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牆外沒有感受,回來一段時間再出去,就感受到牆內與牆外的區別了。
國內主流的SNS 有 新浪微博 ,人人網,qq空間。國外比較常常上的有 facebook,twitter,plus。
qq空間知道的早,可是一直都提不起興趣來,不知道爲何,可是qq生態很強大,人氣很足。
人人網,08年來到大學時候接觸,一直算是深度用戶吧,開始的刷刷狀態,讀讀文章到如今的只看不寫,朋友的消息少了,明顯的活躍度下降了,大約300個左右的好友,有時一天卻沒有一條原生信息,大可能是公共主頁針對一些特定的主體制做的內容。
算是國內第一批微博用戶吧,可是不是資深用戶。騰訊微博、網易微博、新浪微博,當他們內測時,基本上就有帳戶了,但沒有怎麼玩耍。讀研以後周邊人際關係從人人轉移到了新浪微博上面,關注點也逐漸來到了新浪微博上面。跟着新浪微博的一年多時間,明顯能夠感受到,它漸漸變成一個大V的說話的地方,變成網絡媒體的地方,我關注的主體由周邊人轉變爲國內知名人士(媒體)。
牆外轉了一圈發現。
facebook 和 twiteer 都是原始的社會關係,動態都是最貼近我本身的一些不在身邊的朋友的所見所感所聞。plus 上面的關係,都是未知名人士,分享的是一些能夠顛覆自我思想待一些東西,看到的東西是可以引發我思考的一些東西。
國內的sns通過這幾年的沉澱,很大一步淪爲一個公共媒體的宣傳的新陣地,講一些社會現象,介紹一下NB的事情。沒有本身的思想。容易跟風,幾乎找不着能夠說話的地方。感受能夠說話的,是以興趣交織在一塊兒的豆瓣。國內的大多sns終將走向沒落,最不看好的是人人,它的活躍度下降的太多了,能夠看到的動態,大多數都是公共主頁。
之後仍是多往牆外走走。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