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時代,傳統企業 IT 從業者如何作好轉型?

本文來源於國外社區 DZone,做者 Dennis O'Reilly 撰寫過多篇關於雲計算、混合雲等內容的文章,本文內容圍繞雲計算時代,企業紛紛上雲,傳統 IT 從業者如何作好轉型。數據庫

21世紀,隨着雲計算的普及,數字化管理成爲企業管理的發展趨勢,IT 從業者們都從新定義本身的崗位職責,他們逐漸轉型爲內部業務諮詢顧問,爲公司決策者提供工具和業務洞察力,幫助企業從內部提高業務做戰能力,實現公司目標。安全

角色轉型的過程當中充滿大大小小的挑戰,有些是意想不到的。IT 部門從提供 IT 服務向業務諮詢顧問轉型的過程當中,遇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障礙:「稟賦效應」。Ian Furness 在 ITProPortal 2017年11月27日那期的文章中如此定義「稟賦效應」:
➤➤ 人們每每高估他們已有東西的價值,這每每會低估替代方案的價值,即便有更好的選擇,也不肯意作出改變。服務器

IT 領域的「稟賦效應」就是不肯意嘗試新方法和新技術。Furness 稱,不少企業由於「擁有」數據和系統,而產生了「情感」,因此雲遷移進展緩慢。高估內部系統價值不只增長了企業的成本,還使數據安全性降低。如今專業雲供應商的安全知識水平比企業本身提供的廣泛要高,可讓專業的人來作專業的事情。網絡

花更少的時間管理機器,花更多的時間作業務諮詢
IT 從業者須要花費大部分時間管理 IT 基礎設施,但眼下大趨勢是讓雲服務來完成繁重的工做:支持公司應用程序,提供 CPU、服務器、存儲、安全和網絡。從而使企業減小對 IT 基礎設施的關注,花更多精力在提升業務洞察力上。架構

剛剛開始向雲服務遷移的公司有一個內在優點:正如 David Linthicum 2017年12月4日在 Datamation 的文章中所述,「咱們在遷移和重構方面正漸入佳境。」 Linthicum 也指出,有些任務負載永遠不適合雲系統——尤爲是舊系統和專有數據庫。雖然雲服務現狀差強人意,可是企業被雲廠商綁架的恐懼,對上雲所帶來的「超凡」省錢能力的質疑,仍然是阻礙業務上雲的兩大因素。工具

clipboard.png
(不少潛在雲客戶都擔憂被雲廠商綁架,以及發生合規問題;固然,也有少數人擔憂安全、成本和控制權限的問題。 來源:Kleiner Perkins)性能

Linthicum 提醒相關人士,當企業對雲計算的熱情開始降低時,要在計算和存儲資源方面儘量保持靈活,這是與競爭對手保持同步的惟一方法。測試

將混合雲管理費用最小化,將節約成本最大化
讓企業對使用雲計算有信心,是在數個早期小項目上取得成功,積累成就感。這是一種嘗試,能夠快速試錯。從小處思考,幫助收集、組織和分析指標,這樣能夠快速簡便地應用於之後的項目。優化

clipboard.png
(採用混合/多雲的前三個驅動因素是:靈活選擇任務負載運行位置,擴容 IT 資源,現有 IT 投資回報最大化。來源:451Research)雲計算

企業之因此開始規劃雲戰略,潛在因素是管理費用超支。451 Research 諮詢公司的雲價格指數發現,採用混合/多雲方法,不依賴單一雲服務能夠爲公司節省74%的直接支出。想要控制企業成本,可着力於優化監控系統和雲支出。

成本控制體系,包括基礎成本控制(好比關閉閒置服務器和其餘未使用設備),以及記錄不一樣雲帳戶使用狀況。爲了將成本控制體系流程自動化,可使用標記分類的方法。對多雲基礎架構中消耗的全部資源進行標記,將全部資源支出與成本掛鉤。標記能夠經過如 JSON 或 YAML 等第三方工具或經過開放語言完成。

企業上雲過程當中,深思熟慮、關注成本帶來的好處
使用標記,可將預算警報設置爲 DevOps 的一部分。這就須要對收到的全部賬單集中進行監控。

人們迷信雲計算是解決全部問題的答案。大肆宣傳雲服務,致使許多商業人士認爲他們的全部應用程序和數據都須要遷移到雲端,越快越好。CIO 和 IT 從業者們則漸漸發現,他們的職責也包括叫醒這些「雲夢想者」…

clipboard.png
(到2021年,公共雲和專有云佔全球 IT 基礎設施總支出的比例將一直呈上升趨勢,傳統內部數據中心將持續成爲最大的單一類別。來源:IDC)

市場研究公司 IDC 預測,2017年全球 IT 基礎設施支出的58.7%用於內部系統,比2016年下降了4.6%,雲計算的 IT 支出增加趨勢明顯:根據 IDC 的數據,從2017年到2021年,雲基礎設施支出的年複合增加率將達到11%,也就是457億美圓。

經濟時報刊登過 Deepak Misra 和 Rajeev Mittal 的文章列舉了保留內部應用程序的常見緣由:合規/監管問題,低延時,以及特定的舊應用程序沒法在雲環境中運行的問題。Misra 和 Rajeev Mittal 提出了五個典型的用例來合理規劃上雲:

☞ ❶ 引入雲,從內部開始:
將應用程序逐個遷移到雲上,將數據中心轉變爲與公共雲和專有云兼容的架構,故無需維護傳統的內部基礎架構。從而起到提升效率、改善性能、加強安全性的做用,同時經過替換過期的多供應商服務器、存儲和備份,下降運營成本。

☞ ❷ 經過採用設備,快速節省費用:
對特定操做的機器設備做預配置,使其易於部署和運行,且所需操做技能要求不高。

☞ ❸ 將專有云擴展成混合雲設置:
許多公司採起先將少許非關鍵任務負載遷移到專有云,測試相關的工具和技術。這種方法的缺點是,沒法體現雲計算在速度、成本和靈活性等方面的優點。

☞ ❹ 關注最重要的應用程序:
一個最使人驚訝的發現是:企業最重要的系統一般最有可能運行在過期的基礎架構上,而這偏偏是最有可能在升級中受益的系統。對於這些應用程序,在單一平臺上使用統一管理系統遷移到高端服務器(不管是公共雲仍是專有云)將爲 IT 費用帶來最大的收益。

☞ ❺ 用快速、高效的雲產品替換掉過期的存儲系統:
對於 IT 部門的人來講,他們急於處理海量數據,因而不斷增長傳統存儲設備。但結果倒是在過期的技術和無效的數據管理上浪費時間和精力。雲存儲可在整合現有數據資源的同時,提升安全和性能。

在雲端「競賽」中脫穎而出的 IT 部門,是那些確保應用和數據持續平穩安全運行的同時,在將來有一個大的飛躍。將來最有可能成功的 IT 專業人員是那些像商業顧問同樣思考的人,而非喜歡數據管理人員的人。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