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的第五行是最小TTL(time-to-live)時間,這是針對緩存而言的,與區傳送沒有關係。 生存期(TTL)爲所允許的名字服務器對數據緩存的時間長度,一旦生存期到了,名字服務器必須丟棄緩存數據並從受權的名字服務器中從新獲取新的數據。這樣能夠確保域數據在整個網絡上的一致性。
緩存不只保存成功查詢信息,也保存失敗查詢信息。咱們常有體驗,在訪問一個叫abcd.efg.com的站點時,若是查詢失敗,那麼,在短期內從新訪問這個站點,會馬上返回這個主機不存在的信息,就是這個道理。在BIND8.2之前的版本中,兩種緩存的生存期使用同一個值,而新版本中分別設定值。對於老版本,名字服務器的數據庫文件的SOA最後一項就是TTL;而新版本(Bind8.2及之後版本)數據庫文件的SOA最後一項是失敗信息緩存的生存期,文件的第一行則多了個$TTL,爲成功信息的緩存生存期。
最後一點說明,上面的時間在較老的版本都是以秒爲單位,新版本中默認以秒爲單位,也可根據須要本身指定單位,具體請查閱相關文檔。但需注意,對於區傳送的時間參數,若是設定爲很短期,好比兩秒,則不必定能按照該時間進行,通常會比設定的長一點。
但願上面的內容可以對你們有所幫助。
Ctrl+Enter 發佈html
發佈java
取消jqu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