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好像一頭出籠的野獸,無論有沒有被他咬傷,都看到了老虎的利害,一向流動性很大的IT工程師們也都當心翼翼起來,原本計劃好的漲薪計劃,跳槽計劃 也都一一泡湯,同時,寄生於這些外企的獵頭公司,彷彿彷佛也如履薄冰,公司的蕭落,死亡,彷佛都有點忽然。 通訊業最早倒掉的是北電,接着是moto的手機部門,這些由管理以及公司戰略引發的問題在經濟危的波瀾中一觸即發,終於到了危如累卵的地步,UT也裁掉了雞肋通常的小靈通部門,intel,EMC,Cisco等巨頭也都實行了人才緊縮計劃,連華爲都撿起了多年沒有實行的末位淘汰制, 最慘烈的當屬前幾年異常火爆的IC業,中小的IC芯片公司更是難以生存,哀鴻遍野。 縱觀裁人的公司,被裁掉的人能夠分爲幾類 1. 消費電子類技術人員。相關的產業鏈都有波及,包括消費電子類的IC工程師,通訊公司裏的手機開發都是比較危險的部門,消費電子類在人們都願意消費的時候,是很容易產生利潤的,可當人們把錢牢牢捂在口袋裏,加上資金鍊斷裂,這一連串的行業鏈就開始如多米諾骨牌同樣順勢而倒,尤爲是這類的小公司,創業容易,倒閉也容易。 2. 相對來講比較容易招人的部門,好比售後服務,技術支持,銷售人員,這類職位是比較容易收縮或者擴張的部門,固然,業績好的銷售人員不用說,仍然是公司保留的重點保護對象。 3. 公司裏比較雞肋的部門,或者即將要淘汰的業務,或者是由某個巨頭併購的一些小公司,在公司巨大的資金的風險下,這些部分都是最可能要被剝落的。 4. 身居不高不低的領導階層,尤爲對於那些內部管理繁冗累贅的公司,聽說某個大公司今年將計劃裁掉上千只作計劃和協調的一些職位,好比專門作項目計劃的PL,PM 等等。 出現危機的時候,需求老是從高到低一層層的被拋棄,跟生存越接近的行業就越穩定,相反,風險就越大,你的能力越具有不可替代性,就越穩定。 所謂順勢而爲,不是沒有人不看好頹勢中的機會,中國人多而便宜,勤快,有點耽於安逸,外企又帶着一向的光環,是個好去處,老外明白,只要多開點錢,固然這點錢比國外的工程師便宜好幾倍,因此趁着這個局面,也是個藉機轉移人力的一個機會,好比諾基亞西門子,便裁掉了大量北歐高成本地區的人才,在杭州和上海紛紛擴張。除了這些巨頭,還有些小公司企圖在這經濟的谷底吸金吸人,逆勢而上,得到本身的一份立錐之地。 歷史老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就如同這個野獸終將受制,拋開大環境的暫時影響不說,對於大多數從事高科技產業的工程師來講,我的的職業命運又該如何發展? 一個IT工程師在剛畢業後的三年,還作一樣的工做,工做的興奮度就基本上沒有了,天天循序漸進,累也不算累, 作着雷同的工做,這時候,他開始思索起本身的職業路線,彷佛只有跳槽才能給本身帶來一些工做的快樂。其實跳槽除了能給你帶來薪水的一點漲幅以外,更多時候就是一種幻覺,不多人能由於跳槽而讓你從一個工程師變成一個leader,從一個 leader 變成一個manager.除非是從大公司到一個創業型小公司。而你一旦從大公司到小公司,你的正統的職業規劃就被打破了,再想回大公司就難了。而對於大多數的工程師來講,他們更多的只是維持現狀罷了,其實不少人內心充滿着迷茫,睏倦,而隨着時光的流逝,咱們發現本身已經衰老了,即便有不少想法,也是力不從心了。 而在一個管理技術都規範成熟的大公司,機會是不多的,尤爲是在外企,老外寧願把更高級別的職位給臺灣人香港人,都不肯意給一個大陸人,在思科這種公司,作到一個高級經理 已經算是很高的職位了。因此,對於大多數的IT工程師來講,所謂我的的職業規劃在中國的今天,更多隻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已,大多數人爲了生活而磨盡了棱角。全部的企業實體都是以利益爲核心,他並非爲任何一我的的職業發展而存在,而對於個體在這個大環境下的職業命運,只有咱們本身才能把握。 對於一個工程師來講,作到一個team lead再到部門經理,是條最傳統的職業路線了,或者幹幾年再平級跳一次槽,其實對於在成熟的跨國公司發展的工程師來講,這也就夠了,四,五十萬的薪水已經很不錯了。進取心強,有足夠的技術,更重要的是有足夠的情商,慢慢滴熬,時間到了,走到這一步也不是很難,這就夠了。 其實更多剩下的是那些已經磨平了棱角了的工程師,對技術的追求也已經變的模糊,隔幾年跳一次槽,加幾回工資,其實職業大部分也就是生存的手段而已,對於通常的工程師,拿到二十多萬的薪水就已經能夠進行不錯的白領生活了,過多的抱怨其實沒有意義,若是不承受創業的風險,這樣的收入咱們應該能夠知足了,固然也不得不知足。 職場上的人們很容易被他們的工做對象所感染,好比面對着機器,人的特徵就會變得跟機器有些類似,規範,循序漸進,不夠靈動,若是你的工做對象是人,你會明顯發現這我的在氣質上則靈活不少。因此不少成天面對着機器的偏內向的工程師,則須要多彌補跟人羣的接觸,跟生活化的軟性元素的接觸。 不少時候,當一切趨於穩定,也離乏味不遠了,但但其實回過頭來想,咱們的工做不就是爲了生活嗎?生活是什麼?在健康的基礎上描繪出更多的色彩,當眼前的一切如此現實,咱們要更多的去關注自身的心裏,按期去作作運動,去參加一些的興趣小組,定一些能夠實現的小小願望,給本身一些安全卻又值得期待的色彩。 生存老是第一位的,目前中國的現狀是,畢業的大學生爲了生存而找工做,不少畢業生並無結合過本身的性格,特色去選擇一個合適的職業。甚至當等待過了兩三年以後,明白了更多的職業特色,才發現,中國那麼大地方,那麼多公司,轉個行倒是難上加難,對於某些人來講,工做幾年後,若是輕易放棄本身目前的方向,再轉行,薪水可能就會打折,彷彿重頭再來,這是很難讓人接受的,這是須要勇氣的,即便在一個行業以內,好比在分工如此細密的高科技領域,更是如此,不少人都認爲,差很少的行業均可以換來換去,個人學習能力很強,但對於公司來講,他們更但願找到在該領域有匹配經驗的人,並且不要培訓,直接就能上崗,直接就能夠創造價值,公司根本不怕找不到合適的人,他爲何要給你機會,還要給你培訓,對於跳槽如此頻繁的今天,他們還會擔憂在培訓完以後你就很快跳槽,得不償失。 若目前職業和興趣是南轅北轍的,這種尷尬就會加倍。不知道天天再埋頭苦幹的那些工程師們,有多少人還曾回憶過本身年輕時候的夢想?在今天,咱們每月固定盼着那些薪水的發放,關心着房價,規劃着本身的車子,房子,這個世界如此的現實理性而且無奈,咱們被莫名的規則所束縛,被送上了大多人必須遵照的軌道,而關於夢想的話題,卻不多有人再提起了。 其實我一直認爲,興趣做爲職業,這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一旦你選擇興趣做爲基礎的職業以後,你也會發現,被規範的興趣 也變得索然無味,因此現代文明裏,咱們必須妥協一部分的心裏需求,而去找尋那個更爲適中的平衡點。 對於剛畢業的人來講,我奉勸你必定要去作作職業測評,在中國,選擇一個正確的起點比一個好的專業還有意義,由於一旦你到了某個不高不低的高度,再轉行要考慮的因素是如此之多。在找工做前要好好的考慮一下本身的性格特徵,愛好,全方面的去了解本身----不少人都覺得了解本身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其實並不是易事。我建議你們能夠去作作人格測試,心理測試,或者你甚至能夠從星座,血型去了解本身的優點劣勢,剛畢業以後低點薪水都不要緊,關鍵是要選擇合適本身的路,簡單點說,更多人不甚瞭解各種公司的特色,也不甚明白公司裏那些大大小小職位的分類及特色,也不知道哪類行業更有發展優點,或者即將被淘汰,好比即便一個提及來簡單的軟件部門,可能就會分配你去作界面,平臺,中間件,驅動,內核等等。。。即便是細小的分類也可能對你未來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在學校咱們學到說的東西如此之多,卻如此蒼白,只能說明咱們的大學教育和就業之間缺少最基本的交流。 若要找尋更多的緣由,須要往一我的以前的教育回朔,甚至牽涉到專業的選擇,家庭的教育,這是個太過於複雜的體系了,只是但願更多的人沒有太多的「若是」。人生到某個點開始清醒明白的時候,咱們已經沒有若是了,但能作的仍是要作,咱們要的是滿滿的,豐富的,快樂的人生。 以上拙見,我的觀點,歡迎探討批評 Msn: [email]huangbinlove@tom.com[/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