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爲博主原創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接和本聲明。
本文連接:https://blog.csdn.net/dylanren/article/details/5860713
我說CMMI之三:CMMI的構件
CMMI中的內容是按照成熟度等級或過程域類別、過程域、目標、實踐、子實踐的方法來進行分類管理的,這些概念之間的總體部分關係能夠參見下圖。
過程域的概念咱們前面講過了,這裏不贅述。每一個PA都有一個目的,在英文裏明確區分了Purpose與goal這兩個單詞,咱們翻譯爲了目的與目標。在中文裏這2個單詞並無特別明顯的區別。Purpose是一種抽象的,宏觀的指望,goal是一種具體的,微觀的指望。
PA之間有必定的關聯性,互相影響,好比RD的輸出爲TS的輸入,TS的輸出又影響了RD的輸出,如此交織在一塊兒。在CMMI模型中有多張圖描述了各個PA之間的關聯關係,也僅僅是一個概念的視圖,不能全面描述複雜的交織關係,參考而已。
每一個過程域裏進行了細分類,即又分爲多個目標,目標其實也能夠理解爲是對實踐的一種分類方式。目標分爲特定目標與共性目標,所謂特定目標是指某個PA特有的,獨有的,這個PA有其餘PA沒有的。所謂共性目標,是每一個PA都有的,你有我有他也有,共性的。目標是CMMI模型中必需的構件,是不能夠裁剪的,是評估時必須考察,必須知足的。
每一個目標下有可以知足此目標的實踐,對應於特定目標與共性目標有特定實踐與共性實踐。實踐是指望的模型構件,所謂指望即最好這麼作,若是不那麼作,你能夠替換這些實踐,替換後要經過測試,即要知足目標的要求。每一個目標下的實踐是非嚴格排序的。好比咱們講需求管理過程域5條特定實踐:
SP1.1 與需求提供者對需求達成一致的理解;
SP1.2 得到需求實現者對需求的承諾;
SP1.3 管理需求的變動;
SP1.4 創建與維護需求的雙向可跟蹤性;
SP1.5 識別需求與計劃及其餘工做產品間的不一致;
這5條特定實踐之間就沒有嚴格的前後順序關係。在管理需求的變動以前,咱們已經創建了需求跟蹤矩陣,根據需求跟蹤矩陣進行了需求變動波及範圍的分析,因此不能認爲SP1.3與SP1.4之間存在嚴格的前後關係。
每條實踐都有一個編號,如上所述,SP表明的是特定實踐,GP表明的是共性實踐,1.2表明第1個目標的第2條實踐。
絕大部分實踐模型都列舉了典型的工做產品,這些典型的工做產品並不是都是必須的,而是可選的,只要你能證實你的工做產品知足了這條實踐的要求便可,沒必要從文檔名字、文檔個數須要和模型保持一致。
每條實踐均可能有子實踐,這些子實踐是對實踐的細化描述,是對實踐的解釋說明,在正式評估時並不必定須要考察子實踐。我也曾經看到過有的企業在作CMMI時,把每條子實踐都定義在了體系中,若是真有用,還能夠理解,若是不是這樣,就太機械了。
對於過程域,實踐,子實踐都有一些解釋性的說明,這些解釋性的說明在正式評估時是供參考的,對咱們準確理解模型的要求有必定的幫助。
————————————————
版權聲明:本文爲CSDN博主「麥哲思科技任甲林」的原創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接及本聲明。
原文連接:https://blog.csdn.net/dylanren/article/details/5860713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