這個是MDK編譯以後可以獲得的每一個段的大小,也就能獲得佔用相應的FLASH和RAM的大小,可是還有兩個數據段也會佔用RAM,可是是在程序運行的時候,纔會佔用,那就是堆和棧。在stm32的啓動文件.s文件裏面,就有堆棧的設置,其實這個堆棧的內存佔用就是在上面RAM分配給RW-data+ZI-data以後的地址開始分配的。

堆:是編譯器調用動態內存分配的內存區域。

棧:是程序運行的時候局部變量的地方,因此局部變量用數組太大了都有可能形成棧溢出。

堆棧的大小在編譯器編譯以後是不知道的,只有運行的時候才知道,因此須要注意一點,就是別形成堆棧溢出了。。。否則就等着hardfault找你吧。

3.     OS中的堆棧及其內存管理。

嵌入式系統的堆棧,不論是用什麼方法來獲得內存,感受他的方式都和編程中的堆差很少。目前我知道兩種得到內存狀況:

(1)用龐大的全局變量數組來圈住一塊內存,而後將這個內存拿來進行內存管理和分配。這種狀況下,堆棧佔用的內存就是上面說的:若是沒有初始化數組,或者數組的初始化值爲0,堆棧就是佔用的RAM的ZI-data部分;若是數組初始化值不爲0,堆棧就佔用的RAM的RW-data部分。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容易從邏輯上知道數據的來由和去向。

(2)​就是把編譯器沒有用掉的RAM部分拿來作內存分配,也就是除掉RW-data+ZI-data+編譯器堆+編譯器棧後剩下的RAM內存中的一部分或者所有進行內存管理和分配。這樣的狀況下就只須要知道內存剩下部分的首地址和內存的尾地址,而後要用多少內存,就用首地址開始挖,作一個鏈表,把內存獲取和釋放相關信息連接起來,就能及時的對內存進行管理了。內存管理的算法多種多樣,不詳說,這樣的狀況下:OS的內存分配和自身局部變量或者全局變量不衝突,以前我就在這上面糾結了好久,覺得函數裏面的變量也是從系統的動態內存中得來的。這種方式感受更加可以明白本身地址的開始和結束。

這兩種方法我感受沒有誰更高明,由於只是一個內存的獲取方式,高明的在於內存的管理和分配。​

keil編譯後code,RO-data,RW-data,ZI-data含義及mcu的flash實際存儲數據

keil編譯後會有一行:Program Size:Code=xxxRO-data=xxx RW-data=xxx ZI-data=xxx

Code 表明執行的代碼,程序中全部的函數都位於此處。

RO-data 表明只讀數據,程序中所定義的全局常量數據和字符串都位於此處。

RW-data 表明已初始化的讀寫數據,程序中定義而且初始化的全局變量和靜態變量位於此處。

ZI-data 表明未初始化的讀寫數據,程序中定義了但沒有初始化的全局變量和靜態變量位於此處。ZI英語是zero initial,就是程序中用到的變量而且被系統初始化爲0的變量的字節數,keil編譯器默認是把你沒有初始化的變量都賦值一個0,這些變量在程序運行時是保存在RAM中的。

2.若是你查看.map文件,以下例子:

 

==============================================================================

    Total RO  Size (Code + RO Data)                 2980 (   2.91kB)
    Total RW  Size (RW Data + ZI Data)               104 (   0.10kB)
    Total ROM Size (Code + RO Data + RW Data)       2988 (   2.92kB)

==============================================================================

Total ROM Size (Code + RO Data + RW Data)這樣所寫的程序佔用的ROM的字節總數,也就是說程序所下載到ROM flash 中的大小。爲何Rom中還要存RW,由於掉電後RAM中全部數據都丟失了,每次上電RAM中的數據是被從新賦值的,每次這些固定的值就是存儲在Rom中的,爲何不包含ZI段呢,是由於ZI數據都是0,不必包含,只要程序運行以前將ZI數據所在的區域一概清零便可,包含進去反而浪費存儲空間。

實際上,ROM中的指令至少應該有這樣的功能:       1. 將RW從ROM中搬到RAM中,由於RW是變量,變量不能存在ROM中。       2. 將ZI所在的RAM區域所有清零,由於ZI區域並不在Image中,因此須要程序根據編譯器給出的ZI地址及大小來將相應得RAM區域清零。ZI中也是變量,同理:變量不能存在ROM中。       在程序運行的最初階段,RO中的指令完成了這兩項工做後C程序才能正常訪問變量。不然只能運行不含變量的代碼。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