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的前世、此生和將來-系列二(前世):金融與技術的首次親密接觸之金融電子化

互聯網金融的前世、此生和將來——系列一:山雨欲來html

金融是人類最古老的行業之一,早期的典當行和錢莊等都是現代金融業的前身。金融的本質在於加速貨幣的流通,將資金集中在有發展潛力的領域,從而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隨着金融業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金融業已成爲現代經濟的核心,以往人工處理業務的低效方式已不可能知足飛速發展的金融業。發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給傳統的金融業帶來了福音。在此次革命中,計算機應用開始普及,同時與現代通訊技術的結合極大地提升了信息存儲、傳遞和處理的能力。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福祉,同時也賦予金融業強大的嬗變力。從某個角度看,其實金融與信息技術本是同根生,他們處理的對象都是「數字」,二者的聯姻實屬必然。難怪美國硅谷教父傑弗裏·摩爾如此定義金融業——金融業就是以計算機網絡爲生產設備,不斷存貯、處理、識別和轉輸關於財富的承諾和許可的全部信息,實現財富與我的生活和商務活動的同步化。瀏覽器

大概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金融電子化進程就已拉開大幕。直到20世紀70年代,當大多數行業對信息技術還很是陌生時,此時發達國家就已經將信息技術引入到金融行業,以提升金融業務的處理效率。值得一提的是,IBM公司正是在CEO郭士納先生的領導下,經過抓住金融電子化的歷史機遇,將IBM公司成功轉型爲一家提供企業電子商務解決方案的巨頭。一樣,金融業也正是經過電子化手段才得以邁上新的征程,支撐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經濟平穩運行。接下來,將從時間的維度回顧全球範圍內金融電子化的光輝歷程。安全

1.二十世紀70年代之前:金融後臺業務的電子化網絡

在應用信息技術之前,金融體系高度依賴人工做業。而金融做爲現代經濟的核心,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產生巨大的資金流動、支付結算以及股票交易等需求,迫使金融業必須儘快提升後臺業務處理效率。不難想象在沒有電子化的歲月,銀行櫃檯以及證券交易大廳前彙集者大量焦急的客戶,隨處可見被沉重的工做壓得喘不過氣來的金融從業人員的無奈表情。其實,此情此景即使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銀行業,仍然隨處可見。ide

巨大的社會需求老是催生出革命性的事業,束手無策的銀行家們突然意識到突飛猛進的信息技術正是提升整個金融體系運轉效率的不二法門。在這種背景之下,歷史悠久的金融業與朝氣蓬勃的信息技術業有了第一次親密的接觸。果真不負衆望,信息技術對金融後臺業務處理效率的提高是前所未有的,從銀行業的支付結算系統、會計系統、資金轉帳系統到證券市場的電子交易系統,隨處可見信息技術帶給金融業的變革,使得千千萬萬的金融從業人員從重複,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之前須要幾我的聚精會神計算幾個小時的工做量(有時還會出現錯誤),電子計算機可能只需一秒鐘便可精確地完成計算。在此次成功的融合中,比這些可見的戰績影響更深遠的是對銀行家們心裏的震撼,正應了那句話:「用兵之道,攻心爲上,攻城爲下。」銀行家們從未如此的確信,信息技術的強大威力將給將來的金融業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spa

2. 二十世紀80年代:金融前臺業務的電子化操作系統

進入20世紀80年代,信息技術行業在摩爾定律的「福澤」之下迅猛發展,從軟件到硬件均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1981年,IBM公司推出具備劃時代意義的我的電腦IBM PC。1984年,蘋果公司推出配有圖形界面操做系統的麥金塔電腦,同年微軟公司推出可在麥金塔上運行的辦公套件Office。這些看似與金融業無關的成就,實則昭示着信息技術業蘊藏着推進金融業新一輪變革的潛能。計算機網絡

伴隨着80年代開始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即使後臺業務已高度電子化的金融業仍然沒法知足與日俱增、無時無刻都在發生的金融需求。銀行家們爲了分流銀行營業網點的壓力,開始普遍部署ATM自動取款機和POS銷售終端機,自助銀行服務得以逐漸普及,金融業的前臺業務開始加速電子化。ATM自動取款機知足了人們7天*24小時的取款需求,人們能夠在任意時間,無需營業網點工做人員的幫助,自行經過ATM機完成取款業務。在支付領域,人們也無需去營業網點取現金消費,只需經過商家提供的POS機刷銀行卡便可完成支付結算。事實證實,信息技術的發展再一次帶動金融業的騰飛。htm

3. 二十世紀90年代之後:網上辦理金融業務對象

90年代初,英國科學家蒂姆·伯納斯·李——萬維網之父,發明Web瀏覽器「WorldWideWeb」,標誌着信息技術業邁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的強勢崛起馬上帶動全球經濟的迅猛增加,引起全球性的商務革命和經營革命,一批偉大的互聯網公司相繼誕生,如Yahoo公司,Google公司、Amazon公司以及中國的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公司等。金融行業做爲最先引進信息技術的行業之一,天然不會錯過這一波互聯網浪潮。

藉助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技術洞察力一貫敏銳的金融機構開始積極拓展互聯網服務渠道,將標準化的金融業務搬到互聯網上辦理。銀行業紛紛搭建本身的網上銀行,美國富國銀行1992年即開始建設網上銀行,現在富國銀行已擁有全美第一的網絡銀行服務體系,更在2013年成爲全球市值最高的銀行,得到包括巴菲特在內的諸多投資者的青睞。若是說ATM機實現7*24的自助銀行服務,而網上銀行更是將服務的便捷性演化到極致。經過網上銀行,人們能夠隨時隨地的享受銀行服務,諸如轉帳匯款、網上支付業務等。而對於證券業一樣如此,傳統的經紀業務也能夠在互聯網上進行交易,美林證券於1999年推出MLDirect和UnlimitedAdvantage互聯網經紀業務,並大獲成功,繼而成爲信息技術與金融業務融合的業界典範。後來,甚至出現了沒有實體營業網點的純網上銀行、網上證券等金融機構,顛覆了傳統的經營結構。如成立於1994年4月的美國安全第一網上銀行(SFNB)以及E*Trade於1996年重組爲一家純網絡經紀公司,直接向投資者提供在線證券交易服務,並於當年8月成功登錄納斯達克資本市場。

國內金融行業的電子化起步較晚,經過借鑑發達國家的寶貴經驗,充分發揮後發優點,努力實現彎道超車。其中,中國銀聯的迅速崛起就是國內金融電子化的一個經典案例。中國銀聯在強大的國際支付品牌的競爭壓力之下,基本實現「一卡在手,走遍全球」的目標。目前,銀聯卡的交易規模已位居全球第三,超越美國運通和日本吉士美卡等國際強敵。另外一方面,進入90年代後,中國金融業監管層將金融電子化列爲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建設項目,以四大國有銀行工、農、中、建爲例,已相繼創建網上銀行服務體系。值得一提的是,自1996年開始,在中國人民銀行的主持下,現代化支付清算系統開始立項實施,目前已成爲我國金融體系中最核心的業務系統。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在不一樣層級與央行支付清算系統實現對接,天天龐大的資金流和信息流在這張龐大的網絡上流動,支撐整個金融體系的平穩運行。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