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把這本部裏每一年都印的當年的總結材料看了一下,摘錄一些內容:安全
要求:防災部署科學有序、督促檢查及時有效、部門協做緊密到位、應急處置迅急有力、防治能力建設取得了更加顯著的成效,調查評價取得了顯著進展、監測預警獲得了有效落實、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應急體系更加完善。佈局
2014年工做要求:一、深刻貫徹落實《決定》,二、推動高標準十有縣建設,三、落實汛期各項防災措施,四、作好應急處置工做。學習
地質災害防治工做關係到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也是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維護地質環境安全的基礎性工做,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惠及羣衆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任務艱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項目管理
把地質災害防治當成「生命工程」來抓。資源
地質災害防治工做具備很強的特殊性,新分管和新從事此項工做的同志要增強學習,儘快熟悉狀況,開展必要的業務培訓。地方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主動向地方黨委、政府彙報,爭取領導和支持。開發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幹。部署
地災防治工做危險性很大,處於一線的同志們,必定要時刻繃緊安全這跟弦,善於保護本身,避免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基礎
地質災害工做成效(2003-2012):一是有效避免人員傷亡,二是法規規章體系基本創建,三是增強防治工做,造成了一套成熟的工做程序,四是地質災害隱患調查取得進展,五是完善了羣測羣防監測體系,六是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做向基層推動,七是開展十有縣、五到位、五條線建設。八是積極有效應對重大地質災害。程序
地質災害防治工做深刻人心,已經上升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項全局性工做,防治行業發展前景廣闊。技術
受權各地國土資源部門在強降雨期間對轄區內建設工程能夠直接下達停工避險;要求鄉鎮政府及時將國土資源部門發佈的預警信息傳達至轄區內在建工程,並對其內部的信息傳遞及防災措施落實狀況進行跟蹤督促。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歸入中國特點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佈局,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新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增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升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護能力。
以高標準十有縣建設爲抓手。
地質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工程基礎、資源基礎和環境基礎。
地質工做不只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前期服務,並且正逐漸以其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功能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與方方面面。
地質環境工做已經成爲社會有迫切需求、中央有明確要求、方向有理論指導的一項重要地質工做,不管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仍是從國內外地質工做的發展規律來看,當前已經成爲增強我國地質環境工做的關鍵時期。
轉變思想,把握方向:從條條爲主向條塊結合,以塊爲主轉變;從項目管理向行政管理轉變;從技術管理向宏觀管理轉變;從系統封閉向主動服務轉變。
與其餘地質工做相比,地質環境的行政管理,有其自身的特色。主要體如今他的社會屬性更強。其社會屬性決定了其行政管理必須定位在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上。
不能身在管理崗位,仍然是想技術的事情,說技術的話,幹技術的活。98年機構改革以後,技術管理已經從行政管理中分離,歸入事業型公益性支撐隊伍的職責之中。
政府職能逐漸從微觀管理中退出,轉向宏觀管理。
地質環境條件複雜的地區能夠採起「問題導向型」的工做模式,抓住社會關注度高的突出問題,一項一項的解決,最終造成完善的地質環境工做體系;地質環境條件較爲簡單的地區,能夠增強地質環境承載力與區劃綜合研究,爲區域發展規劃和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容許有差別性。具體怎麼推動,還要靠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從宏觀上主動謀劃,要善於把本部門想說的話、想作的事,變成黨委、政府說的話、作的事。
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地質工做佈局,必定要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須要相結合。
解決好項目從哪裏來,成果到哪裏去的問題。
地質工做既有經濟屬性,又具備社會屬性。礦產勘查開發的經濟屬性更強,地質環境工做的社會屬性更強,公共服務特色更爲突出。
要想管理的事,說管理的話,幹管理的活。
地質環境方面的技術研究多,理論和政策研究少,總體上缺乏理論和輿論支持。對地質環境工做服務社會的領域和方向,沒有很好的概括和總結。
尚未抓住黨的一系列理論創新帶來的大好發展機遇。
有的省廳在安排年度工做中,已經按「土地、礦產、地環」三大塊來部署。
牢固樹立大國土、大資源、大地質、大生態的理念,樹立國土資源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綜合管理和國土資源、資產、資本三位一體協同管理理念。
地質環境管理是國土資源工做中與生態文明建設契合度最高、關聯度最緊、呼應型最強的一項工做,應該做爲國土資源部門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直接抓手。
造成國土資源管理「土地管理、地質礦產、地質環境」三頭並進的整體佈局。
地質公園、礦山公園成爲國土資源工做亮麗的名片,各種古生物化石,觀賞石博物館成爲重要科普基地。
地質環境工做已經造成了相對獨立而完整的行業體系,從部到地方已經造成了較爲完整的行政管理—事業支撐—隊伍體系—產業鏈條。
中央和地方財權和事權劃分要求各級地方人民政府也要相應加大地質環境工做的投入力度,要將地質環境保護經費歸入各級地財政預算。
創建「政府出資引導,優惠政策扶持、社會資金參與」的地質環境保護投入新機制。
以地質災害爲重點,開展地質環境承載力區劃研究。
充分體現地質環境在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中的做用和地位,以調查區劃成果支撐地方發展規劃和建設。
強化認識,確保工做主動;強化措施,確保工做落地;強化合做,確保工做到位;強化避險,確保羣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