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的前世、此生和將來-系列三(此生):一場跨界的戰爭

互聯網金融的前世、此生和將來——系列一:山雨欲來html

互聯網金融的前世、此生和將來-系列二(前世):金融與技術的首次親密接觸之金融電子化數據庫

此生:金融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互聯網金融安全

傳統金融業與信息技術行業的首次親密接觸無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信息技術的進步極大地提升了金融機構的業務處理能力。然而,銀行家們萬萬沒有想到,進入21世紀後,新興的互聯網技術威力如此巨大,互聯網公司居然跨界進軍金融業(尤爲在中國),並且迅速作大規模,成爲金融業的攪局者。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先生曾預言:「傳統的銀行業若是不作出改變,將成爲21世紀滅亡的恐龍。」雖然,前銀監會官員尹龍出來闢謠,並表示比爾·蓋茨的話是他編出來的,可是蓋茨於1994年接受《新聞週刊》採訪時,確實有將銀行系統比做恐龍的表述,並預言銀行客戶將流失到其餘高科技金融服務企業。進入21世紀以來,比爾·蓋茨的預言彷佛開始應驗。從2005年P2P借貸平臺Zopa在英國誕生,緊接着在美國相繼出現Prosper、Lending Club等P2P借貸平臺以及Kickstarter衆籌平臺等互聯網金融公司,而互聯網金融在今天的中國市場更是煊赫一時,社會反響劇烈。服務器

關於互聯網金融,至今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互聯網金融」一詞最先由中投公司副總經理謝平教授於2012年在「中國金融四十人年會」上首次提出。謝平教授預測互聯網金融將成爲獨立於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的第三種金融模式,在這種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很是低;資金供需雙方直接交易,銀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做用;能夠達到與如今直接和間接融資同樣的資源配置效率,並在促進經濟增加的同時,大幅減小交易成本。按照謝平教授的定義,嚴格意義上的互聯網金融公司目前還不存在。那麼應該如何去理解現今的互聯網金融早期形態呢?互聯網金融將是金融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結果,是基於互聯網開放、平等、協做和分享精神,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思惟(長尾理論,平臺戰略以及普惠去中心化等)的一種創新性金融模式。基於該認識,不管是互聯網企業開展金融業務,仍是金融企業擁抱互聯網,都屬於互聯網金融範疇,而與發起的主體是誰無關。時下關於互聯網金融與金融互聯網的主導權之爭,以及互聯網金融並無改變金融本質的討論,其實意義並不大。當如此多人去關注、討論和踐行互聯網金融事業,並使普通民衆從中獲益時,就足以證實互聯網金融的客觀存在和現實影響力。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公司應該乘勢而爲,積極求變,纔是「亂世」中的取勝之道。微信

1.阿里巴巴的金融帝國網絡

回顧阿里巴巴從無到有,逐漸成長爲一家互聯網巨頭公司的歷程,阿里巴巴集團染指金融業實屬必然。馬雲先生於1999年在杭州成立阿里巴巴公司,以B2B(企業對企業)電子商務起家,懷揣着「讓天下沒有難作的生意」的夢想,阿里巴巴現在已發展爲一家橫跨互聯網和金融行業,市值超千億美圓的巨無霸。阿里巴巴早期的發展並不順利,衆所周知商業活動中最重要的是誠信,由於陌生人之間缺少信任,因此早期的商業活動每每侷限於熟人圈子。而阿里巴巴將線下的商業活動搬到互聯網上進行,互不認識的供需雙方將需求信息發佈到阿里巴巴B2B平臺上,由阿里巴巴平臺負責業務撮合,並促成交易。這裏面的關鍵問題就是信任問題,供需雙方之間如何創建信任,此問題不解決,電子商務沒有將來。在不可能獲取央行徵信數據的狀況下,阿里巴巴只能自建信用體系。2002年,阿里巴巴面向會員企業推出「誠信通」服務,要求阿里巴巴平臺上的中小企業創建企業信用檔案,並展現給買家,以解決網絡貿易信用問題。2004年,通過2年的信用數據沉澱,阿里巴巴推出「誠信通指數」——基於誠信通會員的認證狀態、檔案年限、交易情況、客戶評價、商業糾紛和投訴情況等數據指標的量化綜合評分體系。誠信通指數不只讓買家能夠直觀快速地瞭解賣家的信用狀況,同時很是有利於營造一個公平誠信、信息透明的互聯網商業環境。誠信通服務所以被廣泛認爲是阿里金融、阿里數據及阿里信用體系之濫觴。工具

2003年5月,阿里巴巴繼續擴大規模,將觸角伸向市場空間無限廣闊的B2C(企業對我的)和C2C(我的對我的)市場——淘寶網橫空出世。不得不提的是,淘寶網推出時面臨美國電子商務巨頭eBay的強大競爭。eBay於2002年經過收購易趣網33%股份正式進入中國電子商務市場,隨即斥巨資展開強大的市場營銷。儘管海外巨頭兵臨城下,淘寶網經過公平的市場競爭,成功逆襲,贏得了最終的順利。目前,淘寶網(含天貓平臺)的註冊用戶超5億,佔據中國電子商務市場80%的市場份額,2013年雙11一天的成交額達350.19億。赫赫戰績的背後是無數的商業細節,B2C和C2C業務相比B2B業務開拓的難度更大,緣由在於中國我的的信用數據不可思議的匱乏,要讓一個習慣無償使用互聯網服務的網民經過網絡跟一個素未謀面的網上商家購買商品是極其困難的。爲解決淘寶網上我的信用問題,馬雲於2004年創立第三方在線支付工具——支付寶。淘寶網上買家選購完商品以後,能夠經過支付寶進行在線支付,在買家沒有收到賣家寄出的商品以前,貨款將由支付寶暫時託管(買賣雙方均無權支配),直到買家確認收到商品後,支付寶再將貨款打給賣家,至此交易完成。支付寶模式成功地解決了互聯網上陌生人之間交易的信用問題,目前已成爲中國交易規模最大的在線支付品牌。測試

擁有支付寶的阿里巴巴集團可謂想象空間無限,支付寶使阿里巴巴的電商服務初步造成一個閉環。買賣雙方能夠經過阿里巴巴電商平臺達成交易意向,並經過支付寶放心地完成支付結算環節。然而,阿里巴巴的野心遠非僅此而已,致力於服務千千萬萬中小企業的阿里巴巴發現平臺上的小微企業融資環節蘊藏着巨大商機——阿里小額貸款業務。小微企業融資難是一個世界性問題,緣由在於金融體系偏心大企業的本性。以銀行貸款爲例,銀行偏向於貸款給資金需求量大,信用評級高的大企業。緣由很簡單,銀行貸款給企業以前都須要對企業作盡職調查和徵信審覈以控制貸款風險,這是銀行貸款的主要成本,而這部分紅本與企業的規模大小關係並不大。在貸款成本差別不大的狀況下,銀行天然願意將資金貸給風險低,資金需求量大的大型企業,以追求高額的利潤。這個世界級的難題在阿里巴巴的商業世界卻存在幾乎完美的解決方案。阿里巴巴掌握平臺上全部企業的歷史交易數據、庫存量、訂單量等企業核心運營數據以及店鋪的控制權,基於這些海量的企業運營數據,阿里巴巴設計了一套有效的貸款風控模型,從而作到程序自動化地授信和放貸。雖然,這套複雜的風控模型令阿里巴巴前期付出了巨大的成本,然而信息系統天生的可複製能力和極高的可擴展性造就其極低的邊際成本。因此,隨着貸款企業和貸款規模的增長,貸款的單位成本卻急劇下降,據介紹阿里單筆信貸操做成本爲2.3元,而銀行單筆信貸操做成本通常在2000元左右。現在,阿里小貸能夠知足小微企業低至幾萬元的貸款,而且審批速度快,可隨借隨還,按天計算利息。截至2013年二季度末,阿里小微信貸累計貸款超過1000億元,平均每筆4萬元,不良貸款率僅爲0.87%,遠低於銀行業水平。網站

今天的阿里巴巴已不只僅是一家互聯網巨頭,同時仍是一家對傳統金融業務雄心萬丈的互聯網公司,馬雲甚至在參加2008年第七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就說過「若是銀行不改變,咱們就改變銀行。」接下來,阿里巴巴一系列的動做都劍指低效的傳統金融體系。2013年3月7日阿里巴巴宣佈成立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統籌旗下支付、小貸、保險、基金和擔保等金融業務;2014年3月阿里巴巴得到國務院和銀監會批准,試點民營銀行業務。至此,阿里巴巴金融帝國的版圖漸漸浮出水面,朝着打造一個橫跨「平臺、數據和金融」三大業務板塊的阿里生態系統穩步邁進。spa

2.京東的供應鏈金融夢

京東商城是國內惟一能與阿里巴巴叫板的電子商務公司,市場規模位居行業第二。京東商城與阿里巴巴的商業模式不一樣,京東以自營業務爲主,而且自建物流配送體系,與阿里巴巴平臺式電商模式展開差別化競爭。在阿里的天貓商城和淘寶網購物時,總有一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受,這對於有選擇綜合症的人實屬「災難」。而在京東商場購買商品時,不只全網統必定價(京東目前也開始支持第三方供應商),物流配送體系也很是快捷,在一些發達城市,上午下單,下午便可送貨上門。京東的自營式電商模式以及行業第二的市場規模決定其巨大的採購量和龐大的出貨量,這種網絡中心節點的強勢地位使京東商城處於整個供應鏈網絡的核心位置,從而能夠作到對上游賒銷(從供貨商處先提貨後付款),對下游賒購(消費者能夠貨到付款)。理想狀況下,京東甚至能夠作到「空手套白狼」,在收到下游消費者的貨款後,再支付給上游供貨商,京東直接從中賺取差價,整個過程不動用一分自有資金。

從京東模式中不難看出,普通消費者和京東商城佔盡優點,卻致使上游供貨商的現金流緊張。企業的偉大在於爲客戶持續地創造價值,而不在於獲取短時間的暴利,壯志凌雲的「強哥(京東創始人劉強東的暱稱)」天然能體會到這一點。京東要想打造一個有強大競爭力的生態系統,勢必要照顧到供應鏈中的每個環節,首當其衝就是要解決供貨商現金流緊張的問題。2012年11月,京東商城攜手北京銀行上線京東供應鏈金融,雙方將向京東的合做供貨商提供金融服務。回到以前的場景,某供貨商將一批商品賒銷給京東商城,正常狀況下京東會在收貨40天后打款,即京東會佔用供貨商資金40天的時間價值,這40天內供貨商須要本身承擔資金緊張的壓力。之前,供貨商只能經過抵押方式找銀行貸款,即使如此也很難貸到款(因供貨商多爲中小微企業)。經過京東供應鏈金融服務,供貨商能夠憑藉與京東之間的供貨帳單,花費3~5個工做日便可從銀行拿到部分貸款進行資金週轉,而京東在40天時限內將資金付給貸款銀行。整個過程當中,京東實際上扮演着銀行與供貨商之間的授信角色,以自身信用給供貨商作擔保,實現京東與供貨商之間的共贏。

總結京東的供應鏈金融服務,至少具備四點戰略意義。第一,爲上游供貨商創造價值,解決供貨商現金流緊張的問題;第二,爲合做銀行創造價值,下降銀行貸款審覈成本和提升貸款發放效率,京東將來能夠經過供應鏈金融服務賺取息差,提升營收水平;第三,提升京東生態系統的粘性,更緊密地捆綁已有的上游供貨商,並吸納新的供貨商,從而壯大京東商城;第四,爲京東撬開金融市場,打造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作好鋪墊。

3.平安集團的自我重塑

1998年創立於深圳蛇口的平安集團可謂一家充滿傳奇色彩的公司,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保險企業。1997年平安集團與國際著名諮詢公司麥肯錫開展合做,以推進平安的國際化進程和集團運營管理水平。截止2013年末,平安集團已發展爲國內金融牌照最齊全、業務範圍最普遍、控股關係最緊密的我的綜合金融服務集團,旗下共有24家子公司,業務範圍涵蓋保險、銀行和投資三大業務體系,人員規模從創立之初的三我的,發展爲擁有約55.7萬名壽險銷售人員和約20.3萬名正式僱員的世界500強超大型金融集團。

平安集團彷佛一直隱藏着互聯網的基因,很早就對互聯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在2000年8月,平安集團斥資2億元打造電子商務網站PA18,整合旗下保險,證券和信託投資等領域的線下資源,試圖搭建一個網上金融超市。在2000年時就有如此見識和超前的思惟,很難讓人相信這竟是一家金融公司的創舉。惋惜受總體大環境的制約,早起的蟲兒被鳥吃,PA18沒有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在2003年完全以失敗了結。古語云:「因禍得福,焉知非福」,PA18網站雖然失敗了,但經過PA18的建設,平安集團藉機整合了內部的IT資源,實現集團業務數據的集中管理,併爲平安集團埋下了一顆互聯網思惟的基因。

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後,卻使互聯網行業迎來了一波更加理性、健康和快速的發展。早已埋下互聯網基因的平安集團,借互聯網的第二次浪潮,重拾昔日的夢想。在2008年,平安集團宣佈將打造「一個客戶、一個帳戶、多個產品、一站式服務」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這一極具互聯網色彩的戰略。以此爲指導,平安集團設立平安科技和平安數據科技兩家子公司做爲集團共享技術平臺,支撐集團業務抱團發展。平安集團對互聯網思惟的理解遠不止對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如此簡單,而是充分運用互聯網思惟指導平安集團商業模式的變革。2011年9月,平安集團極具前瞻性地成立上海陸家嘴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市場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陸金所),致力於爲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新渠道,以及爲我的提供創新型的投資理財服務的P2P借貸平臺。2012年4月,平安馬明哲、阿里巴巴馬雲和騰訊馬化騰強強聯手,協商成立一家沒有實體營業網點,產品需求來自互聯網,保險流程經過互聯網技術處理,徹底經過互聯網渠道進行銷售和理賠的保險公司——衆安在線財產保險公司。2012年9月開始,平安集團前後投資壹卡會和上海捷銀兩家第三方支付公司,正式涉足在線支付領域。從這一系列舉動,不難看出平安集團在互聯網金融時代的自我重塑決心。2014年初,馬明哲在上海首次公開表示,平安集團將來十年將全面轉型爲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在傳統金融機構中,平安集團的互聯網金融轉型之路已遠遠領先其餘金融機構。面對互聯網金融浪潮,平安已然在路上!

4.銀行業試水電商業務

在這場跨界的戰爭中,傳統銀行業並無坐以待斃,坐吃已朝不保夕的政策紅利。以中國建設銀行爲例,在與阿里巴巴經歷過電銀合做的蜜月期以後,2010年建設銀行和阿里巴巴由於利益分配談不攏而分道揚鑣。有此經歷後,建設銀行意識到電子商務平臺的重要戰略意義,在將來的商業活動中潛力巨大。耗時一年多的籌備後,2012年6月建設銀行推出旗下電子商務平臺——「善融商務」。建設銀行深知在商務端與傳統電商展開正面交鋒並沒有優點,自身的優點在於擁有龐大的優質客戶羣(包括:機構客戶和我的客戶)和豐富的支付融資經驗。「善融商務」所以制定「商務跟隨+金融創新」的發展戰略,與傳統電商企業展開差別化競爭。依靠建行強大的財力,善融商務目前不收平臺上商鋪的租金、交易佣金、服務費和廣告費用等,這些費用均是傳統電商的主要收入來源。此外,現階段善融商務還免去商戶借記卡支付結算的手續費,顯著下降交易成本。截止2013年6月30日,善融商務平臺的註冊會員已突破150萬,交易額近百億人民幣,融資規模達數十億元。

除建設銀行之外,其餘國內大型主流銀行結合自身優點,紛紛宣佈「觸網」計劃,直面挑戰。2012年初,交通銀行推出「交博彙」電子商務平臺,該平臺由生活館、企業館、商品館和金融館四大板塊組成,爲客戶提供購物、理財、融資和繳費等全方位網上服務;2013年4月,農業銀行推出「E商管家」全渠道電子商務平臺,爲傳統企業開展電商業務提供集供應鏈管理、多渠道支付結算、線上線下協同發展、雲服務等多維一體,可定製化的商務金融解決方案;2013年8月,民生銀行聯合7家非國有股東成立民生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認繳資本金高達30億元人民幣,致力於將民生銀行產業鏈金融電商化;2014年初,工商銀行旗下的「融e購」電子商務平臺已正式上線營業,該平臺以廠家直營爲主,搭建廠家到客戶的直接銷售渠道,以確保購物安全。

儘管銀行業積極開拓電子商務市場,推出自有電商平臺。然而從目前的市場表現看,銀行系電子商務的市場影響力很是有限,這與淘寶網的先發優點和B2C業務更強的電子商務屬性不無關係。銀行業要想掘金電子商務領域,可謂任重道遠。值得借鑑的是,面對來勢兇猛的互聯網金融浪潮,傳統銀行業並無選擇逃避,而是表達出強烈的求變之心。

5.券商化蝶之網上證券

證券公司做爲服務於資本市場的中介,主營業務不存在貨物配送和物流運輸環節,提供的產品主要以數據交換的形式存在於後臺數據庫中,如股票交易,集合理財等。券商的業務屬性自然具備便於互聯網化的特徵,因此券商也是金融體系中信息化水平最高的金融板塊。中國的證券市場發展起步雖晚,發展速度卻驚人,截至2013年8月底,我國證券市場的總市值達到25.06萬億元,規模穩居全球前三位。然而即使如此,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證券市場規模仍然偏小,主要表現爲與銀行間接融資規模相比差距懸殊。若以美國證券市場的現狀爲參照,中國證券市場規模及與互聯網的融合深度將來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的互聯網證券交易始於1997年,客戶能夠經過證券交易軟件與證券公司營業部的服務器進行證券交易,而無需親臨券商的證券營業部。彼時,互聯網證券交易規模偏小,發展相對緩慢。隨着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網民數量的暴增以及對互聯網認識的加深,互聯網證券交易迎來發展的高峯。截至2012年,我的客戶互聯網證券交易佔比高達90%,用戶數量超過1350萬。進入互聯網金融時代的互聯網證券已不只僅只是二級市場的交易通道,部分券商已開始經過網上證券銷售本身公司的資產管理產品、代銷公募基金產品、信託產品等,積極拓展互聯網銷售渠道。此外,監管層也開始進行監管創新,促進互聯網證券的發展。在2012年5月召開的券商創新大會上下發的《關於證券公司開展網上開戶業務的建議》一文,被廣泛認爲是監管層對證券公司開展網上開戶與銷戶的非正式表態,完全解決了互聯網證券不能網上直接開戶,必須投資者親自到券商營業部現場開戶,這一極其影響用戶體驗的缺陷。得到政策許可的證券公司,迅速採起措施,開發網上開戶功能。2013年8月,齊魯證券率先宣佈已收到中登公司發出的數字證書服務代理資格申請及數字證書認證測試無異議函。2014年2月,國金證券攜手騰訊公司備戰互聯網證券業務。

除積極拓展互聯網證券產品類別和強化互聯網渠道功能之外,亦有券商進入支付領域,以造成網上交易閉環,並留住券商帳戶體系內的資金。曾創辦中國銀聯的國泰君安董事長萬建華,在公司內設立網絡金融部,力促國泰君安進軍互聯網金融業務。在20138月,國泰君安成爲首家得到央行支付牌照的券商,使國泰君安朝着打造網上金融超市的目標邁進一大步。在證券行業監管機構有意放松管制,鼓勵創新的背景下,證券行業將回歸投資銀行的金融屬性,經過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思惟重塑交易、投資、融資、支付和財富管理等基礎功能,證券公司終將破繭化蝶成爲綜合性的金融機構。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