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結構簡述面試
瞭解過數據結構的人,應該對堆結構不陌生,堆的底層是使用數組來實現的,但卻保持了二叉樹的特性。堆分爲兩種,最大堆和最小堆,以最大堆爲例,最大堆保持了根結點大於兩個左右兩個孩子,同時全部子樹一次類推。因爲堆底層是數組結構,這裏從跟結點開始,按照層序依次走到最後一個結點,結點下標分貝爲0~N-1。結構以下圖:
算法
上圖中,紫色表示的是該元素在數組中的下標,能夠看到,每一個結點的值老是大於它的左右孩子,這裏並無規定左右孩子的大小關係,也沒有規定不是同一棵樹之間結點的大小關係。這就是最大堆。同時這裏能夠注意到,若是是大堆,根節點必定是樹中最大的結點,一樣,若是是小堆,根節點必定是樹中最小的結點。數組
堆結構在排序領域,佔據着必定的低位,可是STL中並無直接給出堆結構,而是把堆的相關算法,寫在了 algorithm 裏面。在這裏我不會過多的去模擬實現一個堆,今天要說的是關於STL中給出的堆算法如何使用。
數據結構
algorithm 中的堆算法dom
在STL中,關於堆,給出了一下幾種算法。
ide
★make_heap
函數
★push_heapui
★pop_heapspa
★sort_heap指針
這裏,首先給出一個利用STL中堆算法的實例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vector> void test() { int arr[] = {1,2,3,4,5,6,7}; vector<int> vec(arr, arr+7); // 左開右閉類型 make_heap(vec.begin(), vec.end()); // 默認建大堆 pop_heap(v1.begin(), v1.end()); v1.pop_back(); sort_heap(vec.begin(), vec.end()); // 堆排序 for(size_t i = 0; i < vec.size(); i++) cout<<vec[i]<<" "; cout<<endl; }
上面代碼,首先用一個數組構建了一個向量,以後對向量vec建堆,pop出調整以後的向量中第一個元素,並進行調整,而後進行堆排序,最後將結果打印出來,打印結果以下:
看完了heap算法的基本使用,如今,咱們瞭解一下,STL中是如何提供這些算法接口的。
一、make_heap
default (1) | template <class RandomAccessIterator> void make_heap (RandomAccessIterator first, RandomAccessIterator last); |
---|---|
custom (2) | template <class RandomAccessIterator, class Compare> void make_heap (RandomAccessIterator first, RandomAccessIterator last, Compare comp ); |
前面提到過,堆分爲大堆和小堆,咱們創建堆的時候就須要肯定,但剛剛例子中,咱們並無去指定大小堆。STL中規定,沒有指定的話,默認大堆結構。從上面關於make_heap的兩套接口能夠看到,第一種是默認的,沒有提供指定大小堆的接口,第二種這裏有實現。咱們可經過仿函數的結構,實現這裏的傳參。
對剛剛給出的例子,咱們如今能夠解釋另一個問題,爲何咱們要進行堆排序,首先要構建vector呢?由於堆的底層實現就是經過數組的形式,而vector是堆數組的高級封裝,這些庫中實現好的容器給出了不少實用的接口和迭代器,使用起來的確能夠方便很多。make_heap給出的接口中,前兩個是任意類型的迭代器(固然,這裏也能夠直接傳遞數組的指針),不管是make_heap仍是其餘三個函數,這裏的迭代器區間老是左閉右開的,這是個須要注意的地方。
接下來咱們來介紹仿函數這裏的實現。仍是上面的例子,如何讓上面剪子一個最小堆呢?
//仿函數結構:
struct Compare
{
bool operator()(int num1, int num2)
{
return num1 > num2;
}
};
// 建堆時,參數傳遞改成
make_heap(vec.begin(), vec.end() , Compare()); // 建小堆
注意,上面我寫的是num1 > num2,這樣建出來頂點是小堆。關於make_heap就說到這裏。
二、push_heap 與 pop_heap
push表示的是向vector中插入一個元素,但這裏它並非直接插入元素,準確的說,它的功能只是作調整,在push_heap以前,首先須要調用vec.push_back(x),向vector尾部插入一個元素,而後在調用push_heap函數進行調整,使得整個樹從新知足堆結構。
pop_heap與push_heap相似,一樣沒有直接改變vector中元素個數的能力。對於堆而言,pop要作的是將vector的第一個元素扔出去,爲了避免直接破壞樹的結構,這裏先調用pop_heap函數,將堆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放到vector的尾部,同時進行一次調整,使得堆結構依然成立,而後調用vec.pop+back()函數,將最後一個元素從vector中剔除。
這就是插入和刪除的整個過程。
三、sort_heap
顧名思義,sort_heap就是進行堆排序的意思,對堆結構進行排序,獲得的結果就是vector中的元素變得有序。這裏,構建大堆,排序結果是升序的,構建小堆,獲得的排序結果是降序的。
上面就是關於堆排序的基本算法,關於C++11新引入的兩個函數,這裏不作討論。
關於STL中的堆結構,這裏有幾點仍是須要注意的:
一、由於堆結構,是創建在vector上的結構,因此若是要進行堆排序,整個過程當中至少一次建堆(make_heap)的過程。
二、當建堆完成以後,若是再向vector中插入元素,須要調用 push_heap(v1.begin(), v1.end()) 進行一次向上調整;若是從vector中Pop出一個元素,須要調用 pop_heap(v1.begin(), v1.end()) 進行一次向下調整。
若是沒有調整,當調用 sort_heap(v1.begin(), v1.end()) 函數的過程當中,會出現因爲堆不合法引發的斷言錯誤。
三、不可讓vector屢次尾插,以後再屢次向上調整,會形成堆混亂,排序時也會出現斷言錯誤。固然,屢次插入或刪除以後,能夠再次進行從新建堆,只不過消耗的時間代價會比較大。
堆結構實際應用
接下來,看一道面試題:
CVTE:統計公司員工最喜歡吃的前K種水果
有過上面的基礎,我這裏直接給出demo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map> #include <string> #include <vector> struct Min { bool operator()(pair<string, int> p1, pair<string, int> p2) { return p1.second > p2.second; } }; void HeapSort() { vector<string> v1 = { "蘋果", "香蕉", "蘋果" , "蘋果", "蘋果", "香蕉" , "蘋果", "獼猴桃", "草莓" }; map<string, int> fruit; //用map統計次數 for (size_t i = 0; i < v1.size(); i++) { fruit[v1[i]]++; } // 用heap排序 vector<pair<string, int>> vec; map<string, int>::iterator it = fruit.begin(); //while (it != fruit.end()) //{ // vec.push_back(pair<string, int>(it->first, it->second)); // it++; //} vec.insert(vec.begin(), fruit.begin(), fruit.end()); make_heap(vec.begin(), vec.end(), Min()); sort_heap(vec.begin(), vec.end(), Min()); int K = 3; for (size_t i = 0; (i < K) && (i < vec.size()); i++) { cout << vec[i].first <<"--"<<vec[i].second<< endl; } } int main() { HeapSort(); system("pause"); return 0; }
堆排序是數據結構中一塊很重要的內容,若是是在實際開發中,更加推薦的是熟悉STL中給出的算法,正如上文講到的內容。若是是對於初學者,這裏仍是推薦對堆結構和算法的底層實現有一個更加深入的認識,對於堆的調整算法,不能否認,是數據結構中較爲重要的一部分。下一次,會對堆結構進行模擬實現,更加深刻地瞭解底層結構。