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傷亡了5%總人口的內戰奠基了一個頭號工業國

一場傷亡了5%總人口的內戰奠基了一個頭號工業國學習

原創: 二號頭目 九邊 2018-11-26
美國的南北戰爭是在1861年打起來的,以往咱們教科書說是爲奴隸制打的,其實深刻了解,就能發現徹底不是那麼回事,用一個資深美國史專家的話說,「之前的美國對沒卵用的事提不起興趣」。我們今天就聊一下這背後真正的動機。大數據

內戰爆發那年,也就是1861年那年全世界都很忙。翻譯

首先是大清很忙,那幾年大清點很背,一個接一個的人生低谷,南方爆發了太平天國大起義,把整個帝國最富庶的東南打成了廢墟,隨後英國和法國打上門,也就是咱們常常說的第二次鴉片戰爭,隨手燒了清廷的圓明園。遊戲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大清尚未民族主義一說,啥意思呢?就是說大清和英國人打起來了,中國老百姓很是中立,站在一邊看熱鬧,部分有膽識的老百姓還帶着茶葉蛋站路邊賣給英國人,事實上英國人燒了圓明園以後,不是說一股腦就跑回去了,而是很是糾結,由於搶的東西太多,帶不走,怎麼辦?因而在大街上擺攤,公開叫賣在宮廷搶到的好東東,中國老百姓踊躍購買,場面一度很是融洽,參與進攻中國的英國軍人們過後表示,跟中國老百姓作買賣有很是愉快的體驗,雙方語言不通,可是總能達成交易。基礎

通常咱們提及那時候大清子民的揍性,常常會說他們「麻木」,問題是當時只有大清的子民是這個覺悟嗎?事實上不是,其實在當時哪的老百姓都差很少,當時德國仍是人心渙散,有點像武漢,全國人民都知道有個武漢,到了武漢以後卻只有武昌漢口漢陽,沒有武漢一說,德國也是,當時事實上沒有德國一說,由於1871年德國才建國,在那以前,德國的領土上有幾百個小國家,你們是普魯士人,黑森人,呂貝克人,惟獨沒有德國人。遍歷

英國人就更是那樣了,英國國內愛爾蘭人壓根不以爲本身是英國人,由於他們剛被餓死幾百萬,英國政府都不出手救援,蘇格蘭人在英格蘭人眼裏其實就是野人,你們看過那個著名的電視劇《權力的遊戲》吧,那個電視劇其實就是在隱射英國,裏邊的北境長城以北的野人就是蘇格蘭人,野人都長個紅頭髮,英國人本身一眼就能看出來。技術

說了這麼多,還沒提到美國,其實就是想給你們提個醒,當時跟咱們如今不同,不少觀念還不存在,包括美國人並非太認同「美國」這個概念。數據

咱們都知道,美國人是英國人的侄子,其實也不能這麼說,由於早期往北美殖民的,是全歐洲過得最不爽的人,只是英國人相對較多。早年的英國跟如今的不同,英國人能率先爆發工業革命領先整個世界,緣由不少,但幾乎全部的學者都認爲跟英國當時普通老百姓工資極低強相關,注意啊,是強相關,不是說工資低因此工業革命了。語言

怎麼理解這事呢?假如你是個工廠主,你只有把工人的工資壓得足夠低,纔會有更多的「剩餘價值」嘛,剩下來的錢越多,你纔有可能擴大再生產,有可能去僱傭瓦特這樣的工程師改良蒸汽機,纔可能工業革命。生活

工資低必然意味着老百姓過得很差,事實上英國崛起的那些年,普通英國人慘極了,只有足夠慘,纔可能遠渡重洋去新大陸,若是在英國過得好,誰有病去美洲啊,要知道,早期殖民美洲,常常每一年死80%的人,第一年上岸一千人,第二年只剩兩百了,大家感覺下新大陸上多殘酷。並且死後還沒完,常常被印第安人把頭皮給割掉了,部分部落是吃人的,不少殖民者死後被印第安人給吃掉了。

我國前些年快速發展,也嚴重依賴低工資這一點,你們拿着歐美百分之一的工資拼命生產(如今也就是個十分之一左右吧),把生產出來的東西賣出去後擴大再生產,拿到錢後搞研發,搞產業升級,嗯,總體的進步和個體的福祉每每不一致,這一點想必你們都有體會。可是若是不積蓄把錢都消費掉,國家最後就會成了南美和非洲那樣,永世不得超生,你們慢慢就會發現,強國都是對別人狠對本身更狠。

爲啥法國人在美洲沒創建像英國人那樣的「豐功偉績」呢?美國頂級歷史學家斯塔夫裏阿諾斯說是當時法國人剛搞完大革命,普通老百姓把貴族地主富農全家全給拖上了斷頭臺,你們把貴族們的地分了,過上了相對幸福的生活,在家有吃有喝,老婆孩子熱炕頭,誰還有病去美洲亡命啊。前幾年一度很火的那本《舊制度與大革命》,說的就是法國人在大革命後反思是否是殺地主和富農殺得太狠了點,下次殺的時候是否是應該溫和點。

咱們前文講過,西班牙人最早到了美洲,卻一直在南美折騰,基本沒有涉足北美(美國在北美),這又是怎麼回事呢?由於西班牙人主要是去挖錢了,美洲的好東西都在南美,金礦銀礦販毒都在南美,南美環境其實很好,就是人種不行。如今美國那塊地惟一的特色就是平坦,龍捲風多,適合種地,英國人去美洲創建第一個殖民地比西班牙人晚了近一百年,整個美洲的好地方基本都被佔了,他們只好去北美種地,不太賺錢,但玩的愈來愈大,後來把英國政府趕出美洲,也就是咱們如今知道的美國。

不過美國建國的真實的狀況複雜一些,獨立戰爭是1783年打完的,決定成立美國政府制憲會議是1787年在費城勝利召開的,中間這四年,美國是沒有聯邦政府的,也就是沒有中央政府。

這也好理解,美洲大陸上的刁民們受不了英國人的壓迫,因此出錢出槍戰勝英國人,英國人走了若是馬上搞個政府騎在本身頭上,那成啥了?因此美國先賢們以爲不搞中央政府,挺好。

可是事情很快有了新變化,階級鬥爭也有了新動向。由於有些人奔走相告,強烈要求搞箇中央政府,這就奇怪了,怎麼回事呢?

原來打獨立戰爭的時候,當時華盛頓他們一夥是沒有錢的,沒錢幹個屁的革命嘛,因此就向普通老百姓借錢,這是美國第一批國債,嗯,美國的國債早於美國政府。當時發了無數的國債,戰爭期間你們抗英熱情高,也就無所謂,不少人毀家紓難,借就借了,華盛頓他們拿走了錢,留下一張借條,上邊寫着「收了一百塊,打完仗如數奉還」。

但是等到打完仗,去哪找錢啊,這些借條就成了廢紙,這時候有人腦子活,發現了一個財路,低價把這些借條回收回去,好比100塊的借條,你們原本以爲成廢紙了,如今有人以兩塊錢回收,就趕忙賣給他。就這樣,有部分人經過少許的錢回收了天量債券。

這些人強烈要求成立中央政府,順便成立財政部,由中央政府向老百姓徵稅還錢。這些人數量卻是不大,可是能量巨大,加上其餘的一些次要緣由,轟轟烈烈的立憲會議搞起來了,主張全額還錢的漢密爾頓成了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當時的財政部金庫裏放着的就是這些債券,這個漢密爾頓後來印在了美國的貨幣上。若是你們很是想了解這段歷史,能夠看看這本書,絮絮不休的,不過把事情說的很全面,書是美國人本身寫的,你要是不相信我也沒辦法:

廣告
漢密爾頓傳(美國二百年國運的真正締造者)
做者:(美)羅恩·徹諾(Ron Chernow) 著 / 張向鈴、高翔、何皓瑜 譯 / 讀客文化 出品
噹噹
參加會議的55個各州表明所有有名有姓,沒有一個普通老百姓,全是地主和放高利貸的,會上確立了美國的國策,保護私有財產,必定要還錢,防止民主暴政,嗯,我沒寫錯,是民主暴政,當時你們很擔憂法國那種事發生在美國,民主這個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貶義詞,提起這個詞,你們第一反應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斷頭臺,由民意決定把貴族和地主推上去砍頭。

事實上美國後來一直走的都是精英治國的路線,由大資本家坐在一塊兒商量怎麼處理國家大事,要知道,美國一開始是沒有央行的,後來有過倆,全被解散了,再後來是摩根家族私人銀行最早成了美國實際上的中央銀行,而後纔有了美聯儲。屬於自由主義國家,你們自由競爭,願賭服輸,每一個人都去努力爭取本身的幸福生活,若是窮死,那是你本身活該,到如今美國的福利在發達國家中也算通常。至於如今,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精英政治,總統大選也是找倆精英讓你們選,防止你們把歌星選上去,不過選上去也沒用,貴族家庭出身的參議院和表明草根精英的衆議院對總統看的很緊。多說幾句,美國的參衆兩院是模仿了英國的上下議院,參議院的大佬地位要比衆議院高的多,並且數量也少的多,通常都出身豪門(通常,不是所有)。

說了這麼多,仍是沒開始講南北戰爭,其實就是想說從美國1787年成立中央政府,一直到南北戰爭爆發前的1861年,這八十年間美國政府變化不大,總統無關緊要,有啥事大資本家大種植園主會坐在一塊兒想辦法。並且資本家也分紅兩種,一種是南方種棉花的,另外一種是北方搞汽修的,也就是造馬車,造船,生產各類工業品的工商業主。

咱們如今說的奴隸,也就是黑奴,當時都在南方奴隸主的莊園裏種棉花。須要跟你們澄清的一點是,奴隸並非不少人想象的那樣,每個都被主人瘋狂奴役,確定是有那種悲慘的,可是不是常態,我說一件事你們就知道爲啥了,當時一個黑奴在市場上賣1800美圓,1800其實不大好描述大概值如今多少錢,大概至關於北方一個技術工三年工資,有學者認爲能夠近似理解成七八十萬人民幣,那問題來了,爲啥這麼貴呢,由於黑人身體好,不得病,買了就終身全部。至關於如今有錢人買了一輛奔馳S級商務轎車,質量過硬,性價比不高可是又耐用又可靠,你想一想他們會虐待本身斥重資買的奔馳嗎?事實上南北戰爭結束後,南方几乎全部的黑奴繼續以自由民的身份待在原主人家裏,跟之前沒啥差異,只是自由了。這一點能夠看看那個美國電影,《被拯救的姜戈》,那裏邊把主奴關係說的很清楚了,主人能夠隨意處死奴隸,不過通常狀況下主奴關係也是一種和諧狀態,畢竟奴隸心情很差影響奴隸主賺錢。

那這裏就有了一個大問題,北方爲何這麼在乎奴隸這事呢?難道北方人民經歷過社會主義改造思想境界達到了新高度?確定不是嘛,事實上南方當時有虐待死黑奴的事,北方常常也有黑人找不到工做凍死街頭的事,北方人有那閒功夫去幫助下北方弱勢羣體,多好。並且解放黑奴後不是說黑人和白人就平等了,直到上世紀1961年才廢除了一系列歧視黑人的隔離法案,整整一百年,因此這個就很難以理解,咱們說,事出反常必有妖,這個妖是什麼呢?

對,錢,這個星球上絕大部分反常事都是由於沒領會了錢是怎麼起做用的。

到了1861年,南北雙方在錢方面已經無法坐下來好好作朋友了,必須得一方改造了另外一方,否則雙方真過不下去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咱們先說一個新名詞,叫「剪刀差」,這玩意一直都是發達國家剪髮展中國家羊毛的利器,好比那個著名的例子,早年日本人花100塊從中國收了花生,而後在船上用機器把花生皮剝下來作成三合板賣回中國,賣120,這樣不只賺了花生仁,還賺了20塊錢,早年大英帝國剪全世界羊毛,就是靠這招,從全世界各國廉價收羊毛,糧食,棉花,鐵,銅,而後用機器作成布,自行車,賣回給各殖民地,賺差價。最牛逼的固然是如今的芯片,50克沙子作成的芯片就能夠換五百噸水泥回去。

當時美國也面臨這麼個問題,南方農場主和英國人打的火熱,親如一家,黑人生產出來棉花後賣到英國,而後從英國形成各類好玩的工業品,自行車什麼的,黑人那麼貴,說明賣棉花也是暴利,說明英國人更是暴利,建國的前八十年,南方什麼都沒幹,盡忙活這事了。

可是北方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北方一直在拼命的點科技點,要升級工業能力,不只要火車頭,蒸汽機,並且還要研發生產火車頭和蒸汽機的機牀,以及生產機牀的機牀,相似於後來福特家工廠那種能力,從工廠的一頭把鐵礦倒進去,從另外一頭出來汽車,而南方農長主的意思是拿鐵礦去換汽車(這是舉例,當時尚未汽車)。

那問題來了,北方本身搞研發升級,南方搞種植園,各玩各的,不挺好嘛,相安無事。但事實上不行,這裏涉及到一個經濟學裏的難題,叫自由市場經濟。

若是學過經濟學,確定知道比較優點和自由市場經濟這兩個概念,啥意思呢?就是說你們都把關稅降到最低,這纔是利益最大化的作法。但真實的結果是,利益固然是最大的,可是利益怎麼分是個大問題,每每就是技術強的那一邊會把鍋都端走,技術弱的一邊剩下點湯。

好比民國一直有這個問題,關稅過低,國內生產出來的東西質量確定趕不上日本英國美國嘛,並且因爲列強的生產率過高,生產出來的東西飄揚過海都比國貨便宜,致使國貨根本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啥也賣不出去,民族企業最後紛紛倒閉了,民國的工業反而倒退了,還不如大清。

那正確的作法是什麼呢?其實英國德國美國日本都是走了相同的路,把關稅提起來,不讓老百姓買更好更便宜的進口貨,買國產垃圾,這樣國產玩意能賣出去,就能夠回籠資金,而後搞研發,提升質量,迭代一些年,早晚能追遇上,英國當初就是用這招幹趴下了傳統制造業強國荷蘭,德國人更厲害,不只高關稅,並且在這個基礎上作了理論突破,由國家主導買資本家的東西,讓資本家快速回籠資金,而且國家投資企業研發,推進引爆第二次工業革命,大家所知道的什麼西門子,奔馳,保時捷,克虜伯,早年都是造大炮造坦克,政府提供科研經費和訂單的。後來的日本又在德國基礎上往前有了一步,率先在資本主義國家搞「產經聯」,也就是發改委,進一步說就是計劃經濟委員會,韓國也跟進,國家直接干預把幾個企業拆開,各自攻各自的山頭,好比現代搞汽車,三星搞電子,後來我國改開,受日韓這種思路影響很大,不過都作了同一件事,提升關稅,集中精力拉爆工業,臺灣日本韓國前後攻陷了歐美壁壘最深的電子和芯片領域,我國起步晚,可是未來啥樣咱們立刻要見證歷史。

美國當時也同樣,北方知識分子和工業主們已經注意到了若是一直低關稅,沒有貿易保護,本國工業確定發展不起來,可是若是樹起高關稅,英國確定也會報復性徵收高關稅,結果就是南方的棉花在歐洲一斤都別想賣出去,南方農業主就會破產,因此南方確定不一樣意提關稅。

其實當時美國上層主要是討論這事,雙方吵得要死,可是這事普通老百姓是不會明白的,你跟他們說我們要搞高關稅,貿易保護,這樣咱們才能發展起來,他們會很生氣,由於高關稅以後他們就得花高價才能買到歐洲的好東東,平時只能消費質次價高的國貨,固然會很生氣,怎麼這麼眼熟???老百姓是看不到長期的,最近的一款遊戲《冰汽時代》裏,都末日來臨了,老百姓還在爲是否八小時工做糾結。

因此北方工業家只能跟老百姓說南方壞主要是由於奴隸制,要砸爛奴隸制,砸爛種植園制度,其實上層的意思是一塊兒發展工業,而後高關稅貿易保護,美國上等人壓根看不起黑人,兩百年間美國幾個傳統大豪門沒有接受過一個黑人女婿或者兒媳。

南北雙方的矛盾是被林肯上臺給激化了,在林肯以前,美國總統基本都是出身於南方,史稱「弗吉尼亞王朝」,美國總統想搞點啥須要到兩院去受權,可是有個否認權,工業主們之前說要搞高關稅,到了南方總統這裏常常被否決了。

但出身北方工業黨的林肯以極弱優點贏得大選以後,南方就失去了保險鎖。果真,他上臺後第一件事就是批准了北方工業主們提出來的一個增長關稅的法案,這下捅了馬蜂窩。南方說這日子無法過了,要離婚,要獨立,按照當時的法律,南方是能夠獨立的,但咱們前文分析了那麼多,知道北方確定不會讓南方獨立啊。

事實上這時候林肯根本沒提要廢除奴隸制,只是經過了一個關稅法案南方就跑了,並且林肯反覆說過,大家不跑我是能夠不廢除奴隸制的,而且戰爭期間,林肯不止一次對南方喊話:大家南方州誰要是放下武器不打了,就能夠繼續保持奴隸制。林肯本人也說:「我歷來沒有主張以任何方式實行白人和黑人的種族社會及政治平等;也歷來沒有主張黑人也有選舉權。。。。咱們的終極目標是保住聯邦,而不是廢除奴隸制。」,南方根本不鳥他,繼續打。因此戰爭進行中期乾脆把奴隸制給廢除了,這樣這場戰爭變成了爲奴隸制打的一場戰爭,而不是「反分裂」,更不是爲了「錢」,提錢庸俗,大家都懂。

至於不少小夥伴說解放黑人是爲了讓黑人蔘軍,其實這是不瞭解歷史想固然了,事實上直到80年後的二戰,針對黑人入伍有着諸多限制,不但限制了黑人蔘軍的人數不得超過總人數的比例,黑人在美軍在也只能在非戰鬥性的部隊服役。海軍招收的黑人幾乎所有當了廚子,海軍陸戰隊和空軍更是幾乎不招收黑人。就連人數衆多的陸軍也基本上不要黑人。大家去看美國人拍的二戰片,什麼拯救大兵瑞恩,狂怒,父輩的旗幟,都沒有黑人。黑人大規模參軍是從越戰開始的。南北戰爭中的黑人士兵基本是當騾子使的。

廢除奴隸制還有一個深層次的緣由,當時英國人是考慮過直接出兵去北美修理美國北方的,甚至在議會是討論過好幾回的,可是林肯經過了這個廢奴法案後,就無法再參合了,由於找不過介入的理由了,由於你不能爲萬惡的奴隸制去打仗,多說一句,英國進攻大清的鴉片戰爭也不是由於鴉片,而是由於大清破壞了自由貿易的準則,出兵打仗,政治上得說得過去才行。英國人在這方面很是認真,除非是去南非搶金礦那種戰爭,不然必定要找個堂而皇之的理由。

至於美國南北戰爭的過程,一個詞描述就是血腥,太血腥了。搞的那麼兒童不宜,關鍵仍是由於當時美國的做戰思想沒跟上武器發展。

你們知道線列步兵吧,就是拿破崙戰爭時期那種,當時滑膛步槍沒準頭,爲了提升準確性,就須要你們站成一排密集地向前射擊,就是這個造型:


可是拿破崙戰爭是美國內戰前半個世紀發生的,這半個世紀裏武器早已經發生了大發展,準頭不行的滑膛槍早就換上了殺傷力驚人的線膛槍,線膛槍就是槍管裏有兩條線,子彈出膛時是旋轉着的,射的又遠又準。並且發明了機槍和威力巨大的大炮,這個背景下,最忌諱士兵們扎堆,扎堆簡直就是找死。

這種狀況下,美國軍隊的指揮官不少都是西點軍校的,徹底學習的是拿破崙戰爭時期的作法,並且南北雙方都同樣,結果可想而知,咱們如今熟知的一些常識,什麼散兵線,什麼塹壕,什麼匍匐前進,當時都是不存在的,你們直挺挺的排着隊一大坨一大坨的向前進,結果是成片的被屠掉。更逗人的是,南北戰爭期間英國軍事觀察人員也在前線觀察,目擊了血流成河以後一點教訓也沒吸收,一戰辦法後依舊採用集團衝鋒,一天就被馬克沁機槍屠掉幾萬人。

戰爭初期林肯一方很是不給力,打不過南方,不過北方實力雄厚,工業化戰爭嘛,北方有工業,並且人多,先後動員起來四百萬人,南方人少只動員起來七八十萬,因此北方打起來虎虎生威,並且後來開始學英國人,在本身國土上搞「三光」,北方名將外號「屠夫」的謝爾曼帶着大軍直插南方腹地,在南方燒殺搶掠,執行三光政策,以戰養戰,而且一把火燒了南方最富庶的亞特蘭大,這一點在那本著名的《飄》裏有詳細記述,你們有興趣能夠看看。

那本寫的很通常的《數據之巔》裏提到南北戰爭中北軍攻入南方後,用大數據思惟把南方最富庶的地方標誌出來,而後畫出最短遍歷路徑,大軍不帶糧草,沿途燒殺搶掠以戰養戰,徹底把南方當敵國,謝爾曼將軍搞「三光」太牛逼,成功毀掉了南方的戰爭能力,挽救了國家,二戰中美軍主戰坦克就叫「謝爾曼」記念老同志。後來二戰中不少南方士兵拒絕駕駛謝爾曼坦克也是這個背景。就是下圖這個醜逼坦克。

進行到這裏,戰爭自己已經沒了懸念,誰也扛不住這種壓力啊,因此後來南軍儘管一直勝多敗少,不過仍是扛不住家園被破壞殆盡,最後放下武器不打了,南北戰爭就此結束。不過你去問美國南方人服不服,他們基本都不服,會說林肯是暴君,北方是強盜,黑人是奴隸,上帝果真懲罰了林肯,如今美國最保守最歧視黑人最愛槍最迷信的州就在南方,美國有個詞,叫「deep South 」,我也不知道該翻譯成啥,大意就是南方深度保守州,我第一次去南方看到這種國旗還挺納悶,後來才知道這就是美國內戰中南方舉着的「邦聯旗」


一場仗打下來,單是士兵陣亡了上百萬,比美軍一戰二戰越戰朝鮮戰爭加起來都多,不過這場仗沒白打,戰後南方不少地主土地被沒收,落後產能被砸掉,空閒出來的土地上修鐵路,搞基建,戰後那些年是美國發展最快的幾十年,不少人說南北戰爭就是一次深刻骨髓的「土改」,嗯,發達國家都有土改,未來咱們慢慢講德國日本英國的土改,等到1894年,也就是戰後28年,美國經濟已經成了世界第一,關稅持續維持高達57%,一直到二戰結束後完全全方位成了世界第一,纔開始鼓吹自由貿易降關稅。

全文完。

往期回顧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