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微軟與谷歌的發展對比分析php
隨着科技的快速發展,時代的不斷進步,微軟和谷歌憑藉這不斷的創新已然成爲當今全球科技公司的領頭羊。位列世界500強的微軟是一個至關具備經濟與科技實力的的公司,然而一樣位列世界500強的谷歌憑藉着家喻戶曉的Google搜索成爲了微軟一個至關具備競爭力的科技大亨。html
同爲IT公司,微軟和谷歌的比較以下:linux
1、發展歷史android
微軟做爲一個1975年成立的老牌公司,從一開始的爲IBM提供文件系統和操做系統等軟件,到如今業務中有各類操做系統編譯器和解釋器、網頁瀏覽器等基本軟件還有pc機智能終端等硬件,Windows操做系統佔有pc操做系統的絕大部分市場。做爲一個具備40多年發展史的科技公司不管是技術積累,管理模式,資金鍊條都發展的十分紅熟了。並且經過公司形象運營令微軟在社會影響上也是十分大的,這對其在其餘領域的拓展有不少便利。充裕的資金和豐富的經驗是做爲巨頭公司全部的優點。但做爲老牌科技公司短板也是有的,首當其衝的就是這麼大的公司體量對於新領域的拓展是否有能力給予至關的支持,由於公司運營成熟後任何的變化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微軟是否有眼光可以大力發展新興科技領域。由於公司管理模式成熟以後帶來的一定是模式化和規範化的管理,這樣的科技公司是否會缺少活力,創造力呢? 這還有待時間去驗證。web
而反觀谷歌,谷歌於1998年創立,一開始是以互聯網搜索引擎爲主體業務的互聯網公司,然後開始操做系統的研發並於2007年發佈了基於linux的手機操做系統Android,Android成爲了手機操做系統的主力軍,谷歌還創建以技術爲導向的GoogleX,旨在發展一些尖端領域的科技,如AlphaGo,Google-glass,無人駕駛等的做爲新晉互聯網公司的優點在於對當下的科技趨勢掌握的十分到位,沒有複雜繁瑣的行政流程,以科技和技術爲導向。短板是沒有微軟體量大,對風險的承受力較弱,主營業務仍是以互聯網搜索爲主,業務模式單一。算法
在2012年10月2日,谷歌成爲全球市值第二大的科技公司,由於經過互聯網進行的計算已經下降了臺式機軟件的市場需求。而在2015年微軟又重回全球市值第二大的科技公司寶座,而在2016出爐的統計中谷歌市值超過微軟幾乎1000億美圓,證實了谷歌的發張前景十分光明。但市值並不能表明一個公司的全部財富。微軟畢竟存在40多年看着科技發展到今天的,必定有着深厚的底蘊。chrome
2、企業文化windows
微軟公司一直堅信「以人爲本」的企業管理模式,在微軟公司隨處可見這種氛圍模式。微軟每個開發團隊都是秉持公平競爭的態度,他們不會由於職位的不一樣而有任何顧及,在他們的團隊裏,高職位只是有着帶領的做用。團隊在一塊兒工做更像是在一塊生活,像是家人同樣互幫互助。瀏覽器
「自由式辦公」一直都是谷歌所追求的工做模式,谷歌的工做人員重來不會擔憂天天早上遲到,或者被扣工資,谷歌的工做時間的彈性很大,由於公司對員工的充分信任,公司會讓員工本身掌握工做時間,根據本身的狀況合理分配時間,這種工做模式不但沒有下降員工的工做效率,反而提升了員工對工做的積極性。感覺到公司的信任,會給員工一個舒適的環境。 安全
企業文化是公司各類細節的體現,便如同人的性格同樣。從小的員工餐廳對比,谷歌的餐廳會更加的寬敞,谷歌公司也會向員工提供免費、優質的食物。而在微軟一切食物都是收費的,會根據本身的需求多少決訂價格的大小。兩個公司一樣在爲員工提供健康美味的食物,可是採起的實現方式卻有所不一樣,點滴的差別,更多的是企業文化的體現。
有人看來,谷歌像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在這樣一個企業裏,只要有實力,員工即可以在如同市場的企業裏選擇本身想要的。他們也會更加專一於本身的工做業績。而谷歌則是像社會主義國家,由於沒有利益的競爭,因此他們更專一與產品的質量,使得他們能夠在複雜多樣的東西里挑出本身想要的,質量更好的產品。
3、盈利模式
微軟的Windows操做系統和window server服務器更是廣泛被你們使用。微軟起初也是依賴這樣兩件深刻人心的產品而爲人知曉,成爲一個廣受人們接受的科技公司。在全球的使用量如此之大,加上正版的操做系統價格如此之高,微軟在這方面賺上了一大筆,也成了公司發展的經濟基礎。而谷歌基於PC的操做系統Chrome OS則相對用戶較少,推廣度較少,自帶Chrome OS的Samsung Chromebook的銷量遠不及搭載Windows操做系統的PC機。谷歌在此方面的盈利略低於微軟。
而谷歌公司爲全世界人們所知曉的即是Chrome搜索引擎,憑藉功能的強大,繁多的收錄內容,成爲現現在使用較廣的產品。(此處除去Windows自帶的IE瀏覽器,IE瀏覽器是Windows操做系統自帶的搜索引擎。)普遍的接受度也讓谷歌網頁的廣告費用增加了許多,在這方面谷歌即可得到一筆可觀的費用。IE做爲Windows自帶的軟件,也由於Windows的強大用戶而被普遍使用,用戶在購買正版產品時微軟即可以有一大筆收入。同時值得一提的谷歌軟件還有谷歌地圖,由於強大的精確度和分辨率而被人們喜好,谷歌的翻譯軟件更是支持多種語言,等等這些被大衆使用的軟件都可以讓谷歌在網絡服務方面優勝於微軟。
做爲世界首列的科技公司,微軟不只致力於軟件的開發,同時也有一些優秀的硬件產品。如流行於國外的遊戲設備——Xbox系列遊戲機,即便銷售價格昂貴,可是優秀的質量依然帶來了良好的銷售量,同時微軟也在開發該平臺的收費遊戲。除了此方面,微軟依然開發出一些外設,如鼠標、鍵盤平板,也是憑藉良好的用戶體驗而得到較好的銷售。谷歌一樣在硬件方面有專研,如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谷歌虛擬現實眼鏡也值得一提,硬件也漸漸的成爲了谷歌新的盈利模式。
移動設備方面,微軟則是收購了2G、3G時代的霸主——諾基亞來做爲本身windows操做系統的移動設備的硬件平臺。同時爲了開發出更多被應用於Windows Phone的軟件,微軟更是花費了巨資去招攬開發Windows平臺的手機軟件的開發人員,但願在此方面能夠得到可觀的利潤。谷歌的移動設備則搭載是用過用戶最多的、開源的Android操做系統。由於Android用戶之多,谷歌經過綁定本身的一些應用,以及應用中插入一些廣告則能夠獲取大量的利潤。
總之谷歌和微軟做爲兩家IT業的巨頭,在盈利模式方面有本身的相同點,也有本身獨特的地方。
4、發展方向
一、LBS.
LBS是基於位置的服務。而微軟和谷歌在LBS方面都做出了許多成果,典型表明就是微軟的必應地圖和谷歌的谷歌地圖。
從這幾年來看,谷歌地圖的發展明顯比微軟的好。在國外,谷歌地圖的服務已經覆蓋全球絕大部分的地方,而且谷歌地圖整合了許多功能。谷歌地圖已經不僅僅只是一個地圖軟件。它還具有導航;坐車和地鐵的引導;顯示商鋪和商品的評價,旅遊景點的評價等等功能。是一個很是實用的軟件。而且在國外的安卓手機上谷歌地圖是必裝的谷歌三件套之一,隨着安卓手機的流行,谷歌地圖也愈來愈流行。
不過LBS仍是面臨不少的問題,定位不夠精確,信號衰弱等待,再加上在這個市場上有不少的廠商在進行激烈的競爭,市場尚未走向成熟。在這方面LBS依然還有着很大的潛力。
二、VR以及AR技術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簡稱VR。是一個最近火熱起來的概念。
目前爲止,在市面上,相對比較完善的VR設備有HTC的VIVE,爲PS4專門設計的psvr,也有比較全面的Oculus Rift。
加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也就是咱們說的AR。AR技術是一個比較早的技術,可是一直以來都不溫不火,最近乘着VR的東風,AR技術也跟着火了起來。
微軟和谷歌都在vr,ar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今年5月google在其大會上公佈了一個名叫Daydream的平臺,而且之後能運行daydream的手機都能實現google表示DayDream是專門針對vr優化過的,能下降畫面的延遲、減小用戶在佩戴時產生的眩暈感。在新版本的AndroidN中,就能夠經過設置看到支持該VR功能的應用。
而且谷歌對AR的看好不是一天兩天,在4年前,谷歌就推出了一款AR產品,也就是著名的Googleglass。當時Googleglass一被公佈就被看成是可以改變世界的產品。不過由於種種緣由,你們都發現googleglass並無想象中的那麼好用。
而微軟也有大動做,微軟的HoloLens在今年3月正式開售,不過由於3000美圓的昂貴价格,實在很難讓不少人接受。。微軟今年還開放Holographic平臺,而且鼓勵其餘VR/AR頭部設備運用這個平臺。微軟將這一平臺定位爲一個mr平臺。據消息稱Holographic這個平臺可以支持全部的設備使用,不倫是VR設備仍是AR設備都可以兼容,而且在這個平臺中穩定運行。
三、人工智能
另外,谷歌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就,在這條路上比微軟走得更遠。今年初,谷歌的AlphaGo用在圍棋打敗了韓國職業棋手李世石。這是人工智能領域的里程碑式的一步。在之前,人們認爲圍棋是人類最後的防線,由於圍棋的變化實在是太多,計算機是算不過來的。可是AlphaGo與李世石之戰卻讓人們大開眼界。讓人們知道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取得了新的成果。
而微軟在人工智能方面也作出了許多突破。今年微軟公司發佈了windows10的週年版。在週年版中,windows10大幅度更新,而且只要是微軟的平臺,微軟都了配備了cortana。 如今Cortana已經比起前更加完善和好用了,你可讓cortana告訴你明天的天氣,或者讓cortana搜索文件,發郵件等等,如今cortana已經成爲一個windows平臺上的小祕書,讓你的生活更加舒心。
5、專攻領域
微軟和谷歌在專攻領域上仍是大不相同的只是有些業務交叉了而已。微軟專攻的是pc操做系統和各類開發工具,而谷歌專供的是互聯網搜索引擎和瀏覽器還有移動終端操做系統。可是微軟的IE和谷歌的chrome,微軟的windowsphone和谷歌的android,微軟的bing和谷歌的google仍是處於競爭關係可是除了IE和chrome是能相提並論外其餘的競爭都是一邊倒。
6、公司財報
要對比企業的發展就應該從一個公司的財報開始分析,先從微軟2016年的財報開始看。
2016年7月20日微軟發佈了2016財年第四季度以及整年財報:微軟這季度營收爲206.14億美圓,相比去年同期下滑7%,淨利潤31.22億美圓,雖然同比扭虧爲營,但去年此時由於收購諾基亞手機而致使75億美圓資產減記,成爲微軟又是一來金額最高的單季度虧損,因此也沒有太多參考價值。15年9月的財報顯示微軟把7大部門合併爲3個部門——生產力和業務流程部門(office等),智能雲部門(windows服務器等),更多我的計算部門(windows操做系統等)。生產力與業務流程部門營收爲69.69億美圓,高於去年的66.61億美圓,運營利潤30億美圓,智能雲部門營收67.11億美圓,高於去年同期62.96億美圓,運營利潤21.90億美圓。我的計算業務的營收爲88.97億美圓,低於去年同期92.43億美圓。企業及其餘業務的虧損爲19.63億美圓,去年同期爲2000萬美圓。
從財報能夠看出微軟的智能雲和生產力和業務流程部門發展勢頭良好,而微軟的當家我的計算業務卻發展遲滯。智能雲業務在微軟的總體營收中的比例不斷上升,顯示了微軟把發展重心轉移到了智能雲上,而我的計算業務的虧損也主要集中在手機業務上,微軟爲此將手中的諾基亞功能機業務拋售給富士康,只留下Lumia品牌手機和windows 10 Mobile,看來也是逐步放棄手機市場了。
2016年10月28日,Alphabet(谷歌母公司)發佈了第三季度的財報,財報顯示該季度總營收爲224.51億美圓,比去年同期的186.75億美圓增加20%,淨利潤爲50.61億美圓,比去年同期的39.79美圓增加27%。網站營收爲160.89億美圓,比去年130.87億美圓同比增加23%。網絡營收爲37.32億美圓,比去年36.94億美圓同比增加1%。其餘營收爲23.33億美圓,比去年17.53億美圓同比增加39%。
從財報能夠看出谷歌仍是處於迅猛發展的階段,淨利潤比微軟還要多20億美圓足以顯示谷歌在現階段比微軟要厲害。尤爲在微軟已經基本放棄的手機領域裏,甚至有影響到微軟的我的計算領域裏。
從財報裏還能看出其餘的東西,好比谷歌的主要營收仍是廣告,並無像微軟同樣以銷售產品和技術做爲主要盈利。一方面能夠說谷歌展現仍是以老的方式運營公司,沒有把自主研發的各類高新產品商業化成爲本身的一個利潤點,另外一方面說明互聯網這塊大蛋糕還有着人們不可思議的利潤在裏面,還有着幾乎無窮的榨取價值。
7、領導者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對一個公司做用有多大,能夠參考一下喬布斯對於蘋果公司的做用,就像郵輪上的舵同樣,是引領者。讓咱們來對比一下微軟和谷歌的CEO來側面對比兩家公司的發展策略或方針。谷歌的CEO是桑達兒·皮查伊,他是chrome瀏覽器和chrome os操做系統的開發者,而微軟的CEO是薩蒂亞·納德拉,他以前是微軟執行副總裁,主管雲計算與企業事業部,已爲微軟工做20多年。從資歷上來對比:谷歌的CEO從技術崗位上來的有着開闊的科技視野,懂得前沿的技術和發展的方向。微軟的CEO則是從管理層上來的有着豐富的管理經驗。從目前發展的狀況來對比:納德拉提出過微軟的發展是:「移動爲先,云爲先」,而從最近的狀況來看「移動爲先」已經失敗了,可是「云爲先」的策略卻頗有效果,成爲微軟勢頭磅礴的一項業務。皮查伊上任後開啓了谷歌的自我」吞併「,谷歌成立的母公司Alphabet,並將谷歌做爲其旗下的子公司,這一舉動意味着谷歌有着非同尋常的野心,他將核心的,盈利的,成熟的,面向大衆的業務部門組成新谷歌,而那些非核心的,處於行業初期的,前景全新的業務部門將各自成爲Alphabet集團的全資子公司。這樣谷歌就把賺錢的,成熟的部分分出來繼續賺錢,而那些有發展潛力的則做爲全資子公司,這樣子公司有着更大的自由,也便於對外融資和內部創業。這樣作的好處也是從財報看的出來的。兩家的CEO都是高水準的領導者,可是微軟的暫時稍遜一籌。
近3年微軟與谷歌的發展對比分析
隨着科技的快速發展,時代的不斷進步,微軟和谷歌憑藉這不斷的創新已然成爲當今全球科技公司的領頭羊。位列世界500強的微軟是一個至關具備經濟與科技實力的的公司,然而一樣位列世界500強的谷歌憑藉着家喻戶曉的Google搜索成爲了微軟一個至關具備競爭力的科技大亨。
同爲IT公司,微軟和谷歌的比較以下:
1、發展歷史
微軟做爲一個1975年成立的老牌公司,從一開始的爲IBM提供文件系統和操做系統等軟件,到如今業務中有各類操做系統編譯器和解釋器、網頁瀏覽器等基本軟件還有pc機智能終端等硬件,Windows操做系統佔有pc操做系統的絕大部分市場。做爲一個具備40多年發展史的科技公司不管是技術積累,管理模式,資金鍊條都發展的十分紅熟了。並且經過公司形象運營令微軟在社會影響上也是十分大的,這對其在其餘領域的拓展有不少便利。充裕的資金和豐富的經驗是做爲巨頭公司全部的優點。但做爲老牌科技公司短板也是有的,首當其衝的就是這麼大的公司體量對於新領域的拓展是否有能力給予至關的支持,由於公司運營成熟後任何的變化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微軟是否有眼光可以大力發展新興科技領域。由於公司管理模式成熟以後帶來的一定是模式化和規範化的管理,這樣的科技公司是否會缺少活力,創造力呢? 這還有待時間去驗證。
而反觀谷歌,谷歌於1998年創立,一開始是以互聯網搜索引擎爲主體業務的互聯網公司,然後開始操做系統的研發並於2007年發佈了基於linux的手機操做系統Android,Android成爲了手機操做系統的主力軍,谷歌還創建以技術爲導向的GoogleX,旨在發展一些尖端領域的科技,如AlphaGo,Google-glass,無人駕駛等的做爲新晉互聯網公司的優點在於對當下的科技趨勢掌握的十分到位,沒有複雜繁瑣的行政流程,以科技和技術爲導向。短板是沒有微軟體量大,對風險的承受力較弱,主營業務仍是以互聯網搜索爲主,業務模式單一。
在2012年10月2日,谷歌成爲全球市值第二大的科技公司,由於經過互聯網進行的計算已經下降了臺式機軟件的市場需求。而在2015年微軟又重回全球市值第二大的科技公司寶座,而在2016出爐的統計中谷歌市值超過微軟幾乎1000億美圓,證實了谷歌的發張前景十分光明。但市值並不能表明一個公司的全部財富。微軟畢竟存在40多年看着科技發展到今天的,必定有着深厚的底蘊。
2、企業文化
在李開復看來,微軟擅長於戰略分析、商業模式,並有着很強大的分工和當責精神;谷歌則能利用小團隊、實時反饋和主人翁感打造和創業公司同樣快的產品更新和創新。
優秀的企業文化造就卓越的企業,微軟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微軟擁有溫馨的工做環境,包括天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大學校園叫campus,微軟研究院也叫 campus,這正是微軟溫馨的天然環境的寫照。其中包括花園式的擁有大量鮮花、草坪的園區,還有美麗的Bill(比爾)湖,籃球場、足球場更是充滿了校園氣氛。溫馨的天然環境爲微軟人提供了優雅的工做場所,成爲高效工做的有力保障。
微軟的以人爲本,開放隨和的工做風格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在微軟任何一個團隊中,都有着這樣一句名言:沒有永遠的領導與員工。領導與員工在一塊兒,不只是一塊兒工做,更是在一塊兒分享成功與失敗、快樂與悲傷。開放的環境造成了開明的領導風氣。在這樣一個融洽的團隊中工做,工做的潛能和激情也能更好地被挖掘出來。
谷歌則是嚮往「自由式」辦公,Google的員工歷來不用在意早上鬧鈴會不會準時響起,員工能夠清閒自得地去上班,若是你看見急匆匆趕往辦公室的員工,那絕對不是擔憂遲到,也許是爲了和同事會合去享受Google提供的免費大餐。Google提倡的彈性工做制不一樣於其餘企業,Google充分相信員工,把工做時間的掌控權交由員工,由員工根據本身的喜愛自由安排時間。儘管Google提供開放、寬鬆的工做環境,員工能夠用20%的時間作本身喜歡的事情,但這些的前提是在不影響本職工做的狀況下。谷歌也堅持自律和紀律永遠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紀律就沒有自由的理念
成型的企業文化與核心價值會滲透到公司的每一個細節之處,這是一個公司「性格」的體現。拿簡單的企業餐廳比較,谷歌的餐廳寬敞、員工餐免費,微軟的食物則必須付費。不管谷歌仍是微軟都努力爲員工提供最優質的食物,兩家公司爲員工提供的食物都保證健康且十分美味。兩家公司福利待遇不一樣,在員工餐方面只是個縮影,更多的是公司文化的差別。
有人將谷歌和微軟的差異比做《星球大戰》和《星際迷航》。微軟的風格是《星球大戰》。這個公司就是一個商業帝國,在自由市場上根據本身的經濟實力自由選擇,拿出金錢就能獲得各類想要的食物。與此相比,谷歌像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說它有《星際迷航》風格體如今排除價格的干擾,員工要專一於食物自己,在更復雜的區分中進行選擇。
3、盈利模式
Windows操做系統系列和Windows Server服務器系統系列,這是微軟的賴以發家的產品,正是因爲Windows操做系統成功普及大衆,才讓微軟一鳴驚人,蓬勃發展。正版的Windows操做系統購買價格是很是貴的,而全球用戶又如此之多,因此微軟在這方面賺了一大筆錢。而谷歌基於PC的操做系統Chrome OS則相對用戶較少,推廣度較少,自帶Chrome OS的Samsung Chromebook的銷量遠不及搭載Windows操做系統的PC機。谷歌在此方面的盈利略低於微軟。
谷歌最值得一提的是Google搜索引擎,功能很是強大,收錄的內容很是繁多,平時在百度上找不到的東西,在谷歌上就能找到,競價排位和廣告的植入成爲谷歌盈利的重要部分。而微軟內置於Windows的IE,成爲預裝系統自帶軟件,能夠在用戶購買或升級這些正版軟件時得到一筆可觀的收入。谷歌地圖服務也很是強大,最高精確度能達到3米,分辨率和精確度很是高。Google翻譯支持80多種語言間的定向或者智能檢測轉換,翻譯的質量仍是至關不錯的,經過這些服務能夠收取一筆可觀的費用,互聯網服務方面谷歌較微軟略勝一籌。
微軟做爲一個IT大公司,不只涉足軟件,同時也涉足於硬件,如風靡歐美的Xbox系列遊戲機,性能很是好,其價格很是高,可是銷量很是不錯,微軟在Xbox平臺上開發的遊戲應用也是收費的。還有,微軟的鼠標、鍵盤、平板等質量和用戶體驗也是一流的,受到大衆的青睞。谷歌和微軟同樣,不只在軟件和服務下功夫,在硬件方面的研究也是至關值得一提。谷歌眼鏡,無人駕駛汽車,智能手錶等等一系列產品也將成爲谷歌新的盈利模式。
移動設備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微軟的移動平臺產品Windows phone,微軟投入的很是大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和推廣,不只花費巨資收購了Nokia這個曾經的手機霸主,還投入大量經費去拉攏Windows phone的開發人員,但願經過Windows phone發展其移動平臺從而獲取移動平臺可觀的商業價值。谷歌的移動設備操做系統就是使用人數最多的移動端操做系統--Android系統,經過Android系統積累用戶基數,捆綁本身的一些應用程序,植入一些廣告,谷歌照樣在其中撈了一大筆錢。
總之谷歌和微軟做爲兩家IT業的巨頭,在盈利模式方面有本身的相同點,也有本身獨特的地方。
4、發展方向
一、LBS.
LBS是基於位置的服務,它是經過電信移動運營商的無線電通信網絡(如GSM網、CDMA網)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獲取移動終端用戶的位置信息(地理座標,或大地座標),在地理信息系統(外語縮寫:GIS、外語全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平臺的支持下,爲用戶提供相應服務的一種增值業務。
如今,LBS 服務已經滲透進了咱們的生活。打開一些app,好比美團、大衆點評等,即可以根據用戶所處的位置來提供周圍的打折商鋪、餐廳信息;打開微信、陌陌等社交應用,還能夠查看身邊的人來交流;導航類應用更是能夠利用 GPS 或基站信號來提供很是精確的導航服務,方便咱們的出行。
而微軟和谷歌在LBS方面都做出了許多成果,典型表明就是微軟的必應地圖和谷歌的谷歌地圖。谷歌的將來願景是「數字化地球,帶我去任何地方」,即地圖+製圖+衛星+無人駕駛車;而微軟基於和諾基亞win8手機的合做以及其自身平板電腦的發售等,目標是實現信息聯通,即地圖+語音+加強現實+信息發現。
從這幾年來看,谷歌地圖的發展明顯比微軟的好。在國外,谷歌地圖的服務已經覆蓋全球絕大部分的地方,而且谷歌地圖整合了許多功能。谷歌地圖已經不僅僅只是一個地圖軟件。它還具有導航;坐車和地鐵的引導;顯示商鋪和商品的評價,旅遊景點的評價等等功能。是一個很是實用的軟件。而且在國外的安卓手機上谷歌地圖是必裝的谷歌三件套之一,隨着安卓手機的流行,谷歌地圖也愈來愈流行。
固然LBS服務依然存在着許多問題,定位不夠精確,信號衰弱等待,再加上在這個市場上有不少的廠商在進行激烈的競爭,市場尚未走向成熟。在這方面LBS依然還有着很大的潛力。
二、VR以及AR技術
AR技術是一個比較早的技術,可是一直以來都不溫不火,最近乘着VR的東風,AR技術也跟着火了起來。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簡稱VR,是利用電腦設備模擬出一個虛擬的三維空間,再運用沉浸式頭戴設備,爲使用者提供視覺,聽覺,和必定程度上的觸覺反饋。讓使用者可以身臨其境通常來探索模擬的未知三維空間。
如今成熟的VR設備有面向遊戲玩家的HTC的VIVE,爲PS4添翼的Project Morpheus,也有比較全面的Oculus Rift。
加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也就是咱們說的AR,它就是直接經過電腦將畫面投射或疊加到現實,這就意味着咱們不須要沉浸式的虛擬視覺體驗,而是直接在現實生活的場景下,且不借助其餘如操做手柄之類的互動設備就能與其投射的畫面進行有效的交互。
微軟和谷歌都在vr,ar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今年5月谷歌在大會上公佈了基於安卓手機的Daydream平臺,宣佈之後的Daydream手機均可以支持虛擬現實以後,顯示出了谷歌在虛擬現實的戰略野心。按照谷歌的說法DayDream優化了VR的算法後,可以有效地下降延遲、減小眩暈感,它可以支持智能手機,並能夠將性能表現下降到20ms如下。在新版本的AndroidN中,就能夠經過設置看到支持該VR功能的應用。谷歌的佈局意圖很是明顯:搶下移動端VR市場的大旗。
而且谷歌對AR的看好不是一天兩天,在4年前,谷歌就推出了一款AR產品,也就是著名的Googleglass。雖然Googleglass的推出曾經被認爲是「鏈接將來」的設備,甚至引起了全球可穿戴設備的熱潮,可是由於其真正進入市場過於緩慢、價格昂貴,以及隱私、安全等種種問題,這款便攜眼鏡並無如預想的那樣獲得追捧,而且在2015年初開始再也不接受訂單,被外界解讀爲完全失敗的項目。即使如此,谷歌仍然堅持佈局移動端VR的路線,它認爲將來VR繁榮的關鍵就在於智能手機,而不是臺式機、遊戲主機爲核心的頭戴設備。
而微軟也有大動做,微軟的HoloLens開發者版本在今年3月30日正式開售,這標誌着AR從實驗室走到普通家庭中已經邁出重要的一步,可是其高達3000美圓的售價,也着實有點讓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可是此舉更多的是爲未來工程學和教育的教學方式的轉變提供新的變革。微軟還開放Holographic平臺鼓勵其餘VR/AR頭顯使用該平臺。微軟本身將這一平臺定位於MR平臺。據消息稱Windows Holographic平臺支持各類形狀、各類尺寸的設備使用,無論是具備沉浸體驗的VR設備仍是加強現實的AR設備又或是不受限制的全息計算都將能夠含括在這個平臺中。此外,微軟邀請OEM、ODM以及開發者來經過Windows Holographic平臺支持PC、顯示器、外設和混合顯示設備。微軟的想法是經過不一樣設備之間的跨越混合體驗來給用戶不一樣的體驗,而合做夥伴則能夠得到更多的商機。固然,這背後是微軟想要把Holographic平臺打形成像微軟的Windows系統在PC行業中同樣地位的野心。
三、人工智能
另外,谷歌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就,在這條路上比微軟走得更遠。今年初,谷歌的AlphaGo用在圍棋打敗了韓國職業棋手李世石。這是人工智能領域的里程碑式的一步。在之前,人們認爲圍棋是人類最後的防線,由於圍棋的變化實在是太多,計算機是算不過來的。可是AlphaGo與李世石之戰卻讓人們大開眼界。讓人們知道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取得了新的成果。戰勝世界級的圍棋手,只是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小步。谷歌的人工智能佈局,遠不簡單。除了媒體大量曝光和關注的人工智能外,在谷歌的基因裏,已經處處流淌着人工智能的血液。它的核心業務不斷嵌入人工智能,而其餘業務也不斷以人工智能爲基礎進行拓展。機器智能研究已成爲谷歌的核心。發展人工智能也代表了谷歌在將來搜索上的戰略想法,那就是讓將來搜索增長更多人工智能的成分。好比增長語音搜索,另外,爲了提高搜索結果的準確性,谷歌還將名爲「神經網絡」的人工智能技術加入到搜索引擎中。這些業務正在詹南德雷亞的帶領下穩步推動。
谷歌將來必須在搜索服務上提高創新能力,而人工智能則是促使其創新的最大砝碼,這樣才能控制本身在搜索領域的強大地位。而且在智能手機領域,人工智能對於谷歌來講也是相當重要的。谷歌在PC端的優點自不用說,可是用戶在智能手機上更偏好用App而非Web,但在智能手機端谷歌並無占主導地位。所以,將人工智能方面的業務拓展到智能手機上,便成爲谷歌將來的重心工做之一。不然,這一市場將會很快被其餘公司佔領。
而微軟在人工智能方面也作出了許多突破。伴隨着新的 Windows 10 週年版的更新,不管是在 PC 仍是在 Xbox One,不管是 Outlook 仍是 Skype。只要是微軟的平臺、軟件,就會有 Cortana 隨時待命,提供幫助。全新的 Cortana 更爲強大和宜用,演示中僅憑語音即可讓 Cortana 完成搜索文件併發送郵件等一系列操做。即使如此,微軟還不罷休,將會容許開發人員經過 Deep Link 方式調用 Cortana,在本身的應用程序中爲用戶提供語音和自動化操做。
而且,微軟推出了開源的 Microsoft Bot Framework(微軟機器人框架)。利用 Microsoft Bot Framework 開發人員將能夠定製屬於本身應用的機器人。不只能實現查詢快遞這種簡單工做,還能識別圖像和語義。這並非概念噱頭,微軟現場展現了它們的可能。它們能與人聊天,能訂購披薩,甚至還能幫助視力障礙者更好的理解周外環境。
5、專攻領域
微軟和谷歌在專攻領域上仍是大不相同的只是有些業務交叉了而已。微軟專攻的是pc操做系統和各類開發工具,而谷歌專供的是互聯網搜索引擎和瀏覽器還有移動終端操做系統。可是微軟的IE和谷歌的chrome,微軟的windowsphone和谷歌的android,微軟的bing和谷歌的google仍是處於競爭關係可是除了IE和chrome是能相提並論外其餘的競爭都是一邊倒。
6、公司財報
要對比企業的發展就應該從一個公司的財報開始分析,先從微軟2016年的財報開始看。
2016年7月20日微軟發佈了2016財年第四季度以及整年財報:微軟這季度營收爲206.14億美圓,相比去年同期下滑7%,淨利潤31.22億美圓,雖然同比扭虧爲營,但去年此時由於收購諾基亞手機而致使75億美圓資產減記,成爲微軟又是一來金額最高的單季度虧損,因此也沒有太多參考價值。15年9月的財報顯示微軟把7大部門合併爲3個部門——生產力和業務流程部門(office等),智能雲部門(windows服務器等),更多我的計算部門(windows操做系統等)。生產力與業務流程部門營收爲69.69億美圓,高於去年的66.61億美圓,運營利潤30億美圓,智能雲部門營收67.11億美圓,高於去年同期62.96億美圓,運營利潤21.90億美圓。我的計算業務的營收爲88.97億美圓,低於去年同期92.43億美圓。企業及其餘業務的虧損爲19.63億美圓,去年同期爲2000萬美圓。
從財報能夠看出微軟的智能雲和生產力和業務流程部門發展勢頭良好,而微軟的當家我的計算業務卻發展遲滯。智能雲業務在微軟的總體營收中的比例不斷上升,顯示了微軟把發展重心轉移到了智能雲上,而我的計算業務的虧損也主要集中在手機業務上,微軟爲此將手中的諾基亞功能機業務拋售給富士康,只留下Lumia品牌手機和windows 10 Mobile,看來也是逐步放棄手機市場了。
2016年10月28日,Alphabet(谷歌母公司)發佈了第三季度的財報,財報顯示該季度總營收爲224.51億美圓,比去年同期的186.75億美圓增加20%,淨利潤爲50.61億美圓,比去年同期的39.79美圓增加27%。網站營收爲160.89億美圓,比去年130.87億美圓同比增加23%。網絡營收爲37.32億美圓,比去年36.94億美圓同比增加1%。其餘營收爲23.33億美圓,比去年17.53億美圓同比增加39%。
從財報能夠看出谷歌仍是處於迅猛發展的階段,淨利潤比微軟還要多20億美圓足以顯示谷歌在現階段比微軟要厲害。尤爲在微軟已經基本放棄的手機領域裏,甚至有影響到微軟的我的計算領域裏。
從財報裏還能看出其餘的東西,好比谷歌的主要營收仍是廣告,並無像微軟同樣以銷售產品和技術做爲主要盈利。一方面能夠說谷歌展現仍是以老的方式運營公司,沒有把自主研發的各類高新產品商業化成爲本身的一個利潤點,另外一方面說明互聯網這塊大蛋糕還有着人們不可思議的利潤在裏面,還有着幾乎無窮的榨取價值。
7、領導者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對一個公司做用有多大,能夠參考一下喬布斯對於蘋果公司的做用,就像郵輪上的舵同樣,是引領者。讓咱們來對比一下微軟和谷歌的CEO來側面對比兩家公司的發展策略或方針。谷歌的CEO是桑達兒·皮查伊,他是chrome瀏覽器和chrome os操做系統的開發者,而微軟的CEO是薩蒂亞·納德拉,他以前是微軟執行副總裁,主管雲計算與企業事業部,已爲微軟工做20多年。從資歷上來對比:谷歌的CEO從技術崗位上來的有着開闊的科技視野,懂得前沿的技術和發展的方向。微軟的CEO則是從管理層上來的有着豐富的管理經驗。從目前發展的狀況來對比:納德拉提出過微軟的發展是:「移動爲先,云爲先」,而從最近的狀況來看「移動爲先」已經失敗了,可是「云爲先」的策略卻頗有效果,成爲微軟勢頭磅礴的一項業務。皮查伊上任後開啓了谷歌的自我」吞併「,谷歌成立的母公司Alphabet,並將谷歌做爲其旗下的子公司,這一舉動意味着谷歌有着非同尋常的野心,他將核心的,盈利的,成熟的,面向大衆的業務部門組成新谷歌,而那些非核心的,處於行業初期的,前景全新的業務部門將各自成爲Alphabet集團的全資子公司。這樣谷歌就把賺錢的,成熟的部分分出來繼續賺錢,而那些有發展潛力的則做爲全資子公司,這樣子公司有着更大的自由,也便於對外融資和內部創業。這樣作的好處也是從財報看的出來的。兩家的CEO都是高水準的領導者,可是微軟的暫時稍遜一籌。
本文將從兩家公司共同競爭的幾個領域展開對比,包括傳統設備及生態、企業市場和雲服務等。
因爲谷歌公司收入來源的特殊性,咱們將盡量不從營業收入進行比較,而主要着眼於兩家公司當前的市場佔有率和發展趨勢。
傳統設備,確定要先提到手機。
Android 在手機操做系統領域,幾乎是一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字。憑藉着初期與 HTC 等知名廠商合做、採起開放受權的方式拉攏廠商的發展策略,Android 緊緊掌握住了手機市場一大半的份額。而與之相比,Windows Phone 從出生起就始終被 Android 打壓着,在手機市場上的佔有率幾乎始終維持在個位數。
很明顯,Windows Phone 不只佔有率處於極大的劣勢,而且還在持續降低,到如今甚至已經小於 1%。
Windows Phone 如此慘淡的緣由,大概是如下三點:
關於拋棄用戶,我從本身的經歷出發談一談。我從 2012 年使用 Windows Phone,使用過五款 Windows Phone 手機,到今天爲止抽屜裏還有一臺 Lumia 820,對此我仍是有一些感覺的。
2011 年底,微軟推出了全新的 Windows Phone 7 操做系統,採用了全新的、與舊的系統幾乎徹底不相容的開發框架。同時,新系統對硬件有極其嚴格的要求。這使得舊的設備和 App 都不能與新設備兼容,等於把 Windows Mobile 6 的用戶所有拋棄。
2012 年,微軟推出了 Windows Phone 8。與原來的 Windows Phone 7 不一樣,Windows Phone 8 的內核從以前的 Windows CE 變爲跟桌面版 Windows 同樣的 NT 內核。這個決定帶來的麻煩是,當時全部的 Windows Phone 7 手機實用的都是高通的 QSD8250,高通拒絕爲這款 SoC 從新提供適合 Windows NT 內核的驅動程序。這一次更新的結果是大量用戶手裏的 Windows Phone 7 手機幾乎全成了廢鐵。微軟這一步不只直接致使了諾基亞的一蹶不振,同時也幾乎完全喪失了本身在移動市場多年的苦心積累。
2013 - 2014 年的 Windows Phone 8.1 及 Update 一、Update 2 沒有再進行過大的調整,全部的 Windows Phone 8 手機均可以平滑升級。不過到 2015 年,微軟發佈 Windows Phone 10 的時候,前面的歷史再一次重演。至關多的 Windows Phone 8 手機因爲各類緣由,將不能得到正式版升級,只能經過 Insider Preview 預覽通道升級到預覽版的 Windows Phone 10。2016 年 Windows 10 RS1 升級更是直接放棄了對這些老機型的支持。
雖說不管是 iOS 仍是 Android 都會在新系統推出時放棄對一些舊設備的支持,不過微軟在這方面實在是操之過急了。用戶剛買不到一年的 Lumia 900 旗艦機忽然被告知將不能升級到 Windows Phone 8,只能升級到 Windows Phone 7.8,這樣一個安慰性的更新有什麼意義?Lumia 920 買來兩年以後發現只能停留在 Windows Phone 8.1 了,微軟畫了個看起來特別香的全平臺統一大餅,結果用戶發現跟本身沒什麼關係。
而谷歌在 Android 上採起了開放戰略:使得 Android 緊緊的抓住了大多數手機廠商的心,同時也極大的減輕了本身的負擔,這使得 Android 能實現高速發展。
同期的 Android 大廠則大多承諾了至少一個大版本的更新。
好比我本身使用的 Sony M35H,官方提供了從 Android 4.1 到 Android 4.3 的更新,而藉助第三方社區的力量,很多天前這款手機成功用上了基於 Android 7.1 的 CyanogenMod 14.1。這款產品在 Sony 的產品線上還屬於不怎麼被照顧的一款產品,同期更低端的一些產品甚至還獲得了 Android 4.4 甚至 Android 5.0 更新。
Google 本身還經過獨家受權的方式推出過一些旗艦產品,冠以 Nexus 的品牌,這些手機被玩家稱爲「親兒子」。第一代「親兒子」 Nexus One,官方按照承諾提供了從 Android 2.1 到 Android 2.3 的更新。同時得益於 Android 的開放性,xda 論壇的第三方玩家甚至可以製做 Android 4.0、Android 4.4 甚至 Android 5.0 的 ROM。
而後咱們再來講手機硬件產品的迭代。
因爲 Windows Phone 採起的與 Android 並不一致的受權策略,生產 Windows Phone 的廠商基本屈指可數。到 Windows Phone 8 的時候,還有相關產品的國際大廠,除去微軟本身也就只有 HTC 和三星了。
後二者的 Windows Phone 8 機型都只有兩三款,且推出以後幾乎沒再獲得過更新,這裏咱們重點來看 Lumia 系列的 Windows Phone 8 機型。
咱們能夠看到 Lumia 系列除 2013 年推出了較多機型以外,後續更新很是乏力,2014 年中高端機型僅有 Lumia 830 和 Lumia 930 兩款。2015 年上半年推出的機型一樣全都是中低端設備。不少有高端需求的用戶不得不拿着 2013 年末發佈的 Lumia 1520
繼續使用,Lumia 1520 也被「譽爲」史上壽命最長旗艦機。2015 年末新發布的 Lumia 950/XL 也常常由於塑料外觀等被用戶抱怨「看起來不像高端手機」。2016 年微軟僅僅發佈了一款配置入門的 Lumia 650。
同期 Android 手機發展狀況如何,你們都看在眼裏。
由於各類緣由混的十分悽慘的 HTC 尚且推出了十餘款手機,陣營中的頂樑柱三星幾乎是每個月都有數款新型號發售。並且同期生產 Android 手機的廠商數量繁多,產品覆蓋了高中低端。用戶在市場上有極多 Android 設備可供挑選。
微軟也試圖與 BLU 這樣的小公司以及 HP 這樣的大公司合做,可是這並沒能從根本上解決 Windows Phone 產品線匱乏、設備更新換代過慢的問題。這使得 Windows Phone 愈來愈難以進入傳統消費者的視線 。
以後咱們來談一談生態。
在 2014 年末 Google Play Store 的應用數量就已經超過了 140 萬款,這尚未將 Amazon App Store 等第三方應用商店及大量未在商店上架、依靠其餘渠道發行的 App 計算在內。與之相比,同期 Windows Phone 商店的應用程序僅有 30 萬款左右。並且,Windows Phone 操做系統與 iOS 類似,用戶只能從微軟官方商城下載 App,並不存在「第三方應用商店」一說。
前面提到過 Windows Phone 系統頻繁而不合理的版本更新,而今年年末的新聞顯示,Windows 商店中的 UWP 應用,即應用了最新框架、適用於最新操做系統的應用,僅有 2 萬款左右。很明顯,開發者對於這一平臺缺少足夠的熱情。
我的開發者以外的互聯網龍頭企業,同樣對 Windows Phone 平臺不太感興趣。阿里是其中態度最鮮明的一家。淘寶、支付寶、旺旺這些相當重要的 App,要麼沒有 Windows Phone 版,要麼數年不更新一次。支付寶 App 上次更新仍是 2014 年年末的事情,並且如今因爲 API 變化已經幾乎再也不可用了。去年,支付寶官方微博發生的 「1%」事件也很是明確的說明了阿里的態度。確實,做爲追求利潤的企業,阿里沒有什麼必要投入 33% 的資源去爭取不到 1% 的回報。騰訊等公司也一樣對 Windows Phone 平臺沒有什麼積極性,微信客戶端一樣很長時間未更新了。
微軟在手機系統上的生態是典型的惡性循環:市場佔有率不高,開發者認爲入局收益不明顯從而沒有入局興趣,用戶由於應用匱乏而不肯意購買硬件產品,市場佔有率進一步降低。而引起這一循環的緣由只能是微軟入局晚且接連拋棄用戶,致使本身本就脆弱的用戶根基變的更加脆弱。
固然,微軟也進行過屢次自救的嘗試。去年 Build 2015 微軟就推出了將 Android 和 iOS 應用便捷的移植到 Windows 平臺的成套方案,年末推出的新手機則用 Continnum 功能瞄準了企業市場。
Continnum 功能或許會成爲微軟重返手機市場的殺手鐗,咱們將在下面一個話題中將它與傳統生產力設備放在一塊兒來談一談。
手機市場上微軟頗不得意,不過到另外一個數碼大件上,微軟的日子就比谷歌好過得多。
這裏咱們先來對比一下 ChromeBook 與 Surface 系列的發展。
可能不少人都沒有據說過 ChromeBook,這是 Google 入局筆記本電腦市場的項目。固然,與安卓相似,谷歌一樣採起了受權 ChromeOS 操做系統,由第三方生產實際產品的方案。或許 Google 想經過復刻 Android 的發展來佔領筆記本市場。說不定是個好方法,固然,前提是微軟沒有推出過 Surface。
ChromeBook 發佈六個月來,Acer 與三星兩家廠商加起來出貨量大約不到 1 萬臺。與之相比,Surface Pro 3 發佈半年,出貨量接近 130 萬臺,差距不是一點半點。
微軟的 Surface 系列經歷了前兩代的探索,自 Surface Pro 3 起口碑直線上升,銷量增加也是同樣的很是強勁。而 ChromeBook 則彷佛始終處於能夠被市場忽略的地位。
究其緣由,入局晚當然是不能忽略的一方面,可是產品自身設計過於激進不切實際也是很是重要的緣由之一。Chromebook 從設計之初就是一個雲端操做系統,用戶必須時刻保持鏈接網絡纔可以正常使用設備,這使得消費者對這一產品產生極大的不信任,由於並非全部時候消費者都有網絡鏈接。正由於如此,除了 Google 本身,其餘廠商推出的 ChromeBook 都定位在之前「上網本」覆蓋的中低端市場,然而這一市場早已成爲了紅海,ChromeBook 幾乎沒有任何生存的空間。
Google 應該也意識到了本身的問題,因而在又採起了十分大膽的策略:將 Android 與 ChromeOS 合併,將本身在 Android 平臺的優點轉移到筆記本這樣的生產力工具上。Android 應用商店中已經有了不少很成熟的辦公套件,其中就包括了微軟的 Office 套件和谷歌自家的辦公套件。
可是讓人琢磨不透的是,Google 近期又推出了一款與 iPad Pro 頗爲相似的,運行 Android 系統的平板產品:Pixel C。並且,Android 7.0 更新帶來了一些分屏與多窗口相關的特性,這使得它的操做界面看起來愈加的像傳統 PC。而與此同時,ChromeBook 大概已經被證實不適合市場,於是彷佛被谷歌遺忘了。
谷歌將平板上運行的 Android 的界面變的很像傳統 PC 的舉措,又讓咱們想起了 Windows 的跨平臺統一戰略。確實,二者思路很是類似,都是經過融合來擴大本身的優點。
而就在數天前,微軟又用本身極其強大的技術實力展現了本身對移動市場的野心,這就是咱們剛剛提到過的 Continnum。
咱們的話題在這裏須要再轉換回手機。去年年末,微軟推出的 Lumia 950/XL 有一款小巧的適配器,將它與手機和顯示器相連,就可以獲得與普通 PC 很是接近的操做體驗。
這種操做模式的推出,使得不少對性能要求不高、只須要簡單辦公軟件、網絡瀏覽功能的用戶能夠只帶一臺手機上下班,在公司在家裏的時候接上擴展塢就能夠開始工做。固然,前面提到過目前 Windows 應用商店內應用的數量仍然不夠豐富,不少用戶須要的諸如 Adobe Photoshop、Autodesk AutoCAD 這樣的重型應用還不能實現用手機運行。
不過,數天前的 WinHEC 上,微軟展現的新成果使得上面的不可能變爲了可能。
這款設備使用了手機上很是常見的 Qualcomm Snapdragon 820 處理器,可是與此同時,它跟一臺普通的電腦幾乎沒有區別:它能夠十分流暢的運行完整版的、沒有通過任何修改的 Photoshop,以及不少相似的、之前只能運行在 PC 上的應用。
HP 今年推出的一款 Elite 系列手機一樣採用了這款處理器,這意味着或許不久以後這款手機的用戶就能經過系統更新獲得這樣振奮人心的功能;微軟傳聞已久的 Surface Phone 也有極大的可能支持這項先進功能。
微軟的解決方案,或許將使得基於微軟技術的手機真正成爲適合大多數人的生產力工具,甚至可能帶來對整個行業的從新定義。
兩家公司,一個佔據 80% 的手機市場,一個佔據 80% 的 PC 市場,如今看來,融合之路上微軟走在了前面,不過最終,究竟誰能真正實現大一統,還還沒有可知。
上一節裏面咱們一直在談論「生產力」。可是一個企業的生產力,除了用戶面前的終端設備,還須要企業有強大的服務能力做爲支撐。
隨着雲服務概念的逐漸深刻人心,愈來愈多的企業開始着手將本身的企業服務部署到雲端。這些服務包含郵件服務、辦公組件、協做工具,以及實際的生產項目(如公司網站等)。
谷歌和微軟做爲業界的兩家巨頭,都提供了較爲完善的全套解決方案。谷歌近期將本身的 Gmail for Business 與 Google Apps for Work 整合爲了 GSuite,而微軟則早就準備好了名爲 Office 365 的全套辦公解決方案。
微軟的 Office 套件是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小看的,即便是蘋果,也要在 iPad Pro 的發佈會上請微軟上臺來介紹他們爲 iPad Pro 適配的 Office 組件。並且,近三年來的相關報道,無不代表 Office 365 在企業市場上的絕對優點。
來自 Bitglass 的報告指出,在雲端辦公應用上,有 25.2% 的企業使用Office 365,去年仍是 7.7%,Google Apps 相比去年一樣有所增加,由 16.3% 升至 22.8%。可是因爲微軟增加幅度更大,已經超過 Google Apps。谷歌的辦公應用靠着免費與起步早的優點,早期發展十分強勁,而在企業合做上有深厚積累的微軟能力仍然不容小覷,成功用技術實力實現了反超。
傳統辦公軟件以外,不少小型公司會使用線上協做工具來安排工做流。可能不少人都據說過 Slack 或者國內的 Teambition、Tower,這些就是典型的線上協做工具。Slack 的成功說明了企業急需使用現代化的協做工具取代之前的基於電子郵件等的工做流。
這兩家公司的辦公套件內一樣包含了線上協做工具,可是它們與 Slack 這樣成熟的產品相比都只能勉強算是剛剛起步。
而後咱們再來看一看真正的企業雲服務。
這兩家公司的發展之路上,雲服務都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2015 年的市場份額上,谷歌的 IaaS 雲佔有率大約在 5%,微軟的 Azure 則是 10% 左右,都被佔有率 30% 的 Amazon 遠遠的甩在後面。
不過谷歌因爲衆所周知的緣由不得不放棄一部分市場,正由於如此,咱們能夠認爲這二者之間的較量基本上是旗鼓至關的。
微軟從 2006 年起步開始建設本身的雲平臺,到 2010 年正式對外發布,屬於較早入局的公司。其 Azure 平臺同時包含了私有云主機、平臺和服務,足夠爲企業提供完善的支持。雖然比起 AWS 這樣起步更早、投入更大的雲平臺還有必定差距,可是從今年的 PaaS 市場份額來看,微軟仍然是市場中第一梯隊的主力軍。
Google 的起步一樣很早,早在 2008 年左右就推出了公共的 App Engine,這就是如今雲服務的雛形。可是因爲品牌過於散亂(谷歌還推出過 Compute Engine 等其餘相似產品)等緣由沒有造成足夠強大的競爭力。近期 Google 將旗下產品線進行了從新整合,或許咱們能看到谷歌以後發力雲服務市場。
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的發展
在人工智能領域,google這幾年的成績很突出,最爲人所熟知的是去年AlphaGO對戰韓國李世石的圍棋比賽,AlphaGO以4:1的成績打敗了李世石。讓人一度驚呼人類智力最後的堡壘失守了。
人工智能方面你們接觸較多的是語音助,手衆所周知,Google Now一直被譽爲最成功的智能語音助手。在今年的Google I/O 大會上,Google爲咱們帶來了更加智能的語言助手Google Assistant,根據大會上的演示,Assistant已經可以和人進行「天然流暢」的對話,在這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在這方面,Google領先了windows目前的語音助手Cotana。
微軟的Cotana能力一樣不可小視,尤爲是語音識別,在我用windows時,Cotana識別的準確率讓我感到十分驚訝,也是我在windows上使用中感到享受的一個應用。
在機器學習方面,Google你們最早接觸的應該是Google Photos,得益於近幾年機器學習的爆發式發展,Google相冊可以對圖片進行精確識別,可以根據人物和地點,對手機上的照片進行組合。Google相冊的搜索功能天然也十分強大。你能夠在搜索欄當中輸入任意關鍵字,應用則會找到全部與之相關的照片。能夠爲用戶省去在大量照片中翻找的麻煩。
還有一個發展很快的是Google的無人駕駛汽車。
2009 年,谷歌啓動了無人駕駛汽車項目。無人駕駛汽車奠定人、斯坦福大學教授 Sebastian Thrun 爲該項目主要負責人。在這七年裏,Google的測試車輛已經在美國的四個城市行駛裏200萬英里的路程。不只如此,它 還學會了從禮貌地鳴笛到感覺騎車輛和行人在內的多項技能。
而微軟在認知方面一樣十分強大,去年很火的一個好玩的網站How-old.net,就是由微軟的機器學習團隊工程師開發的一個經過圖像臉部識別和大數據分析,能夠快速識別出照片中的人的性別和年齡!並且還能一次判斷多人,網上你們玩得都很歡樂。另外還有語音,語言,知識等方面的認知能力也是處於領先地位的。
綜上,在傳統設備這部分,微軟由於windows phone的決策以及各方面緣由,基本是不可能有趕超的但願了,但在固有的電腦市場,微軟的競爭力一直十分強大,並且微軟也意識到本身的危機,近兩年一直在嘗試突破,Google只能奮力追趕,儘可能用好本身移動端的優點,短時間內遇上但願不大。在企業雲服務方面,Google和微軟的雖然目前都不如Amazon,但都是目前的主力軍,佔有必定量的市場份額。而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方面,Google和微軟有些方面側重的方向不一樣,發展也各有千秋。
近3年微軟與谷歌的發展對比分析
數碼世界自1998年初具雛形以來,就一直是大浪淘沙,各大互聯網企業崛起,憑藉各自的發展理念,在競爭中和做,力爭在這充滿0和1的數據技術時代能佔有本身的一席之地。互聯網時代的殘酷競爭中,誰優先掌握主動權,誰對時代的發展更加敏感就頗有可能贏得勝利,獲取鉅額利潤的同時掌握其餘領域,決定將來的變化,收購、兼併、壟斷,逐漸造成了具備雄厚實力的幾家IT巨頭,微軟和谷歌即是其中兩家。如咱們所知,微軟是操做系統和辦公軟件行業的霸主,在軟件開發方面方面所向披靡,而谷歌則在搜索引擎方面作得很好,從今年數據來看,chrome瀏覽器市場份額達到51%,沒有哪家企業的搜索引擎在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方面能夠跟它抗衡。
對比微軟跟谷歌這兩家龐然大物近3年的發展情況首先得從他們的發展歷程入手,瞭解其之因此這樣發展的原因,以及兩家企業之間的互聯網之爭。
微軟,1975年由比爾蓋茨創建,初期以銷售BASIC爲主,因爲其爲當時少數的幾個BASIC解釋器商業生產商,銷量逐漸擴大,後來幾乎佔領了整個市場。1980年,IBM選中微軟公司爲其新PC機編寫關鍵的操做系統,成爲微軟公司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並一直爲IBM、蘋果公司及其無限電器材公司計算機開發軟件,日益壯大,於1985年開始發佈Windows系統,桌面端的優點使其最終成爲全球最大操做系統提供商,至今未被動搖。以後收購Fox,90年代中期進軍計算機網絡,在當時,已是軟件業絕對的龍頭老大,任何一家當時新成立的互聯網公司都得考慮最終是否將被微軟收購或者避免跟微軟發生衝突,利益競爭,否則極可能被微軟巨大實力摧毀。
網景的覆滅就是這麼一個例子,其預測瀏覽器能夠成爲隨時隨地進行工做的基礎,Windows自己再也不重要。結果微軟在Windows上捆綁IE,和網景搶佔市場佔有率,並因爲網景對自身商業模式定位錯誤,最終於1998年被美國在線收購。然而也是在這一年,有一家終將載入史冊改變人類生活,一度被微軟視爲互聯網企業中頭號敵人的公司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成立,它就是谷歌。
儘管20世紀90年代末期搜索引擎的數量衆多,好比:雅虎、AltaVista、Lycos等,但沒有任何一家關鍵點的索引問題,佩奇和布林想要利用帶有許多外部連接的那些網站的鏈接詞來產生搜索結果,提出這個新思路,可是這將由於把正確的搜索結果放在首頁的最頂端,致使用戶直接進行點擊進而離開搜索頁,違背了當初雅虎等公司來自用戶點擊網頁界面的生財之道,不被其餘公司看好。最終佩奇和布林以本身的理念創立谷歌。
谷歌旨在招聘思惟活躍性的動力強的員工,以科學家的出事原則經營公司,是一種工程師驅動模式,逐漸壯大,並於1999年與網景公司簽定協議,得到相應的搜索幫助,而當時,微軟還忙着跟網景打官司。到1999年12月份,谷歌天天已經能夠處理350萬個問題。
反壟斷審判使微軟深陷泥沼,而谷歌已經悄悄地大步領先。2000年,微軟召開新聞發佈會並宣佈MSN成爲世界上首位的上網目的地,可是其沒有意識到,並無人將其視爲搜索引擎或者網絡地址。同年,谷歌開始開發本身的廣告投放模式——AdWords,在搜索結果旁邊提供短小的文字廣告,經過點擊次數收取廣告費。由於有了合適的商業模式,谷歌開始運營盈利並迅速擴張,截至2001年,谷歌收入達到8640萬美圓,盈利698萬美圓。
微軟是一家收購、模仿或者觀察、複製有競爭力技術的企業,爲了避免引發這個巨人注意,對搜索這個市場和谷歌這個新領軍企業進行打壓。佩奇和布林沒有尋求首次公開募股而是儘量將其延遲,繼續隱身發展。通過數年的技術和數據積累,不斷優化系統,谷歌服務器數量達到數萬臺。
微軟發展搜索業務過程當中,有重大過失:決定不收購Overture,認爲不須要花費太多去收購一個微軟團隊能夠成功複製的公司,忘記了Overture並非一項軟件資產,而是一項營銷和廣告商關係資產。致使微軟要重走Overture的老路,花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來追趕,然而這段時間已經落後太多。
2003年,微軟開始與谷歌接洽並談收購事宜,但佩恩已經不予理睬,並籌備了首次公開募股,擺脫被微軟祕密收購的威脅,谷歌的隱身狀態自此結束,開始與微軟正面較量。2004年,谷歌擁有將近50萬臺服務器遍及全球。
2004年,11月微軟發佈新的搜索引擎,對其Windows服務器進行大量修改,並承諾「爲消費者提供更有用的答案,使其掌控搜索體驗。」可卻在發佈後立刻崩潰,直到當天晚些才解決問題,就這樣,MSN搜索出問題時,微軟在搜索服務引擎領域的信譽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隨之而去了。以後在與谷歌搜索之爭中,微軟一直處於劣勢。後來,2009年,微軟發佈必應,入不敷出;再到與新興的FaceBook合做,利用對隱私的保護協議對抗谷歌,使FaceBook成爲谷歌搜索沒法攻破的堡壘;以及2008年收購雅虎失敗;2012年與諾基亞推出Windows Phone手機,都是微軟在與谷歌的競爭中打出的一張又一張牌,惋惜效果都很差 。
反觀谷歌,2006年收購Youtube,對視頻行業流行趨勢的敏銳洞察又使其掌握了先機。雖FaceBook沒法攻克,但至2007年穀歌已經實如今搜索市場份額、廣告市場份額、增加率、在線視頻觀看搜索等方面的領先,網絡領域排名第一。
至此,谷歌在搜索引擎上成功打敗微軟成爲IT一大領域中的巨頭。微軟雖然在網絡方面落後,可是憑藉其幾十年的技術、資金和人才積澱,仍舊憑其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ice辦公軟件及其餘相關軟件開發產業在全球IT產業中起着舉足輕重的做用。二者均不可小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搜索引擎,谷歌還有一項值得一提的成就——Android系統,2005年穀歌注資收購,2007年與84家硬件製造商、軟件開發商及電信營運商組建開放手機聯盟共同研發改良Android系統,於2008年推出第一部Android智能手機,因爲其開放性,使Android系統一年多便風靡全球,一舉成爲當時與諾基亞,蘋果並列的第三家手機系統廠商,最後的競爭中結果你們都知道,諾基亞衰落,微軟的介入和收購也不能挽回局面。安卓的流行是佩奇和布林在收購時沒有意料到的,無論怎樣,這又是谷歌的一張王牌。
十幾年的競爭使兩家公司都有了本身主攻的領域,固然也會以此爲基點向外擴張,在世界變化突飛猛進的如今,這兩家公司的發展又是什麼狀況。下面看下微軟和谷歌近三年的發展情況。
時間回到2014年,經歷了2013年在移動設備和Windows8上的巨大挫折,微軟高層深入意識到微軟須要用在多方面進行大幅度改變。因而這一年,微軟在7個方面作出了變更。首先是人事變更,2014年2月塞特亞·納德拉出任微軟新CEO,同時宣佈比爾蓋茨辭去董事會主席。這一系列的變更必定程度上決定了微軟之後發展的方向。其次是Windows操做系統的3件大事,第一件是windows xp系統的停服。Windows XP操做系統是微軟迄今爲止作的最成功的操做系統之一,歷經13年的發展,這次微軟中止對Windows XP系統的技術支持,有利於微軟在新系統上投入更多精力,減小資源浪費。第二件大事是Windows 8.1的更新,早在2012年,Windows 8操做系統問世,這款操做系統雖然功能強大,但仍有很多瑕疵。這次8.1的更新不只修復了許多bug,並且也添加了許多功能,以知足客戶的需求。第三件大事就是微軟下一代操做系統名稱的發佈:Windows 10,併發布了Win10操做系統的新特性,代表了新系統將被打形成全面的跨平臺操做系統。而在軟件應用領域,先是微軟推陳出新,用Skype代替了MSN的業務,後是Office應用進軍IOS和Andriod平臺,這一舉動打破了微軟長期以Windows爲先的戰略,使人耳目一新。最後是硬件領域,2014發生一件意料之中的大事,那就是諾基亞的收購。這一舉動是微軟實現其轉型的重要一步。這也標誌着微軟有了本身的」硬件公司「。總的來講,2014年微軟的轉變是微軟開始轉型的開端,是微軟的開始。
2015年,微軟在四大領域取得了成功,改變了微軟在人們心中的形象。第一個領域是雲計算。雲計算做爲一種新興的網絡發展方向,受到了各個網絡巨頭的青睞,微軟也是如此。2014新上任的CEO將雲計算明確列爲發展重點。像Azure和office265的產品都成爲了重中之重。而云計算業務也爲微軟取得了不錯的業績,成爲了微軟新的有利競爭點。第二個領域是Windows 10的發佈,這款操做系統可算是把Windows 8操做系統丟了的面子補了回來。Windows 8操做系統是微軟在操做系統的一次嘗試。雖然設計的很前衛,可是系統漏洞太多、人機交互考慮的不周到致使用戶體驗不好,甚至被媒體評爲微軟的一大敗筆。這次發佈的Win10操做系統,就目前來看口碑仍是不錯的。第三個領域是在移動端的改變。2015年,微軟發佈了Lumia950和950XL手機,但收效甚微。與此同時,微軟也看到後諾基亞時代的包袱不該該再背下去了。因此,微軟削減了近2萬的員工,大多數來自諾基亞。同時微軟決定向iphone和android客戶開放使用微軟軟件,增長微軟移動端應用的使用量。在第四個領域硬件領域中,微軟發佈了極具創新力的HoloLens,運用先進的混合現實頭戴式設備,將全息3D圖像投放到現實世界中,這一硬件一旦實現,將是具備劃時代意義的MR產品。
2016年微軟開了兩個大會,第一個是2016年3月30日 微軟「bulid 2016「開發者大會在舊金山舉辦,微軟CEO向全世界開發者介紹了微軟目前正在進行的工做和總結。整體分爲4點,第一點:Win10很成功,已經有2.7億活躍用戶,各硬件廠商與微軟合做推出超500款Windows 10設備。第二點:多個應用的提高,例如:Cortana,Edge瀏覽器,應用商店等等。第三點:HoloLens即將發售。第四點:探討更多人工智能的可能性。第二個是10月26日的微軟發佈會,發佈了surface studio一體機,surface dial等一系列硬件設備,這也體現出微軟轉型後在打開硬件市場上的努力。
總結微軟3年的發展,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微軟的產業轉型。由過去的軟件開發巨頭轉型爲兼具軟件開發和硬件產品開發的科技公司。這種轉型淺層次上讓微軟由虧變盈,而在深層次上使得微軟沒有落後於新興科技發展的浪潮中。相比於微軟,谷歌在這3年裏又作出了哪些改變?
谷歌做爲一家網絡公司,長期以來以搜索引擎和手機系統開發做爲它的兩大支柱產業。而在2014年的谷歌I/O開發者大會上,谷歌向世人展示出它的勃勃野心。在智能家居領域,車載系統領域,甚至智能手錶領域,都發布了新的計劃。例如:在車載系統上,谷歌發佈了一款名爲Android Auto的系統。這款系統能夠經過語音功能打開譬如通信錄,音樂播放器等應用,並且車載系統能夠與手機進行鏈接,知足更多的需求。而在智能家居領域,谷歌針對電視發佈了Android TV系統,這款系統能夠與智能手錶、手機、平板等設備進行互動,同時能夠在Google Play商店下載節目和應用,功能十分強大。在大會上,谷歌也發佈了最新的android操做系統,這款操做系統的亮點就是經過更智能的防盜軟件和系統安全機制,將系統的安全性由提高了一個層次。回顧2014年,谷歌的全面出擊是對蘋果和三星在穿戴設備和家居設備開發的迴應。這種發展將Android系統加入到更寬廣,更全面的市場中,贏得市場地位。
通過了一年的準備,2015年穀歌將一年前的種種計劃一一實現。例如:搭載Android L系統的Nexus手機在性能和作工上獲得外界的好評;搭載Android Wear系統的智能手錶獲得許多硬件廠商的支持,設計出許多精美產品推廣市場;新的自動駕駛汽車雖然在進軍汽車市場中受到一些法律障礙,但依舊有着廣闊的前景。一樣是這一年,谷歌進行了企業重組。重組的內容主要是將谷歌搜索,youtube,其餘網絡公司與投資研發部門分離開來。這樣,谷歌公司能夠專心在谷歌搜索,youtube,android系統研發和廣告業務進行開發,其餘部門能夠放開手腳去發展。提高了公司的總體效率。另外在2015年的谷歌I/O大會上,Android M系統的發佈,也延續着谷歌在設備系統的不斷創新和進步。
今年的谷歌I/O大會,發佈了新的Android N操做系統,新的聊天應用,但這些都不是重點。從發佈的硬件和更新應用來看,今年大會的重點是人工智能。首先是傢俱設備。本次大會谷歌發佈了新的傢俱設備Google Home,這款設備能夠理解爲是一個實物化的傢俱助手。以它爲媒介,用戶能夠實現手機與其餘傢俱設備的鏈接。其次是智能手錶領域,Android Wear系統的優化,手錶手勢功能的添加都提高了人機交互的能力。另外,圍棋領域一戰成名的AlphaGo也是谷歌邁入人工智能的重要一步。上述事例在必定程度上體現出谷歌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人工智能「這個發展方向中,也反映了谷歌近幾年以Android系統爲基礎建設多方位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
時至今日,咱們不難察覺,互聯網公司的結構大多已經算是很是類似,都想盡量的涵蓋硬件、軟件和服務。這也從側面說明這個模式是至關成熟的。不過發展側重點又要有所不一樣,或者說須要有本身獨特的賣點。能夠很明確的是,將來的互聯網發展,也必將在這幾個方向上開闢戰場。從這幾個角度來分別對比兩家公司,便更加容易清楚兩家公司的發展側重點,以及在各方面取得的優點,更加利於分析之後的發展趨勢。
在硬件層面,谷歌和微軟彷佛都算是將其置於比較邊緣化的境地,即使是有所行動,可是技術層面的格局已經造成,過去的已經很難彌補。可是這個層面又是互聯網結構中很基礎很重要的一環,兩家廠商都採起的是與其餘公司合做的策略,可是這又天然給發展帶來巨大的瓶頸,對於其餘公司的依賴始終是本身發展的一個不穩定因素。因而兩家公司彷佛都有染指硬件產業的慾望,對於硬件公司的收購就是證實,這也將成爲兩家公司將來發展的一個方向。就看兩家公司能更好的抓住新科技出現的機遇,任何新的科技都是機會,誰準備好了,就又是一張好牌。使得當前的格局從新混洗,並從中取得優點,誰沒有準備更好,這就是挑戰,成爲被牽制的對象。
轉過來分析軟件的狀況,軟件發展在當前社會取得的成就與其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軟件在計算機行業的行業的核心地位也已經肯定,可是兩家公司的目前狀況又是怎麼樣的呢? 微軟做爲老牌IT公司,在軟件層面取得的成就也是來源於多年積攢,其目前的霸主地位仍然是毋庸置疑的,憑藉widows操做系統和office辦公軟件就足以在桌面端保持一個難以撼動的地位。相比之下,谷歌在操做系統的優點在於移動設備之上,Android的巨大發展潛力也給windows帶來巨大的衝擊,兩家公司彷佛有都有慾望取得桌面設備和移動設備操做系統的優點地位,微軟致力於發展windows phone以佔領移動市場,谷歌也是默默推出了本身的Chrome OS。谷歌和微軟相比,在軟件市場不少方面並不具備優點,至少目前來看是這樣,可是不能只着眼於當下的形式,要分析之後的發展,從他們主要的軟件結構來看,微軟的兩個支柱產業不會短期內變爲負擔,微軟也在不斷努力避免這種狀況發生,微軟也逐漸在擺脫本身以前創新不夠的尷尬境地,在其餘互聯網公司的巨大壓力之下被迫走上創新之路。谷歌也沒有懈怠,努力開拓軟件市場。從此的發展狀況,毫無疑問在於誰能更加準確的把握時代的脈搏,掌控將來的發展方向,兩家公司都在拼盡全力發展人機交互以及雲計算服務,不管是在操做系統,或者應用軟件上,這種趨勢都很明顯。相比之下,谷歌憑藉其洞察力,更早的洞察到社會發展趨勢,更早的採起了行動,因此在將來發展上谷歌能夠說前景更加美好,不過咱們不能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谷歌在軟件層面,底子更爲薄弱,也就是說,谷歌在發展過程當中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以維持本身所取得的先機,避免使本身辛苦得到的優點被對手拉平甚至趕超。
最後是服務結構層面,這是谷歌的強項,也是谷歌強盛的原因,可是微軟在這方面也不是處於任人宰割的境地,也算是能夠一戰的,不管是搜索引擎、郵件、地圖、媒體等諸多方面,兩家公司都佔領着不小的市場份額,可是在廣告等方面,谷歌的優點是壓倒性的,而這些方面則印證咱們關於谷歌在服務結構層面的優點。對於服務結構層面,咱們的觀點是優點會保持下去,可是競爭會愈來愈激烈。隨着當前社會人工智能、與雲服務的概念被推廣到大衆視野之中,兩家公司彷佛又有兵刃相接的趨勢,戰爭的火藥味瀰漫的愈來愈濃重,兩家公司都渴望把握時代的脈搏,在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的發展上投入更多的資源,以期待在科技時代的新浪潮中堅挺下來,就像高手過招,差距經常在於細節,從洞察力上來看,谷歌是略微強於微軟的,谷歌先於微軟對於雲計算和人工智能作了更多準備,不管是軟件仍是硬件,甚至於數據,也是谷歌具備的優點更大。不過微軟在互聯網行業的領頭地位,也決定了微軟必然不會放棄這個大好機遇,微軟也是卯足了勁想要儘快追趕,畢竟微軟在軟件層面也算是積累了不小的優點,若是可以充分利用好這些優點,也是更容易取得成就的。
人工智能和雲服務必將成爲將來互聯網競爭的主戰場,在這兩方面兩家公司的戰略是類似的,可是發展側重點仍是有所區別的,這些區別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如今定論還爲之過早,可是不妨來分析一下對於從此的競爭,兩家公司會採起什麼樣的策略:谷歌經過合做和收購與大量有潛力的小公司創建起聯繫,目的就在於爲本身在人工智能的競爭中增長籌碼,加上谷歌比微軟更早開始籌劃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的發展,目前採起的策略還算是至關有效,會將目前的策略繼續堅持下去。相比之下,微軟的日子就過的沒有這麼舒坦了,微軟自從意識到當前的格局以後也開始籌劃一系列的改變併爲之努力,差距已經造成,微軟將來的發展也必然是一方面追隨時代的腳步了,一方面能發揮本身軟件優點的新創造力,利用已有的基礎開拓創新,實現過去和將來的有效接軌。
雖然在將來的發展前景上谷歌彷佛更加具有優點,不過微軟這家老店的潛力也是不可低估的。物聯網、軟件行業、移動端與桌面端操做系統、整個公司產業的服務體系架構、雲服務大數據處理技術以及終將高度發展的人工智能領域,這是多方面的較量。機會稍縱即逝,抓住了便能引領時代發展方向。說到底,技術服務於人類,能帶給人們更加優質技術服務和生活體驗的即是這場博弈的最終贏家。
參考文獻:
1.《數字戰爭——蘋果、谷歌與微軟的商業較量》,中信出版社;
2.百度百科——微軟/谷歌;
3.騰訊數碼《谷歌在2015年的高層和低谷回顧》;
4.新浪科技《谷歌顯露擴張野心:想讓Android無處不在》;
4.新浪科技《感受谷歌好大的一盤棋 2016谷歌I/O開發者大會各類內容彙總》。
近3年微軟與谷歌的發展對比分析
曠日持久的微軟與谷歌的競爭還在激烈進行着,這兩家公司也在競爭的同時引領着世界互聯網發展的潮流,深深地改變着世界上大多數人的生活。做爲互聯網行業的兩家巨頭,微軟與谷歌的競爭從未停息,必應和Google,Windows操做系統和Android,IE瀏覽器和Chrome……
微軟和谷歌彷佛是在朝着同一方向努力。以往微軟照着谷歌的路子走,谷歌推出一套新產品,微軟就跟着出一套;然而如今局面發生了180度的轉變,在谷歌以前,微軟就推出了涵蓋物聯網,智能設備以及不少應用的bot Framework開發平臺,而直到I/O 2016大會以後,谷歌纔開始真正在人工智能和雲計算方向發力,不斷推出新產品。下面對近3年微軟與谷歌的發展進行對比與分析:
1、微軟近三年來的發展分析
1.雲計算
通過這些年的迅速發展,雲計算在互聯網領域中已經不可或缺,不管是在推進消費級產品和企業級產品領域,仍是成爲企業內部創新的引擎,都舉足輕重。微軟在2014將office 365做爲重中之重,爲此微軟舉行了盛大的發佈會,準確的將這一平臺定位爲其將來戰略的重要元素。事實證實,這三年來Office 365是微軟增加最快的產品,財富500強公司中有60%都購買了它。
微軟用OFFICE 365向世界證實了微軟的雲計算實力,它的成功也決定了微軟將來的戰略方向:全面激發微軟的雲計算辦公戰略。這也是微軟與谷歌在移動、搜索和操做系統市場正面交鋒中又開闢了一個全新的戰場。
2.操做平臺
提起OFFICE,必然想起微軟另外一個兩大現金牛之一的WINDOWS操做平臺。微軟在2014中止WINDOWS XP的服務支持,發佈win8.1update更新,但最重要的是在國慶節發佈了新一代操做系統windows10,從2015年7月29日正式推送。從咱們身邊咱們也能夠發現,win10的佔有率提高的極快,就在近日,微軟稱win10的市場佔用率一經超過了win7,這是具備巨大意義的成就。雖然WIN10的升級是徹底免費,但在微軟大力推廣的背後,咱們也看出微軟在下一盤很大的棋。首先是微軟將來的芯片等硬件設施只有WIN10能夠兼容,這讓微軟一介軟件公司在一個高速發展硬件引領用戶新體驗的時代從新掌握了主導權。其次是捆綁軟件,微軟能夠經過強制更新後的windows操做系統,自動在新版系統中捆綁自家開發的應用軟件和雲服務,從而跨入最賺錢的應用軟件業務當中,因此WIN10對於微軟來講在將來各個領域取得重要發展的一大重要平臺。
3.VR AR領域
今年興起的VR AR等高科技產品向人民宣告虛擬科技成爲技術的將來。蘋果、谷歌、微軟等IT行業巨頭也在這個領域施展本身。
微軟但願將Hololens打形成下一代生產力工具,對其定位也已經比較明確,它不是一個娛樂產品,而是一款面向將來的專業工具,更有可能,它會成爲人人均可使用的生產工具。
在生產力方面,微軟如何佈局,舉幾個例子。
—與 NASA(美國宇航局)合做,使用 HoloLens 進行試驗測試。NASA 的宇航員佩戴 HoloLens 頭盔,進行設備維修等工做。利用加強現實原理,在現實世界的畫面上疊加信息和內容,在宇航員的頭盔內部將會顯示各類維修手冊,這樣宇航員能夠騰出雙手,提升維修效率。
—和 Autodesk Fusion 360 已經開展合做,致力於把 Hololens 用於工業設計、機械設計和其餘產品開發領域。簡單的來講就是給設計師作立體模型的構建。設計師們能夠直接根據軟件提供的參數將模型在現實世界中「加強」出來,用以直觀的展現,他們和團隊進行溝通效率也會更高。
—幫助普通用戶解決問題。好比,科技小白的女主人正經過 AR 網絡可視電話向技術人員求助,解決家裏一些諸如管道接通、電路鏈接等問題,在電話另外一頭,技術人員對着虛擬屏幕傳送過來的現場畫面,畫出操做示意圖或者連線圖,指導女主人如何正確完成這些步驟。
—爲了定義 HoloLens 爲生產工具,微軟在裏面新增了兩個應用:Outlook Mail 和 Calendar,分別是郵件和日曆服務。當你打開Hololens時,出現的是一個Win10 界面,跟打開筆記本的界面同樣。
微軟Hololens所採用的操做系統雖然也是Windows系統,但倒是特別爲Hololens定製過的,名字叫作Windows Holographic。
在今年的臺北國際電腦展上,微軟宣佈將會在虛擬現實領域容許合做夥伴和設備廠商在虛擬現實(VR)、加強現實(AR)和混合現實設備上使用 Windows Holographic,一如如今的PC廠商可以被受權使用Windows。
爲了可以讓Hololens成爲下一代生產力,微軟的眼光不得不說很是長遠。在專利技術方面,咱們記得,微軟曾經斥資最高1.5億美圓收購了Osterhout公司手中的81項虛擬現實技術專利。
4.智能設備
微軟並非在全部領域的發展都順風順水,衆所周知,微軟在移動智能手機行業近些年來可謂是被蘋果、谷歌壓得毫無反手之力。
在手機進入智能時代初期,WINDOWS PHONE就沒能取得成功,隨着時間流逝,更加舉步維艱。時間證實微軟在2014年收購諾基亞是個失敗的決策。在收購諾基亞以後,微軟作了不少品牌重塑的工做,但這對挽救WINDOW PHONE在智能手機上的失敗無濟於事。在全球智能手機操做系統市場上,WP的市場份額只有2%-3%,在收購以後,許多手機廠商對WP的興趣銳減,WP的可選擇範圍更加狹窄;出了市場份額,WP的用戶及整個生態圈都受到來自安卓和IOS的排擠。
不出所料,收購諾基亞後,微軟在這一領域一直在虧損,這一失敗決策註定要在微軟歷史上留下重要的傷疤。
但與此不一樣的是,微軟的Surface系列平板電腦誕生初期的道路彷佛並不暢,而隨着2014年5月份surface pro3的發佈,這個輕快一經有所改觀。到了2015年,微軟賣出大膽的一步,引入「終極筆記本電腦」surface book。於咱們看來,這款混合了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的設備,在2015年屬於最優秀的產品之一。經過Surface Book和Surface Pro 4,微軟瞬間成爲一個煊赫一時的硬件公司。又這兩年蘋果、谷歌相繼推出的類Surface系列產品,更是爲Surface作了強大的背書,畢竟模仿是最好的恭維。種種跡象代表,微軟自家出品的二合一設備Surface通過長達三年的修正改進,找到了突破的新方向。
相關數據顯示:Surface系列產品在2015年財年爲微軟「實現了超36億美圓的財年營收;在2015第三季度實現了100%的季度增加率;63%的用戶用它來替代平板電腦與筆記本電腦,有超過一半的用戶在工做之外的用戶使Surface。
Surface被微軟官方稱爲銷量增加最快的平板電腦,在近些年PC市場經歷寒冬,IPAD更是銷量逐年降低,Surface系列卻迎來了初步的成功,大幅度的同比增加,Surface Book的豔驚四座更使得許多人喊出「微軟大法好」。
今年11月份,微軟中國高管Brian Hall宣佈,Surface系列產品銷量創下歷史新高,並且愈來愈多的Mac用戶正轉而使用Surface。並且,目前Surface品類比較豐富,Surface Pro平板、Surface Hub巨型平板、Surface Studio一體機、Surface Dial工具都是強生產力屬性。不難看出Surface系列是成功的,這讓微軟在移動行業取得巨大進展,也爲微軟將來的發展奠基了良好的基礎。
2、谷歌近三年來的發展分析
1.雲計算
Google這些年來一樣致力於雲計算,前不久,在谷歌I/O開發者大會上,谷歌一件件新產品的襲擊讓咱們沒有喘息之地,在大會的最後一天,谷歌又說起到接下來應該作一些事:谷歌表示web 和本地應用沒有什麼好擔憂的,谷歌將會高調退出一些不可能用雲基礎設施管理的小應用程序,例如 Instagram。谷歌雲計算的新版塊正試圖擴大這種靈活性,觸及更多品類的應用程序。這對谷歌能夠說是一個拐點。
「若是你須要計算能力,谷歌能夠幫助你」。在2016年的谷歌的 I/O 開發者大會上,高級副總裁 Urs Holzle 帶來了一場計算機引擎的盛大表演。利用谷歌的基礎設施,系統生物學研究所能夠使用多達 600000 計算核心的遺傳分析速度,但以前這是不可能的。
「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一切」。一個基礎設施公司在處理計算,託管和對應用程序的靈活縮放,公司開發人員不須要是一個全能人才。若是谷歌的夢想能成爲現實,這將大大下降科技的門檻,將會有更多的人創造出更多的程序。谷歌提供了一些最基本的應用——搜索,電子郵件,日曆和地圖,其他的一些開放性的功能,谷歌工程師Magnusson 稱之「很是,很是,很是強大」。目前谷歌有超過一百萬的託管應用程序,谷歌但願在幾年內能達到一億,這就是 Magnusson 所說的「百億應用」的願景。當被問及誰會使用這些程序?使用者又是作什麼的?Magnusson 在回答時反問道,「你最近有看過多少個電子表格?」換句話說,數據的產生是無窮無盡的,因此使用更是變化多端。Magnusson 建議用戶編寫一個自定義的特定應用程序。
谷歌的主要目標是擁有更多的新應用。谷歌但願最終能以最具成本效益的優點來幫助你的項目,谷歌將會伴你一同成長。谷歌如今發展勢頭迅猛,用戶們但是大飽眼福了,但谷歌的連連出擊,到讓競爭對手有些措手不及了,相信將來互聯網市場的硝煙會更加瀰漫。
2.操做平臺
谷歌在操做系統領域早已開發出Chrome OS和Android,而Android在手機操做系統領域能夠說的佔據了大半壁江山,以致於微軟和蘋果要聯手對抗谷歌。然而谷歌並不知足於這樣。在2016年8月左右,谷歌員工他們低調地宣佈谷歌正在開發一款操做系統,這款開源操做系統代號爲Fuchsia,與Android不一樣,Fuchsia沒有基於Linux內核,也並不是衍生於當代其餘PC或手機操做系統。實際上,這是從頭開始的一項工做。
谷歌並未透露將利用Fuchsia去作些什麼。Fuchsia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有可能只是一次嘗試。不過,谷歌有着充分的理由,「重啓」一個沉寂數十年的軟件開發領域。
Fuchsia的目標是將Linux的優勢和當前嵌入式系統,例如Free RTOS和Thread X,結合在一塊兒。然而在支持應用和硬件經過操做系統去通訊方面,Linux仍要好於絕大多數系統。
若是Fuchsia僅瞄準小型設備,那麼可能不是那麼值得關注。不過,Fuchsia的開發者有着更遠大的目標。他們表示,這一操做系統也將能夠用於智能手機和PC。從理論上來講,這將成爲谷歌Android和Chrome OS的直接競爭對手。
Fuchsia的開發者表示,他們最終將發佈這一操做系統及相關文檔,不過這可能還有遙遠的距離。目前尚不清楚,谷歌是否會向這項工做投入資源。Android生態系統已很是龐大(而且正在與Chromebook融合)。與此同時,谷歌也在基於Android開發物聯網操做系統,即Brillo。這正在造成一個完整的平臺,而不只是簡單的操做系統。
就像最初Unix只是貝爾實驗室的志願者項目,沒有獲得任何組織的承認。而林納斯·託瓦爾德斯(Linus Torvalds)最初開發Linux時也只是將其看成一個副業。或許將來幾十年後,咱們也能夠對Fuchsia如何發源於谷歌侃侃而談。
3.智能設備
谷歌在Android生態圈領域的發展想必不用贅述,在今年的I/O大會上,谷歌發佈了名爲Google Home的智能家居終端。此產品一經發布,馬上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
所謂智能家居終端,是以住宅爲平臺,利用網絡通訊以及人工智能的自動控制、經過音視頻將與家居生活有關的設施集成,構建高效的住宅設施與家庭日程事務的管理系統。谷歌的Google Home 之因此博得了滿堂彩,正是由於其強大的家庭管理功能讓你們感受智能家庭正在無限接近。
根據谷歌在大會上所展現的來看,Google Home的功能涉及咱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包括快遞、交通、行程等等都能爲你安排得十分穩當。而用戶只須要用「Hey,Google」或者「OK,Google」喚醒它,你的全部問題都可以獲得解決。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平常生活,而這種生活方式也正在慢慢普及。
3、總結
在經久不斷的競爭中,谷歌和微軟都出現了新的對手,但這些年來,最大的對手仍是彼此。雖然微軟至今獨居軟件行業老大的位置,可是在表明着信息產業將來的互聯網領域,微軟曾經無數次與Google競爭,包括併購雅虎一戰,幾乎屢屢受挫。
微軟與Google的競爭,從根本上來講是商業模式和策略的競爭,微軟的落後是其商業模式的落後。
微軟一直堅持着傳統價值鏈商業模式,雖有windows操做系統做爲核心產品,可是其各產品單一的方式,顯得力量分散,缺少競爭力。而Google成立起就開始構建全新的價值網商業模式。Google大力整合互聯網業務和軟件業務,經過資源轉移、交叉補貼、價值轉移的方式,造成總體競爭協力和價值網模式。
微軟在改變,由於他意識到必需要作出改變。谷歌和微軟的蓬勃發展將引領一波潮流,這波潮流會極大地便捷咱們的生活。
近3年微軟與谷歌的發展對比分析
微軟與谷歌都是世界互聯網公司的兩大巨頭,引領着世界互聯網的潮流。深深改變着世界上大多數人的生活。而它們之間也是存在着激烈的競爭,本文就簡略地分析近3年穀歌和微軟的發展對比以及對世界的貢獻。
2013年1月29日,微軟發佈我的版Office 365。Office2013至關於以前版本的Office2010的升級改善版,而Office365是徹底不一樣於以前的傳統意義的版本,是訂閱雜誌形式的雲端服務。如今,用戶再也不須要爲Word、Excel和PowerPoint花一筆價格不菲的一次性購買費了,而是以每月幾美圓或者一年100美圓的價格來訂閱這一套件。用該帳戶登陸Office365各個組件後,編輯文檔的信息隨時存儲在OneDrive上,這樣當用戶到一臺徹底沒有office軟件的電腦上,能夠用該帳戶登陸OneDrive,在網頁上直接查看、編輯用戶的文檔。在我看來這是微軟Office套件邁向雲辦公的一大步,是一次華麗的質變。
2013年 3月15日,微軟正式關閉即時通信服務MSN。除中國大陸地區以外的全球用戶將被轉至微軟2011年收購的網絡視頻及語音通信服務Skype。MSN用戶用原有帳戶登陸Skype,就能夠看到MSN聯繫人信息,並可以使用Skype提供的即時通信、視頻通話、手機視頻通話和屏幕共享等服務。
2013年7月1日,谷歌正式關閉Google Reader服務,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發展Google+社交平臺上。在2011年推出社交網絡Google+時,谷歌作出一項決定:對旗下社交網絡進行整合,挑戰Facebook。事實上,從佩奇兩年前擔任谷歌CEO開始,60多個服務在內的非核心項目被相繼「砍掉」,其中包括了很多當年的明星產品,如iGoogle、Google 桌面和可視化新聞搜索Fast Flip。在Google+誕生前,谷歌擁有至少18種信息共享方式,目前谷歌還有10種信息溝通類工具,包括Google+、相似Evernote的筆記應用Google Keeper、在線儲存Google Drive等。谷歌中國的高管表示,一個公司的資源老是有限的,須要將資源集中到優點項目,可以帶來直接利潤。另外一方面,谷歌高層也預判:大部分互聯網用戶獲取新聞的方式,將更多地來自像Zite或Flipboard這樣個性化的新聞閱讀應用,或者是來自像Twitter、Facebook、Google+這樣的社交網絡。目前,隨着移動互聯網的到來,搜索市場的邊界愈來愈模糊,社交網絡Facebook、Twitter、Linkedln等都在染指谷歌的「地盤」。
2013年9月3日,微軟宣佈以72億美圓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諾基亞末任CEO艾洛普因爲出生「微軟」,又屢屢出現決策失誤將諾基亞帶入無可逆轉的尷尬境地,而被網友稱爲「特洛伊木馬」。在11月出席諾基亞股東大會時,艾洛普慘被罵,憤怒者稱艾洛普創造了一個「跨國公司走向衰敗」的世界最快紀錄。這筆交易的受益者毫無疑問是微軟,一方面是爲了發展WP硬件,另外聽說以前微軟給諾基亞的推廣費很是高,諾基亞每賣出一部WP手機,微軟都要向其倒貼10美圓。變成一家人後,顯然這筆開銷就省下了!
2013年9月4日,Android 設備激活量邁過 10 億大關。10月31日,Kitkat伴隨Nexus 5一同發佈。
2014年1月,谷歌收購 Nest,一家對不受歡迎的家居產品(例如恆溫器和煙霧警報器)進行再造的公司。
2014年7月30日下午2時,微軟在北京召開Windows Phone 8.1 Update中國區發佈會,正式發佈Cortana中文版,並將其命名爲「微軟小娜」。
2014年10月15日,谷歌發佈Lollipop和Nexus6,9,同時發佈了Gmail的新客戶端Inbox,這是郵件客戶端的一次重大變革——與To-Do待辦事項融合的 Inbox by Gmail。
2014年2月4日,微軟任命內部高管薩蒂亞·納德拉爲新任CEO。
2014年5月20日,微軟在紐約發佈了Surface Pro 3平板
2015年1月19日,谷歌中止了谷歌眼鏡的「探索者」項目。
2015年1月21日,舉行Windows 10發佈會,22日宣佈將於今年推出Office 2016。Microsoft HoloLens MR頭顯由Microsoft 公司於北京時間2015年1月
22日凌晨與Window10同時發佈。
北京時間9月30日凌晨在美國舊金山舉行2015年秋季新品發佈會。在發佈會上代號爲「Marshmallow(棉花糖)」的安卓6.0系統正式推出。 Nexus 5x 6p
2015年10月6日,在微軟Windows 10新品發佈會上發佈Surface Pro 4。
由此看來,微軟和谷歌這兩家公司前者作操做系統和辦公軟件起家,後者作搜索引擎起家,本質上都是偏軟件的互聯網公司,他們近來的發展有着不少類似的地方。先從辦公套件提及,不管是微軟的office365或是谷歌的文檔(Docs),都把心思放在了雲上面,兩家的軟件均可以吧文件存在雲端,微軟有onedrive,谷歌有Google drive,兩家都實現了多設備切換辦公。因爲辦公軟件方面office一隻獨大,谷歌文檔幾乎沒有市場份額,不過得益於自家android系統的市場份額,谷歌在移動端辦公的份額仍是很足的。因此微軟在移動端發大力。在iOS、android和widows phone三個主流移動平臺上都推出了office套件,馬上拿回移動端辦公霸主的地位。
操做系統方面,兩家都忙着統一本身的江山。微軟win8唐突引入metro的施策,在大統一的將來桌面系統win10上打了漂亮的一戰。Windows10是一個一直處於未完成狀態的系統,以半年一個大版本的節奏不斷改進,微軟的insider計劃在bug反饋方面很是成功,大大增長了開發效率。而谷歌依然保持着一年一個版本號的節奏發佈自家的android系統,還搞出了一個運行在筆記本中兼容android應用的chrome系統,聽說17年穀歌將統一自家的這兩個系統。雖然Android系統每一年的更新都很振奮人心,可是碎片化問題一直沒有獲得很好的解決,通常谷歌在每一年的年中五、6月份發佈新系統的開發版,九、10月份發佈正式版,年末12月份的時候新系統的裝機率都不超過1%。這是谷歌在移動端目前最頭疼的問題,因此每一個版本發佈的時候谷歌都在收回AOSP,好比上個版本6.0,谷歌已經對遲緩的升級速度忍無可忍,隨時可能將固件升級的控制權從硬件玩家的手中收回。「溫莎稱,安卓6.0,即所謂棉花糖的升級進展遲緩,直接影響了谷歌的新產品推出,如Now on Tap等。他相信,爲了改善用戶體驗,谷歌將會直接接手固件升級,而過去,他們都是將這一任務放手給製造商和運營商去作的。」
再看社交方面,微軟關閉MSN轉戰Skype,谷歌中止Google reader服務轉投Google+,兩家這樣的舉動有類似的苦衷。他們中止一項服務的緣由都是由於公司精力不足,微軟關閉MSN的時候正好處在Windows平臺大統一的階段,而谷歌剛剛新生的Google+也遇到Facebook這個新秀的衝擊。在我看來這些舉動都是成功的,有失必有得,要想第一個奪取將來社交的高地,就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與舊時代的方式說拜拜。
除去以上常規領域,兩家最看重的是對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R和加強現實AR以及混合現實MR這些新技術的戰略搶佔。微軟新生的小娜相較谷歌的一路作過來的Google now,Now on Tap、Google assistant、deepmind還有一些差距。可是微軟的HoloLens黑科技可比難產的谷歌眼鏡黑多了。所以谷歌換了條路子,用daydream vr在android設備上搶佔vr市場。
綜上所述,像這兩家同樣的大公司們之間的競爭讓技術一次又一次的被革新,令咱們能享受到更好的更智能更廉價的服務。之後不管是誰去誰留,他們都會被人們記住,正如那個移動業務被收購的諾基亞,咱們都還記得呢,但願他明年捲土重來。謝謝閱讀,讓咱們享受科技吧,科技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