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發佈了長文《區塊鏈能作什麼、不能作什麼?》,我想從一個程序員的角度來談談這篇文章。html
觀感
先說觀感,這篇文章能夠說真的是很是鞭辟入裏了。筆觸客觀,分析得道。程序員
token
- Token本質上是區塊鏈內定義的狀態變量,轉帳過程保證雙方狀態同時更新,token總量不變,不會造成傳統意義上的結算在途資金或結算風險。
- 目前大部分智能合約都是針對token的複雜操做。例如定義、發行、銷燬、投票、轉讓、獎勵、抵押、凍結和解凍實則都是轉帳操做。
- 區塊鏈的信息分爲與token有關係和不要緊兩部分,有關係的是要被檢驗,共識。而不要緊的只是單純記錄,只意味着信息不可篡改,沒有提高信息的真實準確性。
好比,比特幣節點會檢驗隨機數(nonce)是「挖礦」問題的解,以及區塊中的交易在數據結構、語法規範性、輸入輸出和數字簽名等方面符合預先定義的標準。但對比特幣創世區塊中的「TheTimes03/Jan/2009Chancelloronbrinkofsecondbailoutforbanks」,節點不會也沒有能力驗證這句話的真實準確性。算法
好比,比特幣共識決定了截至某一區塊,各地址對應的UTXO數量以及地址之間轉讓比特幣的記錄。而區塊鏈內與Token的狀態或交易等無關的信息基本不屬於共識的範圍。安全
替代貨幣
token替代貨幣,看似距離已經很近。網絡
- Token沒有負債屬性(沒法超額抵押);
- 按同一規則定義的Token是同質的,並可拆分紅較小單位;
- Token在不一樣地址之間的轉讓無需受信任的第三方機構;
- 非對稱加密能夠保證Token持有者的匿名性;
- 區塊鏈共識算法和不可篡改的特色能夠保證Token不會被「雙花」(doublespending);
- 能夠由規則定義Token的總量上限和發行速度。
但關鍵點仍是價格穩定,性能提升,方便快捷,纔會吸引更多的人使用,造成良性循環。目前穩訂價格的策略有兩種:數據結構
- *以法訂貨幣爲準備金1:1發行穩定加密貨幣的方式,至關於貨幣局(currency board)制度。實操性比下面強,但運營成本高。
- 「算法中央銀行」模式(algorithmic central bank),模仿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做,經過發行和回收以加密貨幣計價的債券來調控加密貨幣供給量,以實現加密貨幣價格的穩定。其餘博文中有一篇專門講了這種操做是如何程序化的:《EOS標準貨幣體系》
反洗錢
token貨幣化另外一個挑戰是反洗錢,加密貨幣洗錢是指應用加密貨幣的匿名性和全球性,使得違法所得的來源和性質難以追溯。分佈式
- 置入(placement),將不法獲取的法訂貨幣轉換成加密貨幣。一些加密貨幣交易所沒有采起實名制,會給置入環節帶來很大便利。
- 分流(layering),使用混幣(mixers)、合幣(coinjoin)和翻洗(tumblers)等技術以及區塊鏈內地址的匿名性,將加密貨幣在多個地址之間轉移,使其來源難以追溯。
- 整合(integration),將「洗乾淨」的加密貨幣整合並轉到「乾淨」地址上,再轉換成法訂貨幣或商品。以ZCash、Dash和Monero爲表明的加密貨幣使用了零知識證實、環簽名等匿名技術,會增長反洗錢難度。此外,加密貨幣在全球範圍內流通,不一樣國家或地區的對加密貨幣的監管標準不1、信息難共享,也會增長反洗錢的難度。
token的兩種角色:
Token在這類平臺型項目中能夠兼具兩種角色:首先是項目啓動時的融資工具,體現爲初始代幣發行(initialcoinoffering,簡稱是ICO);其次是平臺內經濟活動的支付工具。這兩種角色集一身形成了內在的不穩定性。工具
ICO已被證僞,成爲投機者的收割機。平臺內經濟活動的支付工具除了平臺業務流程的保證還須要token自己的抗炒做,防風險機制,不然token關聯越重要的業務,就會招致越完全地攻擊。性能
去中心化的討論
不要迷信去中心化,在環境有限的狀況下要適當結合中心化系統來作,不然沒法落地。區塊鏈
共識
共識 ≠ 消除了信息不對稱或實現了共同信念
- 機器共識,分佈式計算中對等節點的數據一致性。
- 治理共識,不一樣利益羣體在必定治理規則下商量獲得一個最終解決辦法。治理共識是人的共識,最重要的是意見要收斂,討論要結果。
- 市場共識,無形之手的控制,例如公開發布的token每每是受市場所控剬,想割別人韭菜的本身成了韭菜,不是我的可以控制的。
市場共識體如今市場交易造成的均衡價格中。
去信任
去信任 ≠ 沒有信用風險
Alice向Bob支付比特幣購買Bob的貨物,這一過程無需兩人之間有任何瞭解,也無需受信任的第三方機構,就能夠在區塊鏈內有保障地進行,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是去信任的真正含義。
然而,區塊鏈目前只能作到一手交錢,「貨」每每是鏈外進行的,若是沒有第三方授信機構負責,是否可以保障交貨有很大問題。何況還有什麼與實物不符,質量問題等等,能夠經過不可篡改帳原本解決,那又回到了源頭寫入的可信度問題以及如何仲裁與執行的問題。
區塊鏈治理
區塊鏈是經過token治理,能夠經過轉帳來得到某個組織機構的股份,股份參與治理,例如投票,分成,回購等。短板也是明顯的:
- 因爲token自己的價格不穩,可能衍生二級市場攪局,治理的能力將大打折扣。
- 智能合約指望重現金融領域的治理工具(例如貸款、債券和衍生品等)是很是困難的。由於真實世界中的監督機制十分複雜,包括破產程序,債權人義務約束,債轉股優先清算,對賭條款等,這些內容實現複雜。因爲沒有有效預言機模型,所以目前都沒有經過智能合約來實現。
- 投融資雙方的治理環境因爲token的快速變現而打破,股權鎖定、退出機制的缺少使得各類投機、欺詐和炒做的ICO亂象頻發。
- 鏈內治理(on-chaingovernance)和鏈外治理(off-chaingovernance)的結合問題。其實正如字面含義,這兩種治理角度是對立的,例如鏈內治理講究匿名性,去信任以及智能合約自動執行,而鏈外治理是真實身份、KYC,風評信用,歷史評定等。區塊鏈的發展必將走出一條內外結合的治理路線。
智能合約
- 預言機方案沒法肯定,除非智能合約可以與中心化系統交互。那又回到了去中心化的討論。
- 債務執行問題,與現實環境相同的是,當智能合約的一方違約,縱然是機器執行違約責任,也沒法肯定違約方是否提供足量的賠償金,或是其餘有效抵押物。
- 不徹底契約,與現實環境相同的是,合約必定不能包含所有條款,畢竟沒有人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所以智能合約也須要在空白條款觸發時落入鏈外的仲裁行爲。
安全和性能
關於區塊鏈的「三元悖論」,即沒有一個區塊鏈系統能同時具備準確、去中心化和成本效率這三個特徵。
- POW浪費算力的行爲保證了穩定性,但丟掉了性能,浪費了能源。POS雖然提升了效率,但下降了去中心化以及穩定性。
- 挖礦經濟學,「空塊」對於物理空間的浪費,以及「孤塊」對於算力的浪費。挖礦的獎勵要經過何種形式來體現。比特幣是礦工費,以太坊是gas費,EOS是出塊節點按出塊數量計費。無利不起早,沒人願意免費貢獻算力和存儲空間,這是個與用戶博弈的過程。
- 要對公有鏈的大規模應用持懷疑和審慎態度,企業和政府在數據安全方面有比公有鏈更便宜的技術。
- 性能瓶頸依然明顯,縱然換成更加中心化的DPOS,平均tps也很難遇上visa的1667。
應用方向
文中給了一個圖介紹了目前區塊鏈的應用方向。

- 無幣區塊鏈,只是記錄公共帳本,引入第三方鑑定機構,同時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不可篡改。這是比較簡單的一種。
- *不公開發行的token,表明鏈外的資產或權利。這是本人認爲目前具有發展潛力的一個方向。
- 必要條件是token的價值穩定,價值穩定的代價是巨大的,替代貨幣的風險也是不可控的,所以這條路可謂是前怕狼後怕虎。
- DAO,分佈式自治組織,代替傳統組織、機構、公司的模式。這個方向無疑是更加高遠的。但要實現它的前提更多,可能文中提到的「地基」問題都要解決了才能蓋這個"「高樓」。
第二類應用以Token表明區塊鏈外的資產或權利,以改進這些資產或權利的登記和交易流程。但Token是否對應着區塊鏈外的資產或權利,以及Token的狀態和交易是否對區塊鏈外的現實世界有約束力或影響力,取決於區塊鏈外的法律和制度是否賦予Token以超越區塊鏈的內涵。在這類應用中,區塊鏈在供應鏈金融和數字票據等場景的應用值得關注。此時,Token表明了某一核心機構的債權並在供應鏈中充當內部結算工具。Token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三角債」軋差後替換成核心機構對這些企業的負債,能下降資金佔用、提升資金週轉效率。而核心機構發揮相似中央交易對手的功能,負責Token與法訂貨幣之間的兌換。這些場景中的Token至關於王永利(2018)提出的網絡社區代幣或商圈幣概念,Token的應用價值則取決於場景的廣度和深度。
因此,我總結來看就是:第一種作着玩,第二種要深耕細做,其餘兩種先不要着急作。
展望
畢竟文中提到了全體加密貨幣的市值約2035億美圓,客觀來說,區塊鏈問題是不少的,但面對這麼大的市場,仍舊引用文章的原話,咱們須要持續的研究和試驗。
總結來看,目前狀況下的區塊鏈應用,有幾點是避不開的:
- 中心化系統,鏈接業務系統,DAPP與中心化系統的交互,剝離應用中不屬於區塊鏈計算及存儲的部分。
- 第三方授信平臺,公證、追責以及執行。
- 實體仲裁委員會,對於不徹底契約的仲裁,規則升級制定。
此外,要先從區塊鏈的私有鏈和聯盟鏈發展入手,同時跟進公有鏈性能瓶頸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