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李會軍•寧靜致遠java
在上一篇文章中介紹了關於緩衝區的一些細節內容,如今終於能夠進入NIO中最有意思的部分非阻塞I/O。一般在進行同步I/O操做時,若是讀取數據,代碼會阻塞直至有 可供讀取的數據。一樣,寫入調用將會阻塞直至數據可以寫入。傳統的Server/Client模式會基於TPR(Thread per Request),服務器會爲每一個客戶端請求創建一個線程,由該線程單獨負責處理一個客戶請求。這種模式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線程數量的劇增,大量的線程會增大服務器的開銷。大多數的實現爲了不這個問題,都採用了線程池模型,並設置線程池線程的最大數量,這由帶來了新的問題,若是線程池中有200個線程,而有200個用戶都在進行大文件下載,會致使第201個用戶的請求沒法及時處理,即使第201個用戶只想請求一個幾KB大小的頁面。傳統的 Server/Client模式以下圖所示:服務器
NIO中非阻塞I/O採用了基於Reactor模式的工做方式,I/O調用不會被阻塞,相反是註冊感興趣的特定I/O事件,如可讀數據到達,新的套接字鏈接等等,在發生特定事件時,系統再通知咱們。NIO中實現非阻塞I/O的核心對象就是Selector,Selector就是註冊各類I/O事件地 方,並且當那些事件發生時,就是這個對象告訴咱們所發生的事件,以下圖所示:併發
從圖中能夠看出,當有讀或寫等任何註冊的事件發生時,能夠從Selector中得到相應的SelectionKey,同時從 SelectionKey中能夠找到發生的事件和該事件所發生的具體的SelectableChannel,以得到客戶端發送過來的數據。關於 SelectableChannel的能夠參考Java NIO使用及原理分析(一)app
使用NIO中非阻塞I/O編寫服務器處理程序,大致上能夠分爲下面三個步驟:socket
1. 向Selector對象註冊感興趣的事件
2. 從Selector中獲取感興趣的事件
3. 根據不一樣的事件進行相應的處理post
接下來咱們用一個簡單的示例來講明整個過程。首先是向Selector對象註冊感興趣的事件:性能
[java] view plain copyspa
建立了ServerSocketChannel對象,並調用configureBlocking()方法,配置爲非阻塞模式,接下來的三行代碼把該通道綁定到指定端口,最後向Selector中註冊事件,此處指定的是參數是OP_ACCEPT,即指定咱們想要監聽accept事件,也就是新的鏈接發 生時所產生的事件,對於ServerSocketChannel通道來講,咱們惟一能夠指定的參數就是OP_ACCEPT。線程
從Selector中獲取感興趣的事件,即開始監聽,進入內部循環:
[java] view plain copy
在非阻塞I/O中,內部循環模式基本都是遵循這種方式。首先調用select()方法,該方法會阻塞,直到至少有一個事件發生,而後再使用selectedKeys()方法獲取發生事件的SelectionKey,再使用迭代器進行循環。
最後一步就是根據不一樣的事件,編寫相應的處理代碼:
[java] view plain copy
此處分別判斷是接受請求、讀數據仍是寫事件,分別做不一樣的處理。
到這裏關於Java NIO使用及原理分析的四篇文章就所有完成了。Java NIO提供了通道、緩衝區、選擇器這樣一組抽象概念,極大的簡化了咱們編寫高性能併發型服務器程序,後面有機會我會繼續談談使用Java NIO的一些想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