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做流與任務

    基於工做流的系統架構是一種常見的通用的系統架構。經過工做流步驟的組合知足業務流程的配置和變更。每一個步驟之間要麼是共享數據,要麼是傳遞參數,來支持工做流引擎實現步驟間的調用;所以下一步是知道上一步處理結果,不管是下一步的參數初始化仍是下一步讀取共享數據。架構

    基於任務的系統架構是與基於工做流相似的系統架構;任務分爲定時任務、(條件觸發)一次性任務(鏈)、(ForkAndJoin的)複合任務等。任務從形態上比較相似工做流的步驟,經過共享數據,基於狀態機實現業務邏輯。與工做流相比,任務的組合更加靈活,由於任務之間是沒有關係的--即便複合任務,也不過是爲了方便任務的管理,徹底能夠將其分解爲獨立的任務,利用獨立的狀態機實現其業務邏輯。併發

    獨立的任務集帶來了更好的併發性,再也不遵循業務請求個數與執行線程數至關的慣例;例如這樣的業務場景:在處理業務邏輯的事務結束後,須要短信通知用戶;並將處理結果同步到客服系統。工做流模式大約須要三個步驟完成;而任務模式的一種實現是建立三個任務,短信通知任務、同步數據任務能夠併發執行;另外一種方案是在處理業務邏輯的任務結束時,建立另外兩個任務便可。併發不止用於這些過後通知、同步的實現,還能夠用於業務數據的準備、可併發的數據操做等。單元測試

    任務的顆粒可大可小,從系統架構層面看,一個子系統能夠是一個任務,它從運行以後,就按照while(true){}的模式在運行;遇到知足條件的數據就進行處理,不然就休眠;這個層面相似工做流的步驟,只是沒有系統真的會這麼實現。劃分任務顆粒的大小是重要設計目標,以封裝、併發爲出發點。一個業務對象的處理封裝在一個任務鏈中。與其餘業務對象的交互經過建立新任務、事件、消息等方式觸發。這裏所指的業務對象不是單一的數據或者數據集合,而是承載一項業務的數據集合。工做流的步驟更可能是基於邏輯封裝、複用的考慮劃分的;它更注重事務、異構系統、代碼複用。測試

    有利有弊,基於任務的系統架構必須有清晰的狀態機驅動,但狀態機隱藏在代碼實現中;工做流模式隱含了狀態機在步驟間的跳轉中,但能夠經過BPMN轉化的圖形UI清楚看到狀態機。雖然二者能夠進行混搭,必然以工做流爲主導,造成了無入參的步驟。我以爲這樣不可取,根據主要目標選擇合適的架構,是系統架構師的責任,混搭不是不能夠,關鍵看:是有清晰的目標,進行有機的融合,產生積極有效的做用。
spa

    最後說說這兩種模式在測試方面的差別:以工做流爲核心的系統,若是其步驟間的分界很是清晰,則很難對步驟進行單元測試,即,要求步驟是面向接口開發;以任務爲單元的測試則相對清晰不少,由於開始時就標定了清晰的狀態機和執行條件。當進行集成測試時,二者不相伯仲,測試難度都略大。線程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