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等操做系統雜談

這部分基本上都是感性認識,介紹一下發展歷史什麼的。因此基本上都不是我原創的,轉載來源都標記在文中了,若是侵權的話請聯繫刪除

操做系統發展歷史吃瓜

《Unix、Windows、Mac OS、Linux系統故事》html

來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48834280linux

咱們熟知的操做系統大概都是windows系列,近年來Apple的成功,讓MacOS也逐漸走進普通用戶。在服務器領域,恐怕Linux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們都是操做系統,也在本身的領域裏獨領風騷。這都還得益於另一個古董級別的操做系統--Unix,雖說古董級別,只是他年紀大了,性能和功能,Unix依然有着頑強的生命力。ios

咱們來沏杯茶,回顧Unix的傳奇,討論討論Windows與Mac OS的恩恩怨怨,還有Linux的迅速崛起。git

Unix 傳奇程序員

時光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多數計算機都採用批處理命令。爲了研發一個多用途,多用戶的操做系統。有三個著名的公司聯合起來進行研發。三個知名的公司是美國電話及電報公司(American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Inc.;AT&T)、通用電器公司(General Electrics;G.E.)及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整個項目研發出來的操做系統被稱之爲MULTICS。但是後來,MULTICS項目開始迷失,目標過於龐大,功能過於複雜,研發的人們愈來愈不明白這個項目將會如何走下去。最終隸屬 AT&T 公司的貝爾實驗室(Bell Labs)退出了這個項目。web

值得一提的是 Bell Labs 。這個實驗室在整我的類科技史上都佔據重要地位,電話就是在這個實驗室誕生。裏面有着才華卓越的工程師和黑客。因爲貝爾實驗室退出了MULTICS,那些習慣了使用MULTICS的貝爾實驗室工程師忽然之間沒法使用MULTICS,這無疑相似把劍客的劍給沒收了。當時貝爾實驗室有個叫Ken Thompson的人,他負責爲爲MULTICS這個操做系統寫遊戲了個叫「Space Travel」的遊戲。爲了讓這個遊戲能繼續下去,他不得不從新編寫一個操做系統。當他去申請計算機的時候,顯然領導不會由於一個遊戲批准你一臺計算機。早起的計算機並不像咱們如今的pc機那麼小巧。當時計算機但是巨無霸,每一臺的造價也極其昂貴,只有企業和科研機構才能買得起。編程

數字設備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DEC)生產兩種小型計算機 pdp系列和vax。 Ken沒法獲得pdp-11,卻在一個角落了發現了pdp-7,雖然這個機器已經落後, Ken仍是以爲如獲至寶,隨後他很順利的用匯編完成了操做系統,並寫完了遊戲。有趣的是,Ken的一個同事Brian Kernighan很是不喜歡這個系統,嘲笑Ken Thompson說:「你寫的系統好真爛,乾脆叫Unics算了。」(unics在英文裏表示單一,與mult相反)。Ken對Brian的評價到沒有多大排斥,自己他的目標是遊戲,而不是操做系統,也接受了同事的命名。而後他更樂於推廣他的遊戲,讓同事們茶餘飯後娛樂娛樂。那時是1969年8月,恰巧這一年,芬蘭誕生了一個嬰兒,Linus Torvalds啼哭的來到這個世界。ubuntu

事情老是環環相扣,但是誰也不知道這環將會扣向哪一環。Ken的另外一個同事Dennis Ritchie對Ken的遊戲沒有多大興趣,卻是對Unics情有獨鍾。當時Ken用匯編完成的Unics,若是換到pdp-11上,Unics想要運行必須從新衝從新編寫代碼移植。Ken沒法爲當時不一樣的機型提供上百個Unics版本。這時,Dennis Ritchie 在BCPL基礎上,開發了一種新的高級語言將Unics從新寫了一遍,並命名爲 UNIX。這個語言是將BCPL語言進行了升級,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C語言。儘管是遊戲和嘲諷,Unix和C誕生了,而且完美地結合成爲一個統一體,C與Unix很快成爲世界的主導。新的歷史,開始了。windows

當時的美國公司,工程師研發完畢,每每會有休假,一休就是一年。旅遊,探險都是好方式,但是 Ken選擇了到伯克利(Berkeley)進行教學。也難怪歐美的教育科技那麼發達,總有黑客將知識和技術進行傳承。因爲當時AT&T被美國反壟斷制裁,Bell實驗室不能銷售Unix。只能無償提供你們學習研究。正是由於這樣開放環境,使得Unxi的功能和特性被不斷的豐富。在Berkeley,有一個專門研究UNIX小組,他們爲UNIX提供了不少新特性,例如著名的 TCP/IP協議。並完成了BSD版本。很快,就有公司看到了BSD的商機,分分購買BSD進行商用。瀏覽器

這個時候,AT&T公司對其餘機構拿着Unix賺錢本身卻一無所得很不爽。那是一個AT&T妄圖私有化的Unix的時代。爲了私有化Unix,1986年IEEE指定了一個委員會制定了一個一個開放做業系統的標準,稱爲 POSIX (Portable Operating Systems Interface)。並和BSD進行法律官司,AT&T再次被反壟斷,這場官司一直打到 AT&T再將本身的Unix系統實驗室賣掉。固然,AT&T的Unix取得了這個標準制訂戰爭的勝利,並取得了Unix註冊商標。此時BSD的擁護者自喻爲冷酷無情的公司帝國的反抗軍。獨立的Bell實驗室就能夠單獨銷售Unix,當時價格昂貴。也就在這個時候,人們被昂貴的Unix嚇怕了,使用的人數驟減。與此同時,Berkeley BSD小組的Bill Joy開始創辦了一家公司,也就是後來全球知名的SUN公司。就銷售量來講,AT&T/UNIX始終趕不上BSD/Sun。而且Sun生產的小型工做站,風靡整個市場,很快就將 DEC 擊敗,而且讓DEC退出了歷史舞臺。

BSD 仍然還在官司纏身,但是其餘公司都看到了UNIX的商機,分分投靠 AT&T 並開發本身的Unxi,其中有著名的IBM的AIX,HP的HP-UX,SUN公司的Solaris,還有西雅圖一個不知名的小公司,也生產着一個叫XENIX的Unix。時光繼續走着,這個小公司的三個創始人打着撲克,內心還在構思。本身的公司如何挑戰並取代那些巨無霸公司,成爲是Microsoft將來的夢想。

Windows與Mac OS的恩恩怨怨

毫無疑問,Unix的誕生,對與計算機的發展起到了相當重要的做用。人們能夠經過操做系統去使用計算機。然而在當時,儘管DEC生產的小型機PDP系列和VAX系列比起早起的巨無霸已經算是比較苗條了,但是對於我的而言,計算機仍是至關大的東西,而且造價昂貴,沒法進行民用。

爲了將大型計算機縮小體積,不少公司都在嘗試。1975年,IBM推出了早起的PC兼容機。咱們知道,操做系統與CPU是有直接關係,不一樣的cpu運行的操做系統是不同的。當時Unix價格昂貴,IBM一臺PC兼容機造價2w美圓,操做系統都要花4w。這樣仍是沒法民用,所以IBM選擇了一家小公司Inter生產的X86系列的cpu。Inter是小公司?沒錯,當時確實是這樣,小到不起眼。而主流生產cpu的倒是摩托羅拉,摩托羅拉生產的M6800比Inter的技術和設計上都要先進不少,更重要的是這個能夠運行Unix。IBM放棄了兼容機上的Unix,於是不得不本身寫出了一個兼容X86的操做系統---PL/M。固然這個東東造價也不菲。

微軟聯合創始人Allen同窗Tim Paterson本來是打算寫個東西用來測試的16位Intel 8086 CPU界面,因而花四個星期寫了一個操做系統。當Bill Gates得知以後,立刻花5W美圓買下了這個系統,Tim Paterson欣喜若狂,四個星期就賺了一大筆,簡直像作夢,趕忙和Bill簽定合同,Bill獲得以後並命名爲DOS。隨後,Bill經過其IBM董事會成員的媽媽,得以和IBM高層談判。IBM兼容機的操做系統價格昂貴,不適合賣個普通用戶,IBM定義的主要對手是如火如荼的Apple,IBM想要壓制apple就須要廉價的計算機。微軟能夠提供廉價的DOS,固然不是賣操做系統,而是賣操做系統的許可。每臺IBM兼容機都捆綁一個DOS。Bill的招數就是捆綁,從dos到IE都是一模一樣,固然特別奏效。IBM也沒想多少,他們認爲硬件纔是賺錢的根本,DOS也便宜。二者結合,果真市場頗受歡迎,Bill也賺到了千萬刀。

IBM兼容機逐漸推向市場,與Apple一較高下。此前,在一個車庫,兩個年輕的極客,一個對機器懷有無比的熱情,另一個則對改變世界十分狂熱,兩我的黏在一塊兒,創立了一家偉大的公司Apple。與IBM兼容機不同,Apple的早期微機,採用是摩托羅拉的cpu和unix。Jobs獨特的藝術氣質與Wozniak的技術天才,讓Apple的微機在市場上極受歡迎。

Jobs對技術和藝術的卓越追求,讓他不斷的改進Apple的電腦。1973年施樂(Xerox)的PARC研究所開發出GUI接口與鼠標(題外話,歷史上有兩個著名的雷鋒實驗室,前面提到的Bell 和 這個 Parc)。可是Xerox自己是生產打印機的,董事會莫名其妙的以爲GUI一旦出現,顧客就不樂意使用打印機,所以對Park實驗室的成果冷淡的打入冷宮。

1979年喬布斯到PARC研究所看到Xerox原型機Alto。敏銳的Jobs馬上發現了GUI和鼠標的商業價值,很快他就說服Xerox公司,以一個極低的價格買下了GUI進行研究。1983年蘋果公司推出了Apple Lisa,首次採用GUI的商品化計算機。Lisa一誕生,就震撼了整個微機市場,那個車庫裏的年輕人所以身價過億。

Apple蒸蒸日上,Mcriosoft的Bill內心可不是滋味。如今人們習慣把Jobs和Bill進行比較,不能否認他們都很偉大,至少在IT領域。不一樣於Jobs的完美主義和偏執狂的做風,Bill更圓滑和更中庸。Bill找到了Jobs,大加讚揚了Jobs的偉大,而後卑微的祈求一份Apple的GUI,並承諾Microsoft的一切成果都是Apple的。不可一世的Jobs答應了,Bill獲得了Lisa原型機,立刻組織團隊研發,並在1990年5月份推出Windows3.0並一炮而紅。商業上取得驚人的成功。打破了任何軟件產品的六週內銷售記錄,從而開始了微軟在操做系統上的壟斷地位。

此時Jobs發現了Bill這個小偷,勃然大怒,但是爲時已晚。對此,Bill並不否定,反而很得意譏諷喬布斯說:「咱們有一個富鄰居——Xerox,他家有一臺電視。當咱們想偷的時候,發現喬布斯早就偷走了,可他卻說咱們是小偷。」他們兩人,都驗證畢加索那句著名的格言:「好的藝術家抄襲,偉大的藝術家偷竊。」

可是Jobs心有不甘,所以着手研發Macintosh,因爲Macintosh造價昂貴。在市場上逐步落後與Microsoft的Windows。Windows持續發展着,對於Jobs,Apple正在醞釀着一個地震,1985 Jobs被趕出了Apple。

此時,Unix在幹嗎呢??Unix正忙着和BSD打官司,也正是這些時間,錯過了操做系統發展的黃金時間,當Microsoft和Apple逐漸由小人物變成巨人的時候,Unix已經脫離了商業的主流。儘管如此,Unix先天的優雅並不會就此沉淪,DEC生產的機器,本來是自有操做系統,隨着後來Unix的發展,不得不買PDP和VAX的時候添加Unix。其中VAX自己有一個操做系統VMX。因爲Unix的入侵,VMX團隊面臨解散。

Windows風靡市場,一時洛陽紙貴。但是早期的windows並不穩定,藍屏是屢見不鮮。Bill並無偷到Jobs的核心技術,只得到了GUI。所以windows可謂先天的不足。鬱悶的Bill找到了一樣鬱悶的VMX團隊。很快兩個失意者結合。Microsoft死活硬湊的將windows和VMX結合,誕生了Windows NT。NT誕生不久又出現了Server版本,Server的誕生,敲響了另外一家公司的喪鐘。當時網絡已經出現,Novell生產網絡操做系統佔據網絡統治地位,但是NT的出現,Novell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被趕出Apple的Jobs一樣沒有中止他的步伐,Jobs離開Apple以後創辦了現在三維動畫巔峯旗幟的Pixar公司.而且Apple在對Microsoft的競爭中逐步走向衰敗,Apple董事會不得不從新召回Jobs挽救Apple日益頹廢的江山。Jobs果真是幫主,他的迴歸,Apple散發了第二春,幾款革命性的產品iPod,iPhone將Apple再一次走到了世界的巔峯。MacOS成爲了人們熱衷的操做系統,這個曾經敗給Windows的操做系統又回來了,而且在移動斷,iOS也成爲了霸主,後來Google 的Android加入爭鬥,那是後話了。

Microsoft的 windows xp成爲微軟史上成功的操做系統。但是Jobs迴歸以後的Apple,XP醜陋的界面很難和炫目的MacOS較量。Microsoft早期和IBM共同研發OS/2,因爲後來和VMX的結合而退出了OS/2。IBM又一次驗證了誰跟微軟合做誰被坑的規律。但是針對MacOS,Microsoft一直對和VMX的結合產品心有餘悸。最終用低價從IBM手下買回了OS/2,並從新拼湊了一個「絢麗」的操做系統Windows Vista。

顯然,OS/2被IBM定義爲史上最失敗的產品,具備諷刺的是,Vista也不約而同的被Microsoft定義爲失敗的產品。Microsoft不得不在短期內從新開發。推出了Xp的取代者--Windows7。先現在,Microsoft在互聯網遭遇Google強大的統治, 移動方面windows phone也生存在Apple IOS的陰影之下。

曾經強大到像日不落帝國的Microsoft,也在謀求着新的蛻變。固然,Microsoft依然統治着桌面操做系統,在服務器端,另一個崛起的不是Unix,不是MacOS,也不是Wndows的操做系統,他已然加冕成爲新的王者。那就是Linux的故事,這個故事也頗有趣,伴隨自由的運動,黑客的分享的精神。比起以前少了不少商業的爭鬥氣息,更可能是那些黑客傳奇的故事。咱們得從新打開歷史書,回到1991那年的夏天,陽光明媚的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校園裏...

Linux的崛起

我是你可怕的惡夢

------------Eric Raymond

Eric Raymond,黑客,他寫了一篇論文《大教堂與市集》,也寫過一本書叫《unix編程藝術》。因而整個世界都改變了。

紀錄片《Revolution OS》描述,一次開發者大會,他遇到一個微軟工程師,看見衣服上Microsoft的標誌便詢問對方:「你爲微軟工做?」當那位西裝革履的工程師帶有嘲諷和鄙視看着這個衣着普通的黑客回覆:「是啊,你呢?」Raymond送去了一個微笑:我是大家可怕的惡夢。。。

黑客是Microsoft的惡夢?不,不只僅是,黑客是一切不自由的惡夢。電腦和網絡,已經成爲現代社會和文明不可或缺的產品。不少人電腦使用Microsoft的windows系統,而這些機器所訪問的web頁面。其背後的服務器系統倒是Windows的死敵---Linux。相比Windows成爲家喻戶曉並家家都在使用的操做系統。Linux不多被普通人知道,可是這並不妨礙它的偉大。他們分別在桌面和服務器兩個環境,各自稱霸着世界。

談到Linux的起源,這個故事平凡卻扣人心絃。1991那年,對於芬蘭人絕對是一個有意思的一年。世界上首次全球通對話在諾基亞的Radiolinja網絡中完成,諾基亞征服世界的腳步已經沒法遏制。

與此同時,陽光明媚的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校園裏,一個少年正好擁有了一臺徹底屬於本身的電腦,沒必要再忍受學校機房漫長的等待。他當時對安德魯·塔南鮑姆(Andrew Tanenbaum)的著做《操做系統:設計與實現》——一本Minix操做指南深深着迷。

因爲AT&T對於Unix商業化,然後將Unix進行了閉源。Andrew所教授的課程《操做系統》卻沒有了「操做系統」。對此Andrew一咬牙,狠狠心,寫出了一個兼容Unix的操做系統。人家就是厲害,你不給我使用,我本身寫一個出來用。儘管Andrew的成果很簡單,可是仍是具有了Unix的基本功能,固然比較mini,所以命名爲Minix。Minix做爲Unix的變種,彼時的Minix正憑藉低廉的價格和簡易的操做在大學大行其道。

Minix因爲過於短小精悍,只能運行這一種機器,其餘機器沒有驅動。Andrew的學生就寫了好多好用驅動來擴展Minix。但是,教授Andrew卻以爲本身的操做系統要保持純潔,不能有其餘的代碼來源。因而學生們就很鬱悶,其中就有個叫Linus的同窗。

擁有本身的PC的Linus卻不能將Minix運行在本身的電腦上。Linus也不得不走上了他無數前輩的道路,不讓用,不給用,那就本身寫一個操做系統來用。僅僅兩個月後,一個「千瘡百孔但卻碰巧可使用」的磁盤驅動程序和一個小到不能再小的文件系統就誕生了,這就是第0.01版的Linux。隨後Linus將操做系統上傳至FTP,並公佈了所有源代碼。在USENET討論區,Linus闡述其初衷:在新操做系統中,「人們能夠本身編寫驅動程序,能夠隨意修改操做系統以適應不一樣需求,能夠嘗試在Minix上運行全部程序,這是Minix從未有過的美好一天。」

美好的日子漸漸來臨,Unix生態仍是老樣子,在商業的爭鬥中裹足不前。Microsoft和Apple的爭鬥也逐漸明朗,Microsoft靠賣軟件大發特發。這讓一個黑客很不滿。

理查德·斯托曼(Richard Stallman)登場,他認爲全部軟件都是人類智慧和思想的結晶。軟件應該自由的讓人們使用。1983年,Stallman發起了「GNU(GNU’s Not Unix的遞歸縮寫)」計劃,目的是建立一套徹底自由的操做系統,以「重現軟件界合做互助的團結精神」。他以「著佐權」(copyleft)標準爲範本擬定了一份通用公用版權協議(General Public License,GPL)。與強調我的版權但限制自由傳播的著做權(copyright)不一樣,GPL更強調公共版權和鼓勵自由傳播,它容許修改程序、複製軟件和銷售獲利。但前提是公佈修改後的所有源代碼,必須保證自由思想的傳遞。GNU計劃激發了軟件界極大的熱情,世界各地的軟件奇才們紛紛參與其中。而且開發出包括文字編輯器Emacs、C語言編譯器,gcc以及大部分UNIX系統程序庫和工具在內的絕大多數軟件,不少免費軟件的水平甚至都已經超過了相應的付費版本。

但是問題又來了,GNU編寫了不少自由免費的軟件,但是這些免費軟件卻運行在不自由的Unix上,這真是一個巨大的諷刺。Stallman承諾你們要兩年內從新寫一個操做系統,但是五年過去了,依然看不清成功的那一天。

與前面不少故事同樣,事情老是環環相扣,但是誰也不知道這環將會扣向哪一環。Stallman苦於沒有操做系統,芬蘭的那邊,Linus只有一個操做系統內核而沒有應用軟件。

因而,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奮鬥多年以後,命運終於安排他們走到了一塊兒,Linus率領Linux加盟Stallman的GNU計劃,上帝說要有光,因而牛頓出生了;人類須要自由,因而Linux與GUN結婚。這一「聯姻」堪稱是軟件界的天做之合。

1992年,在Linux Kernel平臺上工做的開發者只有100位,平臺中的核心代碼只有幾萬行。現在,在平臺上工做的開發者已經多達1000人,人員的背景也從最初的黑客擴散至更多的行業,平臺中的核心代碼則已經超過千萬行。

1998年,全球前500臺超級計算機中還只有1臺運行Linux。今天在全球前500臺超級計算機中,有413臺選用Linux。這些計算機遍及世界各地的多個行業,共同主宰着這個智慧的地球。

大到航天科技,小到IC卡芯片,無不存在Linux的影子。在移動領域,Android來勢洶洶,已經逾越IOS成爲移動的王者,完成了對windows的完美復仇。

Linux「可自由擴散」並不等同於「缺少支持」和「業餘水平」,偏偏相反,正是起開發的政策,讓無數天才黑客參與進來,這是自由的勝利。

就連商業軟件公司也參與進來,這些公司技術雄厚又善於市場運做,開創了新的商業模式----銷售服務而不是軟件。使Linux從網絡黑客和業餘愛好者自娛自樂的工具,變成了一個具備全球影響力的軟件帝國。

文章轉自:Unix、Windows、Mac OS、Linux系統故事-漲知識

zhihu.com/question/39839971

做者:知乎用戶

先說微軟。

UNIX可不是什麼「自由」的東西。UNIX是商標,有版權。直到如今,任何操做系統想要自稱UNIX,除了要兼容UNIX標準,還須要掏大錢去作認證。所以符合要求的只有Mac OS X,Solaris等系統。Linux不徹底兼容標準,兼容標準的BSD不想掏錢作認證。當年(自稱)擁有UNIX的SCO還告過IBM,理由是Linux侵權,鬧得雞飛狗跳,最後以SCO把本身耗死收場。

所以,M$不想在UNIX代碼基礎上開發十分正常。NT Kernel開發時,AT&T還在告BSD,科技公司人心惶惶,根本沒有能夠自由使用的UNIX代碼。用一個商標就夠麻煩了,要是再用代碼,簡直是把命交到別人手裏,所以NT Kernel徹底是從零開發的。從頭造輪子也有利於掙脫歷史束縛,當年新鮮出爐的時候,NT Kernel一點不比UNIX Kernel差,至少在GUI效率上遠遠比UNIX上的X window強(到如今x window的效率也不咋樣)。

再說Google。

其實Google的狀況很簡單。選Linux Kernel是由於這個項目已經很是成熟了,各方面表現都不錯。所謂「正統UNIX」到了2008年,只是個破落貴族的牌坊,連好看都算不上了,只能嚇唬嚇唬不懂行的人。

最後說蘋果。

蘋果也沒從什麼「正統UNIX」上面開發。蘋果最初的想法也是去選Linux Kernel。無奈喬布斯和林納斯兩個大神談崩了。林納斯看不上喬布斯的OS X計劃,總以爲桌面Linux很快統治世界,而OS X這種內核開源GUI封閉的半調子不靠譜。最終蘋果啓動B計劃,把FreeBSD的領頭人挖來,最後基於Mach和BSD開發出了本身的基本系統darwin。當時BSD的版權撕逼已經結束,darwin不會再有法律風險。OS X和iOS都基於darwin。

最後說一下,最「正統」的UNIX是AT&T的UNIX SYSTEM V系列,如今流行的全部*NIX系統,不是旁枝,就是山寨。我本身是不知道還有哪些地方還在用SYSTEM V這種恐龍級的老系統了。

(以前記錯了,darwin不光是內核。內核名叫XNU,darwin除了XNU,還包括其餘一些基礎組件。darwin是OS X的開源部分。)

(另外某個答案說,「上來就說 Unix 是一個「商標」的,這觀點也太落伍了」。咱們討論的是三個系統研發的時候的事情,至少也是十幾二十年前的事,而不是如今。那個時候,UNIX商標和產權還至關重要。如今當然是沒多少人把正統Unix的招牌當回事了,可是招牌就是招牌,真要用就必須正式拿到許可,不然就是隻能叫Unix-Like而不能官方宣稱本身是XX Unix)

Linux的桌面系統介紹

這部分是轉載的,原文來自:https://blog.csdn.net/Aria_Miazzy/article/details/84729537

對於Linux桌面環境來講,由於具有着各類獨特的設計風格、功能配備以及自身特性。從具體硬件平臺上,只有經過實際狀況才能夠判斷一款桌面環境究竟可否適合用戶的需求。這裏就來爲你們推薦七款頂級Linux桌面環境選項。*

 1、Unity

  Unity是一款Ubuntu自家的桌面環境,並面向Ubuntu推出和開發。目前尚未其它Linux發行版採用Unity做爲桌面方案。

  從Unity設計風格上,Ubuntu對於桌面環境定位效果與傳統Windows桌面沒有太大區別。Unity最具特點的一項功能「scopes」,容許經過「dash」搜索不一樣類型的網絡與本地內容類型,也包括安裝在系統當中的應用程序。另外,Unity還擁有其它一些獨特的設計,如「HUD」就容許用戶直接搜索某款程序中的菜單選項,並經過鍵盤直接加以啓用。

七大頂級桌面比較!Linux平臺自由選擇

開啓了Dash菜單的Ubuntu Unity桌面方案

  Unity的一些用戶每每對其可配置能力有所顧忌,Unity啓動器欄一直顯示在屏幕的左側,並且用戶沒法將其移除。窗口按鈕(包括最小化、最大化與關閉)則顯示在每一個窗口的左上角設計與Mac OS X相同。Unity幾乎沒有發生大變化,但Ubuntu項目團隊即將推出同時面向手機與臺式機的融合優化型Unity 8版本。

  此外,Unity只能做爲Ubuntu主桌面的組成部分。

  2、GNOME 3

  與其它主流桌面Linux發行版同樣,Ubuntu曾使用過GNOME桌面方案。自從GNOME 2逐步升級到GNOME 3乃至GNOME Shell桌面以後,GNOME Shell的改變讓人們改變以前版本的成見。即便是習慣傳統桌面環境的用戶,也能夠經過GNOME提供的經典模式擁有了完整的可配置能力。

七大頂級桌面比較!Linux平臺自由選擇
運行Fedora Workstation中的GNOME桌面方案

  從設計上,Unity與GNOME十分類似,可以利用3D圖形硬件實現炫麗的視覺效果。GNOME 3.16添加了一套集中式通知中心,從而在功能性方面領先Unity。憑藉着強大的擴展選項,GNOME還擁有遠超Unity的可配置能力。

  Fedora Workstation使用最新GNOME爲其默認桌面選項,而GNOME也獲得了充分的施展空間。Debian一樣採用GNOME做爲默認桌面方案,不過Debian 8所使用的GNOME版本相對老一些。

  3、KDE Plasma 5

  KDE與GNOME都屬於Linux陣營中最具影響力的桌面環境選項。GNOME桌面造成GNOME、Unity、Cinnamon及MATE等多個陣營,但KDE項目卻保持很好的市場表現。Plasma 5界面也擁有精緻的風格。

  KDE在可配置性方面一直優於GNOME以及GNOME衍生的Linux發行版。針對用戶的實際狀況,喜歡多選項所帶來的自由搭配空間,或也有些用戶更傾向於GNOME精簡化方案。KDE已經簡化不少高級選項,用戶能夠直接享受其搭配合理的默認效果。

七大頂級桌面比較!Linux平臺自由選擇
Kubuntu當中的KDE

  與Unity、GNOME、Cinnamon或MATE徹底不一樣,這些桌面環境都使用內置於GTK工具包中,與GNOME很是類似的應用組合。而KDE堅持Qt路線並擁有着一套與之配合的應用套件,量身打造出來的效果讓KDE上的應用與主屏幕及桌面更好融合。

  4、Cinnamon

  Cinnamon本來專門面向Linux Mint所打造,但現在多種Linux發行版上有着不錯的表現,具體包括Ubuntu、Fedora以及Debian等。

七大頂級桌面比較!Linux平臺自由選擇
採用Cinnamon桌面方案的Linux Mint

  Cinnamon採用現代代碼編寫而成,但從新調整爲用戶提供一套更爲傳統的桌面界面。GNOME捨棄了任務欄以及開始菜單類界面來顯示已安裝應用程序的同時,Cinnamon則選擇圍繞這些更爲傳統的特性構建桌面環境。另外,相比較GNOME以及Unity,Cinnamon始終爲桌面用戶提供更多新增功能及改進。

  對於傳統Linux桌面環境用戶,Cinnamon定位讓傾向於傳統窗口列表、不喜歡Windows 7新型任務欄機制的用戶更爲關注,同時爲了得到最佳Cinnamon體驗,配合Linux Mint一同使用。

  5、MATE

  MATE與Cinnamon是兩種類似的桌面環境,同時受到Linux Mint支持。儘管Cinnamon採用了GNOME 3中的一部分代碼並將其fork成一套傳統桌面,MATE卻採用更加陳舊的GNOME 2桌面代碼,並Linux發行版中進行更新。除了Mint以外,MATE也適用於Fedora、Ubuntu以及Debian等。

七大頂級桌面比較!Linux平臺自由選擇
Linux Mint採用MATE桌面

  對於使用過GNOME 2的用戶,MATE將成爲最爲理想的桌面環境選項。新用戶們則更喜歡Cinnamon這款現代代碼的傳統風格桌面。在Cinnamon的使用過程當中遇到了性能問題,並所以但願找到一套替代性方案,MATE 2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與其它現代的桌面環境不一樣,MATE在默認狀況下並不需3D加速硬件實現桌面視覺效果。不過經過啓用Compiz,在MATE桌面上享受到更多酷炫的光影特效,選擇Linux Mint與MATE來進一步感覺使用體驗。

  6、Lxde

  做爲一款輕量級兼用戶友好桌面環境,Lxde相較於現代Linux桌面環境,對於圖形硬件、CPU時鐘頻率以及內存的配置要求較低。雖然看不到炫目的圖形特效,但能得到最爲基本的輕量級桌面環境使用體驗,並啓動並管理應用程序。

七大頂級桌面比較!Linux平臺自由選擇
採用Lxde桌面的Lubuntu系統

  對於用戶來講,要得到最理想的Lxde使用體驗搭配Lubuntu一同使用。

  7、Xfce

  從傳統角度講,Xfce僅次於GNOME與KDE的第三大人氣選項,它在輕量化水平上稍優於KDE與GNOME。而在GNOME 3正式發佈以後,Xfce已經成爲最頂尖的「傳統」Linux桌面環境。

七大頂級桌面比較!Linux平臺自由選擇
採用Xfce桌面的Xubuntu系統

  相比以前提到的桌面,Xfc面對Lxde和MATE的競爭。Lxde輕量化效果更出色,而Cinnamon在功能集豐富度方面更突出。從這個角度講,MATE的功能更爲齊備,在輕量級水平上則與Xfce基本持平。目前Xfce發展速度已放緩,最好與Xubuntu配合使用。

  由此,經過直接啓動特定Linux發行版的方式體驗各種不一樣桌面環境。或將桌面環境安裝現有Linux系統之上,並在登陸界面中進行可用桌面環境切換,出色的靈活性正是Linux最大的亮點,這些僅是衆多Linux桌面環境中的一部分,但願經過介紹找到最適合本身的選項。

轉載來源:http://server.zol.com.cn/537/5373142.html
《GNOME與KDE的戰爭》

原地址:https://i.linuxtoy.org/docs/guide/ch49.html

雖然在商業方面存在競爭,GNOME與KDE兩大陣營的開發者關係並無變得更糟,相反他們都意識到支持對方的重要性—若是KDE和GNOME沒法實現應用程序的共享,那不只是巨大的資源浪費,並且將致使Linux出現根本上的分裂。

KDE 與GNOME是目前Linux/UNIX系統最流行的圖形操做環境。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至今,KDE和GNOME都經歷了將近十年的漫漫歷程,二者也都從最初的設計粗糙、功能簡陋發展到相對完善的階段,可用性逼近Windows系統。圖形環境的成熟也爲Linux的推廣起到相當重要的做用,儘管 Linux之內核健壯、節省資源和高質量代碼著稱,但缺少出色的圖形環境讓它一直難以在桌面領域有所做爲,致使Linux桌面應用一直處於低潮。若是你們還有印象,必定會記得1999-2001年間Linux發展如火如荼,當時國內涌現出大量的Linux發行版廠商,但當用戶發現Linux距離實用化還有十萬八千里的時候,Linux熱潮迅速冷卻。業界也對此一度灰心失望,其中一部分廠商因沒法盈利迅速銷聲匿跡,另外一部分廠商則不約而同將重點放在服務器市場—與桌面市場造成鮮明對比的是,Linux以穩定可靠和低成本的優點在服務器領域得到了巨大的成功。

在一些Linux廠商放棄桌面化努力的同時,國際開源社羣卻不斷髮展壯大,自由的理念吸引愈來愈多一流的程序員參與。與商業模式不一樣,自由軟件程序員在開始時都只是利用業餘時間開發本身感興趣的東西,並將其自由公開,這是一種徹徹底底的貢獻行爲。儘管開發進度緩慢,但認同自由軟件理念的開發者愈來愈多,一個個開源項目逐漸發展壯大。

在此期間一個被人忽視的重大事件就是商業巨頭也積極參與進來,IBM、RedHat、SuSE、Ximian、 Novell、SUN、HP等商業公司都直接介入各個開源項目,這些企業或者是將自身的成果免費提供給開源社羣,或者直接派遣程序員參與項目的實際開發工做,例如SuSE(現已爲Novell收購)在KDE項目上作了大量的工做,RedHat、Ximian(現已爲Novell收購)則全程參與Gnome 項目,IBM爲Linux提供了大量的基礎性代碼,是推動Linux進入服務器領域的主要貢獻者,SUN公司則將StarOffice贈送給開源社羣,並資助成立著名的OpenOffice.org項目。這樣,大量的自由軟件程序員均可以從各個項目的基金會中領到薪水。在這一階段,開源項目擺脫了程序員業餘開發的模式,而由高水平的專職程序員主導,這也成爲各個自由軟件項目的標準協做模式。與商業軟件公司不一樣,自由軟件項目的參與者都是首先爲我的興趣而工做,他們的共同目標都是拿出品質最好的軟件,在協做模式穩定成形以後,各個軟件就進入到發展的快行道。進入2005年後,這些項目基本上都得到了豐碩的成果,其中最突出的表明就是Firefox瀏覽器的成功,而做爲兩大圖形環境,KDE和GNOME分別發展到3.5和2.12版本,二者的可用性徹底能夠媲美Windows。更重要的是,開源社羣的發展壯大爲這些項目的將來發展奠基了堅實的基礎:KDE項目將超越Windows做爲本身的目標,力量更強大的 GNOME項目更是將開發目標定在超越Mac OS X的Aqua圖形環境;Firefox則計劃運用GPU的硬件資源來渲染圖像,達到大幅度提升速度的目的;OpenOffice.org在努力提高品質的同時奠基了開放文檔格式標準。除了上述主要項目以外,咱們也看到如Mplayer播放器、Xine播放器、Thunderbird郵件客戶端、SCIM輸入平臺等其餘開源項目也在快速發展成熟之中,且幾乎每一天都有新的項目在誕生。有意思的是,除了涉及到軟件開發外,還出現了爲Linux設計視覺界面的開放協做項目,全球各地有着共同目標的藝術家經過互聯網組織到一塊兒,共同爲Linux系統設計一流的視覺界面、系統圖標,而全部的自由軟件程序員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開發出一流水準的軟件提供給大衆使用。這種基於挑戰自我、帶有濃烈精神色彩的軟件開發模式成爲商業軟件以外的另一極。如今,微軟面對的並非那些只在業餘時間鼓搗代碼的程序員,而是分佈在全球各地、數量龐大、且擁有一流技術水平的開發者,這些開發者被有效地組織起來,造成一個個有序的協做團隊,大量實力雄厚的商業公司在背後提供支持。雖然今天的Linux系統還沒法在桌面領域被廣爲接納,但只須要兩、三年時間,高速進化的Linux平臺將可達到全面進軍桌面的水準,也正是看到其中的機會,Novell、RedHat等重量級Linux企業都不斷在技術和市場推廣方面加大投入,Linux 桌面化近在咫尺。

在介紹完必要的背景以後,咱們將進入關於KDE與GNOME的技術專題。若是你是剛剛接觸Linux的新手,必定會對KDE和GNOME感到困惑不已—爲什麼會有兩個功能重複、操做習慣迥異的圖形環境?這不只麻煩也耗費開發者精力。經過本文,你將得到清晰的答案。而更重要的是,咱們將在本文中向你們介紹 KDE與GNOME的實際水平、各自的優勢和將來發展趨勢。若是你對Linux桌面應用有些興趣,那麼將來的 KDE/GNOME必定會讓你感到震驚不已。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