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管人+管事。
說到管理,其實就是團隊,沒有團隊,就談不上管理。我的理解,對我的而言,更多應該是計劃,而非管理。作管理的時間並不長,或者說很短,可能不少地方理解的有問題。寫這篇文章也是爲了能更多的與你們交流,也是記錄下在目前這個階段個人理解。(本文均以在創業型公司工做爲背景),全篇分爲管事篇跟管人篇。
管事篇
1、測試的工做流程。
關於這個點,其實網絡上一搜一大堆,大致都差很少,需求分析,測試計劃,設計測試用例,評審用例,執行測試,缺陷管理,定版,發佈。可是,我認爲做爲一個測試leader,在一個創業型公司,並非出一個這樣的流程這麼簡單。我以爲更多應該考慮的是適合公司的。在我制定咱們團隊的測試流程時,與咱們的項目經理,架構師甚至產品經理都有過很長時間的溝通,測試活動離不開產品,開發,因此在測試的工做流程中,應該包括如何去產品,開發更高效的去協做。下面講講我整理的測試工做流程。
一、需求分析
黑盒測試離不開需求分析,全部的測試都是基於需求,若是對於需求的理解不夠透徹,測試的質量也就可想而知。因此在這個階段,我會花很大量的時間去作。我團隊的需求分析主要包括:兩圖一文檔。
兩圖:業務流程圖,思惟導圖。
一文檔:需求分析文檔。
業務流程圖,是對於需求從流程(總體)去理解。思惟導圖,是對需求所包含的各項功能點去理解。需求分析文檔,是對思惟導圖中的功能點去發散成爲測試點。這樣下來,一個需求所表達的內容,基本不會漏掉。而更高層次的隱性需求,就須要對業務有着很深的理解,這點能夠在工做中慢慢去引導團隊成員去作。流程上很難去控制。
二、測試計劃
網絡上的測試計劃,都是一個文檔,一大堆形式上的東西,可能對於大公司而言,有這個必要,我目前所見識的,基本都沒有必要。
我認爲測試計劃主要給出如下幾點:
(1)、測試類型:黑盒測試,接口測試,UI自動化測試,接口自動化測試,性能測試等等
(2)、測試時間:需求分析起止時間,設計測試用例的起止時間,執行測試的起止時間
(3)、測試執行人:創業型公司因爲人員少的狀況,極可能以項目(模塊)劃分測試負責人,也能夠根據設計和執行來劃分測試負責人
一個測試計劃,有這三點,我我的認爲就可行了。
三、測試用例
關於設計測試用例,可能不少在創業型公司工做過的小夥伴會說,時間很緊,壓根沒時間來作這個事。
這一點,我用了兩個月作了一個調研,前一個月不寫測試用例,你們就按照本身的思路去測試;後一個月,嚴格寫測試用例,執行測試集去測試。調研結果是:前一個月在測試開始時,測試速度稍微快點,在進入測試中後期,測試速度就很慢很慢,由於常見點已經測試完了,測試工程師本身都不知道哪些東西測試過了,哪些還沒?哪些沒有問題,哪些還有問題?不能很直觀的去管控。後一個月在開始時,因爲寫測試用例的時間,速度會稍微慢點,可是在中後期,測試效率明顯比前一個月要好不少,測試工程師對於項目的把握也更清楚。二者整個花的時間基本差很少。質量就更不用說了,確定後者更有保證。
探索性測試,我以爲在業務能力以及測試經驗都很充足的狀況下,能夠結合編寫測試用例,去執行測試。一味的追求探索性測試,其實對於大多數測試工程師來說,很難。
目前,個人團隊是,測試工程師編寫好測試用例,先組內評審,而後導入到QC,測試人員根據QC測試集去執行測試,而我也能很直觀的把控測試進度,以及固然存在的問題。
四、測試用例評審
用例評審很重要,畢竟測試工程師也是人,也會有不少點是想不到的,因此用例評審就是一個查漏補缺的環節。用例評審不是找人茬,而是在這個過程當中,補充測試思路,提高測試質量。
年前,這一項,咱們沒有作,由於當時咱們的測試工程師寫的用例還達不到評審的水平,因此只是組內評審。目前已經啓動用例評審。效果還待觀察中。
測試用例評審方法:
(1)、提早郵件提醒評審相關人員(開發負責人,產品負責人,測試負責人,項目經理等),附件上測試用例。
(2)、1-2天后,組織用例評審會議,因爲事前有看過需求跟用例,因此會議時間不建議很長,只要是查漏補缺,每一個人都會有一些測試思路,也會發現已有的測試用例的不足。
(3)、根據會議記錄,將沒有考慮到的點維護成測試用例。定版。
定版後的測試用例,就能夠用來執行測試了。
五、缺陷管理
缺陷,最重要的是,清晰明瞭的說明問題,重現步驟,以及如何解決。
效率的提升在於細節,缺陷管理工具上寫的不明瞭,也能夠經過實時溝通來解決,可是溝通就須要時間,若是缺陷管理工具上,寫的很清晰明瞭,這溝通的時間成本就節省了。
一個缺陷就是一個用例,這個思想很重要,我經歷的公司,對於缺陷都是放在管理工具中,缺陷解決後,關閉,就沒有而後了。其實每個缺陷都是一個優秀的用例,這些用例你可能已經寫了,也可能沒有,而沒有的話,就須要維護到測試用例中去,下次執行時,你就多預防一個點。
六、驗收測試
一般,經過測試的功能就會準備上線。可是上線前,還須要產品或者運營,來驗收需求。功能實現是否知足需求,有沒有未考慮到的功能等等。產品或者運營作驗收測試時,我會給一個EXCEL文檔,做爲他們記錄問題的LIST,天天跟我反饋下進度跟結果。若是有缺陷,再安排時間去解決。若是有需求上的缺陷,會定會議評審,在此次發佈修改,仍是下次發佈修改。最後,上線與否,須要他們的肯定。
2、測試時間
一、爭取測試時間
創業型公司,產品版本迭代快,週期緊,每每壓縮的是測試時間。而測試質量在必定程度上,與測試時間成正比,因此這點很矛盾。
測試時間須要爭取,由於項目時間很緊,資源更多的用於開發,上線時間肯定後,基本上離上線時間只有2天時間纔開髮結束,才交付測試。而這麼短的測試時間,要保證測試質量很大,而且可能還須要大量加班。而測試時間的爭取,又須要測試質量做爲依據。那麼怎麼來爭取測試時間呢?我認爲是這樣的:
(1)、儘可能在開始時,哪怕加班也要作好質量保證,以後在爭取時間的時候,能夠儘可能拿質量做爲理由來講;
(2)、日常要多跟項目經理,架構師等聊聊產品質量,輸送質量意識,並多講講測試的重要性,不是每個開發或者負責人,對於測試很重視的,儘管如今測試行業在快速發展。
(3)、就是在測試時間上,堅定不讓步。上線後,產品出現問題,不少時候,會讓測試背鍋,固然也有開發的緣由,可是你們的想法是:這個問題怎麼沒有測試到?這個時候,你再說測試時間不夠,意義就不大了。
二、安排測試時間
測試時間的安排,須要根據測試人員自己能力定。能力強的,固然須要的時間短。大致上而言,我對於測試時間的安排以下:
(1)、模塊內(模塊間交互少)的功能,需求分析時間和設計測試用例的時間爲1天,執行測試的時間爲2天(主要是缺陷修復時間),最後驗收時間爲半天。
(2)、模塊間交互多的功能,需求分析和設計測試用例各1-2天,執行測試時間4-5天,最後驗收時間爲1天。
(3)、系統級的功能需求,需求分析3天及以上,設計測試用例時間2-3天,執行測試時間一週以上,最後驗收時間爲2-3天
主要策略是,需求分析的時間得保證,這個時間不能擠,畢竟這是測試最重要的部分。設計測試用例的時間能夠稍微擠擠,這塊最主要的時間是須要寫文檔。測試時間多考慮缺陷修復時間,測試一輪下來可能很快,可是缺陷修復的時間就可能好久。最後須要驗收時間,產品或者運維對於該功能的驗收,看是否知足產品需求。
3、測試進度與質量
一、測試進度
測試計劃肯定後,接下來就是測試進度的把控了。進度的把握不是實時的要求測試工程師反饋,也不是本身想了解的時候就去問一下。須要有這麼一個規則,既能夠直觀的查詢到目前的測試進度,又能夠接受測試工程師的反饋。而咱們團隊的規則以下:
一、使用項目管理工具:Teambiton,任務板上有每個測試工程師在此次發佈前的任務,每個任務都有詳細的測試時間,能明瞭直觀的看到任務的執行狀況。
二、執行QC測試集:QC測試集,是基於測試用例的執行,每個用例的每個步驟都有執行狀態,這樣在測試過程當中,就能實時的查看到當前測試的進度。這個最爲準確。有沒有偷懶,或者是不是應付式的工做都能看出來。
三、天天下班前,都會將今天的測試狀況反饋給我。這一點準備改良,定爲天天早上5-10分鐘站會。每個人都須要講講昨天干了什麼,今天準備幹什麼。時間長了,站會能夠提升整個團隊的效率。
四、天天早上跟天天下班前,都須要檢查一次缺陷管理工具,查看今天已解決還沒有驗證的缺陷是否已經處理完了。
若是出現測試進度很慢,跟預期嚴重不符,會先跟相關測試工程師討論,是預期時間不夠,仍是測試工程師自己的問題,仍是開發工程師的問題。這個時候就是須要測試leader來解決了。找到相應的問題並解決它。
若是出現測試進度過快,也須要去確認,防止爲了趕進度而忽略質量的狀況。
二、測試質量
行業內有一句話:測試不能保證軟件質量。我認爲,雖然咱們不能保證軟件質量,可是咱們能夠保證測試質量,儘可能提升軟件質量。
測試的質量,是測試活動最重要的一環,全部以前的一切都是基於提升測試質量爲目標的。那麼如何提升測試質量呢?
(1)、充足的測試時間。並非時間越長越好。
(2)、全面的測試需求分析。
(3)、充分的測試用例設計。
(4)、測試人員的能力(管人篇詳細聊)
(5)、作好驗收測試。
(6)、風險控制
等等。
4、線上跟蹤
我一直都認爲,無論測試多麼精確,到線上後,都會存在問題。只是說測試能夠儘可能去減小這樣的狀況發生。
若是產品上線後,出現問題,怎麼處理?
第一時間,在測試環境中,重現。能重現,則找相應的開發工程師解決,再評估上線時間。若是不能重現,就直接找項目經理,評估解決辦法。
而通常而言,出現問題後,責任我會擔着(這是一種得人心的方法),過後會跟相關的測試工程師去探討出現這個問題的緣由,是因爲他本身引發的,就總結爲何,爭取別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對於他而言,是一種成長和進步。
結語
以上僅僅是我的的理解。但願你們能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