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札記(一) - 年輕人創業原本就很"蠢"

若是你還不認識我,我就先自我介紹。我叫陰明,北京人,大人們常常叫咱們 90後,海外讀了些書,而後回國創業了,作着這個技術的社區 - 掘金。前兩年,咱們這類人挺吃香的,海歸、90後、創業,都是些流行詞彙,但是去年寒冬一來,我身邊的幾個年輕的創業朋友就都被架在了斷頭臺上。今天一個公司大裁人、明天一個破產、後天一個團隊分崩離析,其實創業中真正的問題不是這些,可是你們喜歡看這些,因而就在你們面前出現了這些。php

本身作事兒前先後後也有1年半了,別人再問我『創業咋樣?』或者是『什麼是創業?』這類的問題。我老是壓抑不住心裏的苦笑,這個事情真的講不清楚,和沒創過業的大人講不清楚,更別說和還未經風雨的同齡人了。你要問我難不難,我卻是誠懇的和您說,!爲何難?由於年輕人真的很蠢啊。數據庫

你很年輕,因此你很蠢

沒錯,年輕的你不管如何都是蠢的,無論你多麼的有自信於本身過往的學習成就、年少得志、天之驕子。只要你的年齡尚且在一個小的區間,就絕對沒法逾越在這個殘酷世界下本身是一個弱小的存在的現實。編程

一蠢 - 不蠢靠經驗,經驗靠時間

當一個年輕人決定在一個行業『大幹一番』的時候,都是由於本身某一個專項的能力很是突出,讓本身有了發揮所長的自信和勇氣。可是,創造事業,尤爲在中國,一我的須要的是綜合能力無短板的狀況下在某一個專業下很強。api

我想到這個地方第一個想到的不是一個年輕人,而是一個年輕的創業者:羅永浩。他性格突出,語言技巧極強,思辨能力超羣,同時還擁有數量很可觀的信仰追隨者。講實話,在這樣一個影響力變現的時代,他是一個絕佳的創業者,惋惜他所從事並但願大刀闊斧改革的行業 - 手機行業,卻對他絕不客氣。製造一款被市場承認的手機及其背後產業生態的公司,須要老羅:微信

  1. 排出主次:公司利益 > 是非對錯的論辯 > 我的的爽
  2. 成爲一個企業家:知足市場需求,創造業績,服務公司利益
  3. 成爲一個管理者:羣聚優秀的人才,讓你們高效的工做,創造一個有價值的企業
  4. 接受現實並尋求改變:接受這個傻逼的世界,遵從專家的建議,讓本身變成一個聰明的管理者
  5. 糾正本身:情懷就是一個贏了的人能夠說的話!你贏不了,情懷就 tmd 扯淡,活不下去,經驗就沒法積累!一我的的聰明就是另一種蠢得表現

一我的得到的有效經驗 / 年齡數據結構

圖中我把人羣分爲了三個主要類別:工具

  1. 在結束了學習生活的後直接開始創業並堅持的
  2. 先進入了正常的工做,以後開始創業的
  3. 加入並長期從事本職工做的

這裏我就首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有效的經驗,簡單講就是你得到了對你有益的能夠不斷解決你問題的行動方法。所以,我首先排除了一些常見可是影響有效經驗得到的狀況。例如,創業方向、方法徹底錯誤,公司死亡;工做不思進取,糊弄了事;工做單位沒法提高我的經驗等。另外,這三種成長方式並沒有優劣之分,在爲之付諸努力的前提下,均可以讓人擁有富足、快樂的一輩子。學習

此外,這裏的有效經驗並不是只有工做業務能力,還包括與人合做、行業影響、思考辯證、分析形勢等等複雜的能力。在標準的正常工做中,最多見的狀況就是隨着從事職業的時間變長,有效經驗的得到大幅度減緩。俗話講,就是我在某行業混清楚了。搜索引擎

一我的的蠢 / 有效經驗3d

一樣,一我的的愚蠢與得到的有效經驗的關係與直接與這我的是否『聰明』相關,一個聰明的人總能快速的將有效經驗使用在實際工做中並減小本身犯蠢的概率。就像是,這我的愛思考、這我的會觸類旁通、這我的不犯第二次錯誤、這我的遇到問題儘快解決。這樣的表現讓他在擁有相同經驗的狀況下,比其餘人更快地變聰明起來,從而讓本身在工做裏得心應手。

那麼問題來了,面對三種得到經驗的方式以及不一樣的運用經驗的能力,人的一輩子就此發生變化。

  • 很早開始創業的人,會最先感覺到經驗不足帶來的蠢,且若是他所創造的生意不斷前進,則面對的須要經驗去解決的問題就愈來愈多。在這樣的一個互相做用的馬太效應下,越早創業且一直前進的人就會瘋狂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得到經驗、減小愚蠢、再去面對更多的問題。
  • 相反,不少年輕的創業者並不具有面對問題並經過經從來減小蠢得能力,說白了就是不面對問題、不解決問題、不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他們的公司很快就會死掉。

而對於一個正在好好工做的人,他在一個機構裏負責一個專項的功能,也一樣面對選擇:

  • 他足夠聰明,業務執行學習得很快,比其餘人都更早的解決了當下工做中的問題。漸漸地,他在當下的職位中作的愈來愈輕鬆。一個有價值的公司應該發掘這樣的人,並提供給他面對個複雜問題提升有效經驗的方法,如解決更可貴業務問題、或是提高到管理崗位等等
  • 也有的人,一樣聰明,卻願意去選擇繼續本身的本職工做,將更多的經驗獲取放到生活、家庭、愛好等等方面。這絕非錯的事情,每每他們活得更聰明。

二蠢 - 商業本質自己就是簡單、冷酷的

創業一年半了,我聽過不少人講商業模式、商業本質,直到聽了一次拉卡拉創始人孫陶然說的話。什麼是剛需?

人們爲它花錢就是剛需!

記得聽孫陶然分享的時間段,恰逢拉卡拉危機四伏,於是他在整個分享過程都透露出強烈的抵觸參與的感受。他面對年輕創業者一波一波的『蠢』問題,一方面難以抑制的流露出小屁孩懶着和你說的情緒,又出於尊重只好解釋你的模式不賺錢,還要教育市場,太 tm 扯了!

這句話我深深的寫在了個人內心。創造一個企業須要業績收入,這是根本,可是已經走了一段時間的我堅信:

  • 去解決你們須要的東西吧!
  • 去解決你們須要的東西吧!
  • 去解決你們須要的東西吧!

O2O死了一片,在線教育死了一片,B2B撮合交易死了一片。爲何?由於人們不須要啊!由於人們不須要一個融資上億,估值十億,幾百號人的公司來解決這個問題呀!

我常本身思考,整個互聯網作了什麼?不過是讓信息流通效率更快了,那背後的價值是什麼?

  • 數據的結構化 - 創業動機
  • 數據知足用戶需求 - 產品、服務
  • 數據組合利用 - 商業化

那些價值高的公司,到底作了什麼?他們選擇了最重要的數據去商業化

  • Google、百度:網頁內容的結構化;搜索引擎利用;需求挖掘及排序帶來的廣告收入;
  • 騰訊、Facebook:人數據的結構化;即時通信、社交信息流;高粘性產品及精準用戶畫像帶來的廣告收入;
  • Alibaba、Amazon:商品數據的結構化;購買商品;商品購買帶來的銷售額;

還有千千萬萬的互聯網公司基於這樣的邏輯,尋求某一數據結構化的方式,而後服務於具體需求,並在聚合了相關數據及用戶的狀況下在組合利用中得到收入。如:餐廳、電影院、美容美髮的商戶地理位置數據;音樂、電影、圖書的文娛數據;車輛、居所、飛機等生活數據。

那麼全部的創業公司到底在作什麼?

  1. 決定去統治哪種數據,結構化的方式是否夠好
  2. 以怎樣的功能來得到數據,從而以最高的效率來彙集數據
  3. 如何將數據重組利用來得到收入

一個互聯網公司經過一種產品業務高效獲取、甚至壟斷一種數據,從中獲利

若是公司模式能夠一樣獲取另外一種數據,則商業價值更大

而一個現實世界的『巨頭』每每擁有

  1. 在羣聚某一個巨大量級的根本數據,甚至是全部數據自己
  2. 他的產品自己就是產生、彙集此類數據最快的方法,在數據層得到了壟斷
  3. 探索到了利用數據得到收入的商業模式 💰💰💰

若是這個公司,還能從某一數據橫切到其餘數據集得到壟斷,那就更厲害了!是的,互聯網的世界就這麼簡單、冷酷無情!

這其中,有幾個商業模式是特別的:

  1. 服務於互聯網的技術工具:計算、帶寬、存儲 ... 等等(和傳統商品同樣)
  2. 遊戲:虛擬數據、基於虛擬體驗的各類需求知足、虛擬貨幣、商品內購的收入
  3. 內容:從博客、微博、獨立博主、微信公衆號 ... 人們對於內容的需求是不滅的,所以很難有一種數據模式能夠徹底結構化內容數據,並知足集體的需求。

這裏我暫時很少作分析。

那麼不少創業者、創業公司、投資人,到底錯在了哪裏?

  1. 錯在了選擇的數據集不夠大,用高額的公司運做成本養一個小型數據,收入趕不上開支
  2. 錯在了產品的功能獲取數據效率低,不能以現有數據得到更高數據
  3. 錯在了數據還沒有到達能夠壟斷變現的時候商業化
  4. 錯在了數據已經有了商業化價值不商業化
  5. 錯在了數據壟斷後自己的價值之於一個行業不足以商業化

互聯網行業的壟斷,就是對於數據的壟斷

舉個🌰:畢老師 · GradChef

這是我第一個項目,當時的團隊成員都不認爲這是一個創業公司,由於你們是以兼職項目的角度來作的。後來得以出售,我多少會以爲是狗屎運。如今看來,就是一個想要經過互聯網產品、數據來得到商業價值的產品,相比過去,看得透徹不少。

那麼我就以我本身曾經作過的產品來說講它錯在了那些地方!

目標市場:中國大學生申請留學

產品:一個相似於 thegradcafe.com 同樣的留學申請數據庫,經過這個工具不斷聚合數據和用戶

這是咱們當時想到的遠度,如今看了有點搞笑了。那按照咱們以前的方式來從新梳理一下,這個互聯網產品:

  1. 數據的結構化:中國大學生申請過來學校的申請數據
  2. 數據知足用戶的需求:用戶想要看到其餘人的申請數據,藉以參考、討論、分析
  3. 數據組合利用商業化(當時都沒有想):我猜咱們的當時 YY 的結果應該是聚合了一大堆數據和用戶,各個留學機構都來這裏打廣告,咱們本身也能夠用這些數據提供更好地留學申請的建議等等。

那我總結一下咱們犯的錯誤:

  1. 最重要的,也是我如今想當時沒有堅持最幸運的:數據至於這個行業真的有那麼重要麼?能夠改變嗎?整個留學行業的現金流都在第三方中介及英語培訓手裏。錢在哪裏說明這個行業最主要的需求在哪裏,且這些中介及英語培訓的壁壘是:1)國外簽約大學,2)英語培訓品牌及教學資源,3)各類資質及學生渠道。數據他們一週都在乎,但其實從未有影響主營業務的能力。
  2. 那爲何數據不那麼重要呢?由於數據不夠多,整個行業每一年的留學生申請在 40 - 50 萬之間,且並非一個爆發增加的行業。其中很大一部分不是 DIY 申請,且付費申請的需求最大,所以數據量級、質量都不重要。
  3. 經過 Offer 牆獲取數據的效率並不高。一來這以前並無一個好的在線結構數據庫,而用戶也都分散在各個留學論壇、英語論壇、大學論壇中。不管是 PGC 數據仍是慢慢經過產品來吸引用戶貢獻數據的速度都很慢。Offer 牆自己不是剛需,人們對於這方面的數據更可能是出於好奇心,真正的需求仍是申請自己。
  4. 大多數數據是分散的,留學機構的數據也是分散的,所以很難得到壟斷並編程渠道的可能。
  5. 哪怕是擁有了絕對數量的數據,最終的商業模式很大程度上仍是給中介、培訓倒流廣告分紅,若是有用戶社區可增長部分用戶活躍度及粘性。但其實這也並不會改變這個行業太多。

三蠢 - 創業就是要好好作事兒、掙錢,別裝逼

這個問題,我不只僅想說給外人,也想說給我本身。咱們都知道創業很辛苦,很難,難到我以爲有人說本身創業過得挺舒服我都以爲好笑。由於,必定有什麼東西作的不對讓你以爲舒服。

我相信全部人都已經聽膩了創業者的故事。什麼在車庫、在地下室、在咖啡廳、在別人家努力;什麼幾天不睡覺、幾個月不回家;什麼見了個投資人,15分鐘就敲定投資;什麼跑路演,上電視,作營銷得到千萬融資。這些對於創業自己,都真的、絕對的、超級的不重要!

重要的什麼?作的事情有用,能掙到錢。那爲了這個有用的東西,你是否是得有錢?得有人?得讓別人用上?而後還得賺錢?所以,那些故事不過是達到你目標的方式,徒有其表的故事真的都不重要。最後你作的事情對了,掙到錢了,你們會跟着你好好幹,你的投資人會繼續和你合做,你本身還有團隊把這些時間花在上面纔有價值!

因此,我不認爲創業有任何的章法可尋,更別說什麼創業真經了。這是一種生活,有不少人告訴你怎麼樣過好生活,但最終怎麼過都是你的選擇。

這本書是騰訊在 2015 年發佈的關於17位90後創業者的故事合集,本身也位列其中有些慚愧,由於裏面不少人都比我優秀不少,如:郭列、齊俊元等等。可是如今我讀裏面的文章總以爲很尷尬,特別的尷尬。這是一羣怎樣的人,還未對這個商業世界表現出一絲的敬意,恣意認爲本身的聰明能夠凌駕於一個不變的買賣規律。

我以前本身偷偷寫了一篇文章叫作《去年大家吹過的牛逼呢?今年大家都在哪?》,其實我沒有什麼吐槽的資本,只是在不斷地自省這個世界作成任何一件生意都是難的。你們追求的硅谷範、美女鼓勵師、彈性工做制、無線飲料小吃、90後融資千萬、30歲上市財務自由等等,這些不過是大家選擇的創業生活和大家吹過的牛逼成功後和外人聊天的談資。那個時候,大家不會再聊大家吃過的屎,不想再說起幹過的髒事情,不肯再反思這一路走來是多少個不易塑造了表面的風輕雲淡。

而展示給外人的是什麼?若是我能夠像是 papi醬 會吐吐槽就能掙到大錢;若是我像馬佳佳那樣搞搞營銷,整整大新聞就能成功?若是我像美國創業者同樣坐在軟沙發上喝着咖啡拿着白板談談商業模式和產品體驗用戶就會使用大家?我了個大艹,沒戲!

我不喜歡聽什麼資本寒冬、融資不易的事情,資本沒有冷,不過是再也不蠢,再也不往一個值10億的行業上投資幾十個1000萬,更不往一個值100萬的人身上投1000萬,就是這麼簡單。移動互聯網的基本數據生意、配套設施、文娛內容早就有人壟斷了,哪還有多少獨角獸的地方?

這就是創業的生活,年輕人牛哄哄的進來,待得越久,幹得越猛,就越以爲本身蠢,越以爲難。只有當你承認了它的難,活下來,帶着你的兄弟們掙到錢,纔有資本出來吹牛逼!


下一篇文章,我會寫寫什麼是一個產品。固然,必定不是什麼用戶體驗、情懷巴拉巴拉的東西。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