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放自激震盪的大雜燴總結

這幾天詳細看了下運放自激震盪的資料,網上也查看了相關,做了一點總結以下:網絡

 

1.運放振盪兩個條件函數

   一、環路增益大於1(|AF|>1)設計

   二、反饋先後信號的相位差在360度以上,附加相位180以上(因爲負反饋接反向端)。原理

A(開環增益) = Xo/Xi            方法

F(反饋係數)=Xf/Xoim

 

2. 運放震盪判斷方法:總結

      經常使用的是相位裕度,即20lg|AF|=0時,相位偏移是否超過180img

     什麼是穿越頻率? fc
     G(S)*H(S)對應的增益爲1(即幅值不變)的頻率即爲穿越頻率。換算爲dB單位:20log1=0dB。
360

 

 

 

3. 消除自激的方法:手冊

由自激震盪條件可知,消除震盪可從兩個方面着手:

 

(一)減小環路增益(但該方法增長了運放增益偏差)

        對運放來講,就是減小反饋係數F,換句話說,F越大,產生自激震盪的可能性越大。對於電阻反饋網絡,F的最大值是1,F=1的典型電路就是電壓跟隨電路。這就是電壓跟隨運放易震盪緣由(這也是咱們經常會看到運放手冊標有單位增益穩定說明的緣由,但電壓跟隨的增益偏差較小)。

         這也是對於電壓反饋來講,容性負載驅動能力隨閉環增益成比例增長。因此,若是閉環增益爲1時,VFA可穩定驅動100pF容性負載,那麼閉環增益爲10時,便能驅動1000pF容性負載

        但因爲設計緣由,閉環增益的大小一般不是可以隨便改變的,故該方法適用性不強。

 

(二 )增大相位裕度

要求在穿越頻率點上,開環傳遞函數G(S)*H(S)的相移應該與180°保持足夠的裕量。這個裕量選取多少比較合適呢?目前在工程應用上一般選取45°,即要求傳遞函數G(S)*H(S)的相移應該小於135°

相位補償:

按補償原理分滯後補償、超前補償及滯後一超前補償

滯後補償:凡是使相移滯後的補償即被稱爲滯後補償。滯後補償使主極點頻率下降,即放大器頻帶變窄。(相似RC低通濾波)----------曲線②

超前補償:凡是使相移超前的補償即被稱爲超前補償,超前補償使幅頻特性曲線出現零點,即放大器頻帶變寬 (相似RC高通濾波)-----曲線③

對於負載存在的容性(CL),環路增益在輸出電阻和CL的做用降低低。同時,相位和增益之間再也不有比例關係,相位滯後成爲決定性因素。

1. 環路外補償--超前補償(適用小容性負載<1500pf或負載阻抗必定 )

    在運放的輸出端和負載電容之間串入一個電阻RX,通常而言它的阻值爲10-100歐姆。

   

     

2. 環路內補償--超前補償(適用大容性負載>1500pf或負載阻抗不定 )

   Rx在運放反饋環路之內,同時在反饋電阻上並聯一個反饋電容(該電容可消除運放輸入電容及雜散電容造成極點),通常而言:Rx=50~200Ω,Cf約爲3~10pF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