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備忘

  自從有了小孩,一直在考慮如何才能更好的和小孩一塊兒成長,也就有了本篇博文,雖然《非暴力溝通》是在準備與小孩相處的時候買的書,可是更多的想法是,也許「非暴力溝通」應該貫穿咱們人生,咱們須要和別人有一個恰當而有效的溝通,而《非暴力溝通》提供了一種可能的選擇。請求

  如下爲書中的經典語句,也許比讀過整本書更值得高興的,是有哪些話留在了你的腦殼裏,並在某些時刻指導着你的前行。反射

1. 全部憤怒的核心是需求沒有被知足。語言

2. 你越是留意本身心裏的聲音,就越可以聽到別人的聲音。生活

3. 若是咱們認爲本身「應該」怎麼樣,在大多數的狀況下,咱們也就封閉了自我。由於「應該」意味着咱們別無選擇。這使咱們感到無奈和沮喪。同時,又心有不甘,不肯屈服。時間

4.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一、觀察;二、感覺;三、須要【期待】;四、請求。思考

5. 大多數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覺和須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習慣

6. 批評每每暗含着期待。對他們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咱們還沒有知足的須要。

7. 若是真的想過上悲催生活,就去與他們做比較。

8. 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但是」「可是」之類的詞語;

9. 也許咱們並不認爲本身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咱們的語言確實經常引起本身和他人的痛苦;

10. 非暴力溝通指導咱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咱們再也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本身的觀察、感覺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咱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本身,有尊重與傾聽他人。

11. 咱們老是習慣於站在道德的至高點去評判他人,而事實上,道德更可能是用來自律的,而不是強加給別人。

12. 爲了幸福,必須把「別人怎麼看我」這個問題放在一邊。

13. 真正的傾聽,是放下本身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去體會他人。

14. 溝通有四步:第一,客觀表述事實;第二,說出你的感覺;第三,說明緣由;第四,提出請求。

不要壓抑本身,也不要裝沒事,更不要等着對方來猜你爲何生氣,等他來道歉。

直接告訴他,今天這件事,你這麼處理,讓我很傷心,之後你不要這樣了,好嗎?

不要懼怕發脾氣。

真正高情商的人,會認爲,發脾氣是一種很好的溝通方式。

我之前說過,所謂高情商,就是心中有他人;

所謂高情商,不是虛僞,而是溫暖。

但這不是說,咱們心中要沒有本身,真正的高情商,是把本身當朋友,與本身和解,對本身也要溫暖啊。

15.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境界。

16. 在人與人的溝通中,適當的示弱,可以達到以柔克剛,以退爲進的效果。

17. 當咱們要懲罰別人的時候,不妨問問「我但願他基於怎樣的緣由去作我想要他作的事情?」,就會發現懲罰實際上是很難實現咱們的目的的。

18. 學會說出本身的感覺,而不是讓別人猜。社會的節奏很快,人們都在匆匆忙忙地前行,打理本身的生活,的確沒有不少時間去細細顧忌你的感覺。因此不少時候,要學會清楚、具體地說出本身的感覺。

19. 一個過渡道德化的社會是可怕的。不少時候,道德評判自己就是一種暴力。

20. 聽到不中聽的話,咱們想起那4中選擇:1.責備本身;2.指責他人;3.體會本身的感覺和須要;4.體會他人的感覺和須要;

21. 生而爲人,咱們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有本身的感覺,可是隨着年齡的增加,咱們好像愈來愈不肯去表達本身的感覺。咱們被不少條條框框所束縛,習慣了服從權威和現實,而非聆聽本身心裏真實的聲音。

22. 進行比較也是一種評判,它會矇蔽對人對己的愛意;

23. 表達憤怒的步驟:1.停下來,呼吸;2.留意咱們的指責;3.體會咱們的須要;4.表達感覺和還沒有知足的須要。

24. 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示弱並非沒有勇氣,而是一種溝通的策略。

25. 不會表達感覺——以爲人們冷漠——更不肯意表達本身的感覺——以爲人們愈來愈冷漠。

26. 讓夢想中的世界經過咱們的轉變得以實現,我相信,除非從我作起,咱們的夢想就不可能實現,不幸的是,咱們老是但願別人先開始改變。

27. 但願他人由於內疚而發生改變,就是將刺激和緣由混爲一談。

28. 當咱們聽到批評時,能夠學着先去觀察和感覺對方在語言或者肢體上所反映出的須要,而且思考本身的須要,這樣思路會清晰不少,而後咱們再去進行溝通。

29. 當咱們意識到本身的須要,憤怒就轉變爲服務須要的情感。

30. 我激勵本身的方式無心中促成了自我憎恨,因爲認爲本身「應該」作到不少事情,我不停的指責本身,命令本身,要求本身。這不可避免地致使內在的分裂和不滿。而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傾聽心裏中不一樣的聲音,以及他們所反映的須要,這促進了自我理解和心裏的和諧。

31. 與別人比較,是悲催生活的開始。不少人在與他人的比較中,失去了自信和生活的勇氣,甚至生髮出「羨慕嫉妒恨」。

32. 自責是一種本身的須要沒獲得知足時的悲觀表達,過渡自責只會讓咱們陷入懲罰,而不能找到解決事情的辦法。

33. 憤怒驅使咱們去懲罰他人。

34. 在生氣時,批評和指責他人都沒法真正傳達咱們的心聲。若是想充分表達憤怒,咱們就不能歸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本身的感覺和語言上。與批評和指責他人相比,直接說出咱們的須要更有可能使咱們的願望獲得知足。

35. 隱藏本身的感覺,毫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每每和人們的成長經歷,教育環境密切相關。

36. 一旦意識不到咱們是本身的主人,咱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37. 爲了傾聽他人,咱們須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的體會對方。

38. 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

39. 蘇菲派詩人魯米寫到:「在道德與不道德的區分以外,有片田野。我將在那裏見你。」

40. 個人給予,不是讓你欠個人人情。而是我想活出,對你的愛。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