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認爲web就是javascript?是,但不僅僅是。javascript
這篇文章可能有點長,涉及大量歷史資料,建議安排一個充裕的時間 + 充足的興趣 + 充足的耐心來通讀(預估10分鐘)。php
在今天的編程領域,web已然是一顆明星,固然,你也能夠以爲他很快不那麼火了,but whatever,它確實已經產生了足夠大的影響力,並對社會、職業產生了很深的影響,看街邊小廣告培訓班、網上滿天飛的高薪就業班就知道大概一二了。html
好了,言歸正傳!咱們先從頭開始前端
二戰時期,美國軍方爲了計算炮彈彈道,讓科學家Mauchly和其學生Eckert造出歷史上第一臺計算機ENIAC。html5
ENIAC誕生於1946年2月14日,佔地170平,重30噸,每秒能跑5000次加法運算和500次乘法運算。java
來看看這你們夥,滿滿的電容晶體電氣哈程序員
互聯網的前身是阿帕網(ARPANET),是隸屬於美國國防部高級計劃署(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的一個網絡。web
冷戰期間,美國國防部擔憂若是惟一的的軍事指揮中心被蘇聯摧毀,全國的軍事指揮會癱瘓,有必要設計一個分散的指揮系統──它由一個個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它點仍能正常工做,而這些分散的點又能經過某種形式的通信網取得聯繫。(跟現代CDN挺像)chrome
1969年,ARPA開始創建阿帕網,把美國的幾個軍事及研究用電腦主機聯接起來。起初,ARPAnet只聯結4臺主機,從軍事要求上是置於美國國防部高級機密的保護之下,從技術上它還不具有向外推廣的條件。編程
直到1983年,ARPA和美國國防部通訊局研製成功了用於異構網絡的TCP/IP協議,加州伯克萊分校把該協議做爲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該協議得以在社會上流行起來,從而誕生了真正的Internet。
要從物理層面說,就是用分別分佈在不一樣層級的信號解碼編碼裝置(網卡/路由器/交換機/貓...)將光/電信號不斷地轉換爲二進制脈衝發送,再不斷地接受並轉換回來,給計算機拿去計算渲染展現。
那幾年,各類協議、系統也便隨之誕生和應用。
當時的互聯網只是一羣極客的玩具。
1994-95年兩家創業公司的出現改變了一切。
楊致遠,生於臺灣,10歲移民加州,自小天資稟賦...成績優異,高中畢業時柏克萊、斯坦福、加州理工以豐厚獎學金搶着錄取;
在斯坦福讀書的時候,這哥們常常在圖書館作兼職,作的最多的就是給圖書館的圖書系統地分類整理。
沒幾年,硅谷軟件業開始火了,讀博的時候,便選擇了CS專業,還遇到了David Filo,倆人一見如故,都愛運動,愛數學,愛科學,很快成了莫逆之交。
留學完,楊致遠和Filo發現網站愈來愈多但彼此孤立,互不連接,想要找到想要的內容很是不便。
因而產生一個想法:把衆多網站收集起來,分門別類地連接到一個站點上。
隨後,倆人創建了以兩人名字命名,統稱爲「傑裏和大衛的萬維網嚮導」(Jerry & David’s Guide to the World Wide Web)的站點。
說白了就是個超級簡易版的hao123的網址導航吧,找了個圖:
最先,哥倆把程序跑在斯坦福校內網。訪問人數太多,影響到學校電腦的訪問,被驅逐了。
接着就進駐了當時最著名的互聯網公司「網景」,並從「網景」的瀏覽器獲得一個按鈕位置(相似今天的書籤或主頁按鈕吧)。
在網景里長這樣:
藉助網景瀏覽器的龐大用戶規模,楊致遠和費羅的站點迅速爆紅。到1994年秋,他們的站點訪問量已突破100萬人次。
楊致遠和費羅從小聽着硅谷神話長大,對這裏的玩法很是熟悉。
網站訪問量和影響力的成倍增長,讓他們看到創業的可能。1995年3月,風險投資公司Sequoia Capital給了楊致遠和費羅200萬美圓,4月,他們成立了本身的公司:Yahoo!。
2000年的時候,雅虎已是人類史上的第一家千億美金互聯網公司了。
谷歌也是在那會誕生的,不過因爲雅虎自身緣由,終被擊敗。(吳軍老師《浪潮之巔》中的觀點)
若是不是雅虎,互聯網可能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成爲富人的奢侈品。
這麼說吧,網景公司誕生那會 Mark Zuckerberg 還在讀中學,網景第一個版本瀏覽器發佈時,微軟剛出Windows95,IE仍是自帶的1.0版本。
因爲當時軟件的匱乏和瀏覽器的跨平臺特性,當時的網景曾一度是微軟的威脅,98年時市場佔有率超50%,(至關今天的chrome了哈),不過次年就下滑了。
當年的網景瀏覽器長這樣:
當年也是一場「瀏覽器惡戰」,網景瀏覽器當時是收費的,Windows也是收費的,但IE屬於免費附贈的,倆廠商爲了超越彼此,拿下Web市場,拼命往瀏覽器加功能,
甚至加一些無論能不能用用不用獲得的功能,版本號也是火速飆升,很快地,IE出了3.0、4.0,到了4.0的時候,因爲微軟的資金、人員儲備大大勝於網景,IE勝出,佔有率超過網景成瀏覽器市場老大。
固然網景失敗也是有必然緣由的,好比這樣...
題外話了,有興趣去讀吳軍老師的《浪潮之巔》
這有個小插曲:1994年,網景發佈了Navigator0.9版,這是世界上第一款比較成熟的網絡瀏覽器,轟動一時。
可是這是一款名副其實的瀏覽器--只能瀏覽頁面,瀏覽器沒法與用戶互動。
好比你登陸一個網站輸入完用戶名點擊提交的時候。瀏覽器並不知道你是否輸入了,也沒法判斷。只能傳給服務器去判斷。
網景急於解決瀏覽器與用戶交互這個問題。當時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辦法,一個是採用現有的語言,好比Perl、Python、Tcl、Scheme等等,容許它們直接嵌入網頁。另外一個是發明一種全新的語言。
這兩個選擇各有利弊。
第一個選擇,有利於充分利用現有代碼和程序員資源,推廣起來比較容易;
第二個選擇,有利於開發出徹底適用的語言,實現起來比較容易。
到底採用哪個選擇,網景公司內部爭執不下,管理層一時難如下定決心。
就在這時,1995年Sun公司將Oak語言更名爲Java,正式向市場推出。Sun公司大肆宣傳,許諾這種語言能夠"一次編寫,處處運行"(Write Once, Run Anywhere),它看上去極可能成爲將來的主宰。
網景公司動了心,決定與Sun公司結成聯盟。它不只容許Java程序以applet(小程序)的形式,直接在瀏覽器中運行;甚至還考慮直接將Java做爲腳本語言嵌入網頁,只是由於這樣會使HTML網頁過於複雜,後來纔不得不放棄。
總之,當時的形勢就是,網景公司的整個管理層,都是Java語言的信徒,Sun公司徹底介入網頁腳本語言的
決策。 所以,Javascript後來就是網景和Sun兩家公司一塊兒攜手推向市場的,這種語言被命名爲"Java+script"並非偶然的。
此時,34歲的系統程序員 Brendan Eich 登場了。
來看看祖師爺長啥樣:
1995年4月,網景公司錄用了他。祖師爺 哦不 是 Brendan Eich 的主要方向和興趣是函數式編程,網景公司招聘他的目的,是研究將Scheme語言做爲網頁腳本語言的可能性。祖師爺本人也是這樣想的,覺得進入新公司後,會主要與Scheme語言打交道
僅僅一個月以後,1995年5月,網景公司作出決策,將來的網頁腳本語言必須"看上去與Java足夠類似",可是比Java簡單,使得非專業的 網頁做者也能很快上手。 這個決策實際上將Perl、Python、Tcl、Scheme等非面向對象編程的語言都排除在外了。
Brendan Eich被指定爲這種"簡化版Java語言"的設計師。
可是,他對Java一點興趣也沒有。爲了應付公司安排的任務,他只用10天時間就把Javascript設計出來了。
因爲設計時間過短,語言的一些細節考慮得不夠嚴謹,致使後來很長一段時間,Javascript寫出來的程序混亂不堪。若是Brendan Eich預見到,將來這種語言會成爲互聯網第一大語言,全世界有幾百萬學習者,他會不會多花一點時間呢?
總的來講,他的設計思路是這樣的:
做爲設計者,他一點也不喜歡本身的這個做品:
"與其說我愛Javascript,不如說我恨它。它是C語言和Self語言一晚上情的產物。
十八世紀英國文學家約翰遜博士說得好:
它的優秀之 處並不是原創,它的原創之處並不優秀。
The part that is good is not original, and the part that is original is not good.
網景在1997年和微軟競爭的過程當中,便率先向當時的 ECMA(歐洲計算機制造商協會)提交了 Javascript 的草案以做爲 ECMAScript 的第一個版本標準,
此後的 ECMAScript 每次更新均以此爲基石,同時也不斷地有瀏覽器廠商,如 Google、Apple、微軟等加入進來共同發展維護;
這在當時對網景是極其有利的,IE當年就幾乎是一副我行我素的模樣,在今天咱們都能知道IE老版本瀏覽器上留下的獨一無二非標準API有多麼麻煩,
當年的的IE嘗試過想要本身主導標準,模仿網景在IE上創造並內置了Jscript 解釋器,致使當時寫網頁甚至要對兩種瀏覽器分別寫兩套腳本;
無奈網景先行一步,此後的 Jscript 纔開始向 ECMAScript 標準靠攏,事實上今天咱們所使用的不一樣瀏覽器核心引擎各有不一樣的實現,但都是遵守 ECMAScript 標準實現的,微軟最新的 Edge 瀏覽器是目前對 ES6 支持率最高的瀏覽器。
1998年初,網景競爭失敗,IE佔據了市場主導地位,爲了挽回市場,網景宣佈旗下軟件免費,並將網景瀏覽器核心引擎Gecko
開源,成立了Mozilla(這會的Mozilla仍是個非正式機構);
然而,年底時網景便被美國在線(AOL)收購了,2000年又和時代華納合並,03年網景公司(這會是AOL的子公司)正式宣佈解散,當天也正式成立了Mozilla基金會;
當時,Mozilla基金會只有一個目的:保證Mozilla能夠在沒有網景之後能繼續生存下去;
在今天,Mozilla基金會所宣稱的目的是:讓瀏覽器市場保持着競爭的壓力,不會再出現像IE6時代這樣一家獨大的,用他們本身的說法就是「一個致力於在互聯網領域提供多樣化選擇和創新的公益組織。
注意,Mozilla基金會下轄有一家叫Mozilla的子公司,這家公司專門還用來開發和維護Firefox瀏覽器,哈,就是咱們開發者經常使用的火狐啦。
BTW:今天差很少每家大公司都有本身的 developer network,咱們常去的較爲權威的 MDN,也是由於祖師爺大大就一直就任在 Mozilla,是 ECMA 主力的推進者,近幾年Apple、Google也帶動 ECMA 創建了許多新標準。
在這裏我強烈安利一部紀錄片:《Code Rush》(奔騰的代碼)
最先的網頁都是服務端渲染或者壓根沒服務端就是個頁面,數據組合後吐出html
,國內的如dedecms、帝國、discuz、phpwind...各類亂七八糟的程序,有的被收購,有的完蛋...,國際上wordpress
是最經典的表明,今天也依然是CMS中的No.1。
前端層面,以DOM模型爲核心,一切基於Dom,JQuery是Dom時代當之無愧的霸主,那會的各類「框架」基本上就是各種封裝好的函數庫(包含UI庫),如EXT.js、prototype.js、JQuey...
最先的動畫幾乎都是經過Dom操做實現的,JQuery的animate也是封裝了setTimeout/setInterval,而js中setTimeout/setInterval的精度也僅在16ms左右,又由於js單線程,且dom重繪須要大量計算,基本沒法實現出較爲流暢的動畫,卡幀極爲嚴重
若是是電影時代,這會應該算處於最先的「膠片電影」。
H5和CSS3幾乎同時出來的,CSS3中增長了許多新的特性,包括大量能夠代替dom動畫的特性,相比dom動畫:
H5也同時帶來了極具生產力的Canvas,甚至誕生了以Canvas爲核心渲染方式的框架,就不細說。
這會已經進入「數字電影」時代。
Angular.js(Angular1)無疑是最成功的開山之做,帶咱們進入MV*時代的大門。
今天,Angular1已經完成它的歷史使命。
它曾是最全面最強大的前端框架,
它啓發了不少人第一次以工程的角度去思考Web,
它讓 web app 更加普及,基於它的 ionic 讓 web 移動端的實踐更加普及,
它也讓不少Web開發者有機會認識到複雜web應用的狀態管理問題,
沒有它就沒有今天的Vue,
它是Web開發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價值不能否認。
這會能夠比做 VR 電影時代了。
感受又返璞歸真了,高內聚低耦合的工程結構極大提升了代碼複用性和團隊分工開發效率。
表明做:Ng四、React、Vue
這會算是 AR 加強體驗電影時代。
今天咱們常說一句話:「像1995年那樣編寫代碼」。
最先,有條件的公司,咱們使用一些基於 Python、其餘工具來完成部分Web開發工程化的探索和實踐。
到今天,從 Node.js 的出現,從 Grunt、Gulp 到 Webpack ...,咱們能極高效率地將Web開發真正地工程化。
從開發、構建、編譯、測試、集成、部署、運維...,能覆蓋軟件開發的完整生命週期。
哦,對了,一兩年前就有基於 Node.js 的 NodeOS 和 嵌入式開發系統了。
因爲Js天生異步的特性和在服務端優異的成績,Node.js 早已頻頻被應用於大型商業應用中。
WebView裏沒法得到的能力:「體驗加強」與「端基本能力」,如今也有React Native等各種框架在實踐。
web-components、web-service、web-vr...都是開發者在Web開發道路上種下的一顆顆種子,當它成長爲參天大樹那一天,將不斷爲軟件開發領域孜孜不倦地輸出生產力和貢獻。
就像 Stackoverflow 大佬 Jeff Atwood 說的那句話:
Any application that can be written in JavaScript, will eventually be written in JavaScript.
完
部分資料來源於:百度百科、知乎(不詳)、《浪潮之巔》、《奔騰的代碼》
內容如有誤差,期待指正修改。
原文來自:Surmon.me - Web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