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s://www.lwfdy.com/archives/860.html
html
讀書時,身邊有個很廣泛的現象:大多研究生的課題都是導師給的(不須要本身選)。從老師那裏得到選題、無疑省了不少時間,不少精力,也能在老師的帶領下快速熟悉研究領域、豐富實踐經驗。但這就必定是最好的情形嗎?就能一勞永逸,高枕無憂嗎?不見得。爲何這麼說呢?研究生研究生,研究生這幾個字在我看來,主要就是旨在培養和塑造一個探究、論證的能力。數據庫
1)本身找課題的能力;框架
2)由相關課題查閱文獻的能力;ide
3)最後就是如何完成本身課題的這個能力。工具
在這3種能力中,我我的認爲第1個最重要,由於相對而言,檢索文獻咱們都有相應的工具,只要你會簡單操做這個軟件,通常的查詢就沒有什麼 問題了;而具體到查文獻——若是大家學校買了一些最經常使用的數據庫,那固然是最好了,直接查詢就能夠了;若是學校沒有買呢,咱們還能夠藉助其餘方式,因此幾乎不會有多大困難!至於如何完成本身的課題,那這就簡單了——有了相關文獻,有個本科學歷足矣~難道會有人有了豐富附文獻資源還不會寫論文嗎?應該不會吧!學習
因此,如何選題,如何選擇適合本身的課題,纔是真正的「難題」。下面我就跟你們分享8種關於選題方面的經驗。idea
看文獻:獲取創新靈感、發現問題htm
創新難,難創新,創新點真的就那麼難找嗎?死讀書、讀死書,要怎麼作才能在看似人人都會的「讀書」中找到研究創新點?對象
看文獻。這一條在不少學術論壇也曾被衆多的過來人奉爲「真理」。據我觀察周圍的同窗和同事,發覺他們都有一個共通的致命問題:動手太少,看期刊太少。繼承
不少發SCI的,通常看國外期刊,如今不少圖書館的數據庫也都擴充了國外期刊數據資源,我建議你們有機會就必定要多看。這樣的好處是你能夠經過這一本期刊、瀏覽到你的這個領域頂級期刊相關的研究。一些人爲何沒有找不到創新,有可能就是根本不知道本身研究的領域到底有那些方向。
常常閱讀一些頂級、學術前沿類的期刊,可無形中培養你的學科敏感性——在電腦搜索關鍵詞是我最經常使用的搜索方式,可是!!!我卻不能保證我輸入的關鍵詞是最新的。因此我纔會主張鼓勵你們,儘量普遍的涉獵。創新要看不一樣主題的文章,不少來源於交叉和其餘學科。
優秀科研從業者須要具有靈敏的科研嗅覺,這種敏銳性是通過長期的思考和殘忍的淘汰培養的——有時候你通過了幾天乃至半個月的苦思冥想獲得的idea,極可能別人在十幾年前就已經作過了。
因此,除了經過科學高效的方法,確保永遠得到最新最前沿的領域研究動態動向之外,還要兼顧:
A. 大量地、仔細地閱讀文獻,多聽學術報告、多與同行探討,從中得到啓示,不能急於求成。
B. 總結感興趣領域內還沒有探討過但頗有意義的課題;
C. 總結爭論性很強的問題,反覆比較研究方法和結論,從中發現切入點;
D. 善於抓住科研過程當中遇到的難以解釋的問題,每每會成爲思惟的閃光點;
E. 細緻地擬定方案,論證可行性。
突破學科「空白處」「空缺處」及「交叉口」
學位論文選題有必定難度,有利於挖掘研究生潛力,發揚創新精神,在前人基礎上有所突破,表達本身的新看法、新觀點,成一家之言。
一、「空白處」
「空白處」是本學科領域還沒有涉獵的課題。
首先不得不說的是:大多狀況下那種「你所從事的領域中你們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這種問題實際上是很少的。因此這再一次要求了你對現有領域研究進展的瞭解程度。同時,如改革中提出的各類新問題;新產品、新工藝的應用等——這類課題參考文獻又較少,甚至無所借鑑。研究空間雖廣闊,但實際的學術價值和現有理論基礎是否足以支撐,理論框架、模型是否成立,也未知能否。因此這類課題,若是沒有至關的研究基礎與給力的團隊支撐,仍是知難而退的好。
固然這類選題風險大,出彩的機會也同樣大。有實力的研究生能夠在充分的瞭解整體研究情況基礎上,靈活運用聯想、推理、演繹、判斷等思惟方式,達到對客觀事物的主體認識。還可從現實生活中提出研究空白和忽略的薄弱環節加以研究,提出獨到看法,使研究成果具備較強的應用性和實效性。如美國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大可能是從公司管理和生產中提出來的問題,在書本上很難找到現成答案。有了新穎觀點,論文就有了靈魂。
二、「空缺處」
「空缺處」是在本學科領域已有人研究但還有探討餘地的選題。
或不一樣意既往觀點,或對舊主題獨闢蹊徑,選擇新角度闡述問題;或糾正研究方法的錯誤或缺陷的選題。可從下列幾方面探討:
其成果有無不完備、不深刻、不穩當之處?
某學科領域中,哪些問題尚待解決?
在已解決的問題中,哪些問題須要補充或修正?
當前理論爭議焦點是什麼?
爭論焦點在哪裏?
表明性意見是什麼?
佔上風的意見有何不足?
相反意見有何可取之處?
許多重大創新都是創建對權威的挑戰,都是在問題的碰撞中激發出火花,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這類課題是對前人成果的發展性研究。例如《論時空的現代認識》就是對前人成果揚棄的成功範例。此文考察牛頓、愛因斯坦和馬克思主義時空觀,把現代物理學和宇宙學時空觀引入哲學領域,認爲時空取決於物質分佈和運動狀態,是事物廣延性、持續性的尺度,時空本質屬性是它構成非線性單一的四維連續區,在客觀上有機融合而相互制約,是對前人時空理論成果的繼承和創新。
三、多學科「交叉口」
我身邊有個點子特多、特好的人,連續中了5個面上和一個重點。他的研究經歷是:師範學院本科,農業大學碩士,醫學博士,後來還在生物物理方面與某綜合大學作了些合做研究。
這個交叉學科的背景知識,正是他思惟開闊的重要基礎。
他的思惟是發散型的多向思惟。他在考慮醫學問題時,能夠將物理或化學中很基礎的問題與之巧妙聯繫起來。剛開始接觸時你會以爲這思惟很怪異、很不可理解,但聽 他分析講解以後你就有恍然大悟的感受,最後就是拿到NSFC資助了。在他身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也成了咱們學習的榜樣。
交叉學科學習對拓展思惟很是有益。在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社會,科學技術發展呈現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相互綜合的趨勢。在學科與學科交叉地帶,不斷涌現一些新的學科門類,如文藝心理學、生物醫學工程等,必然帶來新問題,要求研究生在前人還沒有探索的多學科交叉新領域選題,在學科綜合和比較中發現新問題,產生新思想。
諸如傳播社會學,公關心理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等學科就是在學科邊緣結合部上開拓、發展的;而接受美學則是對受衆忽略的「無人區」的開拓和興起。在同一部門的各階段之間也存在這種機遇。好比中國古代文學的1234~1271年30餘年時間,雜劇、散曲如何發展?至今還是研究空白,人們對此不甚瞭解。採用這種方法選題,要注意學科之間或學科內各階段之間的滲透性、互補性、承接性、轉折性、突變性等。
綜合比較與社會調查
一、綜合法
大體分爲「綜述」和「述評」兩類。「綜述」要求概括、總結學術界對某一問題的所有研究成果。所謂「所有」是相對而言的,能夠是某一階段的「所有」,也能夠是某一次會議的「所有」。「述評」要求在此基礎上加以評論。選擇這類課題,首先要全面佔有資料,實事求是地進行科學歸納和分類。評價他人成果時,力求客觀公正,不帶感情色彩;發表本身意見時,要有獨到看法,有理有據。
二、比較法
首先要確認對象具備可比性,即屬於同一種類或同一條件、同一關係。既有縱向比較,也有橫向比較。縱比是歷史比較,即比較同一事物在不一樣時間內的具體變化,例如儒家思想在不一樣歷史時期的演變問題,橫比是不一樣的具體事物在同一標準下的比較,肯定其相同與相異之處,並探索緣由何在。如研究清代兩大表明性傳奇《長生殿》與《桃花扇》的殊途同歸,便是橫向比較。
三、社會調查法
學位論文的最終目的是爲社會服務,選題的肯定,應以社會須要爲出發點,注重社會調查,從社會實踐中搜集第一手資料,去粗取精,去僞存真,將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最終確立選題。真正作到選題源於實踐,服務於實踐。
材料提取,擬想驗證啓發法
一、材料提取法
閱讀材料是多多益善,要勤於動手、認真思考、概括分類。要弄清哪些屬於本學科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哪些屬於本學科爭論的焦點問題。通過反覆琢磨和提煉昇華,造成本身的選題。
二、擬想驗證法
是指先有擬想,然後經過閱讀資料並驗證來肯定選題的方法。根據本身平素的觀察和學習,初步肯定選題範圍,再閱讀大量資料,瞭解學術界的探討。若有一位研究生以《我國企業資產重組的理論分析與實踐探討》爲題探討國企怎樣擺脫困境問題,這個選題就是在蒐集大量有關國企資產重組成敗案例的資料基礎上肯定的。
三、啓發法
教師在講授中,將課堂知識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就某一問題論證的觀點、依據、方法給研究生以啓發,開拓思路,使其找到合適的選題。如教師講授市場營銷理論時,學生深受啓發,聯想到某企業增強品牌管理的成功經驗,由此肯定《關於企業名牌戰略再思考》的課題。
四、回溯法
這種方法是從事物結果或現狀着手,進行逆向思惟,追根究底,尋找矛盾的根源,肯定選題。好比《紅樓夢》的研究論文,大多以脂硯齋評語爲論據。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這些評語有可疑和自相矛盾之處。如目前已知最先的手抄本乾隆甲戌(1754年)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第五回批語寫道:「做書者視女兒珍貴之至,不知今時女兒可知?餘爲做者癡心一哭,又爲近之自棄自敗之女兒一恨。」其口氣顯然出自與「做書者」不一樣時代的後人。但據大量脂批推斷,脂硯齋又是比做者年齡大的至親好友,參與小說的修改、校定和謄清等工做。如第十三回末批語寫道:「秦可卿淫喪天香樓,做者用史筆也。老朽因有魂託鳳姐賈家後事二件,……因命芹溪刪去。」其中「芹溪」即曹雪芹。1754年曹雪芹30餘歲,而批書者已自稱「老朽」。這是其自相矛盾處。可疑之點如:甲戌本第一回末批道:「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直至30年後的乾隆甲辰(1784年),纔出現第一個全書以《紅樓夢》命名的八十回手抄本。在此前全部手抄本均題名《石頭記》。但在甲戌本第五回卻出現這樣的脂批:「設言人亦應如此法看《紅樓夢》一書,更沒必要追究其隱寓。」
如何解釋上述問題?能夠採用「回溯法」,追究甲戌本發現的通過。1928年2月,胡適發表文章,宣稱他買到甲戌本,並公佈他研究甲戌本的結果。但此後30餘年,胡氏對此書及其來歷一直祕而不宣,直到1961年臺灣影印此書時,他說:「我當時太疏忽,沒有記下賣書人的姓名住址,沒有和他通訊,因此我徹底不知道這部書在那最近幾十年時的歷史。」據此,有的紅學家提出脂批的真僞問題,引發學界關注。若是選這個題目,不妨定名爲《脂批疑案考》。
移植與懷疑法
一、移植法
指借鑑其餘學科的方法研究本學科的問題,在正確理解其餘學科基本原理和方法基礎上,與本學科特色和規律有機地結合。隨着現代科學發展,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不斷涌現,打破傳統的天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分界,學科之間相互滲透成爲現代科學發展的重要特色,這是移植法的客觀基礎。
他山之石,能夠攻玉。將一門學科的方法和理論引入另外一學科,每每會致使新的重大突破。研究生要善於發現不一樣學科研究對象與思惟方法之間的聯繫,從其餘學科的研究中獲得啓發,找到發現問題的工具。在文學研究領域,嘗試用移植法寫出的論文,如林興宅以系統方法研究魯迅的《阿Q正傳》,成功地解開了阿Q形象之謎;李正民借鑑熵定律和耗散結構理論研究文學發展規律,提出「文學散化律」和中國古代文學史分期的新看法;周先民用心理分析方法解釋李商隱的「無題詩」,揭示了前人所未道的深層心理奧祕。
二、類比移植法
類比移植的重要前提是必須找到二者之間的共同點或聯繫點,包括選擇類比對象和類比推理兩個環節。前者要以研究目的爲依據,選擇本身熟悉的,或生動直觀的東西做爲類比對象;後者經過比較考慮其相同點或類似處,找到類比移植的着眼點。
類比移植有如下三種狀況:
①概念類比移植。如生物學中的「向性」概念,引伸到教育領域的師生關係研究上,就出現了向師性概念。教師如何借用學生的向師性特色造成良好的師生關係,就成爲教育理論界研究的熱點問題。
②理論體系移植。如在研究課堂教學藝術時,能夠借鑑美學標準體系———材料美、形式美和表現美,把課堂教學藝術分爲教學材料的運用藝術、課堂教學形式的組織藝術、課堂教學的表現藝術。
③方法移植。這裏既有思惟方法移植,又有研究方法移植。從理論發展歷程看,理論發展上的任何一次根本性革命,都與思惟模式和研究方法的革命息息相關。方法的移植是最高層次的類比移植。
三、懷疑法
學術無禁區,科學無止境。今日被認爲的真理,明天也許就成爲謬誤,所以對任何理論觀點和實踐行爲,研究生均可以持懷疑態度,對已有結論、常規、習慣、行爲方式等合理性做非絕對確定,或做否認判斷。懷疑必然會引發研究生對事物的從新審視,從中發現新問題。
懷疑的主要依據有二:
一是大量的事實和經驗;二是科學分析的邏輯結論。
懷疑結果也有兩種可能:一是部分或徹底證明本身的懷疑;二是證僞了本身的懷疑。不管證明和證僞,都會使研究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向前邁進一步。例如,對「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當中起主導做用」這一觀點,能夠進行深刻探討。影響人的發展因素多種多樣,有遺傳、環境、教育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等,其中學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從理論上講,學校做爲一種專門教育機構,應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做用,可事實上並不是如此,由於學校教育對人的發展起主導做用是有前提條件的。人的發展有其內在規律,除非學校教育符合這種規律,不然學校教育做用有限。現實中有的學校教育發展滯後,就很難對學生髮展起主導做用。
換位思考法
換位思考,旨在擺脫原有思惟定勢,從不一樣角度和層次認識研究對象,以造成關於對象的新認識。這就須要從新編排整理一組熟悉的資料,從不一樣角度看待它,並擺脫當時流行理論的影響。換位思考有同層換位、異層換位、時空換位三種。
一、同層換位
是指從同一邏輯層面上,對研究對象進行不一樣角度和側面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如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研究教育理論問題,多從泛智論體系出發,創建本身的教學理論體系,首次把教育學研究從哲學認識論中分離出來。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研究教育學,則從教師角度進行系統研究,構建以教師爲中心的傳統教育學理論體系。美國教育家杜威則從經驗主義哲學背景出發,構建以兒童爲中心的教育學體系。教育理論發展的這三個高峯,都是以換位思考爲特徵,在教育、教師、教學活動的三個要素層面上進行,屬於同層換位。
二、異層換位
當代教育理論發展再也不單一地從教師、學生或教材層面展開,更多的是從師生關係(要素)之間的聯繫層面展開,從師生互動角度討論教育、教學問題,即不一樣層次換位。
三、時空換位
當咱們討論同一教育、教學問題時,從不一樣時間和空間角度研究。如辦學地點選擇問題,咱們會問,爲何中國古代書院能夠辦在名山大川旁邊而薪火不斷,而當代中國大學卻非得辦在都市呢?爲何美國的許多著名大學能夠辦在偏僻的小鎮上,而中國就不行呢?這就是時空換位思考。
時間法
根據研究時間能夠分爲橫剖研究與縱貫研究兩種。
一、橫剖研究
是指在某一個時間對研究對象進行橫斷面(對研究對象的不一樣類型在某一個時點所構成的全貌)的研究。其優勢是研究面廣,多半採用統計調查方式,資料格式統一,且來源於同一時間,於是可對各類類型的研究對象進行描述和比較,但資料的深度和廣度較差。好比教育資源普查就是一種典型的橫剖研究。
二、縱貫研究
是指在不一樣時點或較長時間內,從正向或逆向兩種發展方向對某一科學發展示象的觀察和研究,便於瞭解現象的發展過程,比較不一樣時期的變化;並且因爲各類變量的時間順序清楚,所以容易做出邏輯因果判斷,但其研究範圍較小,難以進行不一樣類型比較。
轉自論文選題怎麼破?8個小技巧幫你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