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一個基於協程和事件循環的c++網絡庫

項目地址:https://github.com/gatsbyd/melongit

介紹

開發服務端程序的一個基本任務是處理併發鏈接,如今服務端網絡編程處理併發鏈接主要有兩種方式:github

  1. 當「線程」很廉價時,一臺機器上能夠建立遠高於CPU數目的「線程」。這時一個線程只處理一個TCP鏈接,一般使用阻塞IO。例如Go goroutine。這裏的「線程」由語言的runtime自行調度。
  2. 當線程很寶貴時,一臺機器上只能建立與CPU數目至關的線程。這時一個線程要處理多個TCP鏈接上的IO,一般使用非阻塞IO和IO multiplexing。C++編程主要採用這種方式。

在線程很寶貴的狀況下,常見的服務器編程模型有以下幾種:編程

  1. 每一個請求建立一個線程,使用阻塞式IO操做(或者叫thread per connection)。這種模型的優勢是可使用阻塞操做,缺點是伸縮性不強,每臺機器能建立的線程是有限的,32位的機器應該不超過400個。
  2. 非阻塞IO+IO多路複用(或者叫one loop per thread或者Reactor)+ 線程池。

melon是基於Reactor模式的Linux C++網絡服務框架,集合了上述兩種方式,實現了協程的概念,對一些函數進行了hook,因此能夠像操做阻塞IO同樣進行編程。後端

使用

在工程主目錄下新建build目錄,進入build目錄,安全

cmake ..
make  all

編譯完成後,example和test中的可執行程序分別位於build目錄下的example和test中。服務器

以echo服務端爲例,網絡

void handleClient(TcpConnection::Ptr conn){
    conn->setTcpNoDelay(true);
    Buffer::Ptr buffer = std::make_shared<Buffer>();
    while (conn->read(buffer) > 0) {
        conn->write(buffer);
    }

    conn->close();
}


int main(int args, char* argv[]) {
    if (args != 2) {
        printf("Usage: %s threads\n", argv[0]);
        return 0;
    }
    Logger::setLogLevel(LogLevel::INFO);
    Singleton<Logger>::getInstance()->addAppender("console", LogAppender::ptr(new ConsoleAppender()));

    IpAddress listen_addr(5000);
    int threads_num = std::atoi(argv[1]);

    Scheduler scheduler(threads_num);
    scheduler.startAsync();
    TcpServer server(listen_addr, &scheduler);
    server.setConnectionHandler(handleClient);
    server.start();

    scheduler.wait();
    return 0;
}

只須要爲TcpServer設置鏈接處理函數,在鏈接處理函數中,參數TcpConnection::Ptr conn表明這次鏈接,能夠像阻塞IO同樣進行讀寫,若是發生阻塞,當前協程會被切出去,直到可讀或者可寫事件到來時,該協程會被從新執行。併發

性能

硬件環境:Intel Core i7-8550U CPU 1.80GHz,8核,8G RAM
軟件環境:操做系統爲Ubuntu 16.04.2 LTS,g++版本5.4.0
測試對象:asio 1.14.0, melon 0.1.0app

測試方法:
根據asio的測試方法,用echo協議來測試。客戶端和服務端創建鏈接,客戶端向服務端發送一些數據,服務端收到後將數據原封不動地發回給客戶端,客戶端收到後再將數據發給服務端,直到一方斷開鏈接位置。
melon的測試代碼在test/TcpClient_test.cpp和test/TcpServer_test.cpp。
asio的測試代碼在/src/tests/performance目錄下的client.cpp和server.cpp。

測試1:客戶端和服務器運行在同一臺機器上,均爲單線程,測試併發數爲1/10/100/1000/10000的吞吐量。

吞吐量(MiB/s) 1 10 100 1000
melon 202 388 376 327
asio 251 541 489 436

測試2:客戶端和服務器運行在同一臺機器上,均爲開啓兩個線程,測試併發鏈接數100的吞吐量。

吞吐量(MiB/s) 2個線程
melon 499
asio 587

從數據看目前melon的性能還不及asio,可是考慮到melon存在協程切換的成本和0.1.0版本沒有上epoll,協程切換也是用的ucontext,整體來講能夠接受。

實現

日誌庫

需求

  1. 有多種日誌級別,DEBUG, INFO, WARN, ERROR, FATAL。
  2. 能夠有多個目的地,好比文件,控制檯,能夠拓展。
  3. 日誌文件達到指定大小時自動roll。
  4. 時間戳精確到微秒。使用gettimeofday(2),在x86-64Linux上不會陷入內核。
  5. 線程安全。
  6. 寫日誌過程不能是同步的,不然會阻塞IO線程。

這是個典型的生產者-消費者問題。產生日誌的線程將日誌先存到緩衝區,日誌消費線程將緩衝區中的日誌寫到磁盤。要保證兩個線程的臨界區儘量小。

整體結構以下

日誌結構

每條LOG_DEBUG等語句對應建立一個匿名LogWrapper對象,同時蒐集日誌信息保存到LogEvent對象中,匿名對象建立完畢就會調用析構函數,在LogWrapper析構函數中將LogEvent送到Logger中,Logger再送往不一樣的目的地,好比控制檯,文件等。

異步文件Appender實現

AsyncFileAppend對外提供append方法,前端Logger只須要調用這個方法往裏面塞日誌,不用擔憂會被阻塞。

前端和後端都維護一個緩衝區。
第一種狀況:前端寫日誌較慢,三秒內還沒寫滿一個緩衝區。後端線程會被喚醒,進入臨界區,在臨界區內交換兩個buffer的指針,出臨界區後前端cur指向的緩衝區又是空的了,後端buffer指向的緩衝區爲剛纔蒐集了日誌的緩衝區,後端線程隨後將buffer指向的緩衝區中的日誌寫到磁盤中。臨界區內只交換兩個指針,因此臨界區很小。
狀況1

第二種狀況:前端寫日誌較快,三秒內已經寫滿了一個緩衝區。好比兩秒的時候已經寫滿了第一個緩衝區,那麼將cur指針保存到一個向量buffers_中,而後開闢一塊新的緩衝區,另cur指向這塊新緩衝區。而後喚醒後端消費線程,後端線程進入臨界區,將cur和後端buffer_指針進行交換,將前端buffers_向量和後端persist_buffers_向量進行swap(對於std::vector也是指針交換)。出了臨界區後,前端的cur始終指向一塊乾淨的緩衝區,前端的向量buffers_也始終爲空,後端的persist_buffers_向量中始終保存着有日誌的緩衝區的指針。臨界區一樣很小僅僅是幾個指針交換。
狀況2

協程

類圖

協程類圖

成員變量:

  1. c_id_:當前協程id。
  2. context_:協程上下文。
  3. cb_:協程執行的函數。
  4. stack_size_:協程棧大小。
  5. statck_:協程棧。
  6. state_:協程狀態。

成員函數:

  1. swapIn():執行當前協程,只能由主協程調用。
  2. SwapOut():靜態函數,讓出當前協程的CPU,執行主協程,主協程會進行協程調度,將CPU控制權轉到另外一個協程。
  3. GetCurrentCoroutine():獲取當前線程正在執行的協程。
  4. GetMainCoroutine():獲取當前線程的的主協程。

原理

ucontext系列函數:

  1. int getcontext(ucontext_t *ucp): 將此刻的上下文保存到ucp指向的結構中。
  2. int setcontext(const ucontext_t *ucp): 調用成功後不會返回,執行流轉移到ucp指向的上下文。
  3. void makecontext(ucontext_t *ucp, void (*func)(), int argc, ...):從新設置ucp指向的上下文爲func函數起始處。ucp結構由getcontext()獲取。後續以ucp爲參數調用setcontext()或者swapcontext()執行流將轉到func函數。
  4. int swapcontext(ucontext_t *oucp, const ucontext_t *ucp):保存當前上下文到oucp,並激活ucp指向的上下文。

須要考慮的問題

協程棧大小

不能太大:協程多了,內存浪費。
不能過小:使用者可能無心在棧上分配一個緩衝區,致使棧溢出。
暫時先固定爲128K。

調度策略

目前是非搶佔式調度。只能由協程主動或者協程執行完畢,纔會讓出CPU。

協程同步

兩個協程間可能須要同步操做,好比協程1須要等待某個條件才能繼續運行,線程2修改條件而後通知協程1。
目前實現了簡陋的wait/notify機制,見CoroutineCondition。

協程調度

類圖

協程調度

Processer

線程棧上的對象,線程退出後自動銷燬,生命週期大可沒必要操心。

成員變量:

  1. poller_:Poller。
  2. coroutines_:當前線程待執行的協程隊列。

成員函數:

  1. addTask():添加任務。
  2. run():開始進行協程調度。

協程調度示意圖

協程調度示意圖

每一個線程都有一個本地變量t_cur_cotourine指向當前正在執行的協程對象。

調度過程

Processer.run()函數做爲Main協程進行調度,沒有協程在協程隊列時,執行Poll協程,該協程執行poll()函數。以read操做爲例,某個協程在執行read的操做時,若是數據沒有準備好,就會將<fd, 當前協程對象>對註冊到Poller中,而後掛起。若是全部協程都阻塞了,那麼會執行Poll協程等待poll()函數返回,poll()函數返回後,若是有事件發生,會根據以前註冊的<fd, 協程對象>,將協程對象從新加入調度隊列,此時read已經有數據可讀了。

Main協程對應的代碼邏輯以下:

void Processer::run() {
    if (GetProcesserOfThisThread() != nullptr) {
        LOG_FATAL << "run two processer in one thread";
    } else {
        GetProcesserOfThisThread() = this;
    }
    melon::setHookEnabled(true);
    Coroutine::Ptr cur;

    //沒有能夠執行協程時調用poll協程
    Coroutine::Ptr poll_coroutine = std::make_shared<Coroutine>(std::bind(&Poller::poll, &poller_, kPollTimeMs), "Poll");

    while (!stop_) {
        {
            MutexGuard guard(mutex_);
            //沒有協程時執行poll協程
            if (coroutines_.empty()) {
                cur = poll_coroutine;
                poller_.setPolling(true);
            } else {
                for (auto it = coroutines_.begin();
                        it != coroutines_.end();
                            ++it) {
                    cur = *it;
                    coroutines_.erase(it);
                    break;
                }
            }
        }
        cur->swapIn();
        if (cur->getState() == CoroutineState::TERMINATED) {
            load_--;
        }
    }
}

Poll協程對應的代碼邏輯以下:

void PollPoller::poll(int timeout) {
    while (!processer_->stoped()) {
        is_polling_ = true;
        int num = ::poll(&*pollfds_.begin(), pollfds_.size(), timeout);
        is_polling_ = false;
        if (num == 0) {
        } else if (num < 0) {
            if (errno != EINTR) {
                LOG_ERROR << "poll error, errno: " << errno << ", error str:" << strerror(errno);
            }
        } else {
            std::vector<int> active_fds;
            for (const auto& pollfd : pollfds_) {
                if (pollfd.revents > 0) {
                    --num;
                    active_fds.push_back(pollfd.fd);
                    if (num == 0) {
                        break;
                    }
                }
            }
            for (const auto& active_fd : active_fds) {
                auto coroutine = fd_to_coroutine_[active_fd];
                assert(coroutine != nullptr);

                removeEvent(active_fd);
                processer_->addTask(coroutine);
            }   
        }
        Coroutine::SwapOut();
    }
}
}
爲何須要一個wake協程

可能出現這種狀況:正在執行Poll協程,而且沒有事件到達,這時新加入一個協程,若是沒有機制將Poll協程從poll()函數中喚醒,那麼這個新的協程將沒法獲得執行。wake協程會read eventfd,此時會將<eventfd, wake協程>註冊到Poller中,若是有新的協程加入,會往eventfd寫1字節的數據,那麼poll()函數就會被喚醒,從而Poll協程讓出CPU,新加入的協程被調度。

定時器

原理

#include <sys/timerfd.h>
int timerfd_create(int clockid, int flags); //建立一個timer對象,返回一個文件描述符timer fd表明這個timer對象。
int timerfd_settime(int fd, int flags,
                           const struct itimerspec *new_value,
                           struct itimerspec *old_value);  //爲timer對象設置一個時間間隔,倒計時結束後timer fd將變爲可讀。

定時器

  1. 定時器專門佔用一個線程。這個線程中加入一個定時器協程,該協程會去讀取timer fd,可讀後說明有定時器超時,而後執行定時器對應的任務。
  2. TimerManager維護一個定時器隊列。每一項包含定時器觸發時間和對應的回調。
  3. TimerManager.addTimer()將新的<timer, 回調>加入到隊列中。若是這個定時器是最早到期的那麼調用timerfd_settime()從新設置timer fd的到期時間。timer fd到期後,將從Poll協程中返回,而後執行定時器協程,該協程中讀取timer fd,而後根據如今的時間,將定時器隊列中超時的項刪除,並將超時的項的回調做爲新的協程執行。
  4. 這個隊列能夠由multimap來實現,multimap由紅黑樹實現,內部是有序的。紅黑樹本質就是一顆二叉樹,只不過爲了防止屢次的操做變得不平衡,增長了一些維持平衡的操做。
  5. 如何刪除定時器,每一個定時器分配一個id,TimerManager內部維護一個id到定時器時間戳的映射sequence_2_timestamp_。cancel()時,根據id去sequence_2_timestamp_中找有沒有對應的定時器,若是有,將這個時間戳從時間戳隊列中刪除,必要時從新調用timerfd_settime()。

Hook

要想實如今協程中遇到耗時操做不阻塞當前IO線程,須要對一些系統函數進行hook。

  1. 能夠用dlsym(3)來獲取想要hook的函數的函數指針,先保存起來,若是想要用到原函數,能夠經過保存的函數指針進行調用。
  2. 定義本身的同名函數,覆蓋想要hook的函數。以sleep(3)爲例。
unsigned int sleep(unsigned int seconds) {
    melon::Processer* processer = melon::Processer::GetProcesserOfThisThread();
    if (!melon::isHookEnabled()) {
        return sleep_f(seconds);
    }

    melon::Scheduler* scheduler = processer->getScheduler();
    assert(scheduler != nullptr);
    scheduler->runAt(melon::Timestamp::now() + seconds * melon::Timestamp::kMicrosecondsPerSecond, melon::Coroutine::GetCurrentCoroutine());
    melon::Coroutine::SwapOut();
    return 0;
}

咱們本身定義的sleep不會阻塞線程,而是將當前協程切出去,讓CPU執行其它協程,等時間到了再執行當前協程。這樣就模擬了sleep的操做,同時不會阻塞當前線程。

RPC實現

參數序列化及反序列化

rpc說簡單點就是將參數傳給服務端,服務端根據參數找到對應的函數執行,得出一個響應,再將響應傳回給客戶端。客戶端的參數對象如何經過網絡傳到服務端呢?這就涉及到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melon選擇Protobuf,Protobuf具備很強的反射能力,在僅知道typename的狀況下就能建立typename對應的對象。

google::protobuf::Message* ProtobufCodec::createMessage(const std::string& typeName) {
    google::protobuf::Message* message = nullptr;
    const google::protobuf::Descriptor* descriptor =
            google::protobuf::DescriptorPool::generated_pool()->FindMessageTypeByName(typeName);
    if (descriptor) {
        const google::protobuf::Message* prototype =
            google::protobuf::MessageFactory::generated_factory()->GetPrototype(descriptor);
        if (prototype) {
            message = prototype->New();
        }
    }
    return message;
}

上述函數根據參數typename就能建立一個Protobuf對象,這個新建的對象結合序列化後的Protobuf數據就能在服務端生成一個和客戶端同樣的Protobuf對象。

數據格式

|-------------------|
|   total  byte     |        總的字節數
|-------------------|
|     typename      |         類型名
|-------------------|
|    typename len   |         類型名長度
|-------------------|
|   protobuf data   |          Protobuf對象序列化後的數據
|-------------------|
|       checksum    |        整個消息的checksum
|-------------------|

某次rpc的過程以下:

客戶端包裝請求併發送    ---------------->     服務端接收請求
                                            服務端解析請求,找到並執行對應的service::method
客戶端接收響並解析      <----------------     服務端將響應發回給客戶端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