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程序員往架構師轉型的路上,蔡學鏞老師總結的「四維架構設計方法論」對我很有幫助,讓我對架構設計有了更立體化、系統化的認知,現將學習心得分享出來供須要的小夥伴參考。html
這套方法論經過空間(X、Y、Z)三個維度及時間T維度將問題域解構成能夠輕鬆應對的小方塊,分而治之。同時,空間(X、Y、Z)三個維度聯動,專門爲單個維度解決不了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時間 T 維度將問題分解到一個時間範圍內,分步驟按節奏逐一解決。多維度、立體化、分層次、動態演進,這是我對這套方法論特色的總結。接下來,讓咱們進入這個四維的架構時空一探究竟!前端
圖1 四維座標系統程序員
先後端維度(X1 … X7)面試
先後端維度被分解爲交互、業務、領域、資源四大層,其中業務能夠細分爲應用X2、框架X3,領域能夠細分爲服務X4、核心X5,資源也能夠細分爲代理X6、數據X7,共分爲七個層次。服務X4能夠實現API,若是公開,就是開放接口,調用服務層的接口,一般須要受權。代理X6能夠實現SPI,隔離耦合,避免核心X5 依賴特定的外部系統或數據庫。每一個層次作到高內聚,層與層之間作到低耦合。數據庫
圖2 X軸分層結構後端
在系統實現過程當中,能夠綜合考慮現狀,X2應用和X3框架能夠不分拆,X4服務和X5核心能夠不分拆,待後續時機成熟能夠再重構分層,這樣變動範圍僅在內部。緩存
表2 X軸七層架構模型及其定位架構
分層類型框架 |
分層名稱前端優化 |
顏色 |
代號 |
分層定位 |
交互 |
界面層 |
紅 |
X1 |
界面更像是用戶的延伸,而非應用的延伸。界面可被視爲用戶代理。根據用戶喜愛、語言、平臺(手機、電腦、平板等)開發各類用戶界面。 |
業務 |
應用層 |
橙 |
X2 |
一個應用能夠有多個界面,根據市場需求,開發各類應用,並以接口的方式展示。 |
框架層 |
黃 |
X3 |
將經常使用的應用流程設計成框架,後續開發同類型應用時,只要經過參數或者 DSL,就能夠輕易訂製應用,減小開發成本。框架也能夠用接口的方式開放讓外部調用。 |
|
領域 |
服務層 |
綠 |
X4 |
服務層針對領域對象進行操做,並提供彈性的調用接口。服務層接口一般數目很少,但每一個接口一般參數至關多。服務層沒有狀態,也不作緩存。 |
核心層 |
藍 |
X5 |
核心層反映領域模型,核心層的接口基本就是對此領域模型進行操做。創建領域模型,一方面幫助接口設計,另一方面幫助數據存儲設計,梳理出彈性的存儲方式。 |
|
資源 |
代理層 |
靛 |
X6 |
具有下列做用:數據代理,表明外部系統或數據庫;緩存,爲了效率或提升可用性(當外部系統掉線);數據模塊,支持讀寫分離;轉接或轉發,轉接到外部系統,轉發到日誌系統;數據備份系統(經過事件鉤子);熱備系統接入。 |
數據層 |
紫 |
X7 |
數據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根據數據的特性,數據庫能夠是:關係式數據庫;列數據庫;Associative DB;Key-Value;文件數據庫;日誌。 |
業務維度(Y1 ... Yn)
從業務維度進行劃分,按照業務類型對系統進行分類。業務系統的劃分更多依賴業務領域的知識,這個維度設計最經常使用的方法論就是領域驅動設計DDD。
當Y軸的一個業務系統須要調用Y軸的另一個業務系統時,兼顧效率和耦合,這套架構設計方法論給出了具體的架構原則:
圖3 Y軸不一樣業務系統之間調用關係
系統維度(Z1...Zn)
該維度主要關注軟件、容器、運行時、操做系統、虛擬機、到硬件等這些與業務無關係統的架構。Z軸的系統能夠分別用於前端優化、應用優化、平臺優化、資源優化等層面。
圖4 Z軸分層結構
時間維度(T1 … Tn)
對於一個新產品來講,架構不是一次成型的,從初始到成熟要通過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對於一個已有產品來講,架構的優化也是要結合實際狀況分步驟實施。
除了技術上的考慮以外,咱們還須要考慮市場及投資等方面的狀況。一般,在研發的初期,產品自己的定位還不太清晰,須要快速地迭代投放市場獲取先發優點,以及驗證想法,不斷地明確產品的定位。這個階段產品需求變更很是頻繁,許多架構的驅動因素還沒有明確,若是過於關注架構,那產品推向市場就會遙遙無期。隨着產品定位的逐步清晰,架構的驅動因素及約束條件都逐漸浮出水面,這個時候架構設計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另外,咱們還須要根據投資預算來調整架構設計。若是投入比較充裕,那咱們就能夠投入更多的人力來提早將架構驅動因素研究清楚,甚至能夠針對不肯定的約束提供多套備選方案。
今天先分享到這裏,後續我還會繼續分享各個維度的架構設計心得,請感興趣的小夥伴記得關注哦!堅持原創寫做不易,若是你以爲有價值,麻煩動動手指點個 「贊」,老兵哥會更有動力堅持。另外,我還會持續分享職業規劃、應聘面試、技能提高、影響力打造等經驗,關注 「 IT老兵哥 」,賦能程序人生!
近期文章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