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網管師——職業指南與網絡基礎》目錄

第1章 網管師職業與認證 1
1.1 關於NMSE 2
1.1.1 「網管師」的職業定位 2
1.1.2 糾正錯誤觀念,規範行業管理 3
1.1.3 網管師職業主要特點和優點 4
1.1,4 「網管師」與「網管員」和「網絡工程師」的本質區別 5
1.2 NMSE認證 7
1.2.1 NMSE認證培訓課程 7
1.2.2 NMSE證書 9
1.2.3 集中答疑 11
1.3 網管師職業規劃 12
1.3.1 如何正確規劃本身的「網管師」職業之路 12
1.3.2 如何學習效率更高 13
1.2.3 網管師的職業前景 16
第2章 數制轉換與運算 18
2.1 數制的分類 19
2.2 數制轉換 20
2.2.1 非十進制數轉換成十進制數 20
2.2.2 十進制數轉換成非十進制數 21
2.2.3 非十進制數之間的相互轉換 24
2.3 二進制運算 26
2.3.1 二進制的四則算術運算 26
2.3.2 二進制的邏輯運算 28
2.4 二進制數的編碼 29
2.4.1 BCD編碼 29
3.4.2 二進制數的非數值數據表示方法 31
2.5 二進制數的編碼表示形式及運算 33
2.5.1 二進制數的編碼表示形式 33
2.5.2補碼的加減法運算 36
2.6 實戰訓練 38
第3章 計算機網絡概述 42
3.1 計算機網絡定義和基本組成 43
3.1.1. 計算機網絡的定義 43
3.1.2 計算機網絡的組成 44
3.1.3 計算機網絡的應用 46
3.2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48
3.2.1 局域網(LAN) 48
3.2.2 城域網(MAN) 49
3.2.3 廣域網(WAN) 49
3.2.4因特網(Internet) 50
3.2.5 無線計算機網絡 50
3.2.6 廣播和點對點網絡 51
3.3 計算機網絡硬件 52
3.3.1 傳輸介質 53
3.3.2 網卡(Adapter) 56
3.3.3 服務器(SERVER) 59
3.3.4 網橋(Bridge) 63
3.3.5 交換機(Switch) 64
3.3.6 網關(Gateway) 66
3.3.7 路由器(Router) 67
3.3.8 防火牆(Firewall) 69
3.4 有線局域網拓撲結構 70
3.4.1星形結構 70
3.4.2 環形結構 74
3.1.3 總線型結構 76
3.1.4 樹形結構 79
3.1.5. 混合型結構 80
3.5 無線局域網(WLAN)拓撲結構 83
3.5.1 點對點Ad-Hoc結構 83
3.5.2 基於AP的Infrastructure結構 84
3.6 實戰 訓練 85
第4章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 87
4.1 從名稱上理解OSI/RM 88
4.2 示例解析OSI/RM的七層結構 89
4.2.1 物理層示例解析 90
4.2.2 數據鏈路層示例解析 91
4.2.3 網絡層示例解析 92
4.2.4 傳輸層示例解析 93
4.2.5 會話層和表示層示全解析 94
4.2.6 應用層示例解析 95
4.3 OSI/RM工做原理示例解析 95
4.3.1 對等通訊原理示例解析 95
4.3.2 數據傳輸原理示例解析 97
4.3.3 OSI/RM的缺點 99
4.4 TCP/IP協議體系結構 100
4.4.1 TCP/IP協議參考模型的四層結構 100
4.4.2 TCP/IP協議參考模型的缺點 103
4.4.3 OSI/RM和TCP/IP協議參考模型的比較 104
4.5 局域網體系結構 105
4.5.1 LAN/RM的兩層結構 105
4.5.2  局域網參考模型層次結構劃分依據 107
4.5.3 LLC幀格式 108
4.5.4  IEEE 802委員會製做的標準 110
4.6 WLAN體系結構 112
4.6.1 WLAN/RM物理層 113
4.6.2 WLAN/RM MAC子層 115
4.6.3 CSMA/CA協議 117
4.7 實戰訓練 119
第5章 以太網標準與技術 122
5.1 以太網介質訪問控制原理 123
5.1.1 CSMA退避算法 124
5.1.2 CSMA/CD工做原理 126
5.2 標準以太網 128
5.2.1標準以太網規範 128
5.2.2以太網物理層 129
5.2.3 以太網MAC子層 131
5.3 快速以太網 133
5.3.1 快速以太網規範 134
5.3.2 快速以太網物理層結構 137
5.4 千兆以太網 138
5.4.1 千兆以太網規範 139
5.4.2 1000Base-T以太網技術 141
5.4.3 IEEE千兆以太網物理層結構 143
5.4.4 IEEE千兆以太網MAC子層 144
5.4.5 千兆以太網的全雙工流量控制 144
5.5 萬兆以太網 146
5.5.1 萬兆以太網規範 146
5.5.2 萬兆以太網的物理層結構 149
5.5.3 萬兆以太網MAC子層 150
5.5.4 萬兆以太網的主要特性和優點 151
5.6 主要WLAN標準與技術 153
5.6.1 主要WLAN接入標準 153
5.6.2 其餘WLAN標準 155
5.7 實戰訓練 157
第6章 TCP/IP協議基礎 161
6.1 TCP/IP協議簇概述 162
6.2 TCP協議 163
6.2.1 TCP協議簡介 163
6.2.2 TCP協議數據段格式 164
6.2.3 TCP端口和套接字 165
6.2.4 TCP協議的三次握手 167
6.2.5 TCP鏈接關閉 168
6.3 IP協議 170
6.3.1 IPv4協議主要功能 170
6.3.2 IPv4協議頭格式 171
6.3.3 IPv4子協議簇的其餘子協議 174
6.3.4 IPv4協議的不足 180
6.3.5 IPv6報頭格式 181
6.3.6 IPv6子協議簇中的其餘子協議 182
6.3.7 IPv4向IPv6的過渡 185
6.4 UDP協議 186
6.4.1 UDP協議概述 186
6.4.2 UDP數據報格式 187
6.5 HTTP協議 188
6.5.1 HTTP協議概述 188
6.5.2  HTTP協議工做原理 189
6.5.3 HTTP請求消息格式 191
6.5.4 HTTP響應消息格式 194
6.6 實戰訓練 198
第7章 數據通訊基礎 201
7.1 數據通訊中的基本概念 202
7.1.1 信息(information) 202
7.1.2 數據(data) 202
7.1.3 信號(signal) 203
7.1.4 信道(channel) 204
7.1.5 傳輸速率(rate) 204
7.1.6 帶寬(band) 205
7.1.7 誤碼率和時延 205
7.2 數據通訊系統模型與網絡結構 206
7.2.1 數據通訊系統模型 206
7.2.2 數據通訊系統網絡結構 208
7.3 數據通訊技術 209
7.3.1 數據傳輸模式 209
7.3.2 數據傳輸方向 210
7.3.3 數據傳輸方式 212
7.3.4 異步傳輸和同步傳輸 213
7.4 數據編碼方式 215
7.4.1 模擬數據編碼方法 215
7.4.2 數字數據編碼方法 216
7.5 基本數字調製技術 218
7.5.1 調製概述 219
7.5.2 基本的數字調製技術 219
7.6 數據交換方式 221
7.6.1 電路交換 221
7.6.2 報文交換 223
7.6.3 分組交換 224
7.6.4 三種數據交換技術的比較 225
7.7 多路複用技術 227
7.7.1 頻分複用 227
7.7.2 時分複用 228
7.7.3 波分複用 229
7.7.4 碼分複用 229
7.8 實戰訓練 230
第8章 IP地址和子網 234
8.1 IPV4地址基礎 235
8.1.1 IPv4地址基本格式 235
8.1.2 IPv4地址格式轉換 235
8.1.3 IPv4地址前綴 238
8.1.4 IPv4地址子網掩碼 239
8.2 IPV4地址的類型 240
8.2.1 IPv4單播地址 240
8.2.2 IPv4多播地址 243
8.2.3 IPv4廣播地址 245
8.2.4 IPv4地址的幾種稱謂 246
8.3 IPV6地址基礎 248
8.3.1 IPv6地址結構和地址前綴 248
8.3.2 IPv6地址體系結構 249
8.3.3 IPv6地址表示形式 250
8.3.4 IPv6地址中的二進制數與十六進制轉換 251
8.4 IPV6地址類型 252
8.4.1 IPv6單播地址 252
8.4.2 IPv6多播地址 256
8.4.3 IPv6任播地址 257
8.4.4 IPv6主機和路由器地址 258
8.4.5 IPv6地址類型前綴和空間 259
8.5 IPV4子網劃分與聚合 259
8.5.1 VLSM和CIDR概述 259
8.5.2 幾個重要概念 261
8.5.3 「全0子網」與「全1子網」 262
8.5.4子網劃分示例解析 263
8.5.5 子網聚合示例解析 267
8.6 實戰訓練 269
第9章 網絡互連設備技術基礎 273
9.1 交換機鏈接技術 274
9.1.1 交換機的級聯 274
9.1.2 交換機堆疊 274
9.1.3 交換機集羣 276
9.2 理解VLAN 277
9.2.1 VLAN概述 277
9.2.2 VLAN的劃分方式 280
9.3 理解STP 282
9.3.1 STP的由來 282
9.3.2 STP的基本功能和工做原理 283
9.3.3 STP運做規則 284
9.3.4 STP角色選舉 285
9.4 STP端口狀態 287
9.4.1 STP端口狀態概述 287
9.4.2 阻塞狀態 288
9.4.3偵聽狀態 289
9.4.4 學習狀態 290
9.4.5 轉發狀態 290
9.4.6 禁用狀態 291
9.5 理解RSTP 292
9.5.1 RSTP概述 292
9.5.2  RSTP端口角色和拓撲結構 293
9.5.3 RSTP的快速收斂原理 293
9.5.4 RSTP端口角色同步原理 295
9.6 理解MSTP 296
9.6.1 MST概述 296
9.6.2 MST區域 297
9.6.3 IST、CST和CIST 298
9.7  IP路由和靜態路由 301
9.7.1  路由表 301
9.7.2 靜態路由概述 303
9.8 動態路由協議 304
9.8.1  動態路由協議概述 304
9.8.2 RIP協議概述 306
9.8.3 OSPF協議概述 307
9.8.4 OSPF的網絡類型 309
9.8.5 OSPF協議的的基本路由計算原理 310
9.8.6 DR、BDR和OSPF報文類型 311
9.8.5  IS-IS概述 313
9.8.6  IS-IS區域 313
9.8.7  IS-IS的網絡類型 315
9.8.8  BGP協議概述 316
9.8.9  BGP協議的選路規則 317
9.9 實戰訓練 317
第10章 網絡安全基礎 321
10.1 主要網絡安全威脅和對策 322
10.1.1 不容許在網絡中出現了計算機病毒、***和惡意軟件 322
10.1.2 容許非法的網絡***和網絡*** 325
10.1.3 不容許出現大範圍或者長時間的網絡或服務器中斷或癱瘓 325
10.1.4 不容許未經受權或者超受權的計算機或文件訪問 327
10.1.5 不容許非受權的軟件或設備安裝和使用 329
10.1.6 不容許截取或者泄露公司文件、帳戶或機密信息 330
101.7 不容許未經受權地使用公司數據 332
10.1.8 不容許公司數據遭到破壞或者丟失 333
10.2 網絡***和***手段及預防 334
10.2.1 網絡嗅探 334
10.2.2 拒絕服務*** 335
10.2.3 源IP地址欺騙 337
10.2.4 緩衝區溢出*** 337
10.2.5 口令*** 338
10.2.6 安全漏洞*** 339
10.2.7 應用層*** 340
10.3 網絡***和***類型及預防 341
10.3.1網絡***類型 341
10.3.2 典型拒絕服務***類型及預防 342
10.3.3 網絡***所利用的弱點 346
10.3.4 網絡***和***的通常步驟 347
10.4 數據加密基礎 348
10.4.1 密碼學中的幾個重要概念 349
10.4.2 密碼的類型 349
10.4.3 基於密鑰的密碼體系 350
10.4.4 基於標識密碼體系 350
10.5 主要數據加密技術 351
10.5.1 鏈路加密 351
10.5.2 節點加密 352
10.5.3 端到端加密 353
10.6 數據加密算法 354
10.6.1 基於「消息摘要」的算法 354
10.6.2  「對稱/非對稱密鑰」加密算法 356
10.7 身份認證 358
10.7.1 主要的身份認證方式 359
10.7.2 證書認證 361
10.8 幾種主要的安全認證技術 362
10.8.1 Kerberos協議 362
10.8.2 IPSec協議 364
10.8.3 TLS/SSL協議 366
10.8.4 SET協議 368
10.8.5 S/MIME協議 369
10.9 防火牆基礎 370
10.9.1 防火牆概述 370
10.9.2 防火牆的技術特性 371
10.10 防火牆的主要應用 372
10.10.1 企業網絡體系結構 372
10.10.2 控制來自互聯網對內部網絡的訪問 374
10.10.3 控制來自第三方網絡對內部網絡的訪問 375
10.10.4 控制內部網絡不一樣部門之間的訪問 377
10.10.5 控制對服務器中心的網絡訪問 377
10.11 實戰訓練 378
附錄 實戰訓練參考答案 379
第二章實戰訓練題參考答案 379
第三章實戰訓練題參考答案 380
第四章實戰訓練題參考答案 381
第五章實戰訓練參考答案 381
第六章實戰訓練參考答案 382
第八章實戰訓練參考答案 383
第九章實戰訓練參考答案 384
第十章實戰訓練參考答案 385
本文出自 「 王達博客」 博客,請務必保留此出處 http://winda.blog.51cto.com/55153/169706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