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注意細節

(轉自梁飛的博客)數據庫

1. 防止空指針和下標越界 
這是我最不喜歡看到的異常,尤爲在覈心框架中,我更願看到信息詳細的參數不合法異常, 
這也是一個健狀的程序開發人員,在寫每一行代碼都應在潛意識中防止的異常, 
基本上要能確保一次寫完的代碼,在不測試的狀況,都不會出現這兩個異常纔算合格。 

2. 保證線程安全性和可見性 
對於框架的開發人員,對線程安全性和可見性的深刻理解是最基本的要求, 
須要開發人員,在寫每一行代碼時都應在潛意識中確保其正確性, 
由於這種代碼,在小併發下作功能測試時,會顯得很正常, 
但在高併發下就會出現莫明其妙的問題,並且場景很難重現,極難排查。 

3. 儘早失敗和前置斷言 
儘早失敗也應該成爲潛意識,在有傳入參數和狀態變化時,均在入口處所有斷言, 
一個不合法的值和狀態,在第一時間就應報錯,而不是等到要用時才報錯, 
由於等到要用時,可能前面已經修改其它相關狀態,而在程序中不多有人去處理回滾邏輯, 
這樣報錯後,其實內部狀態可能已經混亂,極易在一個隱蔽分支上引起程序不可恢復。 

4. 分離可靠操做和不可靠操做 
這裏的可靠是狹義的指是否會拋出異常或引發狀態不一致, 
好比,寫入一個線程安全的Map,能夠認爲是可靠的, 
而寫入數據庫等,能夠認爲是不可靠的, 
開發人員必須在寫每一行代碼時,都注意它的可靠性與否, 
在代碼中儘可能劃分開,並對失敗作異常處理, 
併爲容錯,自我保護,自動恢復或切換等補償邏輯提供清晰的切入點, 
保證後續增長的代碼不至於放錯位置,而致使原先的容錯處理陷入混亂。 

5. 異常防護,但不忽略異常 
這裏講的異常防護,指的是對非必須途徑上的代碼進行最大限度的容忍, 
包括程序上的BUG,好比:獲取程序的版本號,會經過掃描Manifest和jar包名稱抓取版本號, 
這個邏輯是輔助性的,但代碼卻很多,初步測試也沒啥問題, 
但應該在整個getVersion()中加上一個全函數的try-catch打印錯誤日誌,並返回基本版本, 
由於getVersion()可能存在未知特定場景異常,或被其餘的開發人員誤修改邏輯(但通常人員不會去掉try-catch), 
而若是它拋出異常會致使主流程異常,這是咱們不但願看到的, 
但這裏要控制個度,不要隨意try-catch,更不要無聲無息的吃掉異常。 

6. 縮小可變域和儘可能final 
若是一個類能夠成爲不變類(Immutable Class),就優先將它設計成不變類, 
不變類有自然的併發共享優點,減小同步或複製,並且能夠有效幫忙分析線程安全的範圍, 
就算是可變類,對於從構造函數傳入的引用,在類中持有時,最好將字段final,以避免被中途誤修改引用, 
不要覺得這個字段是私有的,這個類的代碼都是我本身寫的,不會出現對這個字段的從新賦值, 
要考慮的一個因素是,這個代碼可能被其餘人修改,他不知道你的這個弱約定,final就是一個不變契約。 

7. 下降修改時的誤解性,不埋雷 
前面不停的提到代碼被其餘人修改,這也開發人員要隨時緊記的, 
這個其餘人包括將來的本身,你要總想着這個代碼可能會有人去改它, 
我應該給修改的人一點什麼提示,讓他知道我如今的設計意圖, 
而不要在程序裏面加潛規則,或埋一些容易忽視的雷, 
好比:你用null表示不可用,size等於0表示黑名單, 
這就是一個雷,下一個修改者,包括你本身,都不會記得有這樣的約定, 
可能後面爲了改某個其它BUG,不當心改到了這裏,直接引爆故障。 
對於這個例子,一個原則就是永遠不要區分null引用和empty值。 

8. 提升代碼的可測性 
這裏的可測性主要指Mock的容易程度,和測試的隔離性, 
至於測試的自動性,可重複性,非偶然性,無序性,完備性(全覆蓋),輕量性(可快速執行), 
通常開發人員,加上JUnit等工具的輔助基本都能作到,也能理解它的好處,只是工做量問題, 
這裏要特別強調的是測試用例的單一性(只測目標類自己)和隔離性(不傳染失敗), 
如今的測試代碼,過於強調完備性,大量重複交叉測試, 
看起來沒啥壞處,但測試代碼越多,維護代價越高, 
常常出現的問題是,修改一行代碼或加一個判斷條件,引發100多個測試用例不經過, 
時間一緊,誰有這個閒功夫去改這麼多形態萬千的測試用例? 
長此以往,這個測試代碼就已經不能真實反應代碼如今的情況,不少時候會被迫繞過, 
最好的狀況是,修改一行代碼,有且只有一行測試代碼不經過, 
若是修改了代碼而測試用例還能經過,那也不行,表示測試沒有覆蓋到, 
另外,可Mock性是隔離的基礎,把間接依賴的邏輯屏蔽掉, 
可Mock性的一個最大的殺手就是靜態方法,儘可能少用。 安全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