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頓悟——應對職業厭倦

做者:駱蔚
 
不想工做
「工做着是美麗的,我曾經就是這樣美麗着。」李瑛晃動着咖啡杯,急切切地說着。「銷售的職業是我本身選擇的,我熱愛它的不肯定性和挑戰性,只要你努力,永遠有空間能讓你作得更好。就這樣,不知不覺已通過去了八年。」在迅猛發展的 IT 行業作系統集成,八年「抗戰」實屬不易。
「但是忘了從哪一天開始,我早上再也不是興沖沖地去上班,而是每天盼着星期天。即便在辦公室,也懶洋洋地什麼也不肯想,不肯幹,看見標書就想扔進垃圾筒。電話鈴聲如同咒語—— 怕它響起,由於那意味着又一輪的「火警」。我深深感到心裏深處的厭倦情緒在滋生——不是業務不順利,也不是老闆不賞識。至今,個人銷售業績也沒有大幅下滑,面對客戶,我依然能夠談笑風生。只有我本身才知道我已經膩煩透了。真的不想幹了。」
「那接下來呢? 換個環境,到廠商去作? 或者 換個行業,要麼開個咖啡屋?(她這個咖啡癡幾年前就念叨過這個夢想)」「不不不,什麼也不想幹,不想工做。」那神情,分明是在逃避瘟疫。
現在,「不想工做」成了廣泛 的社會現象。就像有人不想長大,有人不想變老同樣。「月光族」不想工做,只求享樂,而立之年的人想退休,步入不惑門檻的人們倍加嚮往自由。職業厭倦可能發生在任何階段。彷佛只有「知天命」的人眷戀工做,由於他們漸漸體會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寂寥與無奈。
 
從新定位
 
       對工做產生厭倦感與心理指望有關。當夢想與現實反差很大,或者根本就是南轅北轍時,就容易產生疲勞感,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就是「角色模糊」:由於角色定位不許確形成的失衡。若是人們對其所從事的職業適應能力不強也會疲倦,尤爲是從事那些節奏快、壓力大、挑戰性強的行業或職業。在工做中若是目標老是難以達到,人們經常處在一種屢戰屢敗的負面心理情況時,他們天然會感到厭倦,即便他們本來本身作着很熱愛的工做。相反,若是工做過於輕鬆,其要求遠遠低於員工的能力和精力時,也會令他們厭倦,由於這時工做變成簡單、枯燥的不斷重複,再也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與熱情。
   
 
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
 
       王石成功攀登珠穆朗瑪峯後,有人問其感想,他說:「我經常告誡本身,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打工謀生的人有什麼資格厭倦職業?厭倦是因單調、重複、缺少新鮮感而產生的一種抗拒心理。陷入厭倦狀態的人羣老是急於改變現狀,擺脫生厭的職業。其實,熟悉的地方無風景。頻繁地變換工做並不能治癒倦怠。職業的樂趣和新鮮感來源於職業自己,人只有直面工做的挑戰,歷經一長段單調而無奈的磨練,自我激勵,保持創新,才能找到持久的新意和樂趣。
 
  
 
從事任何一項工做,都是學無止境,創新無止境的。永遠都會有更好的方式完成任務,它須要咱們付出所有的激情和精力。沒有堅持,你只會頻繁地爲厭倦困擾,想一想 42 千米的馬拉松吧,在這個單調而冗長的行程中,中途總會有一些臨界點讓你疲憊不堪、趣味索然,只想逃離或放棄。但若是你堅持捱過了這個臨界點,那種厭倦甚至厭惡的情緒就會慢慢消退,固然也不必定有愉悅的快感。我想那是一種麻木無知覺的狀態,更多時候,咱們須要接納它。畢竟,巔峯狀態不是常態,不太痛苦就是沒病。
 
保持警醒
 
        假如你盡心盡力地爲之酣戰很多天的鉅額銷售單子中途流失,假如你夜以繼日奮鬥出的得意之做(創意、建議書、技術方案等等)被老闆斷然否認,假如你的同事截獲了你的功績受到偏袒嘉獎與提高,而你卻只能暗自憤然神傷……那麼,感到沮喪,甚至出現一點精神錯亂,是很正常的(其實,這對身心健康與我的的成長有必定好處:用進廢退,沒有刺激就沒有成長!)。所謂情商就是對本身身體和情感狀態的控制以及自我激勵、自我恢復的能力。若是沒有經歷與實踐,單靠說教是徒的。
 
        咱們要作的是瞭解本身的情緒之路,對外界的壓力與挑戰可以預警並做出正面的反應,防範或緩解倦怠狀態。關於這方面的親切教導咱們已聽了很多,滾石樂隊說:「你得動起來」,保健師說:「人如其食」,雪萊說:「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沒有什麼能敵得過期間:時過境遷。過後咱們經常發現,本來不須要那麼焦慮。任何問題至少都有一個解,沒解的問題最後都會不了了之。
 
透透氣吧
   
銷售人員、設計創意人員老是在抱怨:接二連三的業績考覈和生存壓力使人神經瀕於崩潰,想放棄又捨不得高薪待遇或已經取得的成績,可堅持又不堪重負。若是長期從事壓力大的工做,就須要具有持續的激情、毅力、好心態和自我激勵。不工做是爲了更好地工做,若是本身缺少這些素質,只好培養和錘鍊。同時,我相信,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與生俱來。總有些人「不用揚鞭自奮蹄」,也總有人可以愈挫愈奮、樂此不疲。還有些人對單調重複或壓力沒那麼敏感,他們較少遭遇職業倦怠。對多數人羣而言,壓力應該是階段性的,由完全放鬆的短暫假期來補償,以恢復心理、生理與體力,只有這樣才能再次負重前行。 
 
斷絕後路
    Jurgen 在一家德國公司工做二十七年了,他父親也在這家公司供職四十年後退休了。我問他煩不煩,他說:「煩?不知道,沒想過,由於沒選擇,因此未曾想過。」咱們一般認爲若是你有不少選擇,你會更遊刃有餘,會更快樂,由於你能夠輕易在不一樣選擇中變換。其實否則,當你的選擇被剝奪時(不管是被迫的仍是主動放棄的),你的行爲更安穩,心靈更沉靜。反而沒有煩擾的侵擾。
 
讓愛撫平「戰爭」的創傷
聽說「911」恐怖襲擊以後,美國人的結婚和生育平均有所上升。千百年來,人類自始不渝地追求peace & love,尤爲是面臨亂世的驚恐與紛繁的劇烈刺激,人們對安寧與愛的渴求更是變本加厲。周而復始抑鬱的累積和濃烈狂躁的紛爭都會無情地磨損咱們本來純淨、康健的心靈。愛撫療法如同美容院護理:美容師的嫺熟技藝與手法和號稱世界頂級品牌、純自然產於法國普羅斯旺的護膚品對皮膚的滋養功效的置信度老是讓人將信將疑,但有一點能夠確定:過程很重要。放鬆、慵懶、被寵愛、被呵護的感受與狀態很重要,可療傷,可怡情。愛不只限於人類之間。你能夠愛天然、愛運動、愛音樂、愛歌聲、愛走路、愛發呆、愛釣魚,你也能夠愛一隻貓、一幅畫、一杯茶、一卷書、一碟遊戲……關鍵在於你得有防患於未然的意識與能力,你必須把你的「愛」安插到你平淡冗長或「戰火紛飛」的平常工做進程中。等到雞皮鶴髮之時纔想起去美容院,八成會遭白眼兒:晚啦!
 
以「遊心」「遊世」
充滿活力的Anita在雜誌社作執行主編。她說:「2005年我看到不少優秀的市場人士在‘玩’工做,並且‘玩’得不亦樂乎:梁中鋒創辦‘海士山盟’俱樂部已經四年了,他沒有以爲累,而是很開心地‘玩’着;忙得有些顛狂的市場總監David對工做的定義是:娛樂本身,同時娛樂別人。」「任物而不任於物」便是莊子提倡的「遊心」。有「遊心」,方可「遊世」。一個「遊世」的人一定是愉快充實的。工做是咱們的謀生手段,而非生活的統御。咱們不能改變世界,但能夠改變對環境的反應,希望這個領悟不太遲。
 
後記:一日,主編問:「駱蔚你是否是隻寫書評?」此文是爲答覆。
又一日,學生問:「老師你寫日記嗎?書評太少,文字又硬。」「這樣簡單。」
再一日,博友問:「你能回個人貼子嗎?」「不能,由於我打字極慢。」恕無禮,希鑑諒!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