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門教育前端技術分享會第一期已於1.23號落幕,如下爲大咖講師們現場演講的整理稿,感謝你們的支持:前端
程波,前端技術架構師,來自掌門教育業務系統團隊webpack
如下爲程波同窗精彩演講的部份內容:web
我最開始工做的時候,加入的部門是UED團隊,整個團隊接近30號人,其中絕大部分同窗是作交互、頁面設計的,寫代碼的同窗只有10個左右;咱們這10我的裏,只有2個是寫JS代碼的,其它人都是寫HTML、CSS的;工做流程方面,我把設計稿轉化爲HTML、CSS代碼後,交給JS開發同窗,幫咱們添加彈框、banner輪播等等交互特效,打包成zip包發給PHP團隊,以後全部的業務數據集成、部署、監控等等都跟咱們沒有關係;redis
爲何之前的工做內容這麼侷限、狹窄?我簡單猜想一下,大概以下幾點:後端
如今,徹底不同,是前端業務場景百花齊放的時代,我以前有一次去商場吃飯,在自動扶梯旁看到有一個立式樓層指示牌,我就上去滑動屏幕,想看看4樓有什麼門店,劃了二、3秒,屏幕都沒動,我當時很是奇怪,以爲屏幕是否是壞了,後來才發現這個屏幕就是固定的,鬧了一個笑話;api
後來,我就思考,爲何我會以爲屏幕不動,就是屏幕壞了?答案其實很簡單,由於我以爲任何我能看到亮的屏幕,它就應該能被交互纔對;緩存
因此,如今是前端的美好時代,由於咱們的業務場景很是很是多!服務器
一我的作項目,跟100我的作項目,團隊對工程化的要求確定是不同的;作一個項目,跟同時作100個需求,團隊對自動化的要求確定也是不同的;之前咱們前端產出的產品只有百來我的、幾千人、幾萬人用,如今咱們前端項目上線,可能會面臨幾百億、上千億、上萬億的流量,這對咱們的監控、預警等等也提出來更高的要求;這樣的種種要求還有不少微信
也由於以上種種緣由,在這個時代,團隊、公司對於前端工程師的要求,也不只僅是會寫H5頁面、作交互就OK了;如今前端涉及的領域愈來愈廣,對開發人員的素質能力要求也愈來愈高,這是一個更多場景賦能,動力、壓力並存的時代markdown
這張圖越往上越靠近業務,越往下越靠近支撐,右側則是對整個生命週期的監控,我着重描述一下【環境管理】、【集羣管理】、【監控管理】:
環境管理:之前咱們團隊作過一個微信公衆號的需求,公衆號開發流程你們或多或少都有所瞭解,微信給咱們一個key、secret,咱們拿這兩個字段去換token,而後緩存下來,業務場景裏面,咱們帶上token去拿用戶的信息數據;當時咱們團隊只有一個測試微信號,可是有不少套測試環境,每一套測試環境都是互斥、隔離的,但在微信這種場景下,當A、B測試同窗同時作測試的時候,就會形成token反覆申請,服務請求互踢,最終致使資源耗盡,這種體驗就很是差,相似的場景還有不少,好比redis、DB等等,這就是環境管理的問題
集羣管理:201五、16年的時候,咱們作過一個整點秒殺的需求,天天中午12點、晚上19點作活動,時間只持續半個小時,當時阿里雲尚未提供快速擴容、快速釋放功能,說人話就是,12:00借100臺機器,12:30還,抱歉不支持;而咱們的後端由於種種緣由,也不太好作秒殺需求,後來我跟我老闆說,前端來實現這個功能,咱們開發完提交測試,測試也經過了,功能沒有任何問題,而後咱們的運維開發同窗過來跟我說,咱們秒殺場景大概20W左右的QPS,前端須要報備多少臺ECS?當時我就懵了,由於我當時對服務器負載一點概念都沒有,後來咱們緊急作了壓測,大概須要大十幾臺4C8G的ECS,這就一個集羣管理的問題
監控管理:去年11月份的時候,咱們的產品經理跟咱們提了一個購物車的需求,當時是PC、移動端兩版實現,工做量仍是很是大的,而後咱們開發小夥伴過來找我,問我能不能跟產品溝通一下,不作IE的支持,我跟小夥伴說沒有問題,後來我找咱們的運維同窗,問他能不能幫我拉一下生產的流量數據,數據拿到後,咱們看了一下,移動端大概95%的流量,PC端5%左右,並且PC端幾乎沒有來自IE的流量,我把數據整理了一下,發給產品,表態咱們不作IE的支持,這就很是有理有據
咱們團隊如今手上的項目,有一些已經有3-5年的歷史了,實際上是很是很差作技術改造的,爲何咱們要立專項作技改呢?我問了本身幾個問題
這幾個問題一出來,咱們就以爲確定是要立專項作技術改造了
一開始,咱們作的技術改造範圍很大,開發花了很長時間進去作優化,提測後,測試同窗也發不少的樣式bug回來,由於歷史業務細節太多了,全量作風險實在過高,最後咱們沒有辦法,把這一部分的代碼都回歸了;第二個項目技改的時候,咱們就給本身定下來MVP原則(最小价值實現),圍繞咱們前面的技術架構設計圖,設計標準目標,而後只作這構建、環境管理、api代理、依賴庫統一等等幾個目標的實現,其它問題,咱們適當放到業務需求裏面去作
咱們中間有一個項目作技術改造的時候,測試資源很是緊張,提測後,幾乎就是壓着先後兩個需求發佈計劃來作迴歸驗證的,後來這個項目成功上線,可是尷尬的是,此後這個項目就沒有大的需求過來,前段時間我去看了一下這個項目的發版記錄,技改後只有一個優化需求上線;這就是咱們在作技術改造前,項目背景、業務需求緊急度,開發頻次等等調研不夠細緻形成的
在作技改方案設計的時候,我其實還挺以爲咱們方案顆粒度作得真好,業務、開發、驗收方各司其職,結果就踩了一個大坑,咱們財務系統技改發佈的時候,測試已經跑通UAT環境,代碼也合到了master分支裏面,咱們急急忙忙把產品同窗拉到咱們的技改羣裏面,但願他作驗收,產品同窗表示:如今這個點上,他不作驗收;我過去跟咱們產品同窗溝通,但願說服他作驗收,聊下來,我發現咱們產品同窗是對的,由於12月份是咱們公司的銷售大月,而已由於是年末,這是一個超級大月,提早半個月上或者晚半個月上都沒問題,但這個點上確實風險比較大;後來這個項目的技改延期了20+天,中間又由於一部分業務需求的迭代,出現了部分代碼衝突,實際上,咱們算下來,形成了4人天左右資源浪費;技改一方面是爲了知足咱們前端技術團隊本身的需求,同時,業務需求、業務保障更是咱們最重要、最核心價值之一
10月中下旬,咱們剛開始作技改方案的時候,咱們一直在想,要不要上webpack五、甚至開玩笑上Vue3.0等等,此次技改怎麼樣纔可以體現咱們技術的高大上,另一方面,咱們又常常吐槽過去這些項目的技術設計作得很差
但後來,我仔細思考了一番,我發現這種認知偏見是不太準確的,這裏有一個倖存者誤差,咱們部門過去這幾年,作過的項目確定不止咱們如今技改的七、8個項目的,甚至咱們吐槽最多的老項目,其實也只佔咱們技更名額的3-4個,咱們如今團隊有50+項目,歷史項目只會更多,其它項目哪裏去了呢?由於沒有需求迭代了,或者業務被下掉了,全部不少業務代碼是跟着公司階段性目標,定製化實現的,好像問題也不大
我另一個非技術性的思考是,技術改造是一個將會反覆持續的過程,隨着業務迭代、技術演化、時間不斷前進,再過3年、5年,特別是前端領域,技術改造又會是一個輪迴;因此咱們此次的技改實現,關注底層支撐,好比環境變量規範、api請求規範、構建規範、依賴庫規範、流量灰度,日誌監控等等
咱們常常形容技術改造,是在火箭行進過程當中換零件,換零件確實是一件藝高人膽大的活,但它的前提條件是火箭至少還能飛、還能被改造,這裏其實就要求火箭自己的質量自己要過硬才行,因此這一次技術改造,咱們很是關注支撐這一層,也就是這個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