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話題,大概是說中國比國外好的有哪些方面,網友們例舉了一大堆,其中有一條是說「在中國找工做比較容易」。
是的,特別對於咱們IT從業者來講,找工做真的是小菜一碟;只要肯在網絡上公開簡歷,天天都能接到一二個面試電話;
亂花漸欲迷人眼,那麼在衆多的工做選擇中,如何把握方向呢?
馬雲說,員工離職緣由只有兩點最真實:一、錢沒有給到位;二、心受委屈了;
去一家新公司,錢有沒有給到位,這個通常事前都能肯定好,至少企業給你的薪水在你當時來講是能基本滿意的,固然隨着時間的推移人的慾望慢慢的膨脹,頗有可能就知足不了。至於「心受委屈了」,這是一個比較感性的認識,也就是不少離職的人一般所說的「幹得不爽」。
總結這兩點,企業與員工之間是存在矛盾主要體現爲員工日益增加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在企業中得不到知足;
我曾經在一家IT培訓公司工做過很長一段時間,也常常有學生來問,「該不應辭職?」 或者 「能不能去這家公司?」之類的問題。
我總結一下,回答這類問題須要考慮三個因素,暫且稱之爲工做三要素吧:
一、該公司提供的薪水,你是否還滿意?
二、公司可否給你足夠的成長空間(即:晉升通道有沒有)?
三、可否學到更多的你喜歡的知識?
第一點是最爲直接的物質需求,後兩點也就是所謂的精神需求了; 可否升職,可否提升我的的社會地位,可否讓本身技術或管理水平更上一層樓,這是每一個企業在職人員最基本的精神需求,也是積極向上努力工做的動力來源之一。
通常狀況下,在工做三要素中,若是有兩條不符合,那麼就能夠考慮辭職了; 若是三條都不能知足,那麼這我的在這家企業裏的表現確定是成天渾渾噩噩、行屍走肉,應該立馬辭職,一分鐘都不須要考慮,樹挪死人挪活就是這個道理。
根據「工做三要素」斷定好工做的條件有了,那麼在衆多的企業中,咱們IT從業人員該選擇何種類型的企業呢?
按企業的性質,我把企業粗分爲四類(其實並不許確,只是比較有表明性)
具體分析:
不少剛畢業的學生,一旦出現第一類公司offer,都會不加思考就過去,其實這真不是一個好的選擇,緣由請參考「工做三要素」。第一類公司規模大,IT只是一個信息化部門,甚至沒有專門的IT部門(每每會把IT人員放在風險管理等部門),也就是說在該類公司沒有爲IT工種提供可擴展的組織架構,每每管理崗位只有一個IT主管或經理,封死了全部向上的空間;而且這類公司的主營收入與IT無關,那麼註定你的工做不會獲得太多人的重視,你註定成不了公司的主角。因此在第一類公司你呆不了多久就會感到膩煩,也許會看在能準時發放薪水和雙休福利的份上日復一日的消磨着青春和再也不銳利的棱角。
第二類公司是否能去,須要有一雙「慧眼」來判斷公司的發展前景,而且高度認同公司的文化;每家企業的發展都不會是一路順風的,其間的沉沉浮浮,你要有清醒的認識。若是企業已經在走下坡路了,或者企業的前景很是的暗淡了,那麼,身中局中的你必定保持頭腦清醒,若是你不是能改變企業命運的主導角色,那麼你就應該爲本身早做打算,千萬不要對企業「愚忠」到底,一家企業的倒閉到頭來受傷的每每是普通員工,三個月沒有發工資,後來老闆跑路了,這種案例不要太多。
第三類公司應該是咱們IT人員就任的目標企業,由於你的技術能爲公司直接創造利潤,那麼你的薪水、空間都不會缺泛;也許一開始只能從普通員工作起,但隨着公司的穩定發展,企業組織架構確定會有調整擴充,那麼你的機會也就來了。
至於第四類公司,我真想不到去了之後能幹嗎。
時光荏苒,一晃三十好幾了,技術和經驗積累的優點也許敵不過歲月這把殺豬刀,一家管理成熟度、產品成熟度都很高的公司不可能立刻給你一個管理崗位,一切都得從頭開始;在那些年輕充滿朝氣的面孔上技術和經驗在瘋狂的增加,而你增加的只滿頭的白髮!
但願本文能給正在找工做的朋友提供參考價值,您能夠不一樣意個人觀點,可是接受每一份新工做都應該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