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傳說伏羲氏時官都以龍為名,稱青龍、赤龍、白龍、黑龍、黃龍。後來的神農氏以火名其官,黃帝以雲名其官。這些情況說明,一直到黃帝時,其政權組織都極為簡陋,實際上是部落頭領議事會。傳說,帝顓頊時設五行之官,以及負責祭天的南正之官和負責治民的北正之官,這纔有了政權組織的雛形。帝堯時,傳說已有×××六卿百執事的中朝官制,分管各方諸侯的四嶽,以及州、師、都、邑、裏、朋、鄰的各級地方組織劃分和州牧、侯伯的地方長官。帝舜時,有司空、司徒、士、共工、虞、秩宗、典樂、納言等中朝職官。顯然,堯、舜時職官體制的傳說,有許多後人附加的內容。但從另外一角度來說,堯、舜當時已經有相對成形的職官體制。
經濟文化:
從考古的發現,中國農業的產生大約在距今一萬年以上,是世界上最先進入農業文明的國家之一。從炎帝神農氏的傳說代表,在距今四千五六百年前,中原地區的農業已經脫離原始生荒耕做時期,進入鋤耕階段。周朝的始祖後稷,在堯舜時任濃官,是最先種稷的人。
伏羲氏在書契的傳說,代表在五千年前,圖像已經由逼真向線條化演變,並有表意文字。黃帝時的蒼頡對文字予以改進,出現了假借字。
社會生活:
天文學:
是中華文明史上發達極早的知識部門之一。主要的緣由是農業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在社會生產中佔據了主導地位,而農業的生產對季節有很強的依賴性,因此,僅從為了確定季節這一點來看,人們就已經絕對地須要天文學。重要的發展有:
一,物候的觀察和初始的年歲季節概念。也就是通過觀察動植物的生活,活動現象來斷定季節的變化。
二:天象物候曆。也就是通過天上的星象的變化來斷定季節的變化。
三:記日法的發明。物候曆是一種粗疏不定的曆法。天象物候曆雖然有所進步,但仍然有相當的不固定性。記日法的發明什麼時代已無從知曉。《史記.五帝本記》說:「黃帝 ...... 迎日推策」。「策」是一種小竹木片。迎來一次的日出,就移動一根竹木片。記日法的發明中,以天干記日法影響最為深遠。所謂天干記日法,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逐日依次用一個字來標記一天。這個方法後來和地支結合成為干支記日法,它一直延續使用到現代,成為中華文化中一個極有特點的部分。
四:朔望月的觀測和陰陽合曆。除了太陽以外,月亮是最引發上古前人矚目的天體。有了記日法之後,月亮的圓缺週期(天文學上稱為朔望月)兩個朔望月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所以古人很容易就獲得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
五:方向確定中的天文知識。也就是依靠對太陽的觀側。起先人們把日出時的方向稱為「東」,日落時稱為「西」。
醫學:
藥物的運用,人類經過無數次的嚐試,逐漸認識到某些植物的藥用功能,傳說
伏羲、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針灸的發明,《帝王世紀》中有伏羲「製九針」以治病的傳說,說明我國古代的針灸發展是很早的。
文字:
在世界各古老國家的文明史上,文字的發明被看作是文明產生的最重要標誌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兩河流域的(木契)形文字。可是,標音字母的發明是西方文字的特點,中國的漢字最初是以象形文字為主要特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