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打破了媒體時間綁定和空間綁定能力之間的平衡,你能夠從任何地方讀取數據,它能夠像紙張或者石頭同樣長久。
**原文標題:《觀點 | 無形的方尖碑:用媒介思想解釋區塊鏈,Part-1》(The Invisible Obelisk: McLuhan on the Blockchain (Part 1))
撰文:David Morris
翻譯:Mako,imToken 商業運營經理**安全
本系列文章抽取自個人一本即將出版、但還沒有命名的關於比特幣和區塊鏈的書。其中不只有像本文這樣的特立獨行的理論泰索,也有很多個人報告撰寫生涯中的我的故事,還有不少應該能博君一笑的譏諷。那麼,本文這樣的摘錄,能夠視爲草稿 —— 歡迎各位的反饋。網絡
想閱讀本系列文章的第二部分,請點擊此處。分佈式
馬歇爾·麥克盧漢 (Marshall McLuhan)區塊鏈
到了 2019 年,指認比特幣的密碼朋克源流及其長期前景,已經很是容易了。咱們的數字世界正愈來愈多地被大公司監控和收集數據,利用這些數據來影響咱們。與此同時,咱們的貨幣系統也日漸數字化,但當前你們默認的主導者是銀行,他們在命令之下甚至能當即凍結合法的交易。而區塊鏈技術 —— 能夠提供一種技術,平衡這些趨勢。spa
毋庸置疑,互聯網的發展,將會引起了一場巨大變革,若是咱們不採起更直接、更有效的措施,最終可能會致使糟糕的狀況:大型媒體平臺控制着你所看到的東西,同時繼續收集用戶數據以出售廣告,這種方式比歷史上的其餘技術變革更具侵入性。翻譯
不少人都會看到區塊鏈和其餘數字隱私技術將扮演主要角色。固然區塊鏈也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洗錢和逃稅與我的隱私的平衡。設計
人類歷史上,由技術驅動的社會變革發生過不少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分析來自 20 世紀的一批媒體學者,其中包括哈羅德•英尼斯 (Harold Innis)、他的學生馬歇爾•麥克盧漢 (Marshall McLuhan) 以及麥克盧漢的學生兼合做者沃爾特•昂 (Walter Ong)。雖然沃爾特•昂是美國人,但這個派別仍是被稱爲多倫多學派。blog
從最普遍的層面上講,多倫多學派及其繼任者認爲,通訊技術的重大轉變,如從最初的印刷到後來的廣播媒體的轉變,不只對社會,並且對人類意識都產生了普遍而根本性的影響。咱們正在經歷另外一種由數字和網絡技術驅動的轉變,它從根本上壓縮了時間的體驗,縮短了人們的注意力。區塊鏈技術的普遍採用,可能引起社會和意識方面的相似深入轉變,方向可能大不相同。繼承
但首先,更深刻地挖掘歷史,可能會讓你更容易接受這種預測。讓咱們花點時間來看看一些人認爲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技術的影響:批量生產的文本,也就是印刷術。ip
早在 15 -16 世紀,書籍的大規模生產在歐洲仍是個新鮮事物 (活字印刷術於 8 世紀首次出如今中國)。由於宗教是當時幾乎無可爭議的主導意識形態,這與羅馬天主教最爲相關。教會當局反對宗教文本的大規模傳播,尤爲是將聖經翻譯成本地語言的作法,由於這可能會讓普通人更容易獨立思考。教會認爲本身是聖經惟一有效的解釋者,而聖經幾乎是惟一重要的人類知識。
固然,這些都是來自教會的以自我爲中心的論點,教會也是高度專制和集權的,因爲它對意識形態的壟斷,它有不少世俗的權力。第一個古騰堡聖經印刷(拉丁文) 1454 年左右,這爲 1530 年代印刷各類英語和德語的聖經奠基了基礎,經過將聖經 「開源」 的方式,這爲馬丁路德新教徒的宗教改革推波助瀾。而新教則是我的主義、批判思想、啓蒙運動、世俗化以及廣義上咱們所說的 「現代性」 的先驅。
毫無疑問,天主教會已經失去了權力,由於印刷技術摧毀了它對意識形態的壟斷。但新的權力結構取代了它——最重要的是,在 20 和 21 世紀,現代主義的世俗宗教、政治、文化和科學上的小規模自由主義取代了它。通過一段時間的動盪以後,這個新的系統創建了本身的集中控制,從 18 和 19 世紀的精英期刊,到大約 20 世紀 20 年代到 21 世紀初的企業電視、廣播和報紙網絡。儘管容許比從羅馬流傳到中世紀歐洲農民的宗教更多樣化的敘述,但像電視製做和報紙印刷這樣的高成本最終使他們與那些他們本應提供中立觀點的領導人創建了親密的關係。
就像印刷本地語言翻譯的聖經實質上使基督教徒能夠自由分叉同樣,而如今社交網絡使任何人均可以分享他們對世界大事的解釋(或只是捏造的事實), 這項技術也引起了現狀的崩潰。知識的去中心化既能夠賦予大衆更多的權力,又可使思想軟弱的人更容易受到具備神話般思想的影響。
這些相互衝突的、深入的社會變化反映了馬歇爾·麥克盧漢關於通訊技術的最著名的觀點:「媒介即信息」。簡而言之,互聯網的關鍵不在於人們用它向世界說些什麼,而在於潛在的技術構成通訊的方式。以互聯網爲例,這包括它的全球地理範圍,它的高速度,以及控制傳播的相對難度(至少與廣播電視或印刷報紙相比)。
可是,麥克盧漢對媒體及其信息的思考要普遍得多,也富有詩意得多。首先,他對咱們一般不認爲是媒體的東西進行了批判性的思考,尤爲是電燈。麥克盧漢認爲電燈是終極的純粹媒介,它自己沒有內容,但卻經過它對重塑交流的影響而改變了人類生活的基本結構。他從哈羅德•英尼斯那裏繼承了這種普遍的研究方法,哈羅德•英尼斯經過對鐵路的研究發現了他對媒體的思考方式,他也認爲鐵路是一種媒介,由於它將人們聯繫在一塊兒(以及像郵件同樣進行通訊)。
麥克盧漢用各類抽象的標準來分析媒體,他的這種微妙的方法是最明顯的。例如,麥克盧漢認爲,印刷是一種冷媒介,由於它要求讀者把本身的身體從世界中抽象出來,並考慮純粹的思想。他認爲,這就是啓蒙運動產生於印刷字母文字社會的緣由。相比之下,他認爲廣播和電視是熱媒體,在情感層面而非理性層面與人們聯繫在一塊兒。麥克盧漢認爲,電子媒體的速度和熱度將把咱們帶回到一個不那麼理性、更部落化的社會。上世紀5、六十年代,人們曾作出這樣的預測,但不幸的是,咱們今天看到的狀況被證實是正確的。
哈羅德•英尼斯有一組相似的基礎分類,與咱們對區塊鏈的研究更相關。他的主要著做之一《帝國與傳播》考察了媒體在創建、發展和維持大帝國中的做用。利用這一標題,他假定某些媒體具備時間約束力,由於它們向將來傳遞了信息,並保證了一個帝國的長盛不衰。在這一類中,他包括了諸如埃及金字塔或希臘廟宇之類的東西。其餘媒介,如羊皮紙或電報,則是空間束縛,由於它們傳播速度快,而且(與其餘手段相結合)能夠延伸同時期權力中心的範圍。
網絡數字信息本質上是一種 「空間綁定」 技術,具備巨大的覆蓋範圍和速度,但固有的持久性有限 —— 它存在於一個或幾個硬盤驅動器上,並跨距離投射,但不必定記錄或存儲在端點上。它在它的起源處也沒有任何永久性的儲存:雖然咱們在短時間內很幸運地擁有像互聯網檔檔案( Internet Archive)這樣的東西,但咱們已經知道,早期互聯網的大部分已經消失了。許多數字存儲格式的短暫性意味着私人檔案在幾十年甚至幾年的時間裏就會退化和消失 —— Zip 壓縮磁盤和激光唱片比紙要脆弱得多。一樣重要的是,像 Twitter 這樣的系統是專門爲短暫性而設計的 —— 即便你的推文是後來被挖掘出來讓你難堪的,它們主要是爲了在幾個小時內被看到。此外,社交網絡上內容的絕對數量使它們更容易被隨意使用。
區塊鏈技術最根本的重要特性是它打破了媒體的時間綁定和空間綁定能力之間的平衡。它具備任何數字媒體的速度和廣泛性 —— 你能夠經過互聯網鏈接從任何地方讀取公鏈。但與在互聯網上獲取數據不一樣的是,向公鏈寫入數據,不管是發送純粹的交易仍是將數據寫入分佈式帳簿,都具備更大的持久性 —— 多是紙張的持久性,也多是石頭的持久性。它固然不像電報,更像金字塔,但它是數字的,在互聯網上的任何地方均可以看到。
這種持久性,就像金字塔的持久性同樣,是有代價的 —— 從字面上講,就是寫區塊鏈的經濟代價。交易費用、區塊獎勵和困難調整等治理體系會產生激勵機制,促使公共區塊鏈在沒有任何脆弱個體直接參與的狀況下繼續運行。金字塔的耐久性取決於石頭等物質的天然屬性,而區塊鏈的耐久性取決於社會屬性,特別是市場經濟。
請注意,我在這裏強調的是公鏈。這些系統就像比特幣和以太坊同樣,只要有合適的設備和知識,任何人均可以訪問、使用和維護它們(「挖礦」),並經過內置的經濟激勵機制吸引維護者。這些區塊鏈與由聯盟運營的各類 「私有」 區塊鏈(即所謂的 「許可區塊鏈」)有着相當重要的區別。這些都不具有對深入、長期的社會轉型最爲重要的特定特徵。最重要的是 , 由於他們沒有公開可挖礦的或 (在許多狀況下) 可用 , 沒有理由認爲他們更多的持久或長壽比任何其餘私人系統 , 要麼缺少社會的支持大量的用戶的基礎 , 或分佈式動力不斷吸引維護者。若是私有區塊鏈中的特定參與者的臨界質量消失,整個系統就崩潰了。
甚至任何特定的公鏈的持久性也取決於咱們還沒有徹底瞭解的動態 —— 不能保證你今天推出的公鏈在三週後還會存在,更不用說在一個世紀後了。例如,這一階段的普遍實驗可能產生了一系列尚鮮爲人知的安全漏洞,而咱們幾乎不知道圍繞較小區塊鏈的長期社會動態會是什麼樣子。固然,市場是任何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的關鍵部分,很難想象這些系統在向另外一種經濟組織的大規模轉型中倖存下來。
但徹底有可能的是,像比特幣這樣被普遍採用、技術上健全的公鏈將持續數百年。它同時是不可見的和持久的,存在於每個地方。
區塊鏈是一座無形的方尖碑,既具備廣泛性,也像微弱的人類同樣努力保持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