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行走——《作最好的新教師》讀後感3200字:
做者:何英。我是一名新教師,踏上工做崗位之初,我感受本身像一個大陀螺,不停的在原地旋轉旋轉,卻找不到方向。這種感受讓我一度懷疑,這仍是我踏上教師崗位的初衷嗎?正由於這份迷茫,讓我一拿到劉勝峯老師的《作最好的新教師》便愛不釋手。
書分五章,直面24個教師專業成長的問題。章章有新意,節節接地氣。全書「術」中有「道」,「道」中有「術」,且「道」且「術」,做者劉勝峯將本身的經驗和盤托出,爲新教師指明前進的方向。也引導我在被動的旋轉中努力尋找本身的方向。
做者劉勝峯老師自己對我就是極大的激勵。查了劉勝峯老師的資料,他的出生年月讓我自慚形穢。他是1980年出生的,比我只大5歲,幾乎能夠稱之爲同齡人,而劉老師已是教師界的翹楚,我纔剛剛邁入這個行列。或許只有更努力的學習、奔跑,才能無愧於光陰,無愧於青春!
多換幾種形式,提升德育的興奮點
書中講了一個這樣的事例:2009年的10月1日,廈門市教育局選派做者班級的30名學生做爲小學生表明參加國慶的升旗儀式。10月1是國慶假期的第一天,升旗要起得很早,這是許多同窗不肯意的。做者並無採起強制的方法,一開始的號召失敗後,依然沒有放棄,而是換了多種形式:讓學生體會到活動的光榮進而補報;補報後沒有立刻允諾,而是觀察一天;報名的人數夠了,做者又思考如何讓學生把這份熱情一直持續下去,進而繼續製做獎狀,公佈第二批入選名單、提出要求。結果,活動當天沒有一個孩子遲到,升旗的2個多小時中沒有一個不是筆直的站着,沒有一我的的眼神顯出不情願。整個過程沒有絲毫的強迫,卻最大程度的調動了學生的熱情,正是由於做者肯動腦筋花心思,用多種形式來提升孩子的興奮點。html
這一點給個人觸動特別大,在我原來的概念裏,小孩子用規定最見效,他們年齡過小,道理聽不明白,即便能聽明白也不必定會積極配合。因此對於他們,直接強制性的佈置任務就行,要求的越嚴格,效果就越好。可是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我發現我要求的都十分嚴格,可孩子們就是作的不是很好。是他們真的作很差嗎?不是!是他們不肯意去作!我沒有考慮他們的意願,誰都不肯意被別人強迫,孩子也不例外。因此讀完這一小節之後,我試着去給孩子們一些興奮點。好比之前說:你的字真醜,很差好寫,我就罰你!如今我試着去說:你認真寫的字真好看!
班主任要行走在牽手和放手之間
班主任的管理行爲猶如一把多刃劍,是一個糅合了教育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的工做。首先要強化責任,促進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因爲小學生認知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較弱,所以,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是個反覆的過程。牽手是指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放手是指在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方法、途徑上充分的放手,經過故事明理,操練導行,責任強化,來促進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名人傳讀書筆記(http://www.simayi.net/dushubiji/992.html)在個人班級,我給學生制定了許多規定,告訴他們何時作什麼事,可是這些並無成爲習慣,甚至只要不提醒或者不嚴格要求,一切都會恢復原樣,感受本身力不從心,併爲之苦惱,一每天下來本身很累,孩子們的平常習慣卻沒有什麼變化。
如今看來,是由於我過度的插手而沒有牽手和放手。首先沒有讓孩子們意識到好習慣的重要性,即便說了也是以一種大道理的方式去說的,孩子根本就不感興趣也沒有真正理解,應該學着做者用故事去表明擺道理,畢竟故事更適合二年級的孩子。另外要給孩子作事的機會,讓孩子在作事中養成責任意識,包括家裏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能夠學習做者的崗位輪流制,好比值日小班長等,注意班級中的細節,從小事入手,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同時與學生之間要有一段距離,並非時時刻刻跟在學生身邊就是最好。
思考在前靜能生慧
書中做者在講述這一點時,先講了一個動物園管理員因爲動物跑出,而不斷加高籠子,卻始終忘記了關門。告訴讀者之因此要靜下來就是由於要捉住本,而非本末倒置。
做爲一名新老師,對學校的每一項任務都不熟悉,一開始感受本身成天焦頭爛額,被各類各樣的任務追着走。可是看看周圍的老教師,他們身上的擔子不比咱們少,甚至有些比咱們還要多,爲何他們那麼從容。讀了書上的這點,讓我恍然大悟。我大多時候,接到任務爲了更快的完成,稍加詢問和思索就開始佈置,不少任務都不能一次成功,須要返工好幾回,這樣時間浪費了、孩子們迷糊了、我也累壞了,事倍功半!究其根本緣由,就是沒有靜下來!好比在制定班級規定時,我一開始認爲必須快速的制定規章才能使班級有凝聚力,因此大概思考和請教老教師以後便佈置下去了,結果因爲沒有結合本班的特色,規章並不適用,班級的平常長時間沒有走上正軌。
靜能生慧,靜了,才能嚼出味;靜了,心纔會恬然;靜了,纔會有長久的積累。積累了,纔會有底蘊,有了底蘊纔能有靈氣。綜觀名師成長之路,但凡能靜者,沒有一個不是飽讀詩書的,因此在之後的日子裏,這即是個人方向,我要堅持讀書,堅持寫讀書心得,讓書幫助我一點一點的靜下來。
課堂上教師的眼睛要看哪裏
上課的時候我有一種這樣的感受,我不知道什麼樣的問題,應該提問什麼樣的學生,老是會大面積的提問,致使時間浪費了許多,效果卻通常。做者指出課堂上老師要看到學生的個體差別,也要看羣體。根據做者的分享,我有了本身的想法:弄清楚在什麼樣的環節應該提問什麼樣的學生?認字環節列舉2-3個學生,瞭解全班掌握狀況;組詞環節列舉5-6名學生用以檢查效果;句子環節1-2名拋磚引玉,3-4名檢驗;內容理解,檢查4-5名,測試我設置的難度係數,適當調整難度係數,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更好的引導學生。
如何向學生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會在南京舉行時,有學者問蘇霍姆林斯基卡婭:「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爲何能不斷髮展呢?」卡婭回答:「由於學生,一代一代的學生,由於蘇霍姆林斯基不斷的向學生學習」
首先從讀懂學生開始,不只要研究在課堂上的表現,並且要研究學生在課堂表現背後存在的問題。對學生的起點進行了解,這樣才能把握好課堂上的三講三不講。做者用到了訪談問卷、課中調查、課後測試等前中後的分析來讀懂學生。學習做者的方法,針對二年級語文識字量增大,課堂上沒法講解全部生字等特色,我制定了本身的小方法:在上課前先採起檢查生字詞的方式,對於把握較好的生字就能夠略講,這樣針對性比較強;課中觀察要及時記錄,從屢次的記錄中總結經驗;課後測驗,採起堂堂結、週週結、月月結的方式,不斷的總結、過篩子,保證學生基礎知識所有過關。
其次是捕捉學生的精彩。大多數時候教師是在根據本身的預設來完成授課,而因爲師生之間的經驗以及成長差別的不一樣,理解和溝通很容易出現誤差,而這種誤差也會很大的下降課堂效率。這就要求咱們和學生一塊兒分析問題。做者舉了一個這樣的例子,覺得語文老師在講《長征》一課時,跟學生說紅軍過草地時,最後沒有吃的了,只能把皮帶解下來煮着吃......,一個學生問:「那他們的褲子不是都掉下來了嗎?」。老師以爲學生在諷刺紅軍長征,學生卻以爲,本身是最認真投入學習的,已經把本身的當成了紅軍。這就是老師和學生沒有一塊兒、沒有溝通致使的。這提醒咱們學生是活生生的、有本身想法的獨立個體,咱們在教育的道路上不能爲了知識而講知識,必定要把知識和學生結合起來。
反思悟道
在書的後半部分,做者提到了反思,我也知道反思的重要性,可是卻沒有找到好的方法。書中做者提到了三度反思:一度反思:課堂教學有哪些心得?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好?可能會潛伏哪些問題?
二度反思:對學生階段性學習成績進行評估,列出解決重點問題的議程。
三度反思:課標爲何沒有達成?緣由何在?解決問題和改進質量應當創建怎樣的策略系統與方法系統?
這樣的三度反思,對於如今的我來講不必定能準確把握,可是有了方向,就有了奮鬥的目標。之後的日子裏,我要作一個更加有心的人,用心反思,用心記錄,一點一點的盤點本身、盤點工做,在反思中進步。
教師是一個良心活兒,要作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而經驗是最讓人敬畏的,從今天起我要作一個用心行走的人,讓讀書、反思、書寫成爲一種習慣。把必須作的事變成喜歡作的事,天天都要生活在喜悅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