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寫過一些電商網站相關的文章,這幾天有時間,就把以前寫得網站架構相關的文章,總結整理一下。把之前的一些內容就連貫起來,這樣也能系統的知道,一個最小的電商平臺是怎麼一步步搭建起來的。對之前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能夠看這個,http://www.cnblogs.com/zhangweizhong/category/879056.htmlhtml
本文大綱:前端
1. 小型電商網站的架構git
2. 日誌與監控系統的解決方案github
3. 構建數據庫的主從架構web
4. 基於共享存儲的圖片服務器架構數據庫
5. 移動M站建設bootstrap
6. 系統容量預估後端
7. 緩存系統瀏覽器
1、小型電商網站的架構緩存
剛從傳統軟件行業進入到電商企業時,以爲電商網站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也沒有什麼門檻,都是一些現有的東西堆積木似的堆出來罷了。然而,真正進入到這個行業以後,才發現並不是如此。有人說過,好的架構,是演化出來的,電商網站的架構也是如此。如今好的電商網站,看似很複雜,很牛逼,其實也是從很小的架構,也是從沒什麼技術含量開始的。因此,架構的演化過程,就是在技術團隊不斷追求極致的過程。
今天就來總結小型電商網站的架構演進。一套電商系統最初期的架構,每每會採用一個比較典型的LAMP架構,前端加上Apache/PHP,後端是MySQL。這個算是比較流行的。不過,目前還有一套.net的技術架構,可能你們不多提到。很不幸,我就是在一個.net平臺爲基礎的電商公司。因此,今天也是要總結.net 平臺的電商架構。
1技術架構
通常初期的電商網站,基本就幾個業務子系統:網站前臺、商家前臺、系統管理後臺、App、M站等。業務量也不是很大。因此,MVC + 緩存 + 數據庫基本就搞定了。
單就開發效率而言,.net MVC 的技術架構不會比LAMP開發速度慢。因此,一些企業,爲了快速推出本身的電商平臺,也會採用.net 架構。
2基礎架構
上圖爲基礎架構層面。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基礎架構。
前端網站和M站,考慮到訪問量和系統的可用性,基本會採用分佈式部署。經過代理服務器進行請求分發。
其它的業務子系統,像商家前臺和管理系統,基本上都是單機或是主從部署。
各個DB ,Redis 服務和文件和圖片服務,搜索引擎Solr服務等,採用主從部署。
3詳細架構
整個系統架構裏面,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那就是監控系統。例如:流量監控、硬件監控、系統性能監控等, 還有就是對某個頁面進行監控,設置頁面的其中一塊進行監控等。它是提升整個平臺可用性的一個重要手段。多平臺、多個維度的監控,可以確保系統的可用性。一旦出現異常,特別在硬件或者性能方面出現異常,監控系統也能馬上發出警告,這樣也好防範於未然。
總而言之,一個好的系統架構應該從擴展性、安全性、性能和可靠性來考慮。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架構適合就行,能夠先行之然後優。經過漸進演化的過程,逐步讓系統愈來愈完善。
2、日誌與監控系統的解決方案
監控系統主要用於服務器集羣的資源和性能監控,以及應用異常、性能監控、日誌管理等多維度的性能監控分析。一個完善的監控系統和日誌系統對於一個系統的重要性沒必要多說。總之,只有實時瞭解各系統的狀態,才能保證各系統的穩定。
如上圖所示,監控平臺監控的範圍很廣,從服務器性能及資源,到應用系統的監控。每一個公司都有特定的平臺統一監控的需求及解決方案,但監控平臺的任務和做用基本是一致的。
1日誌
日誌是監視程序運行的一種重要的方式,主要有兩個目的:1.bug的及時發現和定位;2.顯示程序運行狀態。
正確詳細的日誌記錄可以快速的定位問題。一樣,經過查看日誌,能夠看出程序正在作什麼,是否是按預期的設計在執行,因此記錄下程序的運行狀態是必要的。這裏將日誌分爲兩種:1.異常日誌;2.運行日誌。
咱們主要是使用log4net,將各個系統的日誌,持久化記錄到數據庫或者文件中,以方便後續的系統異常監控和性能分析。如何集成log4net,這裏很少說。
日誌記錄的幾個原則:
日誌級別必定要區分清楚,哪些屬於error、warning、info等。
記錄錯誤的位置。若是是分層系統,必定要在某個層統一處理,例如咱們的MVC架構,都是在各個Action中Catch異常並處理,而業務層和數據庫層這些地方的異常,都是Catch到異常後,往上一層拋。
日誌信息清晰準確有意義,日誌儘可能詳細點,以方便處理。應該記錄相關係統、模塊、時間、操做人、堆棧信息等。方便後續處理。
2監控
監控系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平臺,目前有不少的開源產品和平臺。不過咱們平臺小,監控任務和需求少,因此基本都是本身開發。主要有這五個方面:1.系統資源;2.服務器;3.服務;4.應用異常;5.應用性能。
具體的架構圖以下:
1)系統資源監控
監控各類網絡參數和各服務器相關資源(CPU、內存、磁盤讀寫、網絡、訪問請求等),保證服務器系統的安全運營,並提供異常通知機制以讓系統管理員快速定位/解決存在的各類問題。目前比較流行的應該是Zabbix。
2)服務器監控
服務器的監控,主要是監控各個服務器、網絡節點、網關等網絡設備的請求響應是否正常。經過定時服務,定時去Ping各個網絡節點設備,以確認各網絡設備是否正常。若是哪一個網絡設備出現異常,則發出消息提醒。
3)服務監控
服務監控,指的是各個Web服務、圖片服務、搜索引擎服務、緩存服務等平臺系統的各項服務是否正常運行。能夠經過定時服務,每隔一段時間,就去請求相關的服務,以確保平臺的各項服務正常運行。
4)應用異常監控
目前咱們平臺全部系統的異常記錄,都記錄在數據庫中。經過定時服務,統計分析一段時間以內的異常記錄。若是發現有相關重要的模塊的系統異常,好比支付、下單模塊頻繁發生異常,則當即通知相關人員處理,確保服務正常運行。
5)應用性能監控
在API接口和各應用的相關位置進行攔截和記錄下程序性能(SQL性能,或是 程序執行效率)。相關重要模塊提供性能預警,提早發現問題。 同時統計相關監控信息並顯示給開發的人員,以方便後續的性能分析。
3、構建數據庫的主從架構
發展到大型成熟的公司以後,主從架構可能就有點落伍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複雜的數據庫集羣。但做爲一個小型電商公司,數據庫的主從架構應該是最基礎的。任何大型的系統架構,都是不斷演進的。主從架構即是數據庫架構中最基礎的架構。因此研究完主從架構,也就能看懂更加複雜的架構了。
首先爲何要讀寫分離?
對於一個小型網站,可能單臺數據庫服務器就能知足需求。但在一些大型的網站或者應用中,單臺的數據庫服務器可能難以支撐大的訪問壓力,升級服務器性能成本又過高,因此必需要橫向擴展。還有就是,單庫的話,讀、寫都是操做一個數據庫。數據多了以後,對數據庫的讀、寫性能就會有很大影響。同時對於數據安全性和系統的穩定性也是挑戰。
數據庫的讀寫分離的好處?
將讀操做和寫操做分離到不一樣的數據庫上,避免主服務器出現性能瓶頸;
主服務器進行寫操做時,不影響查詢應用服務器的查詢性能,下降阻塞,提升併發;
數據擁有多個容災副本,提升數據安全性,同時當主服務器故障時,可當即切換到其餘服務器,提升系統可用性。
讀寫分離的基本原理就是讓主數據庫處理事務性增、改、刪操做(Insert、Update、Delete)操做,而從數據庫處理Select查詢操做。數據庫複製被用來把事務性操做致使的變動同步到其它從數據庫。
以SQL爲例,主庫負責寫數據、讀數據。讀庫僅負責讀數據。每次有寫庫操做,同步更新到讀庫。寫庫就一個,讀庫能夠有多個,採用日誌同步的方式實現主庫和多個讀庫的數據同步。
1SQL Server 讀寫分離的配置
SQL Server提供了三種技術,能夠用於主從架構之間的數據同步的實現:日誌傳送、事務複製和SQL 2012 中新增的功能Always On 技術。各自優劣,具體的你們本身去百度吧,這裏提供網上的朋友的配置方式,僅供參考。
日誌傳送:SQL Server 2008 R2 主從數據庫同步
事務複製:SQL Server 複製:事務發佈
(圖源:網絡)
2C# 數據庫讀寫操做
C#的請求數據庫操做,單數據庫和主從架構的數據庫仍是不同的。主從架構的數據庫,爲了保證數據一致性,通常主庫可讀可寫,從庫只負責讀,不負責寫入。因此,實際C#在請求數據庫時,要進行區別對待。
最簡單的就是:配置兩個數據庫鏈接,而後在各個數據庫調用的位置,區分讀寫請求相應的數據庫服務器,以下圖:
第二種解決方案就是判斷SQL語句是寫語句(Insert 、Update、Create、 Alter)仍是讀語句(Select)。
Demo下載:http://files.cnblogs.com/files/zhangweizhong/Weiz.DB.rar
(PS:此Demo爲本人總結,跟實際生產中的DLL 不太相同,但原理是同樣的,你們總結封裝吧)
同時,增長相關的數據庫配置
4、基於共享存儲的圖片服務器架構
在當前這個互聯網的時代,無論何種網站,對圖片的需求量愈來愈大。尤爲是電商網站,幾乎都會面臨到海量圖片資源的存儲、訪問等相關技術問題。在對圖片服務器的架構、擴展、升級的過程當中,確定也會碰到各類各樣的問題與需求。固然這並不表明,你就必須得弄一個特別NB的圖片服務架構,只要簡單、高效、穩定就行。這部分咱們來總結一個特別簡單、高效的圖片服務架構:經過共享存儲的方式來實現圖片服務架構。
然而,也有一些人問我,如今大型網站的圖片服務器的架構已經徹底不是這樣了,別人家的圖片系統比你這個牛逼多了,爲啥不直接寫那個呢?
事實是:第一,大型牛逼的系統我也不會;第二, 再牛逼的系統也是從小的架構演化過去的,沒有一步到位的。這裏介紹圖片服務器架構雖然比較簡單,但也是通過了單機時代的演化了,基本上能夠知足中小型分佈式網站的需求。這種架構的搭建和學習成本都極低,符合目前「短平快」的開發模式。
經過共享目錄的方式實現共享存儲 ,在共享目錄文件服務器上配置獨立域名,這樣能夠將圖片服務器和應用服務器進行分離,來實現獨立圖片服務器。
優勢:
1. 將圖片服務和應用服務分離,緩解應用服務器的I/O負載。
2. 經過共享目錄的方式來進行讀寫操做,能夠避免多服務器之間同步相關的問題。
3. 相對來說很靈活,也支持擴容/擴展。支持配置成獨立圖片服務器和域名訪問,方便往後的擴展和優化。
4. 相對於更加複雜的分佈式的NFS系統,這種方式是性價比高,符合目前互聯網的「短平快」的開發模式。
缺點 :
1. 共享目錄配置有些繁瑣。
2. 會形成必定的(讀寫和安全)性能損失。
3. 若是圖片服務器出現問題,那全部的應用都會受到影響。同時也對存儲服務器的性能要求特別高。
4. 圖片上傳操做,仍是得通過Web服務器,這對Web服務器仍是有巨大的壓力。
架構很是簡單,基本架構以下圖所示:
在存儲服務器上創建一個共享目錄(具體方式,我就不去重複了,本身百度吧,注意共享目錄的文件安全)。
各個應用直接經過共享目錄(\\192.168.1.200),將圖片上傳到存儲服務器上。
創建一個Web站點(i1.abc.com)將該共享目錄經過Web站點發布出去。這樣其它的應用就能訪問到相關圖片。
因此,各應用將文件上傳到共享目錄
//保存原圖
//完整的地址:\\192.168.1.200\lib\2016\03\04\10\IMG\4ugvvt6m9gdu.jpg
relativePath = relativeDir + fileName + imageExtension;
var absolutePath = ConfigHelper.SharePath + relativePath;
fileData.SaveAs(absolutePath);
上傳成功後,可直接經過web 的方式訪問:
http://i1.abc.com/lib/2016/03/04/10/IMG/4ugvvt6m9gdu.jpg
5、移動M站建設
最近在一直在搞M站,也就是移動Web站點。因爲是第一次,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因此把最近了解到的東西總結一番。聊一聊什麼是移動M站,以及它有什麼做用和優點。
有人會問,M站和APP有什麼不一樣?
APP直接在用戶的移動設備上,曝光率相對較高。 而M站需打開瀏覽器,輸入地址才能訪問,因此曝光率相對較低。
M站的推廣的渠道相比移動APP,渠道較多,方便追蹤用戶來源、流量入口等,方便之後的活動推廣和數據分析。
M站用戶無需安裝,輸入URL便可訪問,而APP須要下載安裝。
M站可以快速地經過數據分析,能快速獲得用戶的反饋,從而更容易根據統計數據分析和用戶的需求來調整產品。
APP對用戶更具粘性及用戶體驗也更好。
M站對於營銷推廣活動很是方便,轉發分享方便快捷。
M站更新迭代產品速度和響應產品調整很是快,隨時發佈,而APP須要審覈時間。
M站跨平臺,無需開發安卓和iOS版,只需有瀏覽器便可。
因此, 我以爲,M站和客戶端是相輔相成的。M站的及時性和快捷性,是APP沒法比擬的。而APP的用戶體驗,則是M站沒法作到的。目前來講二者是不可能被對方徹底替代的,在互聯網營銷大行其道的今天,M站也愈來愈重要。營銷活動大多以H5頁面的形式展現和傳播。經過M站的營銷和推廣,從而又促進APP的使用和推廣。
目前,移動M站有傾向APP的趨勢。M站會愈來愈像個APP,使得M站也愈來愈重要。並且,不少APP的展現效果,在原生代碼沒法實現的時候,嵌套移動H5頁面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下面介紹幾個移動M站建設的要點:
151Degree
51Degrees號稱是目前最快、最準確的設備檢測的解決方案。它是一個免費開源的.NET移動應用開發組件,能夠用來檢測移動設備和瀏覽器。甚至能夠獲取屏幕尺寸、輸入法、加上製造商和型號信息等。從而能夠選擇性地被定向到爲移動設備而設計的內容。因爲擁有精確的移動設備的數據,因此幾乎支持全部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
其實說白了,51Degree的做用就是識別客戶端的設備。PC瀏覽器訪問,就跳轉到PC站,手機瀏覽器訪問就跳轉到M站。從而達到更好的用戶體驗。
如何將51Degree加入到現有網站?
2架構
移動Web和傳統的Web其實並無本質的區別。說白了仍是一個Web站點,使用的技術都是Html+CSS+JS。不一樣的是,只不過目前在Html5的大趨勢下,將Html5加入到了移動M站,使得M站更像個輕APP。
3Bootstrap
Bootstrap就很少說了,網上有不少Bootstrap的資料。它最大的優點應該就是很是流行,很是容易上手。若是缺乏專業的設計或美工,那麼Bootstrap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他的用法極其簡單,幾乎沒什麼學習成本,絕對是快速開發的利器。
官網:http://getbootstrap.com/
Github:https://github.com/twbs/bootstrap/
4幾點建議
移動M站的URL要儘可能和PC相同,這是能夠避免同一URL在PC站能夠顯示,可是在手機上打開倒是404;
M站寫單獨的TDK。
6、系統容量預估
電商公司的朋友,這樣的場景是否似曾相識:
運營和產品神祕兮兮的跑過來問:咱們晚上要作搞個促銷,服務器能抗得住麼?若是扛不住,須要加多少臺機器?
因而,技術一臉懵逼。
其實這些都是系統容量預估的問題,容量預估是架構師必備的技能之一。所謂,容量預估其實說白了就是系統在Down掉以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流量。這個是技術人員對於系統性能瞭解的重要指標。常見的容量評估包括流量、併發量、帶寬、CPU、內存 、磁盤等一系列內容。這部分來聊一聊容量預估的問題。
1幾個重要參數
QPS:每秒鐘處理的請求數。
併發量: 系統同時處理的請求數。
響應時間: 通常取平均響應時間。
不少人常常會把併發數和QPS給混淆了。其實只要理解了上面三個要素的意義以後,就能推算出它們之間的關係:QPS = 併發量 / 平均響應時間。
2容量評估的步驟與方法
1)預估總訪問量
如何知道總訪問量?對於一個運營活動的訪問量評估,或者一個系統上線後PV的評估,有什麼好方法?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詢問業務方,詢問運營同窗,詢問產品同窗,看產品和運營對這次活動的流量預估。
不過,業務方對於流量的預估,應該就PV和用戶訪問數這兩個指標。技術人員須要根據這兩個數據,計算其餘相關指標,好比QPS等。
2)預估平均QPS
總請求數=總PV*頁面衍生鏈接數
平均QPS = 總請求數/總時間
好比:活動落地頁1小時內的總訪問量是30w PV,該落地頁的衍生鏈接數爲30,那麼落地頁的平均QPS=(30w*30)/(60*60)=2500。
3)預估峯值QPS
系統容量規劃時,不能只考慮平均QPS,還要考慮高峯的QPS,那麼如何評估峯值QPS呢?
這個要根據實際的業務評估,經過以往的一些營銷活動的PV等數據進行預估。通常狀況下,峯值QPS大概是均值QPS的3-5倍,若是日均QPS爲1000,因而評估出峯值QPS爲5000。
不過,有一些業務會比較難評估業務訪問量,例如「秒殺業務」,這類業務的容量評估暫時不在此討論。
4)預估系統、單機極限QPS
如何預估一個業務,一個服務器單機的極限QPS呢?
這個性能指標是服務器最基本的指標之一,因此除了壓力測試沒有其餘的辦法。經過壓力測試,算出服務器的單機極限QPS 。
在一個業務上線前,通常都須要進行壓力測試(不少創業型公司,業務迭代很快的系統可能沒有這一步,那就悲劇了),以APP推送某營銷活動爲例(預計日均QPS爲1000,峯值QPS爲5000),業務場景多是這樣的:
經過APP推送一個活動消息;
運營活動H5落地頁是一個Web站點;
H5落地頁由緩存Cache和數據庫DB中的數據拼裝而成。
經過壓力測試發現,Web服務器單機只能抗住1200的QPS,Cache和數據庫DB能抗住併發壓力(通常來講,1%的流量到數據庫,數據庫120 QPS仍是能輕鬆抗住的,Cache的話QPS能抗住,須要評估Cache的帶寬,這裏假設Cache不是瓶頸),這樣,咱們就獲得了Web單機極限的QPS是1200。通常來講,生產系統不會跑滿到極限的,這樣容易影響服務器的壽命和性能,單機線上容許跑到QPS1200*0.8=960。
擴展說一句,經過壓力測試,已經知道Web層是瓶頸,則可針對Web相關的方面作一些調整優化,以提升Web服務器的單機QPS 。
還有壓力測試工做中,通常是以具體業務的角度進行壓力測試,關心的是某個具體業務的併發量和QPS。
5)回答最開始那兩個問題
須要的機器=峯值QPS/單機極限QPS
好了,上述已經獲得了峯值QPS是5000,單機極限QPS是1000,線上部署了3臺服務器:
服務器能抗住麼? -> 峯值5000,單機1000,線上3臺,扛不住
若是扛不住,須要加多少臺機器? -> 須要額外2臺,提早預留1臺更好,給3臺保險
3總結
須要注意的是,以上都是計算單個服務器或是單個集羣的容量。實際生產環境是由Web、消息隊列、緩存、數據庫等等一系列組成的複雜集羣。在分佈式系統中,任何節點出現瓶頸,都有可能致使雪崩效應,最後致使整個集羣垮掉 (「雪崩效應」指的是系統中一個小問題會逐漸擴大,最後形成整個集羣宕機)。
因此,要了解規劃整個平臺的容量,就必須計算出每個節點的容量。找出任何可能出現的瓶頸所在。
7、緩存系統
對於一個電商系統,緩存是重要組成部分,而提高系統性能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緩存。它能夠擋掉大部分的數據庫訪問的衝擊,若是沒有它,系統極可能會由於數據庫不可用致使整個系統崩潰。
但緩存帶來了另一些棘手的問題: 數據的一致性和實時性。例如,數據庫中的數據狀態已經改變,但在頁面上看到的仍然是緩存的舊值,直到緩衝時間失效以後,才能從新更新緩存。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還有就是緩存數據若是沒有失效的話,是會一直保持在內存中的,對服務器的內存也是負擔,那麼,什麼數據能夠放緩存,什麼數據不能夠,這是系統設計之初必須考慮的問題。
什麼數據能夠放緩存?
不須要實時更新可是又極其消耗數據庫的數據。好比網站首頁的商品銷售的排行榜,熱搜商品等等,這些數據基本上都是一天統計一次,用戶不會關注其是不是實時的。
須要實時更新,可是數據更新的頻率不高的數據。
每次獲取這些數據都通過複雜的處理邏輯,好比生成報表。
什麼數據不該該使用緩存?
實際上,在電商系統中,大部分數據都是能夠緩存的,不能使用緩存的數據不多。這類數據包括涉及到錢、密鑰、業務關鍵性核心數據等。總之,若是你發現,系統裏面的大部分數據都不能使用緩存,這說明架構自己出了問題。
如何解決一致性和實時性的問題?
保證一致性和實時性的辦法就是:一旦數據庫更新了,就必須把原來的緩存更新。
說一說咱們的緩存方案:咱們目前的緩存系統:Redis(主從)+ RabbitMQ + 緩存清理服務組成,具體以下圖:
緩存清理做業訂閱RabbitMQ消息隊列,一有數據更新進入隊列,就將數據從新更新到Redis緩存服務器。
固然,有些朋友的方案,是數據庫更新完成以後,立馬去更新相關緩存數據。這樣就不須要MQ和緩存清理做業。不過,這同時也增長了系統的耦合性。具體得看本身的業務場景和平臺大小。
以上均爲我的經驗分享,不足之處請大夥輕點拍磚,有更好的建議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