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作 CTO 的技術人不是好技術人html
剛拿到這個話題的時候,提筆不知道要寫什麼。大約三個月以前,有記者對我作過一個專訪,以後在官網首頁發佈了一篇文章《從知名外企到創業公司作 CTO,是種怎樣的體驗?》,文章發佈後三天多有五萬多訪問量。從那個時候開始,各個渠道許多小夥伴問個人問題,都是有關職業人的規劃問題。前端
把這些人分一下類,第一類是 26 歲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 A,第二類是 32 歲的傳統大公司工程師 B,第三類是 45 歲的大公司工程師 C。面試
A 會問,我該去創業公司仍是大公司?我該如何選擇個人技術領域?我該如何作個人職業規劃?他主要想的是未來怎麼去發展,怎麼去選擇,怎麼去規劃。後端
B 的問題包括:我如今是傳統行業,這個行業作的事情沒有太多挑戰,我如今該怎麼辦,我該不應轉型?老闆常常拉我去見客戶,作技術的怎麼去見客戶,有價值嗎?我拜訪過幾個創業公司,他們說你底子不錯,能降薪過去嗎?架構
C 的問題好比,我所在的行業裁人潮一波接一波,我是否是該動動?我動該出這個行業仍是轉崗?運維
回答這些問題以前,先自我剖析一下本身過去的轉型之路。這是我如今典型的工做日安排,分爲早上下午和晚上。早上通常是前三名到公司的,9 點開始先看郵件、開會、面試。下午與某個同事單獨溝通,和前端團隊討論客戶案例,作產品 PRD 評審,有時候接受一些網站的採訪,也可能被 CEO 和 HR 拉去談話。晚上 5 點開始作一些技術事情,好比看技術文章,有時候還要和客戶吃飯,若有意向但在猶豫的候選人,會安排晚餐,在飯桌上談談。8 點之後我會看點技術,寫點文章,有時候開電話會議。學習
日程表排得比較滿,因此公司同事評論我走路像一陣風同樣。其次,我會碰到不少人,有團隊、媒體、候選人,甚至有一些銷售團隊。最後,基本上會圍繞技術、產品來安排個人工做。大數據
從個人平常工做中總結一下作 CTO 須要哪些技能。作了半年時間的 CTO,時間不長,會以本身的能力和狀態總結一下作 CTO 所需技能。分爲兩塊,硬技能和軟技能。硬技能是技術、產品、項目和行業視野。軟技能首先有寫做和交流能力,包括各類 PPT、一些稿子,甚至有時候見投資人。其次是項目規劃、管理和執行能力。第三點是團隊組建和管理能力。第四點是動手能力和快速學習能力。第五點是時間管理能力,越忙時間管理越重要。最後一點是圈子和影響力。網站
回頭看一下,我是如何獲得這些能力的。十三年依賴,作過三種類型的工做,同時本身還有業餘愛好。第一是作開發,從畢業開始作了七八年開發,給個人技術能力打下一個深度。第二是作雲架構師,須要見客戶,對客戶、產品、行業有了不少認識。基本上這兩塊爲我硬技能的深度和廣度作了拓寬和加深。第三是作研發經理,我在 IBM 作了不到四年的研發經理,這個階段學到了比較多的軟技能,如團隊協做和管理、項目規劃、協做和表達、時間管理、視野等等。最後是個人愛好寫博客出書,到如今寫了不到三年博客,對個人幫助很是大,培養了一種學習和總結能力。同事常說我作 PPT 很快,給我一些素材,我能夠很快作出一個 PPT 來。ui
剖析一下本身,爲何當初要作這些轉型?剛畢業作開發,什麼也不懂,別的都無論,這是很是天然的選擇。可是作開發幾年以後,爲何轉型作研發經理?由於當時認爲光作技術不懂管理是不行的。當時作了調研,甚至跑到別的公司面試,看看別人想要什麼人才。外面確實須要技術和管理複合型的人才,也堅決了個人想法。
爲何作了三年經理之後選擇去作雲架構師?當時有兩個緣由,第一個緣由是認爲光懂技術,在實驗室作管理是不夠的,還要懂行業和客戶。當時也作了調研,與行業內比較有影響的人探討這個事情是否是對的,他們看法是什麼?確實外面須要的是全面複合型人才。選擇寫做和出書更可能是自我驅動,作開源有不少文章寫得很好,後來一寫,就寫上癮了,包括出書也是同樣。
爲何當初能作出這些轉型?從開發到研發經理總結一下基本上有幾點:
第一點,本身想轉。
第二點,當時本身研發作得不錯,並且作過一段時間的項目管理,領導也比較承認,正好老闆手上有一個管理職位,就是我所在的團隊,我在團隊也時間好久,作過 PM 和 team lead,很天然我就接受了這個工做,因此從開發轉到研發經理。從研發經理轉到架構師,這是公司內部跨部門的變化。也有幾點緣由:第一點想轉。第二點是想積累一些人脈,認識對方的老闆。
第三,當時寫書寫博客,在業界也積累一點點所謂的名氣。
第四,與不少團隊合做,他們對我比較熟悉和承認,因此轉型比較順利。
最後有關博客和出書,主要是看了很多文章,很佩服本身想寫,認爲在開源時代必需要有所謂的名片,其實文章就是在線名片,對咱們的我的發展,包括圈子影響力頗有幫助,因此作了這樣的選擇。
當時爲何會作這些事情?第一點內在驅動力。第二點是目標和步驟,我知道目標在哪裏,知道該怎麼去作。第三點是我有基礎和資源。第四點是有行動,沒有太多猶豫,認爲這個事情合適作我就去作。
後來根據本身的狀況,和一些團隊討論,制定了技術人員的能力發展曲線。橫軸表示年齡(工做年限),豎軸表示技能,技能分爲硬技能和軟技能。基本上 35 歲的時候軟技能和硬技能有一個交叉點,35 歲以前硬技能更多,35 歲以後軟技能必須增長,才能保證你的能力不斷增高的趨勢。公式就是:綜合能力 = 硬技能 * 軟技能。
再來回答一開始提到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技術人該如何作職業規劃?坦白來講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可是這個問題很是常見,特別是工做幾年之後常常被人問到這個問題。我給他們幾個建議,一共四點:
第一點是要往前想。你最好想清楚五年之後想幹什麼?
想清楚以後第二點就是要倒着推,從五年之後的目標往前推,要達到這個目標須要作什麼事情?步驟是什麼?
第三點是別人作不了主。別人最多給一些建議和方法。
最後一點,作技術人不要太拘泥於技術,而要認識到有業務價值的技術纔是好技術。技術是爲業務服務的,咱們不能認爲技術最新最牛就是好技術。
關於問題二,一些選擇性的問題。我該如何選擇技術領域?我沒有答案,只是從我的發展來看給一些建議。要有目的性和計劃性,往前看,日後推。在當前互聯網時代、雲計算時代、AI 時代,咱們要往這些方向轉型,想轉就轉,要果斷有信心。可是咱們不能作牆頭草,今天前端,明天后端,今天大數據,後天雲計算,這樣是不行的。一旦發現領域已經在走下坡路了,這個領域路越走越窄的時候,咱們要堅決地走出去,不能作鴕鳥,把頭埋在沙子裏。
這也是比較典型的問題,我該從技術轉管理嗎?我有五點建議:
第一點建議,從技術轉管理,這是有市場需求的。咱們公司招人的時候,也須要在技術和管理都很出衆的人才,但咱們發如今兩個方面都很出衆的人才比較缺少。
第二點,從技術轉管理,其實有我的的收穫收益,好比能夠鍛鍊軟技能包括項目管理、全職觀、溝通協調等等,即便之後你不作管理,也對你有所幫助。
第三點,在實現方式上,技術和管理不是對立的,是能夠並行的,至少在初級管理階段作管理不要丟下技術。
第四點,有人問我,是轉純管理仍是技術管理,我的建議最開始轉技術管理。
第五點,若是擔憂轉過去不合適,會不會浪費時間。其實咱們要保持理性,設定一個時間長度,在這個時間長度內發現本身不適合管理,果斷放棄。通常來講三年時間能看出來是否是適合作管理,由於不是全部人都適合作管理,管理和性格特色頗有關係,若是發現轉過去之後不合適,果斷轉型。
我是作技術的,老闆去讓我見客戶,我該去嗎?我之前在外企的時候發現不少人見客戶,特別是技術人員見客戶實際上是心理打鼓的。第一次見客戶,不知道手該往哪放,PPT 該怎麼講。作技術人要看見客戶目的,而不是爲了見面講 PPT,是爲了更有價值的東西。
見客戶是最須要說話能力的場景之一,見不一樣客戶該說什麼話,該提什麼問題,這是咱們須要學習的技能。第二產品能力,作技術的人常常說,不知道客戶需求在哪裏。其實見客戶是最直接獲取客戶需求的方式。第三洞察能力,見客戶見多了,你會知道這個行業大概是什麼樣子的,你能夠擁有更多洞察能力。最後一點是反映能力,見客戶有時候套路不少,不可能徹底計劃到,因此須要隨機應變、即時學習、拓寬思路。我建議技術人員勇敢地去見客戶。
我作了這麼多年的技術,能不能轉售前?爲何不能?如今是雲計算、大數據時代,更須要技術型售前,而不是關係型售前,這塊是頗有市場的。做爲技術型售前能和研發更好地進行溝通,鍛鍊軟實力和行業視野。若是公司內部有這樣的崗位,並且老闆支持你,願意接受你,這是一個比較好的轉型途徑。若是將來想作 CEO,作售前的經歷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問題三:我該離開大公司嗎?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把職業發展大概分爲三個階段。橫軸是工做年限,豎軸是特色。通常工做三年以內稱之爲入門期,入門期主要目的和任務是肯定你的發展方向,根據方向獲取技能,同時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學習正規的專業技能。成長期基本上從三年到8、九年,成長期特色是什麼?須要快速成長。我的成長速度每每和企業發展速度相關。第三個是高峯期和平臺期,快速成長後分爲兩個方向。高峯期即快速成長以後得到了成就感和高收入。平臺期是到那個時候體力精力跟不上,進入心理溫馨區。
大公司的價值和侷限分爲三塊。首先它對於處於職業入門期的年輕人頗有價值,包括系統的培訓體系、完備的研發流程、空間、時間等。其次對於處於職業平臺期的中年人也有價值,好比說內部機會多、選擇面大,不限制內部換崗、工做生活平衡等。同時大公司也有侷限,好比大企業病,螺絲釘等等,對於處於職業快速發展期的青年人會有所束縛。
這時候我建議他們根據他本身所處的職業發展的階段,以及所處的公司特色作一個判斷,在合適的時候應該跳出心理溫馨區。通常來講, 30 多歲的時候是職業發展黃金時期,若是這時候你發現公司平臺已經不能給你足夠的速度和空間,這時候我建議能夠考慮出去闖一闖。
問題四:要跳槽該不應去創業公司?
我把這個問題分爲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何時該考慮這個問題。我的認爲入門期不太合適考慮這個問題,由於這個時候還不能看清前面的路,你不具有足夠的技能和能力去考察創業公司。同時這個時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正規的職業習慣和專業技能,所以這時候建議加入大公司。
在成長期,若是公司不能給你足夠的成長空間,這時候要思考該去什麼樣的公司。你有了相對豐富的經驗,判斷力會更好,這樣的選擇對本身和公司都是負責任的。經過分析創始人、崗位戰鬥力、行業格局等,這時候你有能力思考這些問題,因此你比較適合考慮這些問題。
在高峯期,思考的不是要去哪些公司,而是本身要不要創業,仍是帶別人創業。因此在每一個不一樣階段,咱們也要有本身的思考。
不少人會問我,本身想去創業公司有什麼建議嗎?坦白來講,我沒有明確直接的答案。個人建議分爲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創業公司的 CEO 很是關鍵,要跟對老闆。創業公司 CEO 人的本質要善良、真誠、有格局、有胸懷,這決定了公司的高度。同時他要有能力、有眼光、會講故事,這決定了公司的方向。他要能找到人打造隊伍,要能得到錢,要有資源。
有老闆還不夠,咱們還要上對船,船往哪開,它所處的水面是暗流涌動仍是如何。簡單總結一下,咱們要選擇天時地利人和的創業公司。天時就是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前不久見了許多 VC,給個人反饋就是 VC 投資的是將來而不是如今。即便如今這個技術發展多麼牛,他們也不會投,他們投的是五年以後會爆發的技術。若是一個公司有很是好的風投,一般咱們認爲這個公司的技術和方向不會有太大問題。同時要有地利,一個創業公司有大資本、大公司支持,有很豐富的客戶來源,這時候它就具備地利。人和,就是說團隊、技術靠譜。綜合考慮這三個方面,考慮是否加入該公司。
有些人會問,該有什麼樣子的創業心態,是僅僅試一試,看一看,仍是必定要待多少年?總結幾點:第一點心動不如行動,與其糾結還不如干一場,老是糾結沒有價值。第二點晚動不如早動,若是年齡大了再投身創業,這時候你會受不少影響的制約,因此有機會晚動不如早動。第三點有家庭支持,你會變得很從容。第四點是過程與結果並重,你們都知道創業公司成活率不會超過 10%,因此若是隻看結果的話,你會比較悲觀。若是把過程和結果並重,就能有更好的心態去看行業和公司。最後一點創業有風險,選擇須謹慎。
第一點是要設定目標。我本身作什麼事情都要設立目標。常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對於技術人來講,不想作 CTO 的技術人不是好技術人。簡單來講 CTO 三個字母,C:代表是公司決策層,有必定的決策能力和全局視野和格局。T:是技術層,基礎是技術,必須在某個領域有一席之地。O:須要有必定的項目管理能力,須要從公司角度思考該如何建設發展團隊,該如何更好地爲業務和產品服務。設定目標後,須要有步驟的實施,要獲取各類軟、硬技能,要攢人脈,開會、演講、出書、寫博客、技術羣、吃飯、咖啡都是攢人脈很是好的地方。最後一點是等時機,一旦看中機會,毫不放過。
作好當下,以以前提到的三種工程師爲例解釋如何作好當下。對於畢業生來講,若是拿到了大公司的招聘,仍是進入大公司。選好技術領域,進入合適的大公司,向身邊的牛人學習,人脈創建,硬、軟技能兩手都要抓。對於青年工程師來講,勇敢地邁出轉型之路,選擇新目標,下降指望,轉型爲要,轉型以後天地寬。對於中年工程師來講,能不跳槽就不跳槽,不跳槽不等於不動,跳出溫馨區,設定新目標,將技術、經驗和人脈發揮出來。
劉世民(Sammy Liu),現就任於雲極星創(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做爲聯合創始人兼 CTO,全面負責雲極星創研發和運維中心工做。2004 年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得到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曾前後在華爲、IBM、EMC 等公司從事軟件開發、部門管理和架構師等工做。業餘喜歡讀書、翻譯和寫文章等,曾翻譯出版《Ceph Cookbook 中文版》。
參考文章:http://www.cnblogs.com/sammyliu/p/6943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