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發展公有云的五種模式--【軟件和信息服務】2015.04

這兩年公有云發展的如火如荼,運營商受到OTT的打壓,天然也不甘落後。雖然發展公有云的形式各異,但運營商發展公有云有五種常見模式。
安全

1)自研模式服務器

自研模式是最高大上的模式,也是全部開源組織最熱衷的模式,既然雲操做系統、雲安全、SDN、NFV等都提供了開源選擇,運營商做爲高大上的用戶,固然不少人想到就是自研。好比現今如日中天的OpenStack、Xen等都爲運營商開發本身的雲平臺提供了很好的基礎,Google、阿里雲等都爲運營商樹立了很好的榜樣。而且也確實有運營商基於這種模式在運行,包括Verizon的Verizon Cloud和NTT.com的公有云服務等。可是此模式須要運營商具備很深的技術積累,不然從頭玩基於開源的開發,這但是風險巨大,成功機率不高的模式,而且傳統的運營商的決策模式都與此不匹配,因此選擇該模式要慎重;微信

2)傳統模式網絡

傳統模式就是IT廠商提供基礎硬件及軟件,包括雲平臺軟件,運營商購買全部的基礎硬件和軟件,還可能購買一些第三方諮詢服務,運營商自行運維整套公有云平臺,而且運營商本身負責產品包裝和銷售。IT廠商最喜歡這種模式,可是對運營商而言是重資產,不只僅本身須要提供機房、帶寬等資源,還須要購買雲平臺軟硬件,初期投資比較大,成本效益難以有效控制。固然,該模式運營商自主權很大,本身徹底按照本身的方式來運營,包括合做夥伴選擇、GTM、產品和服務等都由運營商本身徹底控制。好比OBS的混合雲Flexible Computing就是採起這種方式來運營的,國內的移動大雲、電信的星雲等也都屬於這種模式,華爲和新加坡StarHub以及印尼Sigma的合做也屬於此種類型;運維

3)雲中介模式ide

何謂雲中介模式?就是運營商自建雲平臺,築巢引鳳,軟件廠商提供SaaS業務,多合做夥伴一塊兒參與雲服務的構建,運營商本身負責銷售(包括經過代理商銷售)。此模式運營商扮演CBS(Cloud Service Broker)的角色,整合多家雲服務並以統一的管理界面(入口、計費、統一帳單等)將公有云服務交付給客戶,並在此之上疊加一些諸如雲安全等增值服務,造成一個相似App Marketplace來切入雲服務市場。雲中介模式多發生在SaaS領域,目前針對中小客戶市場發展的特別迅猛。好比:Orange的「Le Cloud Pro Marketplace」和SingTel的MyBusiness SaaS就屬於此類型。此類服務包裝比較方便,幫運營商提供了合適雲服務,這都是傳統運營商不擅長的領域。可是與ISV如何合做成爲關鍵,挑戰運營商靈活的商務能力,不然願意參與的ISV很受限。阿里雲

4)聯合模式雲計算

聯合模式就是聯合運營商和IT廠商雙方,以合資公司或長期戰略聯盟的方式運做,合做深度視雙方能力來定,這種戰略聯盟一般發生在雲服務能力不夠強的運營商與IT服務提供商之間。運營商能夠展現本身強大的網絡和數據中心能力,IT供應商則提供雲服務的核心能力。這種合做模式慢慢蔓延開來,能讓運營商找到最溫馨的定位,發揮運營商的優點。可是由於雲平臺核心技術由IT廠商掌控,運營商有潛在的失控風險。但至少運營商下降了初期軟件的成本投入,而且引入了專業人士來運營雲服務,好處也是大大的。目前VMware和中國電信合做的天翼雲就屬於此種類型,VMware也是借中國電信的數據中心牌照解決了VMware vCloud Air落地中國的限制。spa

5)Hosting模式操作系統

運營商以本身的品牌轉售其餘雲服務提供商的某類服務,運營商提供網絡和數據中心基礎設施(一般是L1層的數據中心,也可能包括L2(服務器、網絡和存儲)層),同時進行市場、銷售、計費及簡單的售後服務,雲服務提供商則提供包括IT設備、雲平臺軟件及運維等一整套雲服務。這種模式運營商技術風險比較小,全部雲服務的構建和運維基本都有云服務提供商來確保。可是運營商的價值也被壓到最低,仍然承擔管道和基礎設施的支撐,全部的增值服務都由雲服務供應商來提供。這和傳統運營商運營本身的IDC(Internet數據中心)無異,主流的運營商基本都還提供這種類型的雲服務,包括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美國的AT&T等也都不能免俗。由於這能夠充分發揮運營商原生優點,要提供雲服務不可能忘記這種模式。



哪種公有云發展模式是最佳實踐呢?其實今天尚未哪種公有云模式放之四海而皆準,每一家運營商都要充分挖掘本身的優點,結合上面提到的五種模式,甚至是將上述五種模式混搭,找到最最適合本身的公有云發展之旅,才能真正在公有云市場上自由地縱橫馳騁,才能在OTT來襲時面無懼色,才能真正笑傲公有云的新江湖。祝願全部的運營商能在公有云市場上找準本身的地位,爲企業和我的消費者提供愈來愈好的服務!

注:若是想了解@雲界漫步 對雲計算的最新觀點,請直接訂閱「中國雲夢」微信公衆號。也可微信掃描下面的二維碼,直接訂閱。訂閱」中國雲夢「後,直接回復」10045「閱讀該文。本文已經發表在2015年4月刊的《軟件和信息服務》雜誌上,也能夠購買雜誌閱讀本文。

wKioL1U85vuTz7iwAAEOBNi5uT4973.jpg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