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閱讀和思考

問題:1:關於當初

  • 專業的選擇和決定

在一開始的時候是徹底沒有考慮過軟件工程或者說是相關的計算機類型的專業的,最初的志向是臨牀醫學或者是建築學,可是最後根據高考的成績處於一個不高不低的比較尷尬的境地,在認識的學姐提供的「不如試試計算機這個方面?」的建議下,稍微的瞭解下這一塊的知識,在「好像還蠻有趣」的想法中,填上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軟件工程兩個專業。html

  • 學習的方式

博客C[1]的做者談到本身的學習習慣的時候,必定會強調的就是「我喜歡記筆記,很注意整理本身的既得知識。」對於這點,大概是每一個人都會有很深的體會。「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對於學習來的只是不加思索單單囫圇吞棗得學且學,沒有任何消化,按照你們熟知的記憶曲線,只有重複才能加深記憶,而回顧筆記也是對記憶加深極好的方式。例如在上學期的數據庫的時候,主講老師對課後做業方面的審查很是的嚴格,因此面對這門課的時候,在課後複習的階段也比其餘的課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相比而言在期末複習的時候壓力也比其餘的課程輕鬆一些,由於在以前都有比較好的鞏固。前端

  • 目前學習進展

迄今爲止,除去一些課堂做業和上機實驗性質的零零散散代碼,真真正正認真完成的代碼項目實際上只有大一時候的貪吃蛇,大二時候的數獨遊戲和上學期的編譯器,總的來說在編程這塊投入的心思的確不是不少。作過最複雜的項目應該仍是上學期的編譯器,除去項目的時間週期短和時間尷尬的卡在期末複習的時候這兩點,代碼的工做量和複雜程度也很是的高,須要完成詞法分析、語法分析、語義分析、定義符號表、生成抽象語法樹等前端部分,也有生成中間代碼和最後編譯成可執行的彙編代碼的部分,依靠着網絡上的一些指點和老師的知道,最後完成了一個類C的C--編譯器。程序員


問題2:關於將來

  • 對將來的選擇

關於將來的選擇,正如博客K[2]的做者所言,「在這個過程當中,迷茫的摸索多是很難避免的。可以及時獲得前人的指點可能會是一個捷徑,徵求前人的建議能夠起到參考的做用,快速原型(快速嘗試)或許也是好的辦法。由於人與人不一樣,他人的路並不必定適合本身,適合本身的路還要本身去規劃,別人是幫不上忙的。」正式進了學校以後,發現專業好像和本身想象中的有一些出入,在代碼塊也有點吃力,甚至有了轉專業去學建築的衝動(畢竟臨牀醫學也就是同濟那邊不接受轉入),適逢學院的科創團隊招新,發現出去代碼相關的組別,還有以前並不知道的產品組和設計組,帶着想再試一試的想法,加入了設計組,不過這個設計和我以前理解的也有些許不一樣,不過這就是後話了,並且如今也蠻喜歡的。再而後,就在團隊學長學姐的幫助和支持下,繼續加入了學校的學生技術團隊,固然,依舊是在設計組。到了大三,面臨着對於讀研、出國仍是工做的選擇,依憑着對交互方面的興趣,和一些認識的學長學姐的建議,目前的打算是出國去進一步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提高本身。數據庫

  • 自身的優點與劣勢

就往交互方面發展的優點而言,以我目前所在的團隊爲例,設計組更多的是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在和其餘組的程序員協做交流上略有吃力,雖然我自己代碼技術水平不是很高,可是在和程序員交流上不會很艱難,對於本身的設計稿最後的落地實現的效果能有一些預估,知道哪些效果的實現比較容易,而哪些可能對程序員的負擔比較大,實現出來的效果也不會很理想,在這方面算是比同組的其餘人佔了點便宜。雖然國外的相關專業學生的本科專業種類繁雜,可是在計算機方面有點了解總算不會是什麼壞事。
而劣勢也很是明顯,同理上段對於優點的分析,儘管交互和視覺不盡相同,可是國內在這一塊職能的劃分並非很是的細緻,事實上,有些甚至會直接把交互和視覺交於同一個設計師負責。由於不是正式的藝術專業出身,更多的能夠說是半路出家,在視覺展現這塊相較於同組的藝術生明顯有所落差。編程

  • 畢業前的將來規劃

離畢業前的這一年半,個人規劃也很是的簡單:考託福,找中介,找學校。由於在出國和工做之間糾結徘徊過一段時間,因此最後定檔出國的時間比同階段的同窗略有些遲,如今依舊在準備託福的狀態,中介也在和一樣有出國意向的同窗一塊兒尋找,學校方面也有了幾所比較滿意的心儀院校,也算是有了個目標吧。網絡


問題3:關於當下

  • 對當前專業的喜愛

事實上,對於當前的專業並不討厭,可是也談不上很喜歡。不能否認,IT互聯網行業目前依舊處在高速發展的階段,在人工智能,AR、VR等新科技層出不窮的狀況下,軟件工程等一系列計算機相關專業應該來講是很是的吃香的,可是自己興趣並不在此。但就如博客C的做者所說「非沒用,兔子洞」,「成長路徑中有不少的偶然,沒人知道在一些關鍵時候須要什麼樣的知識儲備,因此踏實地多儲備一些是好事。我在大四的經歷和其餘的一些經歷都告訴我,之前經過看書、自學,完全地弄懂的同樣知識,會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候,忽然被用到。」,就目前而言,我在這個專業裏面能接觸到不少在這個領域學的很紮實甚至是小有成就的前輩或同輩,對於本身感興趣的交互設計或者說是人機交互方面也能有很大的幫助,畢竟這塊領域的大多數人最後也是投身於互聯網行業,與諸多程序員打交道,雖說專業方面的學習並非很出色,可是聊勝於無,比起在這個領域可是對程序毫無瞭解的同窗,自身的優點也是很是的明顯。學習

  • 自身的角色定位

就專業技術和能力而言,我大概是屬於「吃瓜羣衆」,自己在軟件編程方面沒有花心思和投入大量精力,技術能力都很是的通常。人工智能

  • 自身的水平

已經具有的專業知識、技能、能力並很少,更多的是在設計這塊,和專業相關的大概只能說是粗略的掌握了C語言,會一點前端這種。.net

  • 自身的差距

事實上,無論是哪一個專業要學習的知識,都不會是一本薄薄的課本可以囊括的,老師傳授的更可能是在這個方向、這條路上可以有怎樣的進展、應該要怎樣的去學習,比起結果,更加註重過程,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檢驗和能力,須要咱們本身可以在課後、在本身的課餘時間去選擇去決定本身的方向,而後在這條路上深刻學習,固然,也同時要涉獵別的方向的知識,不能因噎廢食。而我只能說在課業上,作的還能算是合格的。在自身專業這塊,其實作的不是很好,只能說是中等甚至多是偏下的水平,由於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其餘方向,沒作到其餘知均衡發展。設計


問題4:關於課程

  • 印象深入的課程

大學中印象最深的課程,一是大一時期的微積分課程,授課老師是數院的李開丁老師,李老師講課很是的認真嚴謹,也會幫咱們認真分析考點,除去期末考試的內容,他也有爲部分在當時已經有考研意向的同窗考慮,在課堂上就教授一些考研時的經典題型,對於沒有考研意願的同窗也受益不淺。二是大二時期的公選課《設計思惟》,授課老師是建築學院的蔡新元老師,這門課期初是出於對自身方向的補充學習的意願選擇的,雖而後期由於課程時間安排問題致使沒有真正上完,可是在已經上完的課程階段,蔡老師很是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更多的不是教授理論知識,而是強調了課程裏面的「思惟」二字,偏重於讓咱們在課堂上對他提出的實際狀況發散思考,彼此之間進行頭腦風暴。

  • 科班與培訓班的區別

對於科班與培訓班,博客E[3]中博主的言辭略顯尖銳,可是對於「而若要好好走好職業道路,在走出大學校門的那一刻,應該學會自我成長,自我完善。」這點,卻也不無道理。大學裏面的課程安排更多的是多方涉獵,百花齊放,課程內容並不會有某種專門的傾向性,也不存在說你們必定要學什麼一說,更多的是老師傳授給你們學習的方法,給學生打好基礎,比起結果更多的是過程。而學生也能在不一樣的學習內容中找到本身真的感興趣的方向,也能在這條路上經過自學走下去,再不濟,可能走到中途發現有所不順,也能及時止損,往其餘的方向發展。而培訓班更可能是打着速成高效的招牌,認清一條所謂的高薪好就業的道路,在短期內填鴨式的大量灌輸內容,卻沒有注意學生的基礎並不牢固這一事實,事實上,如若基礎不牢固,之後也一樣是須要自學來從新學習基礎的,可是以培訓班直奔工做的目的,在互聯網自己就高壓高速的工做環境下,能靜下心重打基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是培訓班的存在也非百無一用,在有必定基礎的狀況或處在某一瓶頸期的階段,一些培訓班的設立可能能夠幫助一些學生增強相對薄弱的能力提高。


問題5:關於師生

博客O[4]中,做者引用了一個理論「物理學家赫曼,提出了師生關係是共生關係的觀點,認爲這種共生關係是不對稱的,也就是說師生是互惠共贏的關係,可是雙方的付出和獲益的程度可能有差異,不是均等的。」這是一個比較普適的說法,可是師生之間相互付出,師生相互獲益,這就是師生關係的本質嗎?師生的利益必定依賴於另外一方嗎?
博客L[5]中,做者給出了不少類型的師生關係的比喻,「不成關係的蠟燭、春蠶和園丁?」,「Retailer / customer (餐館/食客)?」,「Boss / Employee (老闆 / 僱員)?」,「Baby-sitter / Babies (保姆 / 幼兒) ? 」,「Buddies / Buddies (哥們 / 哥們) ? 」,「Stranger / Stranger (路人甲 / 路人乙)?」,「Prison Guard / Prisoner (獄警 / 犯人)? 」,不能否認,這些師生關係的比喻很是貼切,也很是的常見,而在這些關係模型中,彷佛並無辦法看出雙方利益相互依賴的狀況。而至於做者心中理想的師生關係,「說了這麼多很差的例子, 我心目中理想的師生關係是什麼? 是 Coach / Trainee (健身教練 / 健身學員) 的關係。」,反卻是貼近於前者所說的共生不對稱。
因此我更傾向於認爲,共生不對稱的師生關係,只會是最理想的狀態。然而事實上,理想狀態多半是難以實現的,每一個人都會有本身的喜惡,不可能對全部的事情都抱有一樣高漲的激情,因此在對待每門課程上的心思也不可能作到雨露均沾。教練和學員的關係多是我期待的師生關係,但也的確是難以真實實現的關係,咱們所能作的只能說是盡人事,儘量的讓本身投入,可是完美的理想狀態不可強求。


[1]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2960/
[2] http://blog.csdn.net/haoel/article/details/1688104
[3] https://www.cnblogs.com/geniusalex/p/4928713.html
[4] http://wap.sciencenet.cn/blogview.aspx?id=1100240
[5] http://www.cnblogs.com/xinz/archive/2011/05/16/2048044.html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