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嘉賓:喬騰飛程序員
講座總結:Liu Kun面試
Liu Kun的知乎專欄:點擊這裏編程
就如一本書的名字同樣,《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產品經理(如下簡稱PM)這個詞在互聯網時代愈來愈流行,已經成爲了不少互聯網從業者的職業目標之一。可是,真的「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嗎?但願經過個人我的相對豐富的產品經歷,你們可以對PM有更清晰的認識,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理解。後端
不少人對PM充滿了好奇,可是PM具體作什麼的其實很難回答,取決於所在公司類型,產品類型,所在區域等,沒有很統一的工做內容。因此這裏分享一下個人工做經歷和接觸的產品,來給你們介紹一下,在不一樣公司,針對不一樣產品,我所作的產品相關的工做內容包括哪些。工具
1. 產品專員性能
主要責任:記錄需求,跨部門溝通,跟蹤項目進度,確保產品順利上線學習
須要技能:WORD,PPT,Axure RP,Photoshop測試
關鍵詞:技術,UX,溝通,項目管理spa
所在公司:國內傳統互聯網企業翻譯
產品類別:網頁類產品,相似於新浪門戶,含有不一樣的主頁
細節:記錄下同事或者領導提出的需求,若是兩個部門的需求不同了就須要一塊兒溝通,若是同樣就交給開發人員並跟蹤項目進度,快到產品上線時須要督促開發人員完成上線。
2. 產品主管
主要職責:協調多個項目資源,制定產品標準化流程,參與部門重要產品,管理產品團隊
須要技能:WORD,PROJECT,MindManager
關鍵詞:團隊管理,項目管理
所在公司:新浪
產品類別:多種產品
細節:負責管理彙總產品專員的工做,帶了幾個團隊,協調多個項目進度,制定標準化流程,選擇性參與公司內部的產品,其實這段經歷更偏向項目管理,而非專一產品自己,並無增加產品的相關經驗。
3. 產品經理
主要職責:參與產品設計,負責產品P&L,參與商業拓展, 開展市場合做
須要技能:Excel, PPT, SQL
關鍵詞:數據分析,財務,市場
所在公司:國內外企遊戲公司
產品類別:手機遊戲
細節:不多參與跨部門溝通,更多的是參與產品設計,負責產品的P&L(profit lost),選擇與哪些商家合做推廣手機遊戲,分析市場推廣的成本和盈利情況,AB測試,等等,更偏數據分析財務和市場。
4. 技術產品經理
主要職責:理解業務需求,翻譯技術需求,跟蹤項目進度
須要技能:SQL, Java
關鍵詞:業務,技術,溝通
所在公司:灣區High Tech公司
產品類別:純後端產品
細節:讀書階段的實習經歷。產品是關於搜索後臺,我主要負責提升搜索的性能和吞吐量,減小數據查詢latency,分析哪些查詢比較慢,好比那些數據段被查詢次數比較多,是否須要cache來處理這些字段,等等任務,進而理解並把業務需求翻譯成技術需求,同時跟蹤項目進度。
5. 高級產品經理
主要職責:捕獲客戶需求,翻譯技術需求,跟蹤項目進度, 進行產品培訓,對用戶滿意度負責
須要技能:Excel, SQL, Word, PPT, Java, Axure RP, Project
關鍵詞:業務,技術,UX,項目管理,溝通
所在公司:Amazon
產品類別:企業內部應用
細節:企業內部員工使用的產品,UI功能比外貌更重要。須要和內部員工溝通,瞭解他們的use case,進而明白他們的需求並翻譯成技術需求,也要懂得和開發程序人員進行溝通。要對員工進行產品培訓,確保他們正確的使用產品,負責調查用戶滿意度。
如今,根據個人這些經驗,我能夠回答開篇的問題了:產品經理是作什麼的,徹底depends。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嗎?是,當須要選擇合適本身的產品起步。究竟是從tech,business仍是UX起步,取決於我的的背景、知識水平、優點等等。好比說:
經過上邊我我的的經歷,能夠看出我作PM的時候,主要關鍵字有技術,項目管理,溝通,業務,數據分析,團隊管理,市場,財務,UX等等。咱們能夠看到PM所須要的技能真的五花八門,可是咱們能夠大概的總結出,成爲一個PM所須要的技能主要有:
懂溝通技巧:可以進行有效的溝通,積極主動而非被動,知道如何去和不一樣部門的人打交道,能夠有效的經過PPT、Word來展示本身的觀點。
懂技術需求:知道產品開發意味着什麼,瞭解一些技術,明白如何將業務需求轉化爲技術需求進而懂得如何與開發部門溝通。
懂市場需求:善於明白如何獲取用戶的需求,挖掘出用戶潛在的需求。
懂數據分析:會數據分析工具如SQL和Excel,以及數據分析技巧來分析產品的種種相關特色,知道如何找到產品所在的問題。
那麼對於成爲一個PM,有哪些常見的路能夠走呢?其實有不少方法,有一種模式叫作學霸模式,就是你能夠來自任何其餘的industry或者其餘的學科,好比MBA或者MIS,以後成
在國內,這一模式並不太可行,由於國內對於PM更看重的是相關經驗,可是在美國這一模式也是個出路,若是是名校MBA仍是有不少公司會接受你來作PM,可是可能讀完MBA後並不知道本身想作哪方面的PM。不過綜合來看,這一模式也是比較穩妥的,由於即使不作PM,拿到degree以後別的出路也不少。
如上圖,這些技能很具體的描述了一個PM的工做。咱們每每會被這些高大上的關鍵字所迷惑,以爲PM很神祕,會的技能這麼多。可是這些技能都是「基本技能」,就是可以在短期內學會的甚至精通的技能。掌握方法自己不難,難的是懂得若是如何利用這些技能來解決產品的問題。好比甘特圖,大部分人學一學就會畫,可是好的PM要懂得如何利用甘特圖來評估產品的工做進度,如何保證上線時間,如何預測項目狀態等,這都須要更多的技術含量和經驗。再好比定性分析,能夠被動地記錄下用戶所說的需求,可是如何挖掘出用戶潛在的需求是更重要也更難的任務。這些深層次的技能是更須要下功夫的,也是成爲一個優秀的PM所須要的行業門檻。
固然,成爲一個優秀成功的PM,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經驗能夠分享,可是這些經驗每每並不適用於其餘的人,畢竟成功的路人人都不一樣,更況且PM的角色和職責在不一樣的公司不一樣的產品線上會徹底不一樣,可是失敗的教訓仍是有不少共性的。因此這裏我就總結了一些PM須要避免的「坑」。
坑1:產品經理就是經理——產品經理的經典錯誤站位
也許人人都是PM,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喬布斯和張小龍的才智和權利。咱們在在和他人協調溝通的時候,不該當強權命令,而應當無受權管理。好比如何說服程序開發人員和本身合做?是否應當依靠強權來逼迫合做?固然不是,而一般狀況下,咱們仍是有不少方法的,好比經過數據分析或者經過research來講服開發人員。因此,要帶領團隊,但不要用強權。
坑2:數據告訴你一切——錯誤使用數據的經典姿式
不少PM在數據分析的時候一般會犯錯誤,存在太多的假設和bias。好比利用線性迴歸來分析4個變量中哪一個跟產品用戶滿意度最相關。但這個數據分析中,太多的假設就會讓分析沒有效果(爲何4個變量?爲何線性迴歸等等)。根據個人經驗來講,在作數據分析的時候,咱們應該先出欄數據作出假設,而後用數據來作假設的backup驗證咱們的結論,以後再根據結果來解決問題。要學會數據分析,但不要盲目使用數據。
坑3:作一個全部人都喜歡的產品經理——老好人的悲慘結局
作一個老好人太難,若是有不少的人喜歡你,頗有多是由於你給他們的工做是在他們的溫馨區,對他們沒有什麼挑戰。但正確的作法是,應該讓他們多接受一些挑戰,讓產品上線後得到好評,這樣給你們帶來更好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纔會讓他們喜歡你,不然只是表面的喜歡而已。因此,要贏得團隊信任,但不要當老好人。
坑4:不懂技術也能夠成爲優秀PM——如何儘快點滿程序員的怒槽
不懂技術能夠稱爲PM,可是沒法成爲優秀的PM。畢竟若是不知道技術,PM跟程序員溝通時很是的費力,效果很差,並且程序開發人員頗有可能不買你的帳,致使開發的時候並無按照你的需求來作,這樣每每沒法達到產品的預期效果。要學會和技術團隊溝通,但不要被技術綁架。
坑5:對老闆言聽計從——如何在儘量短的時間內毀掉一個產品
咱們須要在工做中更自信,而不是盲目地遵從老闆的決定。由於頗有可能,老闆對產品的技術細節瞭解、獲得的產品用戶反饋不必定比你多。老闆頗有可能對決定很肯定,而是須要你的意見。況且老闆不必定比你聰明。因此咱們要獲取老闆信任,但不要惟老闆是從。
坑6:對客戶言聽計從——如何儘快從產品經理轉崗爲客服專員
客戶的需求優先度有高有低,要明白誰的優先度更高。並且,客戶每每不知道本身的真正需求是什麼,PM須要懂得挖掘出客戶的真正需求。我能給出的建議是,要幫用戶解決問題,但不必定要按照用戶建議的方法。
但願經過以上個人經驗分享,你們可以對PM有更明確的瞭解。
Q&A環節部分問題回答
美國PM的找工做狀況? -不像SDE,公司招的人少,對語言要求高。可是PM通常算是Tech role,sponsor H1B的概率是同樣的
英語通常,先在美國作SDE,以後回國作PM? -建議先從美國開始作PM,接受更多的挑戰。實在不行再回國。
兩年SDE的經驗轉行作PM? -仍是要想好從哪一個領域進入PM,好比想作UX的PM能夠從UX的工做開始。
PM求職技巧? -PM求職套路仍是存在的,好比Facebook的PM職位,面試會問如何設計產品?如何數據分析產品?如何解決產品存在的問題?
需不須要MBA來轉行PM? -不太推薦,畢竟成本比較大,好處是能夠多認識人。
面試問題why PM? -聯繫產品的實際狀況來回答:是否喜歡作產品?作產品是否能給本身帶來成就感?
QA經歷對成爲PM的幫助? -QA的經歷須要你去了解不少測試用例,產品開發流程,因此有必定的幫助。
國內國外PM的區別? -國內PM面試更看問題的解決方法,也就是結果,美國更看你分析問題的思惟過程。並且,美國PM重溝通,中國PM重人際關係。
設立於硅谷,專一於編程、數據分析、UIUX設計的在線學習平臺:BitTi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